首页 > 精选散文 > 《兵马俑,一支威武千古之师》吴仲尧
2020
10-18

《兵马俑,一支威武千古之师》吴仲尧

兵马俑不是看的,而是感觉的。当我肃立在场面恢宏,震人心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俑坑展厅前,眼前这片胭体裸露的真实的黄土地,依然不失大西北的悲壮气慨。恍惚间,但闻鼓角齐鸣,战马嘶叫,在那泾河两岸,在那渭水河边,在那黄土高岭,在那大漠荒原,我看见遮天蔽日的旌旗,我看见身穿铠甲手握长剑的士兵方阵,如咆哮的潮水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遥想当年,秦始皇正是率领这支威武雄壮,让天下为之丧胆的无敌之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使六国臣服,天下归秦,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帝国。然而,这位千古一帝虽思想敏锐,行为果断,精于权术,提倡“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绘就了大秦帝国一幅崭新的版图。但在巨大的成功面前又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早已德高三皇,功超五帝。过于自信就容易自负,就容易被神话,一个人被神话了,错误也就开始了,或者说皇朝被消灭的种子已经埋下了。的确如此,被神话的光环笼罩着的始皇帝,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残忍暴戾,奢侈无度,晚年更是没有采取先养天下而后用天下的策略,没有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过度的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焚书坑儒,造成生灵涂炭,民怨沸腾。正当帝国大厦摇摇欲坠,灾难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积劳成疾的始皇帝企图长生不死,结果在巡游求仙途中,突发重症,暴病而亡。伟人倒下了,那个只有他才能驾驭的时代,也就急速随之化为了三月不灭的大火和一片烧焦的黄土,又用厚厚的封土凝固了帝国辉煌的那一页,从此,便悄无声息地隐身而去,除了史书里一鳞半爪的记载,没有留下一点踪迹。

1974年春天,一切都来得很突然。骊山脚下几个农民在西杨村西崖畔抗旱打井时在空地上随意画了一个施工的定位圈,一个两千余年悬而未决的疑案,竞一下子敞开了破解的洞口。于是,这个洞口就成为了一扇打开遥远记忆的真实的大门,让我们重新听到了一直保存在黄土地下千古一帝曾经消失的声音,还有那支剽悍骁勇,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王者之师。应该说,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向世界展示出湮没两千多年的中国美术史上最神秘的篇章,无论从精神的层面,或者从实物的资料出发,都为我们还原了典籍和传说的现场。这些兵马俑,不管是武士,还是将军;不管是手,还是骑兵,每一个都是英武逼人,个性鲜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特别是他们的眼睛灼灼有神,直摄心魄。健壮高大的身躯,饱满光洁的额头,棱角厚实的双唇,干练利落的姿态,以及战袍上的每一条褶皱,腰束上的每一个佩饰,眉宇间的每一种表情,都是那样鲜活动人,毫无雷同之感,甚至还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呐喊声……可以想象在当年横扫六合的无数次鏖战中,他们曾怎样奋猛地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没有他们,秦王朝的伟业无从得以实现,始皇帝的声名无从得以流传,而那千秋功业的史册上,也无从写下辉煌的一笔。他们不仅仅是个陶土人,而是肌肉丰满、爱憎分明的热血战士,跌落在他们身上的尘土,更增添了无尽悲壮的沧桑之美。

凝视举世无双的兵马俑,我由衷地赞叹中国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博大的文明、深邃的内涵、昔日的昌盛……透过兵马俑的身躯,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制作者勤劳的身影,是他们的智慧书写了世人的惊叹,是他们的劳动创造了不朽的奇迹,没有人记住他们的名字,抑或站在我面前的就是制作者本身,刚毅而忠诚,劳苦而隐忍……兵马俑,是华夏文明的真正精品,是中华民族的真正脊梁,我们这些两千年之后的后来者,理所当然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摩肩接踵的游客与秦俑相视而立,我们浮躁的目光和它们沉静的神情相遇时,究竟是我们在瞻仰它们,还是它们在检阅着我们我想,兵马俑出土的意义,并不在于对远古武功的炫耀,而是通过兵马俑军容严整的阵列,告诉世人我们那个时代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让世人惊讶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管理能力。从兵马俑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他们有严谨的作风,有夺取胜利的信心,有强大国力的保障,更有高科技武装的利器。这样的军队走到哪里,他们的国家的疆界自然就会拓展到哪里。我凝望着这个有千余士卒组成的方阵,仿佛就是一座用血肉铸成的堡垒,他们的脸是刚毅的,目光是一致向前的。他们洪亮的呐喊声里疑聚着破釜沉舟的豪气和同仇敌忾的坚定,喊出了中华民族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最强音。

鼓角无声,天地缄言。狼烟逝去,幽梦醒来。兵马俑,不仅仅留给我们惊殊世界的奇迹,更赋予了我们发馈的警示和沉重的思考。

免责声明:文章《《兵马俑,一支威武千古之师》吴仲尧》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