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乡愁的味道》李宏荣(彝族)
2020
10-18

《乡愁的味道》李宏荣(彝族)

不知什么时候,面对着城市里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生活环境,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从云南高原大山深处的彝家山寨里走来的人,也几乎忘记了自己仅仅是这座市里一个匆匆而过的客人,曾经穿在我身上传统的彝族服饰被西装革履所替代,曾经从我嘴巴里唱出醉人的彝族酒歌被现代流行歌曲所掩盖,曾经吃着原汁原味的彝家美食长大的我也品尝着都市里被过量的调味品浸泡的美食佳肴……,一切的一切不在是故乡彝家山寨里的风土人情,当我跟着时代的步伐,享受着都市里衣食住行的时候,乡愁的味道却涌上了心头。

人生如梦。在不知不觉中,我即将进入了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岁月中,从故乡古彝寨里走出来也有30多年的时光了,在30多年里我从一个连汉话都表达不清楚的彝人,成为了一个能用现代汉语写文学作品的彝族作家,自然成为了在我所生活地方天地间的一个小名人,每天生活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都市环境里,我曾经一度时期把自己的笔锋跟着都市的潮流歌功颂德,写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都市生活圈中的故事,使自己读不懂自己的作品主心骨,使自己表达不清楚自己作品的主旋律,使自己的文学作品没有了彝人那种原汁原味的风格,在那样的写作日子里,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离故乡彝寨越来越远了,从语言、服饰、歌曲、生活、性格都与故乡彝人脱离了,为生活而到处奔波的我,只有适应潮流而玩弄自己的笔,使一篇篇不太成熟的作品书写着都市生活群里的故事,使在一篇篇文学作品中,却永远品味不到故乡彝人的那种乡愁文化的味道。

记得那次参加中央民族干部学院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影视剧题材编剧研修班上,我有幸认识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土家族女作家叶梅,还有《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石一宁、副主编赵晏彪等,虽然他们远离了自己的故乡在北京生活,但他们的文学作品里依然没有脱离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他们说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不能脱离自己的故乡,脱离自己故乡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就没有了地气,有地气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那时我真真切切地感悟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意义,自己的文学作品必须扎根在自己民族的土壤里,自己的文学作品必须描写自己民族的风土人情,自己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接地气。中国作协领导和名作家、名编辑们的一番话,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想我也该把握好自己应该走的写作方向的时候了,应该把自己的笔深深扎根在故乡彝山的那片土壤里,多写一些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多写一些乡愁的味道。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出故乡彝寨30多年的岁月里,也自觉不自觉地写了一些故乡彝人的故事,但更多的时候写的却是都市那些忙忙碌碌生活着的小人物题材。听了中国作家协会领导人和名作家、名编辑们的一番话,我从迷茫的写作方向中有所感悟,自己的笔应该写一些故乡风土人情的时候了,写一些故乡彝人火热的生活篇章,把自己的笔深深扎根在故乡那片土壤里,写出故乡彝家人们自强不息的乡土作品,写出故乡彝家人们的乡愁味道。

是啊,故乡彝寨的那人、那房、那山、那水、那树、那石、那牛、那狗……,一切都很有灵性,一切都应该在我的笔下生花,我作为彝族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作家,对故乡彝家山寨的一切都在熟悉不过了,那所有的风土人情就似一部故乡彝人的史诗,它记载着故乡彝人祖先们的足迹,它展示着故乡彝人子孙们前进的步伐,那人、那房、那山、那水、那树、那石、那牛、那狗都可以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尽情地书写,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浓浓的乡愁之情,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写作中永远不会枯竭的源泉,写好这些看似平平淡淡而普普通通的文学作品,就是记住了故乡彝家人们的乡愁,就是记住了故乡彝家人们的根,也就是记住了我自己的乡愁,也就是记住了我自己的根。

而今,故乡彝家山寨一切都悄无声息地在变化,不仅仅是衣食住行发生着变化,记得住故乡彝家风土人情,记得住故乡彝家乡愁文化的老人们也悄无声息地走了,他们带走了故乡彝人的风土人情,他们带走了故乡彝人的乡愁文化,他们每走一个都带走了很多无法弥补的根。那些年轻人们都纷纷走出大山加入了都市里浩浩荡荡的打工潮流中,他们没有时间去记住自己的乡愁文化,他们没有时间去记住自己的风土人情,他们没有时间去传承自己的乡愁味道,使故乡彝山那些曾经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乡愁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地淡薄了,就拿故乡彝人的婚俗来说,那时故乡彝人的婚俗文化,曾经就似故乡彝人一壶醇正芳香的小锅酒,那一整套的婚俗文化让人陶醉,那一幅幅浓浓的婚俗文化就是故乡彝人根,而今故乡彝人讨亲嫁女都在都市宾馆酒店里举行,那一整套的婚俗文化没有了踪影,很难说这些传统文化也许就在他们这代人身上被遗失,很多婚俗文化被尘封了起来。

望着故乡彝人的风土人情渐渐被淡化,作为一个彝族作家的我肩膀上的担子不轻,身在都市里忙忙碌碌地生活着的我,却越来越对自己故乡彝寨的乡愁味道更浓,在浓浓的故乡彝人的乡愁味道中,我知道自己的根在故乡彝寨,我知道自己的笔应该多写故乡彝山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我完全有责任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记住故乡彝人的乡愁味道,把故乡彝山如诗如画而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在自己的作品中淋漓尽致,这样可以记住了故乡彝寨的乡愁味道,这样可以记住了故乡彝家人们的风土人情文化,这样可以记住了故乡彝寨的根。

李宏荣(彝名:崇孜索玛、德布罗婺),男,彝族,大学文化,六十年代末期生于云贵高原武定县金沙江南岸的阿拉彝寨里,自小呼吸着彝山的风和喝着彝山的水长大,吃着彝山的五谷杂粮走出家乡彝寨那道封闭千年的山门。我特别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所以我的作品里都流淌着浓浓的彝人生活气息,我深深迷恋着对彝山乡土文学的习作。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

我16岁时就在《山茶》杂志上发表处女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人民代表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文艺报、团结报、中国民族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教育广播电视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绿色时报、云南日报、精神文明报、温州日报、兰州日报、民主与法制报、潮州日报、信阳日报、春城晚报、天水晚报、拉萨晚报、宜宾晚报、云南信息报、云南政协报、云南民族报、彝族文学报、云南民族大学报、云南经济日报、东陆时报、商务时报、云南科技报、云南广播电视报、云南法制报、南方电网报、经理日报、楚雄日报、楚雄晚刊等;《求是》、《半月谈》、《半月谈通讯》、《党建》、《中国散文家》、《读者·乡土人文版》、《中国消防》、《中国故事》、《边疆文学》、《凉山文学》、《云南警察文学》、《火凤凰》、《华夏人文地理》、《怒江人文地理》、《农村百事通》、《乡镇论坛》、《云南林业》、《云南烟草》、《新烟草》、《蜜蜂》、《昆明史志》、《云南文艺》、《云南国防》、《老照片》、《寻根》、《百科知识》、《老年天地》、《老来乐》、《丝绸之路》、《少林与太极》、《茶·健康天地》、《普洱茶杂志·夏》、《饮食科学》、《四川烹饪》、《烹饪知识》、《餐饮世界》、《会理文艺》、《马樱花》、《彝族文化》、《今日民族》、《新民周刊》、《企业党建》、《云南民族》、《金沙江文艺》、《云南党史研究》、《楚雄党史党建》、《报友》、《楚雄民族》、《楚雄教育》、《彝州今古》、《龙江文艺》、《狮子山文艺》等杂志;人民网、新华网副刊、中国网、中国军网、云南网等国内100多家报刊杂志、副刊上发表作品数百篇和新闻稿件。

文学作品曾有多篇获奖,其中《皎平渡的攀枝花》(发表于《求是》杂志2006年23期绿野栏目,后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荣获《求是》杂志“中天杯·长征颂”散文征文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篇为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楚雄州第二届“马樱花文艺创作奖”文学奖;《老家彝人戏班》(发表于《党建》杂志2014年3期,荣获征文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缉毒娃》荣获由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本遴选活动电影剧本入围奖;由中宣部、文化部、新闻总署、团中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全国妇联等9部委2005—2011年举办征文活动中散文《农民阿爸》荣获一等奖,散文《彝寨新貌》、《家乡文化书苑》、《故乡韵律》、《读书圆梦》、《彝族小伙走出山寨》5篇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等部委征文二等奖;散文《背水》(发表于新华网副刊、《边疆文学》、《云南警察文学》、《金沙江文艺》、楚雄日报)荣获云南省抗旱文学奖和公安部消防局征文优秀奖;散文《罗婺火把》荣获由南京大学等举办的首届“文化遗产在身边”征文三等奖;散文《忆山乡母校》由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机关党的工作杂志社联合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中荣获散文类二等奖;散文《那年国庆》荣获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的国庆经历”征文活动一等奖;散文《护符》荣获由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纪念体育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征文活动二等奖;散文《难忘文化站生活岁月》荣获由中国文化报社举办“我与群众文化”全国文学作品征文三等奖;散文《三级跳》(发表于农民日报)荣获农业部和农民日报举办“常发杯见证农机发展30年”征文三等奖;散文《军服》荣获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联合举办“红塔杯·爱我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散文《武定彝族歌舞》荣获楚雄州委宣传部、楚雄州第二届马缨花文艺创作奖;散文《学法让表弟成了个新人》荣获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司法厅、云南日报、云南法制报举办“我与普法同行”征文活动三等奖;散文《熄了,火塘歌谣》荣获云南林业杂志征文三等奖;散文《国旗记忆》(发表于云南日报)荣获云南日报“新中国云南记忆·红塔往事”征文一等奖;散文《情牵顺城》(发表于春城晚报副刊)荣获春城晚报征文三等奖;散文《家乡古茶树》(发表于云南经济日报)荣获云南经济日报征文奖;散文《糖果》(发表于楚雄日报)荣获楚雄日报“你说我说30年”征文三等奖;《别了,背水桶》荣获楚雄州委学习型领导小组征文三等奖。

散文《守望家乡》收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人民政协报编选的《亲历改革开放30年》一书中,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同时收录在《武定县志》中;散文《情缘》收录“庆祝中国文联成立60年文集《美好回忆·盛世华章》一书中,由中央文史出版社出版;散文《广播结缘》收录在《我与云南广播征文》一书中,由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出版;散文《云南彝乡的古道马帮》收录在《云南往事》一书中,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血染尖山铺》等4篇收录在《彝州红色散文》一书中。

免责声明:文章《《乡愁的味道》李宏荣(彝族)》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