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是一本由[爱尔兰] 埃·莉·伏尼契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2,文章吧
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牛虻》读后感(一):《牛虻》作者
的传奇
一生
译自俄罗斯《环球》杂志2007年2月27日 友光 译
英国著名女作家
艾塞尔•伏尼契一生写了不少小说
,但只有《牛虻》这部作品
流传后世。她在英国和美国的读者中并没有很多拥护者,但却在俄罗斯找到了知音
。俄罗斯人争相阅读
她的作品,把主人
公视为偶像。而她直到垂暮之年
,才获知自己
的小说在俄罗斯受到尊宠,甚至被认为是自由
的旗帜。
童年
时光
艾塞尔1864年出生在爱尔兰的科克市。她呱呱坠地半年后,父亲
便去世了。孀居的母亲
决定
带5个女儿
前往伦敦谋生。背井离乡
前,母亲领着艾塞尔来到该市最著名的布拉尔尼古堡。
艾塞尔是头一回
来到这个古堡。母亲指着布满苔藓、经历了
海风洗礼的布拉尔尼石说:“人们
深信,所有触摸过这块石头
的人,都会被赋予天才。”
生性好奇
的艾塞尔反问道:“如果摸两次,是不是能获得双倍的天才?”母亲被问住了。勤思善问的艾塞尔经常使学识渊博的母亲难以回答。
艾塞尔喜欢
歪着脑袋
,听母亲讲述收容落难的意大利革命家卡斯泰拉马列伯爵与玻埃里奥的往事
。他们俩被判终身流放美国。赴美途中,他们要求
船长调转船头,前往英国,遭到拒绝,他们便掀起了叛乱,并得到了船员们的支持。好心善良
的艾塞尔一家收留了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艾塞尔听得分外专注。她暗想,当流放犯是何等浪漫
的事啊!成为流放者的救星,也很不错
。
结识偶像
1882年,艾塞尔继承了一笔遗产,前往德国学习
钢琴。布拉尔尼石赋予了她出众的音乐
才能,但不幸
也降临在她头上:毕业后,她患上了严重
的手指痉挛,不得不忍痛放弃
成为职业
钢琴家的理想
。
艾塞尔非常沮丧
,决定用缴学费后剩下的钱做路费,游历欧洲。她的足迹遍布德国、波兰、瑞士,并在法国巴黎居住了一年。
参观巴黎著名的罗浮宫时,一位无名画家16世纪
创作的肖像作品深深吸引了她。画中的意大利小伙子,黑衣黑帽,目光
忧郁
,但却异常高傲。凝望这位与自己不同
时代
的青年
,艾塞尔心中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或许,他曾经
历过痛彻心扉的磨难。突然
间,艾塞尔觉得自己的失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她的心情
豁然开朗
,三天两头地前往卢浮宫,只为与画中的青年进行目光的交流。
艾塞尔平时只穿黑衣服
,这是在模仿她最崇拜的意大利烧炭党人马志尼。马志尼一生中的绝大部分
时间
都在流放中度过,他青年时代
便发誓只穿黑衣,以哀悼灾难深重的祖国。离开
巴黎时,艾塞尔买下了那幅无名肖像的复制品,并终身携带它。
但与真正的偶像结识,是在1881年春天
。英国报纸上处处是俄国沙皇遇刺的消息
。艾塞尔在阅读了《俄国的地下革命》一书后,非常崇拜其作者斯捷普尼亚克。终于,在《自由》杂志出版人夏洛特的帮助下,艾塞尔结识了她的俄罗斯偶像。斯捷普尼亚克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医生
家庭
,在圣彼得堡炮兵学院
学习期间接触了自由思想
,并投身革命。他写传单,绘制木版画,向普通
百姓宣传革命理想,后来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与许多民粹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斯捷普尼亚克与妻子
芬妮非常喜欢艾塞尔,昵称她为“小面包”,并教会她俄语。艾塞尔萌生了游历俄罗斯的念头。两年间,她在圣彼得堡居住过,又到沃罗涅日的大贵族韦涅维季诺夫家中担任家庭教师
,并参加了当地革命组织的活动
。两年后,她返回了英国。
收获
爱情
当时,流亡英国的俄罗斯革命者生活
窘困,而艾塞尔能言善辩
,一直努力
帮助他们募集资金
。她向英国富商们讲述她在俄罗斯的见闻、俄罗斯革命者的大义凛然
,每次都能引得对方
慷慨解囊
。她总是分文不留,将支票或是现金转交给斯捷普尼亚克。
在帮助俄罗斯革命者的同时
,艾塞尔也收获了爱情。1890年秋天,艾塞尔在斯捷普尼亚克家中喝茶时,忽然闯进来一位衣衫褴褛的不速之客
。他名叫米哈伊尔•伏尼契,是从俄罗斯辗转来到英国的流浪者。伏尼契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他参加过俄罗斯和波兰的革命,曾被流放西伯利亚。突然,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艾塞尔:“你1887年的复活节是在华沙过的吗?”
艾塞尔点点头。
“你去过城堡对面的街心花园吗?” 伏尼契又问。
艾塞尔有些吃惊。
“当时我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被捕,被囚禁在城堡里。天天望着花园发呆,有一天偶然发现了你。后来,你就永远
留在我的记忆
中了。没想到能在这里再见到你。”
旧制度的反抗者、蒙难者、为自己事业
而饱经磨难、浪漫的邂逅……这契合了艾塞尔对终身伴侣
的所有期盼
。1892年夏天
,艾塞尔成了伏尼契夫人。
创作生涯
斯捷普尼亚克建议艾塞尔以那幅她所挚爱的肖像为原型,写一部小说,她欣然同意了。
在《自由俄罗斯》杂志从事编辑和翻译工作
的同时,艾塞尔开始构思她的小说。她把肖像画中意大利青年的忧郁眼神
与斯捷普尼亚克的传奇经历结合在一起,又回忆
起被她家所收容过的意大利革命者。或许,主人公应该是俄罗斯人?
考虑再三,最终,主人公被起名为亚瑟,一半英国血统,一半意大利血统,他“个子不高、软弱,很像那幅意大利肖像画中的男子
……”
繁重的工作加上小说创作,使得艾塞尔身心
疲乏。她独自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想稍事休息
,并完成小说《牛虻》。在那里,她笔耕不辍
,她感到自己已经完全
融入了亚瑟的生活。有时,她会为亚瑟感到惋惜,是不是给他制造的打击太多了。
她太投入了,以至于当地发生地震,居民惊慌失措
,她竟然完全没有感觉到
。一页又一页的稿纸铺满了居室的每个角落
,亚瑟的形象
日益丰满。4个月后,她携带书稿返回英国伦敦。
正在她筹备出版此书时,她的偶像斯捷普尼亚克突然去世了。她沉浸在巨大
的悲痛
中,终于病倒了。但她挣扎
着站了起来,她要出版这本书:献给这位拥有
“雄狮一样
坚强
的心脏和婴儿一般友善心灵
”的友人。
小说《牛虻》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发行,印数不多。美国书评人认为,这本书对于年轻人
不利,因为“书中充满了不恭和对神明的亵渎”。恶毒的评论反倒给书做了广告,该书在美国很快便销售一空
。在朋友
著名作家萧伯纳的帮助下,《牛虻》被搬上了伦敦甚至纽约的戏剧舞台。
艾塞尔非常希望《牛虻》被译成俄文。直到1898年,该书才开始在俄罗斯的一家杂志上连载,但部分章节被强令删除。
始为人知
1920年,伏尼契夫妇前往美国定居,有两件行李
被她视若珍宝:意大利青年肖像的复制品和挚友斯捷普尼亚克的照片
。
丈夫
开始在纽约一家书局工作,他变得大腹便便
,凡事斤斤计较
,早就抛弃了昔日的革命思想,以致夫妻
感情
出现了危机。1930年,丈夫去世了,她过着深居简出
的生活,荒疏许久的钢琴成了她的知音。
与此同时,在遥远
的俄罗斯,《牛虻》成为最畅销的书籍
。主人公的浪漫英雄
主义使得不少青年男女
热血沸腾
、热泪盈眶
,不少人因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55年,苏联读者终于从《谁是谁?》这本手册中得知她仍然健在,居住在美国。众多苏联记者
蜂拥而来,将她的陋室挤得水泄不通
。美国记者自然
也不肯放过她,这位英国作家60年前写成的作品,如今在苏联变成了经典
!苏联人给她寄去稿费,她每天都能收到苏联读者热情洋溢
的信件。苏联人甚至将将电影
放映器材搬到她家中,给她播放了苏联拍摄的同名电影。
1960年底,96岁高龄的艾塞尔平静
地合上了双眼。她留下遗言,希望将骨灰撒在纽约中央公园
,让它们随风飘散……
《牛虻》读后感(二):从《斯巴达克斯》到《牛虻》
《牛虻》同《斯巴达克斯》一样,通过一个人
高尚的情操改变
了周围的人,让他周围的人有了更深的思考
——对这个臃肿的社会
,需要牛虻一样的人把它刺醒。
伟大
的英雄都有着相同
的经历。看牛虻的时候
,每一个情节好像都是斯巴达克斯。斯巴达克斯小时
候受尽折磨,亚瑟也是一样,在最重要
的青春
期里,加入了政党,开始冲击基督的信仰
;受到了出卖、误会,那种委屈
没有打倒他,却让他知道了基督这个信仰。流浪的生活让他承受了人生
的极限,也让他明白
了皮囊和灵魂
对自己的意义
。他的出现感染
了周围的人,他是新鲜
的血液
,最后在阶梯上流淌,洗刷着人们的灵魂,也换着人的旧血。他的微乎其微
,但影响
无与伦比
,因为它代表了牛虻的精神
,刺痛每一处腐朽的思想。
故事
里的爱情也和斯巴达克斯一样,只不过牛虻到死之前才说出了自己。在爱情的上面到底是谁的不幸呢?我想是琼玛。爱上了一个,她最愧疚的人,直到他死她才明白,这种惩罚
一辈子也无法洗脱。
还有老主教那破裂的灵魂……
《牛虻》读后感(三):永远的《牛虻》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张晓惠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
地飞来飞去”
时隔这么多年了,可那次夜读小说《牛虻》,读到牛虻临刑前给女友
琼玛的诀别信中写到两人小时共同朗读过的这首儿歌时,泪如泉涌
不能自己
的情形仍宛若昨日。
是在不谙世事
的岁月
,是在没有什么书读的年代
。那本泛黄了的竖排版的小册子是怎样震憾着女孩
的心灵啊!
亚瑟,“黑色的睫毛下一双深蓝色的眼睛
,梦幻一般神秘”,从清逸俊雅的大学生
到脸上一道长长的刀疤瘸着腿如美洲豹的坚毅
无比的意大利党人牛虻,我追随着他到南美,和他一起在甘蔗园做苦力,一起在杂耍班子受灵与肉的践踏,一起运军火直至一起走上刑场——“当太阳
升起的时候,我将走进院子
,怀着轻松
的心情
,就像一个放学
回家的学童……”,噢,这么多年了,我还是记得,刻骨铭心
的记得,当牛虻在被打了数枪“鲜血染透了白色
的衬衫”,“血肉模糊
的身躯挣扎着”对神父蒙泰里尼说:“RADER(父亲、神父),您的——上帝
——满意了”?我的心与蒙泰里尼的心一起碎了!
那时,我是迷恋上了牛虻,爱上了牛虻。那个有着一双碧蓝眼睛的男孩
,那个脸上有着一道长长刀疤的男人
。从牛虻的身上,幼稚
的心灵第一次感受
着傲然的气质
、高贵
的气度和刻骨铭心的情感
。随着年龄
的增长岁月的流逝
阅历的累积,我知道,我之所以爱,是爱上了牛虻的英雄主义、牛虻的孤傲,爱上了牛虻对理想的始终不渝
,对情感的忠贞和坚忍,更是爱上了牛虻具有的那一种精神,为了自由和追求
真理,甘愿牺牲爱情和亲情
甚至生命
的如殉道者的那般精神。
花开花落风霜雨雪
,在生命的旅程上行走,有过磨难有过痛苦
,有过心儿在苦雨中浸得萎糜和酸涩
的日子
。人生的路啊曲折悠长,繁繁复复,哪一条是该走的?该怎样走?在信仰和精神之类早已成了饭后茶余调侃的话题
,有一些追求是否还该坚持
?有一种付出
是否值得?不劳而获
、尔虞我诈
、坑蒙拐骗
、投机取巧
,快餐式物化的喧嚣社会还需要精神之类的东西
和品质
吗?在苦闷
和彷徨时
,在夜色中在白云间,牛虻常常会不期而至
,带着他惯有的嘲讽的微笑
注视着我。于是,二十年前那一个不眠之夜
的阅读,读了《牛虻》后不可抑制的泪水
,那情感和灵魂上的震撼
,会一次又一次地涌上心头。
牛虻告诉我们,你可以砍掉一个人的头颅,却无法砍掉他灵魂的高贵;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百年前著成的《牛虻》昭示着后人:肉体可以腐烂,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
已不是理想主义
生存的年代,天下
滔滔,象牙塔一座座倒塌了。但牛虻真的让我学到了许多,让我看到在纷繁复杂
中怎样锤炼人生,在挫折
和磨难时怎样坚持自己的自尊
和骄傲
,甚至面对死亡时,怎样的坦然
和从容不迫
。
《牛虻》读后感(四):流氓
牛虻这本书应该是文革时期
知名度最高
的小说之一,我知道这本名的另一个原因
,是因为四川话里的牛和流氓里的流是同一个发音,而虻正确
的蒙的发音被人篡改成了氓,所以这本书在四川境内大概都被人戏称为“流氓”吧。
这也是小孩子
对这本书表现
出好奇的原因,因为它是父辈看过的,而且在他们那个年代里这本书似乎有一种被神圣化的企图,很多从文革里过来的人都声称深受牛虻的影响。
于是上周日在首图的图书架的最下面一排,我看到好几个版本的牛虻,我从里面选了一本相对新相对干净
的。这是译林的版本,古绪满译的,在序里也有看到这本书的一些八卦,仅在中国
似乎都有四五个版本,有从苏联的俄语里翻来的,有从原版的英文版翻来的。牛虻在中国得到这么广泛的传播,仅仅是因为“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里,有人用牛虻来形容保尔科察金,也就是钢铁的男主角。所以中国人民
在革命的年代非常好奇,牛虻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形容。于是这本书就被翻译并广泛传播了。
其实我对政治类的书籍完全没有兴趣,所以我并没有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我也不知道有这个典故,那天借来,只是好奇为什么这本书会对爸爸那个年代的人产生了这种影响。
看完这本书,其实挺让我惊讶的。因为书写得出乎意料的好。整本书抛开十九世纪的时代限制,它甚至带有那么点陀思妥耶夫的味道。书里体现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戏剧性很强,牛虻以及他的神父父亲的人物刻画也相当到位。
当然现在看来,有些情节显得有点刻意,在情节以外的描写性语言有点做作,但整体的故事性和深刻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本书并不红色,它更多在探讨人性、宗教里那些在那个时代的人里必须面对和质问的东西。它一点都不虚,写得很扎实。
如果有时间翻闲书,这本书倒是可以翻一翻。
《牛虻》读后感(五):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
看这本书之前,脑中闪现的都是革命、青年、理想之类的词汇。所以看到书封面配的插图,也瞬间在心中把牛虻先入为主的定位成一个奋力革命的热血小青年。直到把书完整的看完,心里充斥着满是沉甸甸的悲情,为蒙泰尼里主教悲,为亚瑟悲。
大部分人都在盛赞亚瑟的英雄气魄,他的勇敢,他的无畏。但我深深的为主教鸣不平,他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煎熬。他是个忠实的教徒,信奉上帝,但同时又是个普通的父亲,爱护儿子。他的一生都试图在这两种身份中寻找平衡。其实,这是完全可以兼容的两种身份,但亚瑟的革命热情
注定让主教面对这两种冲突:一方面是保护众多无辜生命的神父,另一方面是试图挽救儿子的父亲。我甚至在看到后来亚瑟在逼迫主教在上帝与自己二者中作出选择时,特别的反感亚瑟,把这么难的抉择推给主教,悲剧注定要发生。
《牛虻》读后感(六):亚瑟啊,那海水很深啊!
开篇是一个年轻
的学生
亚瑟,他收到朋友的喜爱,有自己的信仰,有如长辈一样的教父,尽管家庭有些许间隙,却也富有,哥哥们对他也算照顾,至少不在金钱上为难他。但是卷入了政治中的他,有些犹豫,却又相信自己为了国家的未来,应当义无反顾,与此同时与教父之间奇妙的关系,似乎也在渐渐浮出水面。
在官方的诱导和欺骗下,他以为自己在祈祷中出卖了同伴,还认为他的教父出卖了他,他愧疚不堪,又保持着诚实。在女伴问起时,承认自己错误,琼玛惊讶愤怒之下给了亚瑟一个耳光。
亲近之人的背叛感,爱情的不信任,事业的失落,他的世界崩塌,选择了离开,永远地离开。
十二年后,他回来了带着满身的伤疤,戏谑的口吻,一遇到基督教就猛烈攻击,大家敬佩他的智慧和文笔,却也对他的放荡不羁感到不适。
他一直都是一个孩子
,
我是说-当然,驼背本人已经无动于衷,他这么做,与那个要马的或是小鸽子一样,毫无疑问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吃,但是那种表演令人感到难受,那是耻辱,也是人的堕落。‘
’他也许不会刚开始做这行的时候更堕落吧,其实我们这喜人大多数都在堕落,只是堕落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你说的不错,不过一个人的肉体在我看来是神圣的,我不愿看到它扭曲变形,变得那么可怕,我这样说,或许你要以为是一种荒谬的偏见。”
“那么一个人的灵魂呢”
亚瑟啊,那海水很深啊!每年带着这样的噩梦的神父,怎么安睡。
《牛虻》读后感(七):信仰的冲突
东方的佛教提倡“禁欲修行,忍受现实的苦难。”这种缺乏人情味的教义在西方宗教中同样有体现。
在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一句“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儿女胜过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这条教义一改《圣经》之前在我心中博大宽容的印象,感觉
有些专制。
从公元建元以来,《圣经》本身已经经历了足够多的考核与修改。每一条教义,对于虔诚的信徒而言,都是一生必须恪守的准则。所以从逻辑上推断,我们可以认定每一条教义也都是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那么,对于这样一条令人感到“专制”的教义,它的意义在何处呢?
我认为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排他。更明确的说,是对其他宗教体系的排他。显然,信仰与信仰之间,在某些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上,会产生逻辑上的矛盾。举个简单的例子,谈到世界的起源问题。佛教认为“悟者所居之外,大地无寸土。”境由心生;基督教不言自明,上帝创世;而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我们以及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不过是梵天的一场梦罢了。
所以,作为一名虔诚的教徒,就必然要发誓完全遵守教义,服从教规,拒绝异教思想。但是,单调的教规往往是与现实中的人性所相抵触的。教义不允许丰满的人性存在,同时丰富的人性也容不下枯燥的教义。但是,在古代乃至近代、尤其是西方,宗教往往与政治相挂钩。如果想要得到社会的尊重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唯一的道路就是成为神职人员。
“我,还是上帝?”这是牛虻抛给生父蒙泰里尼主教的问题。不妨换一种问法:“亲情还是地位?”这是一个道德难题。选择哪一方,都会遭到内心的谴责。
作为一个红衣主教,蒙泰里尼最终选择了前者,宗教。这毕竟是他倾注一生精力研究与热爱的领域。但随之而来的伦理上的痛苦又摧毁了他。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本书解放后不久就被引入国内,原因同样是不言自明的。但当我看完之后,却丝毫不存在这种感觉。
相反,我倒认为应该感谢于宗教,宗教已经帮了蒙泰里尼太多。孤身一人远赴中国传教数年;乃至承受儿子死去的负罪感数十载;这其中如果没有主、没有天主教的支持,蒙泰里尼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住的。天主教已经赋予了蒙泰里尼太多,不只是名誉和地位,更是安慰与救赎。毫无疑问,蒙泰里尼那充满罪恶感的内心无疑在每天深夜在上帝面前忏悔的过程中得到了慰藉。
对于一个现代科学并不能够证明实际存在的个体,科学工作者们确实不能够小觑“主”的地位。事实上,有很多从事尖端领域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最后会把全部或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神学的领域中。这不得不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信仰的伟大。
信仰的伟大往往就在于他能够使个人在关键的时刻拥有强大的内心。
大部分学者认可,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究其本源而言是不可证明的。换言之,宗教于个体而言,“信”就是“信”,不能用逻辑证明。宗教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包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规则,自成体系。于哲学上它们并不存在更深层的逻辑来源,而它们的作用则是影响一个社会绝大部分的运行规则。 我认为这就是宗教教义伟大力量的体现。因为它是由至善的人性所创立出来的至善的法则。
我并不反对把宗教教义与数学上不言而明的公理作类比。同样作为人类思想的凝聚与结晶,其内容本身就富有极大的美感与魄力。
但是是否这些就足以构成个人内心的全部精神世界呢?当然不是,宗教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个人以善的准则来约束自身,并非是去填充满空虚的心灵。当然我并不否认在遥远的青藏高原、遥远的南亚大陆、遥远的欧罗巴土地上,存在着长千上万把宗教视为毕生事业的信徒。
人性的使然,我们的内心存在着一些信仰所无法弥补的空洞。在个人最柔软、最隐蔽的内心深处,有些地方的黑暗哪怕“主”的光芒再亮都照不亮。主不能够赐予我们爱情、亲情;相反,主还会阻止这一切的到来。
牛虻看到了这一点,他摆脱了宗教的依靠。但是他幸福吗?不,相反他终日生活在仇恨中。他强迫自己对曾经最亲密的人保持满满的仇恨,换来的却只是看到自己真实内心时的伤心绝望。缺少了宗教的依靠,他仍不断地与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做着斗争,但是他能够胜利吗?自然不能。任何由生物种群自身所创造出来的产物都不可能在与该种群本自身自伊始就存在的特性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宗教也好,个人强大的意志力也好,它们在于我们自身从诞生就所存在的法则——人性相比,都是不值得一提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任何信仰间的冲突只要涉及到了人性,最后只能是个悲剧。
《牛虻》读后感(八):牛虻牛虻
牛虻应该是快乐的,但是《牛虻》中的牛虻是不是真的快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初读牛虻还闹了一个大笑话,人家问我借的什么书,我信誓旦旦的说牛虻(mang),那人估计也不知道,没说啥,后来只觉得不对,查了查,才发现是牛虻(meng),此后我再也不敢肆无忌惮的胡说八道了,毕竟说出去自己底气不足
不是。不过也不是都不说,还是要知其言,不知其不言,好了,言归正传。我要做一只快乐的小牛虻。 本来是这个书名吸引我读的这本书,但是读了一章我还没明白写的啥,但是呢,我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只好硬着头皮读下去,到了结尾我才发现,我是懵懂了开头读懂了结尾啊,不过还好,总归是没有辜负初衷啊。 其实书读到一半,亚瑟逃走之后没有后来了,但是又出现了牛虻,读着读着我就觉得,前面大肆篇幅的写亚瑟,他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掉了啊,就像一部电视剧,前一部各种伏笔,各种渲染把一个人塑造的和男主一样,结果没看到了所以然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这样让读者很方啊,虽然可能会出现一个续集啥的,但是一看,亲妈妈都认不出来了,谁还知道你是个谁啊,所以我那种敏感的神经中枢就开始认定,后面出现的牛虻,也就是真正的大bass主角,就是前面渲染了大肆篇幅的亚瑟同志,出场就出场吧,诈死就诈死吧,你再出来你还毁个容,你在瘸个腿,拜托吧,您可是主角啊,就算不是风度翩翩,玉树临风,你至少也要惊鸿一瞥迷住万千少女啊,可是呢,你说你出来,那怕一点点都对不起观众啊,(好吧,我承认我世故了,)这大概是每一个读者都会有的一些心理阴影吧,那所谓的 正义与邪恶的碰撞,坚持与放弃的轮回,行走在命运的边缘,依然不忘信仰的真谛。 牛虻,大概是夏天出现在牛周围的一些类似于苍蝇之类的小虫子,以前爷爷家养过牛,我貌似见过这类生物,为什么要叫牛虻,那我当然不知道了,不过我觉得作者肯定是想说,牛虻虽小,可也会干扰的你体型庞大的老牛不能舒舒坦坦的过日子,你体型庞大是怎么着,我们成百上千的小牛虻也会把你蛰死在温柔乡里,大概了解了一下当时的背景,和我们大解放前的黑暗社会是相似的,不知道那个时候有多少的小牛虻让那些为虎作伥的大牛们头疼,就像那时候我们打游击的革命烈士在敌后不知干掉了多少的伪人道主义者。 那句话说,明天来临,黑夜来临,即使我死了,我依旧是一只快乐的牛虻。 不管什么时期,我们都要做一只向上飞的,快乐的小牛虻,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用微笑感染别人,带给大众微笑的力量。这也是一种改变不是吗?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魅力的事。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