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那时花开》影评10篇
2020
12-23

《那时花开》影评10篇

  《那时花开》是一部由高晓松执导,朴树 / 夏雨 / 周迅主演的一部爱情 类型的电影,文章吧 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花开》影评(一):两个场景,二十年 一。 1995年。大学 门口的树下,夏天 绿意蓊郁。朴树在卖唱,夏雨和周迅走出电影院,来到朴树面前。 夏雨:“二两牛肉。” 朴树:“就牛头。” 夏雨:"牛头就牛头。" 朴树:“你坏了我的女人 。” 夏雨:“麻风碰过的女人我不沾。” 周迅在一边傻笑。 这是《红高粱》里的桥段。 二十年后,周迅和郑晓龙合作,欢子变成了九儿。 夏雨拍了很多电影,还开始滑雪。 朴树发了两张专辑之后,一直游离。上个月重新出来开演唱会,一直忘词。我坐在观众席里,看着大屏幕画面切换到现场,一个男孩 满眼噙泪,旁边的女孩 帮他轻轻拭去。 二。 1995年。在海边,我猜是河北哪个地方。周迅躺在京A牌照的出租车顶上。 夏雨在海里游泳。 周迅打电话给电话亭里“只限女士 ”的男孩。像每次她寂寞 的时候。 夏雨的手机响了。他在海面回过头,咧开嘴问: “你美吗?” “你寂寞吗?” 周迅的眼睛亮莹莹的。 二十年后,周迅和高胜远在一起。 有次在公司的brainstorming上,同事给我们了看了一段英菲尼迪的广告片。片里,周迅在摄影棚里 ,等待 帮汽车拍大片。高圣远在一旁。 摄影间隙,周迅调皮的一笑。拉上高,发动汽车,从摄影棚里一路驶出,公路、高山、沙滩,而至海边。一袭白衣,阳光 晃眼。最后的ending, 广告语适时地出现: “敢爱。” “我的所有大学生活 都和他们俩在一起”  《那时花开》影评(二):备胎都不算的那时花开 周迅原来也美过,最美果然是十八; 朴树这个大男孩 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有个同学, 同样又高又帅,却极度闷骚又极度害羞; 而夏雨这个话唠就是天生备胎,没办法长得不够帅只能靠嘴巴了。 就好像大多数胖子都会乐观 搞笑一样。 不是他们没有忧郁 高冷的一面,只是没那个资本。 都是现实 所逼啊。 吐槽归吐槽,最后还是发酸到想哭。 不知是因为女神最后嫁给了备胎, 还是想起了自己 连备胎都不算, 亦或是片尾曲<那些花儿>。 男人 是从什么时候起,不再有单纯 的爱呢? 或许就是认识到美丽 是一种资本开始。 而女人呢?或许是从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开始吧。   《那时花开》影评(三):那时花开 晓松笔记 2015.02.03 在洛杉矶的清晨被两大波刷屏信息弄醒。一波是铺天盖地 的朴树新歌《平凡 之路》,由于小朴已十年未出新歌,这一波故人归来夹杂了无数长吁短叹 ;继而一波更大的巨浪袭来,周迅在杭州演唱会上当台公然结婚 ! 忽然就恍如隔世 ,想起十五年前《那时花开》在南戴河海边一间食堂里办开机仪式。我让全组每个人站起来向大家介绍自己姓名和岗位,我第一个大声说:我叫高晓松,青年导演。 大家笑,然后一个个起立。轮到坐在左边一角的几个模样端正的年轻 人,周迅起立:我叫周迅,青年演员。 青年演员朴树。 青年演员夏雨。 我带头鼓掌,平均年龄二十几岁的青年剧组荷尔蒙充沛地上路了。 那时候电影圈喜欢 管自己的电影叫“探索片”,有点像音乐圈喜欢管自己的玩意儿叫“非主流音乐”,年轻人都虚荣 ,于是我们也管我们的电影叫“探索片”。 既然叫“探索”,顾名思义 ,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像探索中国 特色的社会 主义一样晕。于是就得大家商量着来,其中商量得最多的就是:“周迅(扮演的角色)到底爱谁?” 每当争执不下,我就说,让电影和里面的人物自然生长吧,长成什么样都行,只要演员们觉得发自真心。 于是电影就那样顺其自然 地演下去,年轻人们也就顺其自然地聚散离合。 那时剧组里隔三差五 会来一个叫袁泉的清秀女生 ,来给师兄兼男友 夏雨送一种好吃的鸡腿。后来在我的抗议下,袁泉每次多送一支鸡腿给我。 很久很久以后,袁泉成了夏太太,生了女儿 ,终成眷属。 小周和小朴没能如最初所愿厮守,但如最后所愿成了挚友。 我看了下小周的朋友 圈,赫然推荐 着小朴的《平凡之路》。感动 。 十五年前,小朴在电影里会用十七种语言说“我爱你 ”,小周会直盯盯看着镜头,仿佛看着自己如风岁月 ,我会坐在监视器前,为从指缝中流走的日子断了心肠。那时我们都坚信自己会有不凡的人生 ,滚滚红尘 ,遗世独立。 如今我们老了,平凡得如同路边的树木。虽然不再呼喊奔跑,却默默生出许多根,记住许多事,刻下年轮,结出果实。偶有风过,思想 起初来时世界 的模样,每个人都会被原谅。   《那时花开》影评(四):化不开的郁 再次想起这部片子是因为每期《晓松奇谈》后面都放着《玫瑰与小鹿》,而配的MV就是《那时花开》。 "她总是绷紧脚背仰头看大雁南飞" "她眺望着远山迷雾满怀着爱与凄楚" 顺着歌词,周迅的脸在荧幕闪烁,毫无违和感。 影片和歌同样让人心酸楚 。 情绪 阴郁得化不开。 感觉 基调从一开始上来就被设定,里面的人即使在笑,即使欢乐 ,也是灰色的,凄楚的。 支离破碎 、闪烁、迷离、不真实 。 所谓“即使现在看来还很前卫”的老片子。 凌乱的背景使得三个主角愈显清晰。 曾经 ,欢子是可以肆意幸福 的。1-5张扬,6高举,还有7的田野,她心满意足 地爱与被爱。可是张扬与高举呢? 于是青春 散场,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曾经的笑与爱,徒增他日无奈 。 于是结局 ,死亡/结婚/远行,都无法埋葬当年的绚烂。   《那时花开》影评(五):那是花开,时光 不再 完全没想到早在十几年前高晓松还是高晓松的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总觉得青春不是八月长安小说里的温暖 纪实,至少也是杜拉斯情人 的浪漫 惆怅,而不是当下票房电影里作与故作单纯交错,第一次其实是没看懂的,只是隐隐约约感觉高在描绘他理想 中的世界 十几年后的高晓松化名矮大紧,在自己的节目里侃侃而谈 ,讲述历史和自己的过去,说起青春年少的时光,总是兴奋不已手舞足蹈 ,顶着大饼脸,却依然是带着理想的愤怒 中年,说起朴树依然是不管大家在外面做什么乱七八糟 的事,却小心翼翼保护他的少年 十几年的朴树上综艺节目,依然耿直沉默 ,没有办法想象电影里的那个少年和现在的朴师傅是同一个人,最近很火的话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大家都是朴树是真正做到这句话,但不然,朴树现在的脸满是沉淀后的忧郁,沧桑成熟 但洁净 ,笑容 依旧羞涩,但再也不会有少年般意气风发 的笑容 没有人能抵挡岁月的痕迹   《那时花开》影评(六):用青春的血液浇灌迷途之花 影片的故事 本是通俗的故事,讲述了同读一所大学的高举、张扬和欢子三人之间的友谊 与爱情。影片却因情节的独特排列而显得不俗,辅以极具个性的镜头组接,呈现年轻生命 体内蕴藏的庞大爆破力与双丝网般的千千结。 电影的开头便是令人困惑 的,电影的结尾也有些悬而未决的意味,此番相称的朦胧感亦能成趣。影片伊始,未见画面,先闻清朗的歌声,仿佛即将展现一段以清新而平滑的笔触描绘的青葱岁月。可映入眼帘 的却是用烟点燃的火烛,划亮观者的疑虑:黑暗里跳跃的火光,是想要销毁过往还是照亮未来 ? 故事的叙述从欢子与张扬“无声”的婚礼开始,与影片结尾欢子与高举的“有声”婚礼形成强烈反差且蕴含深意。欢子与高举的结合源于他们破坏毕业时的誓言双双服药自杀却又“意外”逃过死劫。或许可以揣测自杀其实是个幌子,他们只是想要从背叛 往昔诺言的罪恶感和生活 在同一座城市里想念 着却又不敢相认的虚度感中解脱 ,以结婚为契机开始新的生活。联系同样违背誓言且与欢子有过婚姻 而如今不知所踪(或许真的永远 不踏出双秀园一号半步)的张扬这条三分之一主线,时光的流散与青春的混乱交相迸发出强烈的凄楚感与迷失 感。 纵观整部影片的情节的铺陈,似乎缺少一个向前的线性发展过程。影片大体可看作一个回环式套层结构,其中的故事是碎片化的,是零乱 的,是不按某些固定的顺序的,却又是有章可循的。影片采用旁白的形式,限制了叙事的角度,让张扬和高举分别讲述主人公群体的青春经历 中的一些篇章或对其中一段经历进行自我认知,使得事件与事件之间有了相互联系而避免了独立存在的荒唐与莫名其妙 。两位男主人公作为情节的组织者与叙述者(张扬以三个人为原型进行小说创作,高举则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叙述),两方面的或交叉或并列的述说使故事的真实性产生分歧。正像《罗生门》的多视角叙述一样,是真是假皆凭观者观影过程中即时产生的主观意志 。如此般展开或客观叙述或主观臆想的情节,为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青春过往蒙上了又一层暧昧的纱,混浊着显露不出最真实的模样。 影片还因镜头画面的多次重复而独特而不俗。相同镜头(三个人坐在摄录机前发誓)的穿插闪回不断酝酿新的情绪,对其余镜头起到了重要的补充说明的作用,使得多段回忆 的镜头有了话语支撑。 令人记忆犹新 而又迷茫 的是影片中使用了人物模型来取代真实群众演员,无论是围观张望的、左邻右舍 上课的还是戴着面具跳舞的,都赋予影片神秘荒诞的色彩。这一做法实在难见,似乎是导演刻意为之,旨在将时代特征模糊;将社会背景及周遭环境虚化;将注意力集中在三位主人公身上,着力表现他们的经历,彰显他们的内心 世界。可活生生的主人公与僵硬的人物模型出现在同一镜头里,演绎着类似的风涌浪沉与欢合悲离,就好像模型能与人类等同,无知 无畏 的行为背后是麻木滞钝的心。 但无论如何,那终究是只属于他们的故事。事情是他们你情我愿自然而然 发生的,誓言也是他们主动立下主动应允遵守也主动违背的。可谁教正值青春呢,青春便是大把好时光,可实诚可混乱也可被挥霍。即使路遇迷途,亦可寻思知返,以轻狂,以热血。   《那时花开》影评(七):花开花落,一起作死 冲着男神矮大紧来补这部电影,也许是期望 太高,非常失望 。 一部明显带有为赋新词强说愁感的伪文艺非主流电影,连小清新都算不上。给我一种“我们有才华 ,我们正青春,我们爱文艺,我们来作死”的即视感。三位演员都很喜欢 ,周迅也的确非常美,有些镜头,比如镜头从张扬的吉他里延伸出来,另一边是拥吻的欢子和高举,还有山脚下欢子美丽的小屋,也就只有这些零碎的镜头场景还算是有点意思了。 用极端的浪漫和颓废来表达青春,用吉他和绘画来诠释文艺,用大海和铁路来渲染不羁,用死亡和誓言来宣誓爱情。元素都很好,但是极其碎片化和并带有强烈幻想 色彩的故事情节除了作死就不剩下什么了。这也许是男神心中的青春,却太难在里面重叠出自己的影子。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