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曾国藩晚清散文什么-曾国藩是什么人?
2020
11-13

曾国藩晚清散文什么-曾国藩是什么人?

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曾剃头”?

曾国藩的曾剃头并不是因为屠杀太平天国运动的起义军而得来的,是他同时代的湖南长沙老乡们送给他的绰号,而且是1854年2月与太平军正式作战之前得到的。不过在于太平天国交战中“曾剃头”这个绰号确实名副其实。

曾国藩开挂的人生。

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成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在此后的十年中,曾国藩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到1848年,他经过七次的升迁,成为了朝廷的二品大员。道光帝去世后,咸丰皇帝对其也是委以重任,除户部外,礼部、兵部、吏部、刑部、工部他都做过副职,这是重用他,想进一步提升他。(曾国藩像)

1851年,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节节败退。咸丰皇帝屡次颁发鼓励团练的命令,希望用地方武装阻挡太平天国。这样就给了曾国藩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1852年11月,清政府任命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共同办理团练事物。

曾国藩长沙开“审案局”,获得“曾剃头”绰号

太平天国起义军曾经攻打长沙,没有打下来,只好绕道去攻打其他地方。曾国藩到长沙后,长沙城比较乱,为了稳定长沙的局势,他和张亮基开了一个“审案局”,专门针对长沙的治安案件和谋反案件。这个“审案局”直接绕开了原来官府的职责范围,直接插手地方事务,下令凡是抓获的土匪、流氓、强盗直接送“审案局”严惩。

“审案局”成立没几天,长沙城西门发生了抢米事件,曾国藩派人缉拿。到达西门后,抢米的几百人一哄而散,抓住几十人,确定了十三人是参加抢米和分米的人。这个米店的老板是一个刻薄的人,经常混杂劣质米售卖,本来事出有因。曾国藩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凡是扰乱长沙治安的一律处死。斩杀犯人是要经过法定程序的,因为这不是战时,曾国藩不管这些,绕开程序,当晚就处死了这13个人,并将头颅悬挂起来。主要是为了震慑老百姓,树立威信。

“审案局”的办事特色就是快,凡是被抓到的人,不用什么真凭实据,只要有人指认就定案了。定了案的人有三条路:犯罪重的的立马斩首,稍微轻点的有可能被活活打死,情节较轻的会受到鞭刑,进去的人非死即伤,受刑嚎叫之声传的很远。

经过四个多月的严打,长沙的治安稳定了下来。但是曾国藩不问青红皂白就杀人,而且杀了不少人,被长沙当地的老百姓送了一个外号“曾剃头”

曾国藩湘军的三次著名的屠城

曾国藩不愧被称为“曾剃头”,在与太平天国的征战中曾有三次著名的屠城:

一、江西九江屠城

1858年4月,湘军李续宾等经过一年的苦战,攻占了九江城。攻下不久,下令屠杀太平军俘虏2万多人,并屠杀当地的百姓,开创了屠城的先例。(李续宾像)

二、安徽安庆屠城

1861年,太平天国的“安庆保卫战”失败,曾国藩下令“大索三日”,字面上意思是搜索残敌三天。其真实的意思是,每个湘军都带着一个背篓,纵容士兵抢劫奸淫三天。曾国藩的亲信李榕称:

“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军兴以来,杀劫此为最重。”

被杀的普通百姓都被统计到太平天国的身上了。

三、江苏天京(南京)屠城

1864年7月,湘军曾国荃部攻占天京。湘军再次大开杀戒,繁华的南京城一片废墟。曾国藩给清廷的汇报说,杀了太平天国军十余万人,实际上不止这个数字,所谓的太平天国军大部分是南京的居民。(曾国荃像)

抢劫钱财奸淫妇女是湘军的一贯做法,据记载湘军的一名将领,抢了几十个妇女奸淫,结果一个月后这名将领因过度纵欲死了,曾国藩奏报是战死的,欲盖弥彰啊。

狡猾的李鸿章当时也在天京城的外围,城破后,他表面上让着曾国荃,没有让自己的部下进城抢劫。他应该考虑到太平天国的府库应该有不少金银珠宝,湘军肯定抢完了,但是清廷迟早是会询问的,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慈禧处理湘军官员。

慈禧果然事后询问太平天国的金银珠宝下落,曾国藩汇报说大火把天王府烧了,珠宝都没有了。慈禧太后考虑他兵权在握,也没有追问,用脚趾头想就知道财宝去了哪里啊。(慈禧借助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除湘军)

慈禧也不是善茬,她积极扶持清流对抗湘军官员。借助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严打湘军官员,涉事的300多官员被问责,30多人被革职,充军,150多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摘了顶戴花翎,永不续用,就连湘军的左宗棠也受到牵连。被处理的绝大部分是湘军官员。

曾国藩是什么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他曾屡吃败仗,被逼入绝境。但是这并没有动摇曾国藩的决心,他不会因此而对敌人心生恐惧,专注于打好眼前的每一场仗,绝不纠结!他屡败屡战的精神,终于让他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