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代表,谁能说出他的五句经典名言?
1872年(同治11年)3月12日,62岁的曾国藩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
曾国藩的一生,波斓壮阔,权震晚清官场。“立德、立言、立行。”死后留下了很多优秀著作,《曾国藩家书》《冰鉴》《挺经》等,也有很多经典名言,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人学习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就不会甘于在下流,有见识就明白学问没有尽头,不能用一种知识让自己满足,有恒心就一定不会有成就不了的事。这三种品质不能缺一个。
2、相人。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识人用人,群策群力,是曾国藩成功的根本要诀。他说:“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不仅提出了从志趣、意志、态度、品行和思想等方面考察和选拔人才。甚至还总结了相人之术,从神骨、刚柔、声音、气色等方面来识别和辨别人才。曾国藩的幕府,是当时巨大的人才库,几乎囊括了当时各个方面的杰出人才,这些幕僚们为曾国藩出谋划策,办理文案,处理军务,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曾国藩认为才能都是经过磨练造就出来的,即使是上好的玉石,你要切磋雕琢才能成器。曾国藩不仅有知人之名,用人之智,而且还有数人之道。对发现人才、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即广收人才,知人善任,善于磨砺,严加督促。
3、勤俭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用不贫贱。
曾国藩说:“我做官二十年,一丝一毫不敢沾染官场奢侈风气,日常饮食起居,还谨守着贫寒朴素的家风,极微简朴也可以,略微丰裕可以,就是太丰裕就不敢这么领受了。凡是做官的人家,由简朴到奢侈很容易,可是由奢侈到简朴就很难了。无论是资财丰厚的大家族,还是勤劳俭朴的小家庭,只要勤俭节约,没有不兴旺的,只要是骄奢倦怠的,没有不破败的。”
曾国藩秉性节俭,衣服十分简朴,平时不衣帛,布袍鞋袜,多系夫人所做,衣服上常有补丁。他认为:“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置,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三十岁刚过时,曾制天青缎马褂一件,在家时从不轻易穿上,惟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下,故藏之三十年犹如新衣。他曾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 ”曾国藩之女崇德老人回忆曾说:在江南督署时,李鸿章请曾夫人和小姐吃饭,姊妹二人仅一件绸裤,相争至于哭泣。曾国藩闻之则安慰曰:“明年若继续任总督,必为你添制绸裤一条。 ”时崇德年幼,一闻此言,便破涕而笑。
4、家训。
家训八宝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曾国藩总结其祖父星冈公平日"家训"之言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永为家训"。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 这八字"家训"循循善诱,平实可行,但要真正一以贯之却不易 。
书:读书;
蔬:种菜;
鱼:养鱼;
猪:喂猪;
早:起早;
扫:打扫洁净;
考:诚修祭祀;
宝:善待亲族邻里
5、坚忍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荼然自馁也。
心至苦,事至盛也。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忍得一时,伸得一世。坚忍不仅只在得意时,要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咬牙坚挺,绝不灰心。曾国藩经常以坚忍精神劝其兄弟,坚忍是一种品质,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只要在苦难中坚忍挺立,不仅在精神上会更加成熟、更坚强、更完善,最终也会取得事业上的胜利。
曾国藩中年以后,以坚忍用世。他晚年总结自己的得失说:“余生吃数次大堑,一败再败,官绅皆取笑之,深感无地自容。”我带兵打仗,连续四次打败仗,官场上的人都嘲笑我,并且我对官场的风气十分厌恶,不愿意委身,而受到排挤。从咸丰三年带兵以来,一直在清政府的猜忌和地方大力的排挤夹缝中生存,可以说没有一天不在艰难困苦中。但我都以坚忍的方法直面困难,绝不气馁,从奋斗中求出路,最终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但行耕耘,莫问收获。祝大家多读书,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55591.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