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文章 > 【插图】杜甫草堂正门 杜甫草堂的正门里
2020
10-19

【插图】杜甫草堂正门 杜甫草堂的正门里

仰望四周,宇宙长成苹果树,漫天笼罩光波般的叶子。波的振动中,又一个固执而且愚钝的人被流星击中。他在倒下的那一刻,用手指敲出一条短信,为的仅仅是背诵和敬仰一些人关于苹果的故事和丰功伟绩。

舅舅从地里回来,舅婆就说,外孙来了,割肉去。舅舅说,要咯,明朝一起到同里去。他们很少去同里还有吴江,亲戚来了才上街买肉买鱼买菜。

我买了几百个小星星带回家,把他们随意地排成自由自在的形状,成簇成串地挂在临街的窗户上,原本黑洞洞的窗户,一下子就变成了满窗的小星星。透过窗子望出去,左邻右舍有小星星,街对面的居民家有小星星,家家的窗户都用小星星装饰,一条弯弯曲曲的街道成了小星星蜿蜒的河。抬头看看夜空,也是满天的星星。天上的,地上的,家里的小星星一道眨巴眨巴着眼睛,传递着静静的情绪,默默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外表就呈现什么,是装不出来的,是掩盖不掉的。

抗衡,否则,你只会弄得伤痕累累,心身俱疲,既失之爱,又失之幸。

2018年8月28日星期日一晴30度 今天游成都杜甫草堂。 大概在我还没有上小学之前,父母就教我读《唐诗三百首》。其中就读到杜甫的《春望》和《登岳阳楼》,现在年过古稀,依然记得。 《春望》是这样写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通过写安史之乱中的长安的破败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其中颈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颔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登岳阳楼》写的是这样: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是杜甫伤时忧国的代表作之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伤时忧国之情,读之催人泪下。 后来,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一直到读大学,读到的杜甫的诗越来越多了,对杜甫的了解也就越来越深了,知道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于是杜甫像一座巍巍高山,矗立在我的心中;像一颗巨星,闪耀在我的天空,与日月同辉。 我怀着崇敬和缅怀之情,来到了成都杜甫草堂。 一樽巨型石雕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清瘦的面容,颀长的身躯,洞察人世的睿智眼神,似乎飘动的胡须,抬手漫步作行吟状,灵气十足,这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杜甫的大理石雕像。 【插图】杜甫全身塑像 我们进入草堂的正门。这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大门上方有“杜甫草堂”四字,正门两侧悬挂了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对联出自杜甫的《怀锦水居止二首》。因为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杜甫草堂的地理方位,所以能肯定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是正确的。此联挂于正门,最恰当不过了。 【插图】杜甫草堂正门 杜甫草堂的正门里,有杜甫的半身铜制塑像,脸部精瘦,很是骨感。讲解员叫我们去摸摸杜甫的胡子,沾一沾诗圣的灵气。果然诗圣的胡子被游客摸得闪闪发亮了。我当然不会错过与诗圣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满怀崇敬和希冀地摸了摸,感觉很温馨,似乎得了灵气一般,特别来神了。 【插图】杜甫半身塑像 当然,我们今天能看到杜甫草堂,要感谢唐末诗人韦庄,是他仰慕杜甫,用心寻访,终于找到了草堂遗址,于是在遗址上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今天更是扩大规模,建成了成都的一处文化旅游胜地,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群,把名称也改做“杜甫草堂博物馆”。于是我在充满历史沧桑和人文气息的诗歌圣地游赏,因诗圣灵气氤氲而形成的浓郁的儒风雅韵扑面而来。 儒风雅韵最动人心魄的是“杜甫千诗碑”。讲解员说这是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大手笔之作,2017年才竣工开放的一个崭新亮点。它是为了传千年文脉,承唐宋风雅,展天府文化风采,扩大杜甫草堂在海内外的影响,把成都杜甫草堂打造成享誉全球的诗歌文化旅游的精品品牌。 【插图】杜甫草堂千诗碑 这是一道绵延300多米的杜诗书法石刻碑廊。从杜甫1500多首诗歌中精选出130多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同时又是历代书法名家所书写的关于杜诗的经典卓绝的墨宝(兼顾篆、隶、楷、行、草各体),从全国招聘精湛绝伦的石刻工艺高级技师,把它们雕刻在天下扬名的雕刻石料——鲁西青石上。 碑廊中,既有杜甫意气风发的早期作品《望岳》《房兵曹胡马》,又有沉郁顿挫的《秋兴八首》《登高》;既有感时伤怀的《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咏怀古迹五首》,又有爱国忧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在诗歌碑廊前游赏,不仅被杜甫的经典诗歌和历代书法大师的书法所感动,而且被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所感动。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碑廊的第一件石刻作品是苏轼书写的杜诗《堂成》。诗曰: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插图】杜甫千诗碑碑首苏轼书写的《堂成》 我在想,为什么要把苏轼书写的《堂成》排在整个碑廊的首位呢? 讲解员说出了其中缘由:历史上书写过杜诗的书法家不计其数,所涉及的杜诗也不计其数,如何选择和排序,是石刻碑廊制作设计必须考虑的。据说经过一些专家讨论,定了两个标准:一是诗歌必须是杜甫的代表性诗篇,能代表杜诗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二是书法作品必须是从古至今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按这两个标准,苏轼书写的《堂成》最有资格排在第一位。首先从杜诗的角度看,《堂成》正是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流寓到了成都后,在严武的帮助下,开始在浣花溪边修建草堂。经过几个月后,第二年春末,草堂建成,于是写了《堂成》,生动地描绘了草堂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更巧妙的是借杨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真切的心境。《堂成》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而这里正是杜甫草堂,这首诗不是最切情境的吗?其次从苏轼的角度评判,因为苏轼是四川人,又是北宋一代大文豪和书画家,而且还因为他书写的《堂成》是迄今存世可寻的最早的一件先贤书写杜诗的书法珍品,分量尤为重要。所以苏轼书写的《堂成》坐头把交椅,是当之无愧的,不存悬念的。 想不到,杜甫千诗碑上的作品都是论资排辈的,排序的专家们也许消耗了几多脑细胞,该谢谢他们。 当然300多米的诗碑长廊,130多幅碑刻,而我的时间实在有限,大多只能走马观花,无法一一品尝那杜诗之美与书法之韵所构成的艺术意境,进入高雅绝伦的艺术殿堂,留下了几许遗憾。 当然,我最想要看的是“杜甫草堂”。这是一栋乡村的普通农家矮小的茅屋,掩映在竹林花木之中,很古朴,很亲切,很韵味。我走进房子里面去看了一遍,有客厅、书房、卧房和厨房,几间房子里的陈设都很简单,都是摆几件极普通的农家用的家具,可以想见杜甫当年生活之清贫艰难。 【插图】杜甫草堂 我眼前的这栋小茅屋,它就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浪成都时的避风港——诗圣的家。当然这个茅屋并不是杜甫当年住过的茅屋,但在我的心里它确实是杜甫住的茅屋。我好像看到杜甫端坐在他破旧的书桌前,蘸墨提笔写《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首诗中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从屋内出来,站在草堂前,仔细地观察着屋上的茅草,茅草铺得均匀整齐,像一件精巧的艺术品,但我的眼前还是出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情景,耳边还是听到了诗圣沉郁顿挫的号吟: 八月秋高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将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惨不忍睹的情景,描绘得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结尾一段,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希望能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厦千万间”,能够“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更是大声疾呼:“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博大胸怀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穷年忧黎元”的思想基础上。这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人文主义灿烂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因是肺腑之言,所以扣人心弦。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并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插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作品 接着我们参观少陵草堂碑亭。它坐落在杜甫草堂的对面,是一个最具独特风格的建筑之一,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圆锥形的亭子,内树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成为杜甫草堂的景点珍品,成为茅屋的象征。 【插图】少陵草堂碑亭 我们来到大雅堂。讲解员说,这里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 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前有杜甫一樽坐姿的雕像,整体黑色,给人皮包骨头的感觉,当是仕途失意、忧国忧民、生活困顿使然吧,也许因为精瘦的视觉冲击,更令人肃然起敬。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这12樽塑像分别是:屈原、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辛弃疾。他们不愧是中国古代诗坛的巨星,把他们集中在大雅堂展示其神韵风采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使杜甫草堂更加诗星璀璨,令游客为中国诗歌文化的辉煌而赞叹! 【插图】大雅堂 我们还参观了草堂书屋、浣花祠、唐风遗韵馆、杜甫草堂诗书画院、草堂琴馆、中国书法馆、古籍修复展示馆、草堂文创馆、唐代遗址等景观。看完杜甫草堂,情不产生了两点联想。 第一点是杜甫为什么能成为“诗圣”? 我想是由他的诗歌的内容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所成就的。杜甫诗歌在内容上,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是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故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是他的初心。但残酷的现实无法实现其抱负,但他却能在穷困潦倒的一生中,不忘初心,坚持用他的诗来揭露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现实主义诗歌所体现的爱国爱民精神被历史和人民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将“诗圣”的桂冠赋予了他,从而使他永垂不朽! 第二点是联想到了许多著名诗人对成都的赞美,可见成都确是一座以诗歌闻名的天府文化之城。李白有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的赞美,陆游有“拂窗新柳色,最忆锦江头” 的吟咏,杜甫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感慨…… 所以有人说,成都是在诗歌里长大的城市。当然杜甫草堂就成了这座诗歌之城的品牌,成了一处诗歌与人文珠联璧合的圣地!

免责声明:文章《【插图】杜甫草堂正门 杜甫草堂的正门里》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