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着万分的敬仰,追思着,回忆着,随着队伍向前挪移着,所有的人们都静静的沉着呼吸。我透过松林眷恋地望着毛主席纪念堂,那深沉庄重的殿堂静静的,放射出万般的光芒。我在心里轻轻地呼唤着毛主席!毛主席!他老人家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又像是在天上,又好似在云端。…,…
那是一个难忘的早上,老赖来到派出所。 门卫对他说:“您要找哪位?” “所长。” “有预约吗?” “没有。” “您给所长打个电话。所长的号码是……” 他摸了摸后脑勺,感到有些不爽。心想:县长的办公室就是敞开的,这个所长还要预约才能去他的办公室,真是架子十足。老赖越想越不是滋味儿,对门卫说:“麻烦你转告所长,老赖为多年前小白的案子来的。如果他哪天有了时间,务必请你给我打个电话。我的电话号码是……拜托,拜托。”老赖转身离去。 所长听了门卫的汇报,说:“这样的人,像办事的吗?” “不像。哪个人办事像他哟。”门卫赶忙回答。 回来后,百思不得其解。 半月过去了,一切静悄悄的。老赖只好向在县里当小官儿的侄孙说明情况,侄孙答应联系。一个闷热的晚上,老赖接到了侄孙电话:“老辈子,您好!明天您去派出所,万所长在办公室。” “好,谢谢你!”老赖长舒了一口气。 大约九点多到了派出所,还是那个门卫还是那句话:“您找谁?” “所长。” “有预约吗?” “我的侄孙预约了。” “203。” 老赖登上二楼,敲开203的门,总算站在了所长的老板桌前,很客气地说:“所长,您好!我是来请您帮个大忙的?具体情况,我的侄孙可能已经告诉您了。我们要为小白讨个说法,他可是勇斗歹徒的年轻人,他的行为是见义勇为。” “老伯伯,我们可不能说他见义勇为。您说的这个事,去问问镇长,看看他怎么说?” “好,谢谢您。” 来到镇长的办公室,门怎么也关着?老赖纳闷儿了。敲门三下,门开了,一个西装革履的包工头面带笑容地走了出来。 老赖主动和镇长打招呼,向镇长说明情况,镇长听后,爽朗地说:“您说的是正能量,我叫所长赶快到政府来,看他怎么说。” 两个办事谨慎的公务员坐到了一起。镇长说:“所长,老赖说的情况,你清楚吗?” “有点儿印象。” “小白是不是见义勇为?” “我们不能说小白见义勇为,县里下了文,我们才能说。” “你帮忙弄好第一手资料,后面的我们来办。” 所长沉默了。 老赖高兴地走后,所长对镇长说:“去年一个见义勇为的材料,我们整了一个多月,家属还算有良心……老赖说的,要跑多少路,要多长时间,要多少经费,谁也说不准。况且人已死了多年,小白的父母都是‘老实人’。到时候,我们会不会白忙活一场。” “哦……”镇长再也没说一句话。 很快,侄孙接到了镇长的电话,说可以研究研究,慢慢来,莫着急。 侄孙转告了镇长的话,老赖想起了老韩说的“潜规则”,决定放弃。
我的大伯父走出我家门的时候,回头和我说:“你的安全第一!我得对得起你爹,我得对得起我的祖宗!”
晚歸的人從星星里回來,扛著一鋤頭的星光。月亮浮在竹林上,缺了一塊,如鄰家弟弟正啃著的餅。門檻和我一起受涼了,媽媽奶香的外套把我叫醒。很多個月亮遲到的夜晚,我這樣與我的門檻為伴。
大石头一下子又弹了回来,他的手没有来得及收回,被夹在另一块石头中间,幸亏同学及时将石头掀动,他才把手拿出来。当时他痛得晕过去了……那时,我们喊得最多最响亮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轻伤不下火线”。在这些口号的鼓舞下,我们完成了一次次任务。 另外就是我们连经常要去其他连队支援“抢收抢插”,那真的跟打仗一样啊!记得有一次我们从青山码头坐船到152团去支援抢插,那天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至。雨点打湿了衣服,雷电的火花就在眼前闪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仍然坚持在水田里抢插,手上的秧苗连同雨点一同插下去。记得当时不知是谁带头唱起《沙家浜》“十八棵青松”:“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响亮的歌声压倒了雨声。任务完成后,我们坐上船返回。大家都挤进船舱,靠在一起用身子相互起暖。到住地,换掉湿衣。炊事班的同学给我们送来热腾腾的姜汤,让每人喝一碗,出出汗,预防感冒。第二天,西大圩传来消息,说昨天的雷电劈死了圩堤上的一个行人。今天想起当时的战斗情景,还是挺后怕的。 除了装卸搬运之苦难以忘却外,部队的纪律给我们的教育也是难以忘怀的。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年龄比战士要大几岁,受过高等教育,有点知识,比较自我。一开始到部队,对部队日常生活均按照部队要求管理很不适应。例如,吃饭要集合站队,唱歌,还要听饭堂广播,这种广播一般是连队的宣传员来播送当天连队的新闻,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记得有一次,我们连就播了一篇《“狠批白湖无煤论”是什么论调?》。起因是我们连一位姓方的同学在码头卸煤时说了一句玩笑话,“来,来,狠批白湖无煤论。”这位同学的意思是白湖农场有卸不完的煤。就是这句不经意的玩笑话,成了新闻,遭到批判。 再则就是我们不准离开连队,我们到哪里都要请假,而且时间要准点回来。我们连与科大的15连住地相邻,不到一华里。他们在我们14连的西南边,我们两个连干活也常在一起,但是彼此不得走动。我们连离师部也不远,大约三、四里地,走去也不过半个小时,但是我们平时也不得去光顾。只有节假日,一个班可允许一两个人去师部服务社购物。我们需要的日用品,平时都请连队通讯员捎带。因为通讯员是天天去师部的,他要把同学的信件送出去,把外面寄来的信件包裹拿回来。一个连只有一个通讯员,我们连队的通讯员是张春生。他为人谦和,对同学服务热情,我们常常找他代购。那时我们在连队,除了本连队的人早晚在一起,其他连队的人是很难见面的,即使是恋人也是“在水一方”,“寤寐思服”,不得彼此相见。对这样的管理,我们很不习惯,但不习惯也得执行。 更让我们不习惯的是紧急集合,拉练。那时因为部队处于战备需要,紧急集合进行拉练是常态。白天高强度的劳动大家都很累,晚上我们睡得很熟。但是,就在我们沉睡的时候,突然鸣号紧急集合。我们必须在睡梦中爬起来,摸黑在三、五分钟内穿好衣服,打好背包,列队集合,听候命令。在黑夜里,我们抄小路,跨水沟,时而跑步前进,时而停顿不走,且不允许发出响声。遇到“敌情”,都是前面的人向后面的人轻声传口令。拉练一般要到凌晨才回来。回到连队,班排长分别检查各自班排人的背包、衣着,进行点评,并向连长报告,连长总结。记得刘思胜连长有次对我们讲拉练走小路的道理,他说,大路“敌人”埋了地雷,我们必须绕开地雷,抄小路行军。对有些同学穿错鞋,背包松散,他从战备的角度分析了厉害,要求大家提高战备观念,养成良好的战斗作风。今天想起来,当时在中苏对峙、林彪叛逃事件前后,作为战功赫赫的野战部队,刘连长的这些话,不无道理。 让我们开心的事莫过于晚上去师部看电影了。那时,我们在连队文娱生活非常匮乏,看上一场电影,可以说是最大的精神享受了。因为我们是师部直属连队,节假日师部的文艺演出,上级领导来师部检查工作,安排的文艺活动我们和科大的15连是少不了要参加的。在部队看电影,也是军事化。我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有时是背着背包跑步进入,有时是拿着小凳子疾步前往。在快到师部时,连长会喊口令让大家停下“放水”,以便到达后坐姿整齐。电影放映前,各连队互相拉歌,歌声此起彼伏。电影放映结束,我们听到连长一声“起立”,立即背上背包站起,跑步离场。尽管要求如此严格,开始我们对看电影还是很开心的,感兴趣的。但是后来就兴趣索然了,因为那时的电影就那么几部战斗片和样板戏,看来看去还是那几部。即使没有兴趣,你也得去,这是部队纪律。 让我们感动的事是军事训练,实弹射击和投弹。在那次实弹射击和实弹投掷过程中,我们亲历了解放军同志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那是1971年的5月16日,是我们进驻农场一周年的日子。那天连长带领我们全连“战士”到青山北边一个山洼里进行实弹射击打靶,并进行实弹投掷。那天我们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进行了半年多的军事训练,今天终于可以端起瞄准射击了,可以去投掷真的了;紧张的是那是实弹啊,不是训练时的未上的了。记得那天投掷,就发生了一幕惊人的险情。我们连的二排一位姓徐的
喜欢扎人堆,唠闲磕,喜欢一家人围着桌子亲亲热热吃个饭,喜欢听那震天动地鞭炮声……
免责声明:文章《” “我们不能说小白见义勇为》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9716.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