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一个村庄的变化》倪鑫龙
2020
10-18

《一个村庄的变化》倪鑫龙

我的家乡在杭嘉湖平原的一个村庄——诸桥村。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工作调动,就在市区安家。因为家乡还有妹妹和亲戚,所以每年都要去老家走走看看,每次去看到家乡有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变化更大。

村庄的居住条件在变化。人们常说:“富不富,看住房”。八十年代,这个村的农民都在翻建旧平房,一般是三间至五间。我家邻居钱大妈这户人家,只有四、五年时间变化真大。八十年代以前,她家住房低矮破旧的三间平房,因年久失修,下雨天要用洗脸盆、脚桶接漏水,地上既潮又湿。特别是碰到台风季节,房屋发出吱吱响的声音,住在屋里怕房屋倒塌下来,提心吊胆,要翻建没有经济实力。由于党的富民政策,使她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1983年把破旧的平房翻建为新平房。到九十年代住房又有了变化,这个村许多农户把平房翻建为二层楼房,既节约土地又宽敞美观。而跨入新世纪后的十多年时间,由村统一规划,以户自筹自建,在规划线内一座座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庭院式的三层楼房整齐地竖在这个村的钱家场、查家坞、许家埭等8个自然村庄,从外观看青砖黛瓦很有家乡的味道,而内部结构的厅堂、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和装饰都注入现代元素。听一位堂弟说:大约有250多户人家住进“庭院式”的住房,每座造价少则50万~60万元,多则100多万元,内部装饰富丽堂皇。现在村庄内“庭院式”的住房林立;村庄外果木树成林,展现了美丽新农村的景象。

村庄的道路交通在变化。原来家乡的道路是坑坑洼洼的泥路,行路深一脚浅一脚,碰到雨雪天气更难走。早在十多年前,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经过研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采取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方法,推进村级道路的建设。2002年就已完成全村通自然村庄和通各个行政组及村民居住集中地。据一位村干部介绍,建设混凝土路面达7274米,硬化率达到100%,道路两旁都做了石块衬砌,做到硬化、绿化、亮化并进。同时筑了两条与镇区、市区公路连接的混凝土道路15公里,设置标志牌,落实长效的道路养护机制。村民们感到高兴的一桩事情,就是有了一条连接通向市区硖石的公路,每天从市区硖石到诸桥有12个班次的客车,一小时就可到达市区硖石。过去要跑5、6公里路到丰士、丁桥、盐官或九里桥乘汽车,现在公交车通到家门口。有的村民说,出门真方便,好像住在城市里。

村庄的生态环境在变化。在六十、七十年代,不少人家还在饮土井水,有的还饮河水,到了夏季腹泻的人不少,影响身体健康。到了八十年代初,村里筹资办起了自来水厂,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村里对浜、溇、漾、河道每年都作疏通,清理长期积累的淤泥。近几年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工厂进行转产或关停或整顿,并装置污水处理的设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建立“河长制”,村、组、户建立治水责任制,组织治水义务巡防队,让村民自发参与义务监督,使全村构建起一张集治理、监督、防护于一体的水环境管理网络。该村的河道清澈见底,鱼在水中随意游动,河边绿树倒影在河中。村里不仅对水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而且对绿化十分重视。有位村干部告诉我,现在全村7800多亩土地,绿化面积2100多亩,覆盖率27%左右。在能源利用和普及方面,村民们以电、煤气、太阳能为主要的清洁能源占有率达到100%。当走进查家坞、倪家弄几户老邻居和亲戚,看到房前屋后种上广玉兰、桂花树、果树、乔木、庭院绿化。为了增强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村里加强了科普宣传力度,以科普为抓手建立养殖业、种植业、工企业科普协会。同时,建立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长廊、科普知识讲座、有了科普联络员等等。诸桥村在2006年就成为浙江省级“科普示范村”。

村庄的文化生活在变化。这个村原来的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六七十年代只能听听广播,八九十年代看看电视,进入新世纪后的2005年就建造村级文化中心,共投入600多万元,主体建筑2000多平方米。四层楼的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图书报刊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厅等,室外还有600多平方米的广场,设有露天舞台、健身苑、篮球场、休闲长廊。去年国庆节去老家,看到那天晚上村文化中心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正在举办为期一周的第八届村级文化艺术节活动。文艺爱好者展示了各自的才艺。

总之,使我感到家乡不仅物质富裕,而且精神富有。要说家乡的变化事例数不胜数。可以说,最明显的变化是人的精神面貌在变化,弘扬传递发挥正能量蔚然成风。

免责声明:文章《《一个村庄的变化》倪鑫龙》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