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本由余华著作,作家
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页数:312,文章吧
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一):小说
真的好短
抽空读了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名气很大,但是我读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这么短!核心的“抢苹果
”那一段即使在当下也屡见不鲜
,说什么一辆装货物的卡车在路上翻了,很多村民就围拢过来哄抢。另一个感受
是,据我对90后的观察,他们其中很多人的处女作起点都要比余华高很多,可是中国
人还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去更新换代
,他们只是一味地念旧。譬如凭借一首歌成名的歌手,中国人就会特别
铁地一直喜欢
,但是在创新力发达的国家
,比如韩国,一个歌唱团体的寿命可能
是非常短暂
的。也就是说
,我们当然肯定余华在当时出现的意义
,但是在文学艺术
上,我们决不能一味地迷恋过去。再一个,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在当时竟然能引起轰动,这说明由于时代
的原因
,当时的文学创作水准确实很低啊!(粉丝们也别说什么哲学
含义乱七八糟
的了,我自信
对文学的审美还是有一定的水准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二):假想的十八岁
真奇怪,不明白
这明明是本小说集,为什么大家都是在大书特书
第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可能是大家都太留恋十八岁的美好
。我对十八岁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唯一深刻
的记忆
和很多人一样
,那年爸妈
还有弟弟
送我来上大学
。
这本书,收了余华的八篇中短篇,都是在86—88年创作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整体上无非就是反映转型时期
人们
感情心态
,更确切点说就是转型期人性
的扭曲。全书读完后,有种读茨威格作品
的感觉
。茨威格的作品读
的也不多,在读过的几篇文章
中觉得他是在讲西方社会
日常生活中
普遍的人性。而余华的这几篇在讲特殊背景下中国人畸形的人性。我还是觉得人性没有国家的界限,或者说文化
的对人性的影响
不是主要的。因此,读茨威格觉得离自己
很近,而这里的余华离我很远。读茨威格尤其是那些讲男女
感情的文字
,总感觉现实
生活
中就是这样,只不过作者
把它表述出来。而在这里余华要表达的人性,你会觉得确实有,至少在人性的最深层是这样的,而作者表达出来用了些手法,或夸张或扭曲,让我们觉得离我们有些远。其实,我觉得拿余华和鲁迅比较比较也是蛮好的,都是讲国人讲人性,在不同
的大背景下的扭曲。(非文学专业
,纯属个人
YY)
总之,读这几篇文章确实找不到融进去的感觉,就不会有内牛满面了。尤其是中间那几篇中篇的却是让我纠结到蛋碎,我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那不只是倒叙插叙这些小清新手法了,乱序简直到了让我无法接受。不明白啊,作者你这么写是为哪吗?在炫耀手法,炫耀驾驭文字的水平吗?当然,不批判,读者有自主的选择
的权利
,不舒服
可以不读的。不过,那种受虐倾向会上瘾的,你会忍受着心脏被拧成麻花的折磨继续读下去,去看他到底要讲什么。读完之后,你发现思路
清晰了,不过他确实什么都没讲,或者说就讲了那么点屁事。想抽作者,你丫的好好讲故事
能死啊。
好吧,从十八岁出门远行说起。
作者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开篇,刚刚好。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
,满是激动
与欣喜
,终于不要在被人说成是小屁孩了,现在又要独自出门远行了,简直可以理直气壮
的说出来,自己是大人
了。有种将要“放眼看世界
”的感觉。那成人的世界
是什么样子
呢?接下来的几篇都是在讲成人世界的故事。
在这本集子里《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是相对比较浅显的,不让人那么纠结蛋碎的。由于篇幅比较短嘛,就是讲了十八岁的男孩子
第一次远行的事儿,没有目的
没有方向
。还带着孩子的天真
,突然
就闯入了成人的世界,他还没有做好准备
,因此会迷茫
会困惑
。所有的人都一样,都会经历
这些,所有的失败
和挫折
都是成长
的代价。结论就是成人的世界有成人的游戏
规则,成长是必然的,因此就必须要掌握这些游戏规则。成长——那就从你递出第一支烟开始吧。至于那些读者们YY出来的象征深层意义之类的,没必要
再说了,因为每个人都会YY。
第二篇《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同样是个短篇,也是会纠结,可是还没到蛋碎故事就讲完了,你会觉得白纠结了半天。故事是:一个陌生
人来你家告诉你,说你朋友
快挂了,让你赶快去见最后一面去,可是你根本没有这个朋友
,可是你没办法
,他还是拖着你去了,到那的时候这个“朋友”已经挂了。所有的人都在宽慰你不要太伤心
,更荒唐的是这个“朋友”的妈妈
抱着你的手老泪众横,最后莫名其妙
的你就任她当了妈。
就这样故事就完了,讲的什么呀。不明白吧,想啊,想了也白想。就是告诉你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认真
你就输了”。说是那人是你朋友,他就是你朋友,说他妈是你妈,那就是你妈。别想了,在这里生存就要遵守这个游戏规则。
第三篇《萤火虫》
也是短篇,这篇还好,几乎没有纠结。为什么啊,这篇讲的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故事是:两个孩子
和外婆
一起,在外公周年祭这天,摆好酒菜等外公回家。很简单
的故事,孩子们
不懂成人的世界只能用他们那纯真
的思维
去想象,在等待
外公来吃晚饭的时候,一只萤火虫飞到屋里,萤火虫在屋里饶了一圈之后离开
了,在孩子们眼里那就是外公的化身了。最后作者写到“这天夜里,两个孩子梦见了一个漆黑的,无边无际
又空荡荡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始终弥漫着一股温馨
的气息,洋溢着一种庄重的音乐
,……”温馨和欢快是属于梦境是属于孩子们的。
第四篇《一九八六》
读完这篇,你会觉得作者在给你开个玩笑,先给你来个第三篇《萤火虫》让你重温一下儿童世界的温馨,接着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
下《一九八六》直接让你蛋碎。
《一九八六》也没讲什么,就是《一九八四》过去两年后的事儿(瞎扯淡了)。故事:一个文革时被迫害的人,被带走之后没有了消息
,认定为失踪了。后来的后来,也就是一九八六吧,又回到了他生活过的那个镇子。只不过没有人在愿意去接受他,妻子
已经改嫁了,女儿
对这个前任爸爸
也没啥感情吧。总之没有人希望出现个多余
的人来打乱现实的生活。不过这个故事作者讲的确实很难产,虚的实的神乎其神
。没办法,这叫手法,说看不懂显得我水平低,所以不懂也要装懂。
一九八六,那个年代
,人们还保留着动乱后遗症应该是很正常
的吧。而现在呢,改革开放春风吹又吹,往事
已被雨打风吹去,远,确实离我们现在太远了。
第五篇《河边的错误
》
故事讲的同样曲折离奇,让人蛋碎。
如果给这篇起一个豆瓣名可以叫《新警察故事》。
河边连环杀人案,打乱的原本平静
的小镇。经过全体干警的共同努力
,锁定嫌疑人是个疯子。最后神探警长知法犯法,在河边开枪吧那疯子给崩了。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高潮在后面,为了保释警长,局长亲自出面,说警长精神
有问题
才开枪的。因此要送到精神病医院
做个测试,只要答非所问
就是能认定是精神病了。在医生
,局长和警长妻子的共同努力下,就这么把一个有理想
有觉悟的新时代警察给问成个真正的精神病了。
警长还有个性感的名字
叫:马哲。
第六篇《四月三日事件》
又名《假想的阴谋》(扯淡的)
就是这篇,彻底的让我蛋碎,我苦苦的哀求能不能给保留一个,被作者坚定
的回绝了,看不看由你。好奇心驱使,我还是不顾后果的不负责任
的读了这篇。
一件事从好几个场景好几个时间
点同时
着手叙述,你这是为哪吗啊?你要拍电视剧
吗?原谅我实在理不出内容
来,就是讲一个青春
期的男孩
子假想了一个周围所有人要合伙谋害他的阴谋。最后就是把一个孩子
逼上了离家出走
的道路
。这里用“逼”是不恰当的,因为出走这事孩子的主观因素
也很大。但是,青春期时家长
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嘛。
第七篇《现实一种》又名《家庭
连环仇杀案》
还好,修复了一下燃烧殆尽的XX。是说讲故事的手法缓和
了,剧情让我依然不能接受。这应该是个悲剧故事了,家破人亡
,断子绝孙,死无全尸,最后活下来的女人
。故事讲的是家庭内部连环仇杀,比较血腥。先是堂哥(四岁)杀了堂弟(几个月),然后堂弟的爸爸,也就是堂哥的叔叔杀了四岁的侄子,接着堂哥的爸爸,也就是堂弟的大爷,杀了自己的弟弟,接着堂弟的妈妈,也就是堂哥的婶婶,也就是堂弟爸爸的妻子,把堂弟的大爷给告了。然后人民法院
宣判死刑。接着堂弟的妈妈又假冒堂哥的妈妈,把堂哥的爸爸尸体捐献出去。然后,就物尽所用,有关系
的人都分了几块器官
拿去卖赚了点小钱。
第八篇《世事如烟》
这篇的人物
有点多,多的连作者都记不住谁是谁了,他居然不负责任的用了1,2,3,4,5,6,7,8,9来代替里面的人物,我要疯了。每个人还都有几个亲人
吧,4的爸爸,7的老婆
,……
其实这篇是很有意思
的,觉得是在读鬼故事,也确实是,鬼鬼怪怪神乎其神,到最后所有人物都死的差不多
了。故事细节是很有意思
的,有很多民间的东西
,比如算命老先生
养生之道采阴补阳,不是前阵子香港老道还有这种方法
治病救人
嘛。再比如八字相克,命硬,公鸡斗小鬼种种,让人毛骨悚然。
至于这篇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理解不来,也不去YY了,反正都世事如烟了。
最后,反正不推荐
,读着太不舒服
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三):十八岁 出门 远行
未读之前:
这是很早以前
听过的余华的一本书的名字,并未看过此书,但为这句话着迷。
十八岁 出门 远行
这三个词语,每一个都能做一个很好的解读,甚至发生很多故事。但事实
是,那时候,我哪里都没有去。
我没有时间
的概念,没有学习
是为了什么的概念,甚至都没有青春的概念。
直到当我二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人向我问道:你多大了?我才在脑子
搜索答案
,像穿越了几个轮回一样漫长,好像已经有好几年没人问到我多大了,而我就那样一直活在自己的十几岁里,十七岁,十八岁,十九岁。当我已不能再用十几岁来形容自己的时候,现在想起来,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悲伤
的事。至少,对于我是。
想要说的还有很多,但我却只能这样戛然而止
。
很多故事都曾想要讲,但后来发现,每一个故事
都太长。
这也许便是我经历的,青春的样子。
已读之后:此刻,终于读完了这个短篇,我只是觉得十八岁是一个让人无论在多久以后想起都有热泪的年纪
。毕竟,我已不再拥有
十八岁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四):一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首先,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伟大
的作家。但我真的不太能接受他的早期作品。因为,学习任务
的原因。读了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啊……真的不喜欢
…… 我自己本来就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矛盾
的人,对世界忽而充满希冀,忽而悲观
满地。看了这篇小说,就把我心中悲观的那一部分
扩大了。粗读了一遍,还没有逐字逐句地细看,却再也没有勇气
再看一遍了。大概是因为脆弱
和恐惧
吧! 我现在的生活就是悲喜交加
的,但我总是告诉自己
,要在困境中爬起,因为前方总有光。一碗鸡汤
喝下去,感觉自己又重新充满了干劲。我才十八岁,正值鲜衣怒马,烈火烹茶的好时光
,仿佛还有无尽的时间挥霍,说点有志气的话,我还有很多时间去奋斗
。 每次想到这些鼓励
的话,我的心就会激烈地跳动,身体
似乎也滚烫了起来。想着付出总有回报,尽管世道险恶,世态炎凉
,总不乏人情
温暖
,鲜花卓锦。我喜欢
的,就是这种滚烫的悲苦中总有美好的,梦。虽然我看得到现实,但我仍然爱做梦。小说中却讲述了个体的你,毫无意义。可你还是得挣扎
地活下去。 曾经
看过阿贝尔·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我也不喜欢,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带给我的也是这种感觉。无可休止的奋斗与失败。余华的这篇小说,荒诞,暴力。最可怕
的是,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冲击,它没有限
定。它可以发生在何时何地。它就是一种深刻的现实。它把你的梦踩在脚下,让你看到你天真背后的无知
与可笑,让你看到你自己的轻狂和微不足道
。它让我窒息,让我惆怅。让我清澈的眼蒙上灰暗的纱。我想流泪,我想大叫。生与死都没有意义
似的。可我,还是如此惧怕死亡,在废墟里苟延残喘
,在这个张牙舞爪
的世界里残忍地活着。 我看到,十八岁的人,带着希望离开,带着茫然前行,带着恐惧经历,带着伤痕
坚持
,最后不明不白
的,不知道自己是死了,还是活着。麻木,悲观,疲惫
,还有无力。剩下的,就你嘴里的那口气。 我读了一遍文章,冲动
地这下这篇文字,最初带着迷失
的恐惧与惶然,写到快结尾,却又觉的什么都没得到。但我觉得,能让人产生思考
和触动,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我想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种文章,因为读了之后太难受了。在我能反复阅读余华的文章之前,我想我没有资格去评价他的相关。 最后用《西西弗斯的神话》里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的感受——“最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五):我们的第一篇读后感
说不上是书评吧,就是一简单的读后感,下午璐姐让赶紧读了这篇文章和她交换感受,晚上躺在床上想起一句“今日书,今日读”,索性翻起身读起了文章。
文章的开头是说沿路的风景和男主人公年轻有活力的身体,我瞬间就忘记了题目叫做十八岁出门远行,我只是觉得这是一段旅程,当我看到他想要找一个旅馆的时候,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旅程,是征程。一路上上坡下坡很多,以为翻过一个坡就能到达终点,得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坡,失望,疲惫,越来越想要得到休息,忘记了最初的目标。(其实在读到他想去旅馆的时候,璐姐我觉得这是你在鼓励我,为了让我认清现在的状况)接着说,看到了汽车的时候,就像得到了救赎一般,觉得能够休息了,能够放松了,就算是反方向也没有关系,就像找到的一个充分的理由让自己暂时忘记旅馆。让烟的小聪明让他顺利打上反向的汽车,前方依旧是迷茫,却不觉得无聊烦闷,当太阳落山,汽车抛锚,他又想起了他想要的旅馆。后面抢苹果拆车一幕让我看的是一头雾水,但看到最后一段爸爸说“你应该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的时候,我似乎明白,抢苹果,丢背包,被人打骂是我们在社会上遇到种种困难的延伸。
你去看看吧。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前路无人能知,你走过无数的路,翻过无数的坡,你心中所想是不是会出现在路的尽头无人能知,放弃这个决定是简单的,可日后碰到的困难或许更难也未可知。等到最后懊恼当初的放弃已是无用。如果前路漫漫,就请翻过一个坡之后再翻一个,如果跑累了,你可以走着去。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六):还记得你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吗?
我相信每一个业余写手都有一个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梦想,或者说野心。因此,业余写手们借以登上文坛的第一篇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余华初等文坛的作品,我敢肯定这篇小说的发表必定是经过了余华的反复推敲,字字琢磨的,因此《十八岁出门远行》一定是最能表现余华早期风格的作品了。
余华早期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义混乱的种种奇异感受,后期着是传统的写实手法。我看的第一篇余华的作品是《活着》,《活着》虽然是传统的写实主义但是也与一般的写实主义大不相同,用一个嬉笑的故事人来讲一个无人生还的故事。但最令我惊艳的还是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强烈的共鸣,让我感觉终于有一篇文字描述了我所认识的世界了。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人”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晰的仿梦小说”。确实如此《十八岁出门远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难以捉摸、不可估计的如梦似幻的世界。文章一开头那“贴在波浪上”的公路绵延不断地延伸着,而我就像那飓风中的小舟
在公路上颠簸着,那令人联想起熟悉的人远山和云,突然闯入的野蛮村民,令人无法理解的司机等等无不给人以梦幻,荒谬的感觉。但《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绝妙之处就在一这些梦幻,荒诞的事物都是安排在精妙的逻辑中的,丝毫没有错乱之感。
余华作品中对黑暗,丑恶,残忍的人性的无情披露也是始于《十八岁出门远行》。文中的“我”在路上找到了值得守护的苹果(理想),但却在途中出现了野蛮的村民残暴地抢走了它们,而那个司机却在一旁挂着丑恶的嘴脸讪笑,并最终打伤了我,抢走了我的书包,把“我”丢在无尽的,孤寂的黑暗中。
如果你读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感到疑惑,荒诞,无从理解,那就对了!回想起你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不也正是这种感觉吗?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七):每个少年都会长大
那些在象牙塔里,我们早早就形成了的世界观,一十八岁的生日歌为转折点,化成了蜡烛熄灭一刻的轻烟。他们像炼金术一般被分解、合成、再创造,等价交换原则的天平,左盘是蜕变的痛苦,右盘压着两百克沉甸甸的现实。
余华笔下的少年,因为名字称呼起来有诸多不便,我自作主张的唤他为余二,仅供内部交流研讨。因为叫“XX二”的人实在太多了,雷同或巧合也省掉不少对号入座之烦。
余二在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喂养下终于成年了,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晌午,父亲慈爱宽厚的大手掌一巴掌落到他肩膀,理所应当的说了一堆“你长大了要出去见世面”之类的套话,一脚把他踹出这个要啥有啥的家。他卷着铺盖滚蛋,心里没有丝毫怨言,因为按法律讲,他这条流淌了若干春秋的小溪流终于要注入沧海了。
于是他引出了小说的第一句话——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无论情愿与否,此时的他已经到了年纪,随波逐流进入社会的染缸了。
他深情的抚摸着下巴上处女地刚冒出的荒草,迈着颓废不羁的步子,一身轻松的走在自己也不清楚是哪条的马路上。行走的目的便是行走本身,不需要太多的主观思考。也许这是一个关于漂泊者的故事,也许它有些荒诞,也许这是一篇没有摩托车存在的公路小说:玩世不恭的主角一路流浪,天大地大,四海为家,想笑即笑,当哭则哭。沿途的风景,脚下的路途,一切都是浮云,不过是用视网膜记录下的视觉残像。徜徉在路间,前后左右皆无人烟,真好,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
在余二漫无目的地的时候,他看见了一辆汽车,下意识告诉自己,走久了,好累啊。日行千里的钢铁怪物,与自己走到摸黑都看不见下一个收费站相比,前者的吸引力不必溢于言表。可惜山区的汽车不比市区的出租车,再崎岖再坎坷的录也要用自己的双脚践行。纵使身强体壮的余二再怎么逞强也毕竟是陆地上的动物,累了,所以找车,理所应当。他为自己定下了第一个行走的目的:寻找汽车与旅店。
我们对未来充满幻想,计划着如何用银行里怎么也突不破六位的存款,实现人生幸福的最大化。我们拼命学习,舍命工作,玩命挣钱,因为我们坚信现在的痛苦,是成功路上的收费站,虽然惹人生厌,但作为国家收入还必须要有。
然而余二是个走了狗屎运的小子,他拦下了一辆装着苹果的货车。逢人自来熟的他很快便和卡车司机打成一片,司机对自己好,可以和自己胡吹乱侃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可以在瞬间与自己称兄道弟,余二断定,司机同志必然是一个情深意重的铁血真汉子。他安稳的半躺在副驾驶位子上,余二满脑子都是和新哥们海阔天空,丫全然忘记了旅店神马的劳什子。
于是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逐渐忘记了最初的梦想,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曾经的豪言壮语都在歌舞厅的喧闹中所称了一个质点。在余二自我感觉万事大吉的时候,显示突然泼来一盆冷水,卡车坏在半道。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不知从天而降了哪里的一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趁火打劫起在货架上的苹果,拆卸汽车零部件。在司机一脸茫然的不作为下,余二凭着一腔青年热血,舍生取义,坚决坚定又决绝的制止了群众们的卑鄙行径。却无奈孤军分针,寡不敌众的被黑恶势力一拳打翻在地,血液从口中喷涌出来,让他心痛的不是口中钢铁的味道,不是轻肿的脸颊,而是正不抑邪,是他为良心付出的惨重代价,更是司机的袖手旁观、麻木不仁。
混战过后,好兄弟司机抢走了他装有全部可怜财产的背包,仰天大笑者绝尘而去,他吃了一嘴扬起的黄沙。余二无助的倚靠在汽车的残骸里,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在前所未有的巨大失落感中,垂头丧气的他忽然想起了曾经的追求——旅店。
我们被竖起的高墙碰成了五眼青,被墙上的一颗门钉扎的流血不止,好像我们被陷入一个恐怖的无限轮回,因为四周的一切都被设成了未知数。心灰意冷,所以再也经不起生活的颠簸,在怎样孤独的夜晚,身体里的每一处关节,每一道伤口,都有嵌入骨髓的疼痛纠缠。不是因为受伤,更不是因为什么寂寞,而是心中本以为无坚不摧的堡垒,被世界的潜规则点点攻下,生命里十八年中构建的宏伟世界观,顷刻间轰然瓦解。
遍体鳞伤的余二,与同样遍体鳞伤的卡车残骸倚靠在一起,度过彼此生命中漫长的夜,他才发现,千山万水都把自己抛弃,身边这个不会说话更不会喊疼的怪物,竟成为他最终归宿的寄所。在漫长漫长永无止境的追寻中,我们自顾自的埋头赶路,从未想过在身边一闪而过的风景中寻找温暖的慰藉,不曾想,幸福就潜伏在咫尺。
蓦地,余二又想起了那个阳光明媚的晌午。父亲把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意味深长的说:“是的,你已经十八岁了,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他怀着憧憬与激动,离开了生养他的家乡,一心在天地间大展拳脚,他看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最后的最后,竟然是不知道会死在哪里的荒山野岭,和一台破烂不堪的汽车旅馆。他明白,在这无法丈量的洪荒宇宙,他这颗小星球,只要有一颗忠诚的卫星,陪着他在既定的轨道里机械平盘旋,知道寂灭。他知道了,这就是现实,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
余二看清了,明白了,点点头,一丝苦笑成为刻在嘴角最后的风霜,他也就不再是个孩子。因为,每个少年都会老去。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八):用意象的方法进行写实
上高中的时候,在课本上读了这一片文章,主人公的远行经历让我觉得是一场“遭遇”!可是我觉得作者写这样的文章,一定不是虚构出来的,而是以自己的生活实践演化而来。果不其然,转眼间,读了这篇文章,时间已经过去五年左右啦,自己的生命经历了好多,20岁左右的年龄,受的了生活的洗礼。《十八岁出门远行》,我的生活也是如此,一次次的失望,甚至是打击,然而,生活的美好让我继续前行,快乐的生活着。逐渐掌握了生活的方法,待人处事的方法,心灵的修持等等。感谢这篇文章!为我提供了一个类似于框架的东西,我还会遇到一次次出乎意料的困难吗?生活过程中有这么一个参考好吗?这关乎到读文学的意义所在。如果你愿意自己生活,自己体验,尽可以自己去感受生活,而不去攫取文学给生活带来的指示,这样的生活也许更随意、更自由一些吧,自己有创造力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九):《十八岁出门远行》:个体生命的无意义
80年代刚刚褪去文革的恐慌,在经过了前期的反思和调整,80年代中后期,处在社会变革百废待兴的阶段,文学界常用“新启蒙”和“重回五四精神”来描述80年代的时代特征,“新”“重建(回/写)”等字眼被大量使用,这正是与年轻人探索人生的道路,国家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想契合的,在这个意义上“五四”和80年代总是有一些可以讨论的空间,但是作为远离五四半个多世纪的80年代,又该如何理解,这里我尝试从余华《一个人出门远行》这部短篇来讨论。
余华是80年代中我最喜欢的作家,《十八岁出门远行》作为他登上文坛第一部作品,也像作品中十八岁主人公一样,在艺术处理或者在主题复杂性上多少有点欠缺,但是他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和先锋形式语言的探索都表现出独特的风格,虽然作品中讲述的是一个青年人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故事,但是每个人物事件都想展现了特定时代的风格同时也积极回应这个时代的问题。
这部短篇题目中“远行”概念的出现,就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词语。
为什么要“远行”?
在中国20年代初,与“远行”同样具有召唤的词语——“出走”,成为当时渴望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旧道德旧礼教的一种反抗姿态。这种“出走”获得一大批青年响应,他们脱离家庭,走向街头,参加政治运动。如果“五四”的“出走”是为了与政治相拥,青年通过“出走”积极投身各种社会运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80年代的“远行”则却是反向行进,80年代的国家逐渐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个人也逐渐从政治的高压状态下解放出来,为了与无处不在的“政治”决裂,渴望通过“远行”的方式让生活和理想远离政治,回到个人的本身。新的时代即将开启,青年人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有了新的标准,在整篇文章中,余华的讲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一个独自远行的青年为寻找住宿和食物过程中的一系列遭遇。当“我”作为我,作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去感受这个社会,感受人间冷暖,成为青年的追求。
“远行”又能怎样?
一个青年人离开家庭,青年的出走,“娜拉走后会怎样”,延续了鲁迅的《伤逝》的风格,对于出走并不是一种成功,陷入更深刻的危机,但是80年代的远行,是对远行本身的质疑,远行的意义在何处,我们要出去找寻一种怎样的生活,以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人公单纯戏谑的态度,赤忱简单又带有青年人的傲慢,远行,然后碰到莫名其妙的谩骂,殴打等,当我们以一颗赤忱的心拥抱这个时代的时候,或者这个时代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他的恶来自人心,来自社会,作者的态度冷静,但是冷静的背后有深刻的讽刺和深深的忧虑,但是却是一种戏谑的情绪,不再有鲁迅的呐喊和拯救的意义,80年代沿袭的五四精神中启蒙的意识已经被淡化。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启蒙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探寻,在经历了百年的探索,仿佛所有的事情都重新回到了起点,中国的发展在何处,我们要怎么选择前方的道路。那种理想化的各种主义和思潮,就像主人公在路上碰到的那些人一样,当我们加以区分和辨认,一味的自行理解和热情拥抱的时候,他往往用一巴掌让你清醒,逃离政治回到社会生活中的成功,“我”却感受到更大的力量在掌控着我们的生活,把“我”推向一种悲剧的境地。
远行不同于出走,五四时期的出走是为了反抗,是为了挣脱家庭的束缚,获得个人的自由和解放,80年代的社会似乎也是把人们从高度集中的政治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人重新认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我”存在,但是故事最后“我”看到父亲在整理背包,父亲告诉我是为了让我出门准备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父亲”这个形象,在中国历来的文学创作和传统思想上都是与国家相关联的,这时的“我”与父亲的关系并非对立的,也不是决绝的反抗,更多的是达成一种约定,于是“我”是得到了“父亲”的许可“远行”的,作者或许刻意或者无意的又消解了以脱离政治为目标的“远行”的拒绝力量。
如何看待“远行”?
远行对现实的态度更加暧昧,它不是坚定的反抗,是离开一个地方到另外的地方,它强调的是离开到远方去,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是一种现代的绝望情绪,如果说他是对现实世界的消极应对,但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远方的召唤让他离开,这仿佛有种在没有意义的之处探寻出意义的做法,故事里同样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不知道前方有什么,每个人都说“你走过去看吧”,尝试,勇敢的走,走,本身就是意义。所以,哪怕“我”的“远行”是父亲认可的,“我”也依然“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但是“我”抱着对这个未知世界的善意和热情,“我”走了一天都不累,“我”没有畏惧路途遥远艰险,但是随后发生被汽车司机殴打、抢水果被冤枉,却发现讲道理的秩序被打破,愤怒成为一种无用的情绪,每个人都追求利益和实用性,在“吃一堑长一智”的思想里,“我”也变得尖锐、刻薄、好斗,在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中变得遍体鳞伤,最后只能缩在同样遍体鳞伤的找到了些许的安慰。当“我”回忆起这个出门的遭遇,却是用“晴朗温和”、“阳光非常美丽”、“高高兴兴”这些温暖的字眼来形容,把暴力和人性恶化为一种美学,其中有着对善良和人性美的质疑,以及深刻的讽刺。
80年代的青年陷入了现代情绪之中,他们探寻生命的意义又质疑着意义的存在,追寻着人生的理想又在时代的变幻中动摇,像在荒野中呼唤,没有人能听到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回答,到处都是方向,又没有方向。正是这样的绝望的情绪和理想的无所依靠之中,他们选择“远行”——远行本身就成为了意义,或许,远行本身就没有意义,又或许,没有意义就是意义。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十):那年我十八岁
十三岁的时候读过一遍,觉得难以理解;
十五岁的时候读过一遍,还是不明白;
现在,我十九岁,又看了一遍,突然觉得,我好像看懂了作者想要写什么,十八岁那年,我参加高考,被一个离家很远的学校录取,这不就是十八岁出门远行吗?
远行中遇到过种种怪异的人,遇到过难以理解的事情,一个人度过艰难的时光。
在文中
“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 表示新接触的事物和人,和这些东西与以前的联想。
遇到好多人,但是文他们旅店在哪里时,他们都说:“你走过去看吧。”,和没人给他搭车。
这代表人世间的冷漠,不是谁都愿意帮助你,哪怕是一点小事,还有,有些事情要你自己去发掘。
给司机烟那一段估计代表这人情世故,和初入社会遭到的磨练。
说一群人抢苹果而被打,代表现在社会的现象,没人敢出头。
最后,”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陽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这代表了,每个人心中家的温暖和美好,及少年远行前后的对比。
远行,必定要经受磨练,遭受好多痛苦,但是,经历过这些,人会变得聪明并且坚强!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