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
生命
本来的样子
》是一本由周国平
著作
,作家
出版社
出版
的304图书
,本书定价
:45,页数
:2017-3,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
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
,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我喜欢
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一):我·信仰
·灵魂
—读《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有感
很喜欢
周国平老师
的书,在此之前也读过他的很多作品
。怎么说呢,于我的感觉
就好像是目前自己
的精神
境界
达不到的一种心灵
视野
的追求
与开拓。 在一本书里,可能
它其中的某个点,恰巧就是你现在面临的处境
与困惑
,往往这个时候
,我们总希望能找到一个答案
,可是谁能给你答案呢?没有人。即使是你的父母
,可能也会无能为力
。我想到一个简单
的办法
,就是去看书,看书里作者
的观点
,你是否赞同,如果欣赏
,不妨把他的观点当作参考答案去试一试,也许慢慢的你也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本书,一开始
就告诉大家要认识
你自己。那是怎样的自己呢?大家都知道,每个人
一生
只能活一次,却很少人去想明白
你对于这个世界
而言,也是独一无二
的存在
。精神的最高境界
即是灵魂的觉醒,而到达这一层面
的途径
便是信仰与智慧
。 我之前是没有什么所谓的信仰的,因为我足够相信自己
的唯物主义
的价值观
。我始终相信
事物
的客观
性,也坚信任
何事情
都有源头
,相信
它存在的合理性
。但我却忽略了一个关键
点,就是人是具有思维
性的,你所有的想法
其实都是自己主观
上的判断
,这本身就不具备客观性。 生命本来没有意义
,所谓的意义
正是人们
力证自己活过的一种表现
。人的一生会经历
很多很多,尤其当下的年轻
一代
,比如我,从小到大,小到考试
的失利,大到失去自己
的亲人
,经历人世间
的亲情
,爱情
,友情
,总有一些事情,开始超出自己理解
的范围
,开始寻求不到答案的时候,我开始想去找一个依靠
,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所以我像大多数的人那样,开始相信上帝
,相信轮回
,努力
学着包容
与自己价值
观不同
的人与事,也希望这辈子能努力做一个善良
的人。 我开始去敬畏
这个世界,发现自己
的渺小
,却也从这本书中明白,于世界你可能微不足道
,但世界于你亦然。那些事业
的不如意
,感情
的失意
,生活
的窘困在这两者面前仿佛少了一些分量
,是否会让你自己轻松
一些呢。 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对我现有的观念
进行了更新。比如:己所欲,勿施于人
。这是我自己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而往往你认为对的好的正确
的东西
,却不是别人的喜好
与标准
,强加于人
的结果
比不欲而施于人的更可怕
。比如,独处。我自认是一个不会独处的人。在此之前,我一直都觉得独处对一个人没有什么好处
,人是社会
性的动物
,独处的结果必定极端
。但往往善于与人交际
是体现
一个人能力
的标志
,独处却比之更为重要
。独处的魅力
在于思考
,在于你与灵魂的交流
。有时候,在处理
问题
时,你的理智
会给你一种方法
,那你心里也还有一个声音
,似乎不受大脑
的控制
,同时
发声,也给你一个答案。而在独处的时候,我们可以认真
的与心里的那个我去沟通
,去相处
,而两者如果共同提升
,那或许你就已经不是一个平凡
的人。所以,独处可以让你欲灵魂沟通,让你更清楚
的看到自己。这便是一个自我充电的过程
。 读了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重新看待自己面临的种种问题,开始努力尝试
与灵魂沟通,开始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也慢慢的明白,如果说这是一种成长
,是自我主观世界在遇到客观世界的撞击,我所应该做的绝不是去适应,而是一种选择
性的接受
与对它的改变
。因为,我之宇宙
纵然渺小,但如果没有我,那它也必定没有意义,它的存在也是虚无的。 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是我们自己在创造
意义,以此证明
自己存在过,那所有喜怒哀乐
的前提
,都应该是善待生命本来的样子。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二):清流
本书倾注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谈及了生活的方方面
面,诸如名利
,生死
,爱情,性爱
等,反映出作者的一种超脱达命的人生观
念,在鸡汤
文学
泛滥的今天,无疑是一股清流,但在如今这样一个功利
化的社会中,很多人标榜功利为自己的价值观,包括我自己也深受功利主义
的影响
,所以读起来不免觉得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人生
观处处龃龉,到底哪种观念才是正确的人生观,我想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这辈年轻人
仍然处于激烈
的社会竞争
之中,看问题也无法真的这样淡然,但我们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这世上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
。或许我们需要
很长的时间
去完全
理解这种观念,然后接受作者的观点,但我们在百忙
时不如抽空去理一理自己的灵魂,去拜访一下自己这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听听他的声音。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三):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我喜欢这本书的书名
,也喜欢这本书的装订风格
,就是一本书籍
本来的样子。
作者,周国平,当代著名
学者
、作家、哲学家
。整本书分为七个章节,从不同角度
讲述了生命本来的样子。书中每一句话
都透着深刻
的哲学
道理
,能让人悟出很多东西,是一本特别
佛系的读物。
01.生命本没有意义
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这可能是很多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大概与我们凡人
无关,我们既来之
,就则安之,从没考虑过我们在这个世上到底为什么存在,也不会去考虑每一个生命
到底有什么意义。既然赋予我生命,我就应该好好享受
她,感恩
她,在世间
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有他的必然
性,我们的生命也一样
。
“智慧是逼出来的,知道困境
不可改变,只好坦然
接受,这就叫智慧。”特别喜欢这句话,我们生于世,与其他生物
不同的地方
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智慧,我们想探究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面对苦难
要寻求解决
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存活的意义。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要什么样的人生,拥有
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的心态
决定
一切,能拥有好的心态
,凡是也就能够超脱。
02.当好自然
之子
我们是大自然
的孩子
,就应该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我们拥有的智慧应该让我们拥有良好
的心态,凡是不较劲,不和
自己较劲,不和他人较劲,不和老天
较劲。看开,放下,才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智慧。相同
,我们的 孩子也是大自然的孩子,并不应该依从我们的教育
观来成长。我们队孩子负责
,并不是要干涉孩子,只要教会做人
,培养
美好
品德
,让孩子能够独立
思考,其他的就要让孩子自己发展
。做父母的只要做好监护人即可安心
。
03.恰到好处
的爱
爱,是永远
谈不完的话题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对爱的定义
。男女
之间因为爱而结合
,可因为对爱的理解不同,对爱的追求不同,对爱的驾驭不同,往往因爱神伤。
“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
确实感情、理智、意志
三方面同理合作
的结果。理想
的夫妻
关系
是情人
、朋友
、伴侣
三者合一的关系。”此章对于婚姻的解读让我懂了很多,爱很简单,但是婚姻并没有那么简单。所有章节中,这一章的文章
数量
是最多的。可见,每个人都渴望
爱,都希望拥有美满
的婚姻,哲学家也不例外
。而对于婚姻的见解
也让我对婚姻有了新的感悟
。
其中一篇文章
《宽容
偶然的出轨行为
》,跟是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忍受。其实婚姻没有胜负
,绝对
符合定义的完美
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
中,现实
生活中
的爱情不免有这样那样的遗憾
。
04.信仰是生命的归宿
信仰是人们心中对一种东西的坚信,不一定是一种宗教
,所有你认为对的可能都会成为心中的信仰。信仰是内心
的光,照亮 了人生的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
走路,而信仰则能撑起我们的灵魂,在漫长
的人生道路
上,使我们走的有力量
。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需要精神的支撑,不能仅凭肉体
存活于是,那样跟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而信仰就是我们的精神所在
。
05.灵魂只能独行
这章中提到了一个概念
:人人
都是孤儿
。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儿。我们的诞生
只是偶然,这颗星球
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孤独
的。单孤独又是有价值
的。
“人们往往把交往
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我赞同这样的说法
,可能因为我和作者一样都是性格
内向
且不善交往的人。当独自一个人时会与自己的灵魂碰撞
,对发现
自己真实
的内心。
06.思考死,最有意义的徒劳
死亡是一个沉重
的话题,我们没有人愿意面对它。但如果把死亡看的普通
一点,看的顺应自然一点,看的像家常便饭
一点,也许就不会那么的痛苦
。死亡会给人带来巨大
的痛苦吗?不会。而是会给生者带来极大
的痛苦。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会在何时到来,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死亡,让死亡变得没那么可怕,欣然接受,把每一天都当做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也许那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我们对于家人
才会更友善
,我们的爱才会毫无保留的给与他人。当死亡变得没那么可怕时,我们才会活得更好。
07.成为你自己
认识自己是一个非常困难
的事情,我们往往被身边其他的事务
所困扰
,被身边其他的人所改变,从而好像丢了自己。我们很难认识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对待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事会变成不一样的自己。就如书中所举的例子
,“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
点头微笑
;我举起酒杯
,听着应酬话,用笑容
大写;我坐在一群妙语连珠
的朋友中,自己也说这俏皮话,赞赏或得意
大笑……在所有这些时候,我心中会突然
想起一个声音,这不是我!”好像,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时候,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因为我们丢失了自我。所以独处,用来找回自我。
我们应该用平凡的心态过着我们平静的生活
,珍惜
我们平凡的幸福
。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四):《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01
人这一生,总有某些时刻
是在认真地思考生
命的意义: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追求的是什么?我在这个世上,可以实现
什么价值?我能坦然地面
对死亡吗?
这些属于价值观的貌似很玄乎的东西,实则是每个个体
区别于他人的内核,善于与自己灵魂对话
的人,会更了解
自己,更懂得爱自己
,也更能在生活和工作
中不断完善
自己。
作为
一个典型
的巨蟹女青年
,我的心思
属于敏感
细腻
型,特别爱自我反思
,希望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
也因此,我的脑子
里总会
堆满了各式各类的想法以及从外界
吸收的观点,使得我在分析
问题时脑袋
里仿佛有好多小人
在打架。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自己却没办法对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有个清晰
的定位
。
说白了
,就是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02
从看到《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到下单,我只花了不超过10秒。那时,我既不了解书本
内容
,也不知道周国平教授
,只是单纯
的“标题
党”,被这书名深深
吸引,无法自拔。多么朴实无华
而又触动人心
的一句话。
仔细研读书本里面的观点,我更是被深深地震
撼了。这几年开始流行
鸡汤文,很多伪劣的文章是以一种假大空的华丽
语言
形式
去喧嚣
某个站不稳脚跟的观点,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用平实的语言去讲诉作者对生命意义、死亡的思考等价值观的看法
。
每一段文字
如缓缓流淌的小溪
般,娓娓道来
,有理有据
,并时常让我醍醐灌顶
,不禁为作者的观点叫绝。
原来,“人在爱时都太容易
在乎被爱,视为权利
,在被爱时又太容易看轻被爱,受之当然。如果反过来,有爱心
而不求回报
,对被爱知珍惜却不计较,人就爱得有尊严
、活得有器度了。”
原来,“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原来,“我们每个人岂不都是患着一种必死但不会很快就死的病吗?生命本身岂不就是这种病吗?”
句句在理,引人深思
。其实道理不难,我们都懂,却因为太忙,忙着刷朋友圈,忙着玩游戏
,忙着追剧,抽不出时间和自己对话,没能形成系统
的价值观,以至于容易被物质
化的事物牵制。
而周国平教授,触碰了我们隐藏在内心深处
的那一部分
。
03
我从小就是性格特别单纯的人,直到高中
,我还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有坏人
的。很傻,对吧?然而我那时就是这样,活在爸妈
的保护
伞下,固执
地给自己建了一个童话般的城堡
,对这个世界有着充满善意
的期待
。直到大学
、工作,面对一次又一次现实的打击
,我才明白,当初父母是有多么不易
,而自己,又是多么无知
。
即使磕磕绊绊;即使我慢慢开始懂得不再软弱
,懂得去为自己争取,懂得拒绝
,懂得一点点培养自己的气场
,有时候还会有点凶;即使未来
有一天,说不定
我会
变得有点势利,变得开始区别对待,我依然希望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片净土
,像书中所说: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
,一份能够安静
聆听别的生命,也是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
做一个历经风雨,依然温柔而纯真的人。
04
前两天生日的白胡子老爷爷——宫崎骏,他的一生,他的作品,完美诠释了书中所希望传达给读者的生命的本真。
从大肚子胖胖软软乐于助人的龙猫,到勇敢果敢热爱生命和自然的娜乌西卡,再到面对被魔法变成老太太却坦然接受的苏菲,宫崎骏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温暖人心的角色。而他几十年如一日一笔一划绘制出来的电影场景,亦实亦梦,搭配老友久石让的配乐,如冬日里细细品尝的一杯热茶,那股暖流从舌尖蔓延至全身,幸福充盈了整片心灵。
第一次看《龙猫》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宫崎骏这位大师。电影以妈妈生病了开篇,根据我多年看韩剧的经验,我以为,会出现生死离别的场景,这样才能调动观众情绪……然而看过《龙猫》的都知道,电影结束时,妈妈病情好转,龙猫陪着两个小女孩坐在树梢上,笑的很快乐。
我曾以为,能创作出如此温暖的作品的人,他的过往,一定很幸福,才给予了他贴近生活的灵感。
后来,我才知道,童年时期的宫崎骏,也经历过母亲生病的痛苦,而和电影不一样的是,他的妈妈,最终离他而去;生于战乱年代,他经历过动荡,更经历过亲人的利欲熏心;甚至在动漫生涯的早期,他也遭受过不被认同的失落。
历经如此苦难的人,却选择了用善意去化解那一幅幅以自身经历为背景的战乱、悲伤、艰难的场景,而作品中对生活本真的探索和追求,对自然的热爱,是即使再老,我也愿意一遍又一遍反复回味的。
我想,宫崎骏是喜欢并懂得生命本来的样子的。
05
一次又一次的退休宣告,却阻止不了他为生命创作的脚步。他又开始画画了,是真的爱吧。
1月5日,是他老人家77岁生日。他说,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或许,于他,最幸福地离去方式,是在画画途中,趴在他用了一辈子的案台上,带着他标志性的白胡子微笑。
虽然是孤独的,但他并不孤单。
因为蕴含了他的思想的作品,具有超时代的意义,会一直一直,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鼓励大家在面对苦难时,依然保护自己内心最初的那份纯真。
读这本书,仿佛看到了宫崎骏的作品,里面的一字一句,温暖而有力
量,引人深思。再过一年,两年,三年,每一次回读,我相信自己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吧。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五):好似遇见了知己
从前的自己对哲学没有任何兴趣,感觉就是神神叨叨的说些废话,随着年龄的见长,遇到了很多困惑,这个时候,省视自己的人生和境遇变得尤为迫切,曾经不屑一顾的心灵成长之书,变成了救命稻草。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所谓的灵魂启发之书我还是看不下去。但这本线装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从开篇就让我听到高山流水之音,仿佛遇见知音,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全都跃然纸上。周末两天一有空就读,合上书本,内心波澜而浩瀚平静
,好似内心的想法又理顺了一遍,内心的困惑都更明晰一般。面对苦难,面对挫折,身为父母,夫妻之爱,社交财富,灵魂信仰,作者一一探讨,越看越坚定,越读越平和。
我们身在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可以为别人而活,也可以尊崇内心而活。是做喧嚣而浮躁的社交达人,还是孤独的思考者?是攥紧指尖,让控制欲发挥最大,还是给予信任和宽容?是埋怨命运的不公,还是欣然接受,重新创造人生之路?在书中,都能得到解答。
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是人这一生存在于世的证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我心灵永恒的追求。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六):好似遇见了知己
从前的自己对哲学没有任何兴趣,感觉就是神神叨叨的说些废话,随着年龄的见长,遇到了很多困惑,这个时候,省视自己的人生和境遇变得尤为迫切,曾经不屑一顾的心灵成长之书,变成了救命稻草。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所谓的灵魂启发之书我还是看不下去。但这本线装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从开篇就让我听到高山流水之音,仿佛遇见知音,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全都跃然纸上。周末两天一有空就读,合上书本,内心波澜而浩瀚平静,好似内心的想法又理顺了一遍,内心的困惑都更明晰一般。面对苦难,面对挫折,身为父母,夫妻之爱,社交财富,灵魂信仰,作者一一探讨,越看越坚定,越读越平和。
我们身在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可以为别人而活,也可以尊崇内心而活。是做喧嚣而浮躁的社交达人,还是孤独的思考者?是攥紧指尖,让控制欲发挥最大,还是给予信任和宽容?是埋怨命运的不公,还是欣然接受,重新创造人生之路?在书中,都能得到解答。
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是人这一生存在于世的证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我心灵永恒的追求。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七):仅此一次的人生,怎舍得辜负呢?
1大家都知道,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有人问我们,长大后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想我们都会说一些伟大的令我们崇拜的人名。比如,长大后我想成为马云那样的富商。我想成为孙俪那样的明星。我想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
但是,如果让我们身体和灵魂整个儿都变成想成为的那个人,我们会愿意吗?
也就是说整个儿变成他/她,那不就不是我们自己了吗?
我想,我是不愿意的。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仅仅一次,我为何要完全做别人,而不做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呢?
无论怎样,最宝贵的当属自己。要想对自己人生负责,那就好好做自己。
2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如果你依然迷茫,依然不知道何为自我,不妨读读《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是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深入研究尼采及其哲学、美学理论,发表译著、专论多部;曾写若干哲理散文。
其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同样是一本集哲理与散文为一体的书。充满智慧灵性的文字,时时给人思考也给人力量。
整本书周国平用七个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示了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是一本唤醒生命觉醒的书籍。
生而为人,需要面对很多选择和决定,也会遭到疑惑、困难、挫折等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都需要力量的支持,而觉醒内在最重要的力量。
周国平在自序里首先抛出人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需要觉醒。
“首先,你是一个生命,你因此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才会有你的种种人生经历;第二,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并且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你是一个自我;第三,和宇宙万物不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你还是一个灵魂。”
所以,人生的觉醒就是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和灵魂的觉醒。
3 生命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词,具体到你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慢慢渗进你的生命里。
既然如此,那生命对我们而言,也就简单了。
正如加缪所说:“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它的简单令我震惊。”
生命也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就看我们是否在人生路上,好好地经营,好好的享受
生命。
谈起享受生命,我们总还是要遵循生命本来的样子。
那么,生命本来的样子是什么呢?
生命本来的样子就是我们内心的样子。不需要矫揉造作,不需要口心不一。
生命本就如湖池水,如果喜爱,就静静地坐在湖边,看一阵阵风儿过后,湖面的波纹。
生命本就如一本喜爱的书,如果要看,就一页一页耐心地读。不要觉得无味,恰恰相反,在读的过程中就是你享受生命的过程。
生命本就如你喜欢的一件事,一个爱好,一份坚持。比如你爱跑步,那就跑吧。在用脚步丈量距离的时候,你的体魄也健壮了。
生命本身也是一种追求,常常是青春时期,执着地追求。追求不丢,相信青春也永驻。
生命无声,却胜似有声。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如何把每一天过的让自己觉得有意义。
4 生命是需要智慧的,尤其在面对苦难,在面对不可控的灾难。
很喜欢周国平这句话:“在掌握的范围内,做命运的主人,在不能掌握的范围内,做命运的朋友。”
是啊,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掌握命运,掌握一切,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过好每一天。
可是,人生是喜乐与痛苦并存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我们人人都懂的道理。
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做命运的朋友,有时需要与命运和解,合二为一,才能更好地与生命相处。
人这一辈子,要有不较劲的智慧。
至于为什么要有不较劲的智慧,作家周国平给我们给了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不和自己较劲,对自己要随和。你要认清自己的禀赋和性情,在人世
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和别人攀比;
第二,不和他人较劲,对他人要随缘。你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有没有缘和缘的深浅是最基本确定了的,在每个具体情况中做到大致心中有数,不对任何人强求;
第三,不和老天较劲,对老天要随命。你要记住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的必不可免的遭遇。
学会不较劲是一辈子的智慧,不但尊重生命,也让自己在生命中不再盲目争斗,做一些无畏的举动。
5 在这个物流横流,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走着走着,便丢了自己。甚至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很多时候变的口心不一,很多时候变的虚荣自私。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西方考察队到神秘的原始森林探险考察,请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做向导。在疾行三天后,土著向导要求队伍停下来休息一天,问其原因时,他说:“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来,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身体和灵魂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如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
于是,真正的人生需要你自己面对,需要你自己承担。那么,何不真实地做自己,用心过好你的每一天呢?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灵魂,能独立地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热爱什么?在生活的激流中,不失去
自我,不失去温度,闪闪发光地活着。
毕竟,仅此一次的人生,怎舍得辜负呢?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八):一本关于作者自我思辨的记录
“影响和改变万千年轻人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态度。” 本书封皮上写下的卷首语,让人不由得在翻开书以前就给全文打上“鸡汤”的标签,而每逢“鸡汤”,读的时候便不由得给双眼加上一层滤镜,认为但凡抒发观点之处,必然暗含说教的动机,且但凡说教,大多都缺些逻辑。 说教与缺乏逻辑大抵也正是这本书的最大缺点。但是通读全篇以后,这些毛病却更像是一种存在于更大的人物性格下的细小特征。相比之下,我宁愿感觉这是一本随想录。周国平老师在做思考时的一些习惯,从其文章的论述方式与部分观点中可见一斑。在这种观点下,最大的错误,反而是书封上的标语,因为作为导语,它让人陷入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 在《救世与自救》一篇中,作者论述了当前世界的浮夸与肤浅,并以此为前提,引出面对此问题时,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一振臂高呼,妄想螳臂当车,用自己所谓的“高尚”来改变外在环境;其二则选择把拯救的长矛转向内在,在自我丰满中寻求救赎。 这篇是全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因为曾经我也这样想过。但是如今我相信事实并非如此,如今我相信这篇中的两类人其实本质上是相同的——不论选择如何,他们都坚信,当今的世界是浮夸而肤浅的,并以此为大前提,尽管它并不一定正确——我宁愿相信,让世人拥有选择浮夸与肤浅的权力的世界,即以自由意志为主导的世界,相较于两类人心目中理想的以真善美为唯一合理
性的世界,是更加优秀的世界。 而在这两者中,周国平老师选择支持后者,即自救者。但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内化推向极端,以思辨中的真理取代世界本身运行的规律。这是自救者的困局。自救者企图将人与整个世界割裂看待,期待人站在世界之外观察自我与世界。然而就连作者也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要受肉体所限制。而我相信,任何把灵魂的修炼与肉体,更进一步,与俗世割裂的企图,都注定要失败。 这本书中众多的谬误大抵便出于此。全书的行文习惯是首先立论,然后引用大量先哲的观点来佐证,蒙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再然后便以此展开分论点,并由分论点开始层层回扣,直至二次点题,深化论点。看似高明的论述方式,却殊不知即便是先哲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不可能有永远适用的论点,女性也早已不再是或支撑男人或引导男人的符号。中年以后修身养性的淡然处世论要以安稳的生活为前提,而许多年轻人如今为追求这马斯洛最底层的追求都要苦苦挣扎,又何谈放慢脚步? 所以相比这本书中所记录的思维模式,我宁愿追求一种观察、归纳、提炼、再创造的自我修炼方式。它让我能够在所谓“自救”的同时,保持住与世界同步的节拍。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在与书中论点进行反复对垒的时候,对自我意识的反观。从这个角度上,我觉得周国平老师说得有道理——许多时候,人确实需要想办法观察自己,认识自己。 这便是我对这本书的基本评价。其具体内容并未为我带来醍醐灌顶般的启迪,即便我最认同的部分,也与其说是受教,倒不如说是对自己很早前的思辨的一种共鸣。因此最后,摘录其中一些自己感觉比较有意思的段落: 另一类人是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相对而言,他们没有太直接的用世抱负,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活动。他们对于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精神平庸化过程同样反感,但似乎不像前一类人那样有切肤之痛,如坐针毡,为之寝食不安。由于他们更多地生活在一个相当稳固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隔膜于或超脱于他们所反感的那种外部变化了。他们的反应主要不是愤怒或忧虑,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近乎宽容的淡漠和蔑视……在这样的人看来,末世论或乱世论似乎都有些危言耸听,这个世道和别的世道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是一个俗世罢了。时代变迁,俗世的表现形式相异,或官或商,无精神性则唯一。所以,他们始终与俗世保持距离,而把精神上的独立追求和自我完善视为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此意义上,他们的立场可归结为自救。 ——P11/P13《救世与自救》 一个人突然病了,不一定要是那种很快就死的绝症,但也不是无关痛痒的小病,他发现自己患的是一种像定时炸弹一样威胁着生命的病,例如心脏病、肝硬化之类,在那种情形下,他眼中的世界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会突然意识到,这个他如此习以为常的世界其实并不属于他,他随时都会失去这个世界。他一下子看清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可能性原来非常有限,这使他感到痛苦,同时也使他感到冷静。这时候,他就比较容易分清哪些是他无须关注、无须参与的,即使以前他对这些事情非常热衷和在乎……一个人在健康时,他在世界上的可能性似乎是无限的,那时候他往往眼花缭乱,主次不分。疾病限制了他的可能性,从而恢复了他的基本的判断力。 ——P215-216《生病与觉悟》 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宾客满席,男女交语,烛气薰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
,继以田土,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各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浮家泛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 ——P247《人生贵在行胸臆》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还必须为谋生而工作。最理想的情况时谋生与自我实现达成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能藉此养活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要靠运气。不过,我相信,在开放社会中,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终归是有许多机会向这个目标接近的。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机会只可能对这样的人开放。也就是说,一个人首先必须具备快乐工作的愿望和能力,然后才谈得上快乐工作。 ——P287-288《快乐工作的能力》 以上。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