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方式有哪些?
一、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如杜甫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的就是对比联想。中学课文中的对比联想很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用充满无限乐趣,令人无限向往的百草园来反衬对比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再如《苏州园林》,作者采用对比联想的写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效果极桂。介绍布局,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与宫殿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求自然之美、自然之趣的特点。对比联想的方面很多,几乎所有强调情境变迁的习作都用得上。
二、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相邻的事物因时间或空间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段文字:“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时,当你扛着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办公室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这一组排比句写的事情都发生在清晨,是因时间相同而生发的联想。 又如《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从看到“照相”想到“抑扬顿挫的话”,这是由照片与说话者皆藤野引起的接近联想,借以抒写自己对老师的敬爱,老师对自己的激励。作文中,围绕中心运用接近联想抒写生活,可以使事物更具层次感,并能准确地表述较为复杂的情感。 三、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由对一件事的感受引起的同该事物性质形态相似事物的联想。如《绿》中写到“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栽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带”与“眼”分别显示舞女与盲妹的活力,人们又爱把“绿”视为生命的象征,形态与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者巧由潭的绿波颤动,联想到“带”的飘举和“眼”的流转。这样的相似联想自然、优美、精巧。学生在写作寓情于景,或具象征意味的作文时,通过相似联想,便很容易完成由物及人的思维过渡。 四、追忆联想 追忆联想是指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引起人们对经历过的生活、见闻、知识等的回忆。徐迟写作《在湍流的漩涡中》,对周培源从30年代到70年代的经历,先是按时间顺序写,像记“流水帐”一样。后来,他丢弃长达两万三千字的原稿,抓住“一刹那”,把事件集中在一个晚上,以回忆加以展开,通过追忆联想的方法,将材料组织得紧凑凝练,最终以七千字的篇幅,表现了人们坚定的斗争精神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祝福》先写祥林嫂在爆竹声中死去,再回忆她的一生,也是用追忆联想的方法。追忆联想,多表现为倒叙,对于历时长、头绪繁的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省去一些与主题关联不大事件的叙述,而且可以突出某些情节,使行文更显紧凑。 五、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想到原因的思维方法。《荔枝蜜》就用了因果联想的写法:“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跌下来。”“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后来是因为喝了“忙得忘记早晚”的蜜蜂酿造的荔枝蜜,才“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是由于了解蜜蜂用短促的一生“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就像辛勤的农民“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一样,所以“我”才由讨厌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以此组织材料,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学生在作文中常要叙述一些和自己喜、怒、哀、乐相关的人和事,如果能运用因果联想进行展开,相信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推测联想 推测联想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推测不知道的事情的一种联想方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进书塾是知道的事情,只是不知为什么要进这“最严厉的书塾”,所以才从童心出发展开推测联想,“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罢,也许是因为站在井栏上跳了下来罢。”作者运用联想推测原因,将小孩复杂的心情生动地再现出来。 推测联想在散文创作中运用较多,因为它提供给作者一个崭新的叙述角度,将事物的背面再现出来,同时也以能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人格化、情绪化的推断和抒情,进而营造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庄周梦蝶”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七、连锁联想 连锁联想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把几种事情一环扣一环地串连在一起,也可以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两种以上的联想。如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从“壳”到“膜”,再到“瓤肉”和“浆液”,由外及内展开联想,从而将荔枝的形态描摹得错落有致。再如《荔枝蜜》由荔枝树想到荔枝蜜,由荔枝蜜想到蜜蜂的劳动,再由蜜蜂的劳动想到农民的劳动,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连锁联想,最能调动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由此及彼,极有利于拓宽写作思路。 写作时,常常会同时运用到多种联想方式。而在语文的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作者的一些创作思维剖析给学生,并组织相应的仿写训练,势必能改善学生的联想能力,帮助他们最终克服畏难的作文心理。从这方面看,多掌握几种联想方法是相当有意义的。
春朱自清面对春花,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这个联想有何作用?
《春》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反衬等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有极强的动感,写春花竞相开放,愈开愈多,愈广,花色多样、浓艳,花香带着甜味。
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写树花之后写地上的草花,野花虽然小而疏,却别有一番情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同样招人欢喜。
《春》中作者描写春风时调动四种感觉器官,分别是触觉写出了春天的柔和,嗅觉写出了春天的芳香,视觉和听觉写出了春天的和悦,使得文章富有立体感。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运用了四种声音来描写对春天感受,作用都是为了表明春天的美好和预示着春的到来。文段开头从“风筝”写起,风筝是儿童的天使,是春天的信号。
从“风筝”写起,自然引起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从而展现一幅春到人欢的迎春图。
在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中,即选录了《春》这篇散文。这大约是目前所见到的本文最早的出处。
但《春》这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进取的。所以,估计这篇作品的写作时间,是在1930年到1937年之间。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
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
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
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
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
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73691.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