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清人陆次云在《圆圆传》中云:“李自成入北京,召陈圆圆歌唱,自成听不惯吴歌,遂命群姬唱‘西调’(西秦腔),操阮筝、琥珀(月琴),自成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这“繁音激楚,热耳酸心”就是秦腔艺术的基本品貌。青少年中盛行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著名诗人海子就曾这样诗意秦腔:“秦腔 / 今夜的闪电/ 一条条/跳入我怀中 / 跳入河中”,将闪电喻秦腔,足够雷人,也说明了秦腔慷慨悲壮、激情喷涌的特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戏。西北最早属秦,向来就称苦寒之地,也使得秦人性格“刚毅寡言,能征善战。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就是这豪情的写照。千载而下,艺术的形式屡有衍变,但其魂魄却还一脉相承。
- 秦腔和南方的黄梅戏、川剧等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用真嗓音演唱,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的发泄,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苍凉豪放。不仅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如此,就是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等也是这样,绝无其他剧种特别是南方剧种那种阴柔婉约、脂粉气十足的气息。
“吼破嗓子挣破腮”,是三秦父老对秦腔艺术特征形象而不失幽默的高度概括。
- 有人说秦腔的本色是它的直白高腔。的确如此,秦腔至高处吼一嗓,地动山摇,气势逼人,英雄气势尽出。秦腔和南方的黄梅戏、川剧等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用真嗓音演唱,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的发泄,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苍凉豪放。不仅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如此,就是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等也是这样,绝无其他剧种特别是南方剧种那种阴柔婉约、脂粉气十足的气息。
- 唱秦腔的境界在于吼。让秦人之声吼劈了嗓子,嘴角流血的感觉是它的灵魂,如泣如诉撕心扯肺像杯烈酒,是秦人的精神呐喊。吼,秦腔花脸的唱腔最具代表性,如电影《红高粱》中的《酒歌》,就是出自秦腔花脸声腔唱法。面对黄土高坡、皇天后土,面对浩荡大风,面对无限苍凉,吼一声秦腔,宣泄、抒情、鼓励自己,给自己希望和力量,同时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艺术美。
- 秦人性格激烈,秦腔唱腔品性亦是激越,别的剧种都是“唱”出来的,唯独秦腔却是“吼”出来的。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总结秦腔的总体风格,引用了16个字:“调入正宫,音协黄钟,宽音大嗓,大起直落。”虽然各路秦腔有些细微的差别,如南路秦腔,就兼有巧快软硬的特点,但慷慨激昂、高亢清脆、气势雄浑却是共同的特点。
秦腔唱腔最为体现秦腔独特的艺术性,具体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
-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
- 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 秦腔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观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确,性格突出。格调“火爆”,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文化源远流长,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秦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贾平凹作品《秦腔》的艺术特点?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也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其散文《秦腔》,便形成了这篇文章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它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72655.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