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单刀直入
成语发音:
dān dāo zhí rù
成语解释:
单刀:短柄长刀;直:径直;入:刺入。用短柄长刀直接刺入。原意是认准目标;勇猛向前。后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成语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成语繁体:
单刀直入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定语、状语;多用于比喻句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生问:在现代文阅读中,回答“结合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这类试题,总是答非所问,怎样能够快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呢?
师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各省市中考试卷近几年都出现了“词语考查”试题。
阅读文章就是要理解文中的语言,词语是文章语言的最基本的构成材料,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迅速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就成了考查学生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要词语”指的就是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一般地说,中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解释的意思,而是它在文中的指代义、语境义和隐含义,也就是在文中临时具备的意义,而不是词语本身的在词典中的解释意义。
怎样正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具体说来,可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所处的位置来理解词义。 例如,重庆市2004年中考试卷第16题:“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此处的“包容性”具体含义是:___ __。
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此句处于文章中承上启下的位置。此处的“包容性”应结合上下文来考虑回答,将上文进行总结,得出“包容性”是指:①音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同时此句对下文又进行了提示,得出“包容性”是指②:能满足不同年龄的不同人的选择和需要。
二、 从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词义。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描写在日本的清国留学生盘着长发辫不男不女时写道:“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一词,本指女子姿态、容貌的美丽,而在此文中却是反语,应理解为“丑恶、令人作呕”,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深恶痛绝。
三、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理解词义。有时作者在表达某种意思时常常不是直接用某个具有鲜明意义的词语来表达,而是借助于某种修辞手段。由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这些词语就往往有着丰富的隐含义。阅读时,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隐含意义,进而深入体味作者这样遣词的用意。例如,《济南的冬天》中写道:“古老的济南,上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一般来讲,“卧”指人躺下或动物趴下,显然这里把自然界拟人化了。这就要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文中的“卧”赋予村庄一种恬静、安详的姿态。
如何理解散文阅读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散文讲究文采,取材广泛,要真正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就必须理解和分析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令人玩味又有文采的重要语句语句。所谓“重要语句”,指的是在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结构层次的显示具有重要意义的语句,如首括句、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等。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指的是基本义、象征义、引申义、修辞义等。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之别。“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其次是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深层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句子中的临时意义。这一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 那么,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紧扣主旨,仔细斟酌 事实上,要想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气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要想理解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应紧扣住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这个主旨。(1)句中的“长不大的孩子”是指生活舒适、安逸的孩子,缺乏一种坚强,而大西北的艰苦会使他们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从而长大成人。(2)句是用南方与大西北进行对比而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南方有的只是精致之美,缺乏大西北所独有的壮美与粗犷。参考答案可拟定为:(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南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二、联系语境,瞻前顾后 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顾后,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仔细品读题干的具体要求,精读划定的语段区间,抓出答题的要领,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将答案表达出来。如2006年高考第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直射,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上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句话的中心是“农夫”,从“强悍的铜色”的外貌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强健的体魄。稍一思考。我们便不难洞察作者的真正旨意:“强悍的铜色”正是“阳关”的杰作,正是农夫头顶炎炎烈日、含辛茹苦劳作烙下的印迹,它与金色的稻谷、黄色的土地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这幅画卷的背景是“稻埕上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从表层意义上看,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而从深层次意义来看,正是农夫成年累月的辛勤劳作才使得劳动成果如此美好。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来看,“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与下文“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相互应,上下文的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的行文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参考答案可拟为:(1)“稻穗……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三、解读修辞,把握内涵 对含有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应从修辞格本身特点的角度,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去考虑,特别是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多次出项,更值得重视。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14题,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的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参考答案可拟为: “瓦”真实地记录“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四、分析成分,巧抓主干 就是对于题干种所给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划出句子成分,将句中次要的、修饰的成分剔除,而保留主要的、关键的成分。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第2小题:请说明“诗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在文中的含义。要简答好这道题就要扣住“长江”前的三个定语(诗、历史教科书、民族文化)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则揭示出了“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参考答案可拟为: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我”的文化认同感。 事实,既是体会“丰富含义”,则具体答题时答题点不可能是一点。因此,在答出句子的表层含义时,一定要把握其“意外之意”,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表现作者什么观点或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分析。尤其注意不要孤立地分析含义,否则答题要点就会不全面。 总之,因为散文作者总是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或事物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所以,散文阅读要认真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对语言的辨别、比较、思索,准确地把握语句的含义,进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70470.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