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学成就?
后学不敢评价余秋雨先生的文学成就,因为一来无此能力,二来这是评论家的事情。 最早拜读余先生的作品,是《文化苦旅》。说来话长,15年前在广西桂林只身勤工俭学的时候,有一天在一个小店,看到这本书,里边除了文化苦旅,还有其他两篇,啥名忘了。牛皮纸封面,5块钱,厚厚的一本,挺重的。后来才知道是盗版的,因为里边有错别字。每天工后躺床上就看。足足看了一个月,看得很慢。也许不是读,是在品。 由于年代久远,内容大多忘了。剩下的印象,只是余先生回忆躲在偏远图书馆搏揽群书,以及随队去非洲,每晚写文化苦旅书稿的场景。 余先生的文字很美,哲思意味浓郁,是用心去讲述的文字。 那段时间,边务工,边阅读,生活简单,思想简单,清清静静的,那种状态真好。《文化苦旅》陪伴走过的那段曰子,温馨如春!
名家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1430.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