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400字左右?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 史铁生,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这个将自己 的生命和写作真正融为一体的作家,以自 己深刻而独到的笔触和见解,写出了一部 部温暖人心,打动人心,慰藉人性的作品 。他的作品,如同他深沉的思索,有着同 时代作品难以匹及的一种魅力。《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就不失为这样的一部。遥远 的清平湾,读了令人感到,清平湾并不遥 远,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眼前。 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 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 ,那整天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 那么亲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破 老汉是个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过力的人,他 曾跟着队伍一直打到广州,若不是恋着家 乡的窑洞,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拿一根树枝 赶着牛,走一路唱一路的破老汉了,也不 会让他的留小儿吃不上白肉,穿不上绒袄 了。这些当年老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仍过 着穷日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一股劲儿 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 口好棺材。”留小儿羡慕城里人啥时想吃肉 就吃,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人不爱吃白肉。 太多的太多都令现下青年费解・・・佩服当时 放弃城里无忧虑的生活,争先的到荒芜的 农村。肚子填不饱却不停的自由回荡的民 歌。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总是不知 不觉地被那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而深深打 动,也常常勾起我童年时农村生活的美好 回忆;偶尔能会心一笑,偶尔也忍不住要 流出泪水,直到读完它,合上书页,它才像 一杯悠远的苦味茶一样:喝的过程里是淡 淡的苦涩,回味的过程里是丝丝的甜味, 尽管茶水已尽,却余味无穷。不知道究竟 该不该埋怨上帝的不公平,陕北黄土高原 上的清平湾,没有几棵树,没有多少野物 生灵,有的却是受不完的苦,唱不完的愁 。一股劲儿地吃上白馍馍,老汉儿家、老 婆儿家都睡上一口好棺材,这都是一个遥 远的梦。信天游里唱着的是“崖畔上开花崖 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而穷山穷水 ,这好光景永远也只能是受苦人的一种盼 望。然而,受苦的也不仅仅是受苦人,同 样受苦的,还有那些为这片黄土地竭力耕 耘、默默奉献,争着抢着添地上渗出的盐 碱的可怜可敬的老牛。清平湾是苦的,穷 的,回味清平湾,回味的也就是对苦涩的 感觉。清平湾却又是可爱的,是温情的, 是甜美的。在这个偏远的穷困的陕北农村 ,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大城市的冷 漠,却有着对苦难的坚忍的承受,对生命 的顽强的追求,对生活的淳朴的向往,以 及赤诚动人的美好的人性温情。白老汉对“ 我”处处关照,对揽工人儿和瞎子说书人同 情帮助,对留小儿爷孙情深,甚至对老黑 牛也心怀感恩。受苦人虽苦,受苦人却能 够乐观地面对这苦难,甚至顾不了自己的 苦难也要帮人。人性是美好的,这美好的 人性在苦难中散发出人性的善和美,让这 苦涩也变淡了,让这苦涩也充满了丝丝甜 美。清平湾是一处苦地,然而清平湾也有 着自己的纯美,有着自己的温情,有着自 己的顽强。这里的人是纯美的,留小儿攒 积着自己对北京的憧憬,老黑牛奉献着对 牛不老的慈爱,崖上的野鸡,春天的燕儿 ,还有这片深厚的黄土地,这条流淌着的 清平河,都有着自己的生命,都让清平湾 不仅被穷苦充满,也被这顽强的生命充满 ,被这美好的人性,淳朴的温情所充满。 清平湾继续着生命的顽强,人性的美好, 红犍牛老了,白老汉也还唱着那歌,但“我 ”的清平湾却离我越来越远了。遥远的“清 平湾”,永远在十年之前,永远在我们的心 里,永远,是一杯悠远的苦味茶,苦涩中 含着淡淡的甜味,悠远,悠远……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中学时看的好多文章,时隔多年之后再去翻阅,总能生出许多激荡人心的感受。或许是因为生活不可避免地,在我们身上打磨下了印记。以前未曾体味到而文章中却早已提及的,成为了当时感知上的空白。例如这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已记不清当时作何感想,只知道后续所做的一切分析和解读都是为了应付矗立在眼前大大小小的考试。学业的繁重,让我无暇捕捉游荡在字里行间的万千思绪,至多是生出对其不幸经历的同情,以及对其逆境重生的敬佩,却未曾深入体悟到文章里沉甸甸的人生思考。
如今再看《我与地坛》,固然钦佩和同情再添一分,但我渐渐明白,任何一个身残志坚、坚韧不屈的灵魂,比起同情来,更需要的是周围人发自心底的尊重和认可。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被上帝毫不怜悯地废去了双腿,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煎熬着他的身体和灵魂,足以让他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围人的同情,并不能减轻他一丝一毫的痛苦。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事,既然帮不上忙,就不要开口提及。廉价的同情和关心更多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而已。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双腿已经残废,那如何才能抚平自己内心无休止的愤怒、不安和痛苦?旁人难以相助,幸好史铁生的灵魂足够坚强,足以支撑到他思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并把答案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此之前,上帝给他安排了一个灵魂休憩的场所――地坛,这无疑成为了他日后的心魂萦绕之地。在这个荒芜并不衰败,迸发着勃勃生机的地坛中,从天而降的折磨让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这份心思让看的人添了几分沉重。喧嚣尘世中忙忙碌碌的我们哪会思考这种“无聊”的问题?四肢健全的普通人更希望去追逐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生与死的答案。所以说上帝把不同的人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上帝既然想让你思考生死,想让他奔波名利,那就听其安排。他肯定会给你一个迫不得已的理由,一份无法更改的事实,使你的下一步必定要踏到那里。而当你终于化解了这份理由,更改了这份事实时,无须上帝指引,你不得不再次思考自己灵魂的走向。这才是最最难以躲避的事情。
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史铁生想得比我们大多数人都透彻。生是一件不容辩驳既定存在的事实,而死却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话说得通透,饱含着常人不可及的智慧。既然生不容辩驳,那就无须纠结,洒脱看待才是;既然死必会降临,那好好活着,无须着急。在生与死面前,上帝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既然生死已看明白,后面却还有更难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解答。
那就是,怎样活?
这个问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史铁生在地坛一晃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里,地坛陪伴他走过了十五次的春夏秋冬,看过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片段,终于,他开始慢慢想明白: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要怎样活?上帝早给了你一个开头,却要你自己来定结尾。
因为残疾,明白了健全的重要;因为丑陋,晓得了美丽的魅力;因为软弱,知道了英雄的可贵。世界是需要有差别的,千篇一律的人生就像枯燥乏味的戏剧,不忍卒读,上帝看得也不会过瘾。于是总要有人去背负沉重的苦难,有人去享受甜蜜的幸福。这种选择,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当你不幸拾得悲苦的角色,只能鼓舞自己,去开辟一条救赎之路。
史铁生便是那悲苦的角色之一,所幸的是他终于从写作中逐渐窥探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活着是为了写作,这两件事在史铁生的人生中逐渐融为一体,已分不清谁先谁后。但需承认,这份活着开始有了意义,有了寄托。人本身就是欲望的集合。若无欲望,活着的意义就变成了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孜孜不倦地写作给了史铁生一个怎样活的答案,使其得以表露心底诚挚而厚重的情感,使其给予我们更多透彻通达的人生思考。这不是别的,这既是罪孽,也是福祉。
地坛见证了太多风霜雨雪四季变幻,时光匆匆间落下的那份美景、那份温柔、那份无法言语的存在,直到夕阳西下、余晖落幕时,将我们潜藏心底的欲望重新唤醒。纵使醒来之后,摆在眼前的仍是苦难,也不能阻止我们停下追寻的脚步。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0889.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