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散文集读后感?
冯骥才这个作家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还停留在小学课本的《挑山工》上。那朴实的挑山工到现在还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以至于开始还以为是一本非常教科书的散文集。
拿到手一翻阅,我顿时看呆了。这还是我印象中《挑山工》的作者吗?文字之间那么的灵动,有爱。这种爱是满溢在整本书中的,无论是对动物的爱,自然的爱,还是对人对自然的大爱。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爱的赞叹让现在的我触动不已。小时候不能体会的意境,隔了三十年一下子都涌了出来。这本《万物生灵》真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书。
这本散文集分了四个部分。动物生灵,草木生灵,人的生灵和时间里的精灵。都是冯骥才先生在生活当中,旅行当中的有感而发。有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散文可以随时随地把心中所想记录下来,是最自由的写作。那么这一点在这本《万物生灵》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本散文集叫做《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书的前半部分,《温柔小生灵》和《草木生灵》确实很适合给孩子看,其中的优美的文字,灵动的意境,都让人回味无穷。一些遣词用句也不是特别深奥难懂,给孩子们读或者让孩子们自己看,感觉都非常的合适。
后面一部分《美的心灵》开始写了孩子最初的人生思索,包括冯骥才老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人生思索。前面一部分还非常的岁月静好,后面一部分写了那场比较著名的运动,我感觉大人看了都非常的受触动。
比如说这一部分有一个《空屋》的故事,内容是他的一个堂哥不幸去世了,留下了一个非常破败,落满灰尘,家具都解体了的空屋。空墙上还挂着一张遗像。冯骥才老师小时候非常害怕进这个传说的鬼屋,觉得很渗人。但是在经历那场运动的时候,他宁愿躲在那个据说会闹鬼的小屋子里面,也不愿意去面对那场直面的恐惧。
读者可以想象一个初出社会,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年轻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这一场地震,是多么的害怕。这种害怕和对鬼怪的恐惧相比,宁愿躲在鬼魂的空屋里面也不愿意去面对现实。这种恐惧自然而然的深入到阅读者的心灵之中。由此可见,冯老师的文笔之佳,描写功力之深。
作为大人,我非常喜欢最后的那一章节《时间里的精灵――美的历程中那些看不见的使者》,其中描写了一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些花瑶,窗花,还有皮影戏等等。最喜欢的一篇是《谁能万里一身轻》。
《谁能万里一身轻》这篇文章里面讲了三个人,这三个人我觉得让我深深的敬佩。一个是拍长江的摄影师,他曾经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用了全部财产买了一条船。然后在长江里漂流,爬遍了长江两岸大大小小的山,就为了拍摄三峡建坝之前,还未截流蓄水之前,长江母亲河真正的容颜。20多年几十万张照片,他居然一个人就完成了这一项事业,真的是一项壮举。
还有一位摄影师,专门拍摄老房子古村落,学美术的人现在都知道国家在发展特色小镇。这个项目目的是为了展现中国古老的一些村落文化。但是在很多年之前,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一位叫郑云峰的摄影师就已经在开始做这件事情。他非常喜欢古村落文化,害怕在历史的变迁之中,这些古村落会被淹没在疯狂的城市改造之中。所以他不停的跟时间赛跑,把这些古村落一个一个的全部拍了下来,这是他身为摄影师唯一能做的事情。从一个壮士精干的年轻人跑成了一个沧桑的中年人,这么多年一直不被人理解,但是他现在还是默默地,不停地记录这些古村落,记录这些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还有一位研究草原名居的学者也是同他们一样,没有人理解他们,也没有人帮助他们,但是他们只靠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坚持的做这样的一种事业,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直到人们发现,这些已经远远被时代抛弃在后面的古老文化的珍贵之处时,他们做的事情才凸显出多么重要的意义。中国如此快速的发展历程中,依然有这些为了中国人文文化,历史文化默默守护,无私付出的人,,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无声的大爱。这是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上小学的时候看着冯骥才的文章,并未觉得有多么的惊才绝艳。等到现在快近不惑的时候再看他,才能体会到冯骥才的与众不同。行为的浪漫不过是表面的波澜,真正的浪漫是灵魂的浪漫。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的发展史。他虽然经历坎坷,但是所做的事情,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还是现在积极的保护中国的民间文化,都充满了一种让人仰望的人文关怀。
布尔加科夫曾经说过:一个作家不应该是生活的记录和再现,他应该早于社会学家关注到社会进程中的一些负面现象,给人们敲响警钟。冯骥才也说自己之所以从画家成为一个文人,是因为发现只有文字才能够启发民智,所以他弃画从文。他作为一个画家来说是非常出色的,作为一个作家,他也确实达成了一个文学家的最高使命。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1351.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