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诗人的灵魂始终充满了忧郁和痛苦,即便是处于欢声笑语的包围之中,他们的内心也是寂寞的;即便挤身于闹市中,他们的灵魂也是孤单的;即便自已活得穷愁潦倒,却总是对不幸的人充满同情;即便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却总梦想尽一己之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骄阳八月,游览杭州西湖,长年生活在北方,见过荷花,但是西湖的荷花让人耳目一新。 西湖的荷花高大茂盛,在湖边水中生长,茎高一米至两米,不像在北方看到的荷花,根茎多生长在水中,荷叶漂浮在水面。西湖的荷花,叶面圆阔、根茎挺拔、花朵和花骨朵粉红透白、鲜亮耀眼,甚是可爱,是西湖的主要观赏景观阳历八月,正是农历六月,宋代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西湖荷花的妙处。宋朝周敦颐著《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说,我唯独喜爱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长出来,而不污染一点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莲花的梗中间空,外面直,不是枝蔓牵连,远远地闻到,香气清新,莲花洁净端庄立在那里,可以远处观望而不可轻慢地玩弄。莲花即荷花,作者对莲花(荷花)予以高度赞颂,把它誉为花中君子,品德高尚之人。文中,作者把莲花(荷花)与牡丹相比,“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宜乎众矣!”在这里,作者高度评价莲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廉高尚品德,暗讽了喜爱牡丹,贪图富贵的人。
又到秋来食蟹时 陈成峰/文 堆盘色相,世间好物,莫有过于膏蟹! 哈,难怪古今食客,多为嗜蟹成癖者。有清人李渔,因食色癖蟹,最有心得。在他的杂文著作写道:“予于饮食之美……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之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继而大呼:“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世间尤物,利在孤行,蟹之鲜美馋口不仅仅在于它的白如玉的蟹肉,黄似金的蟹膏,还在于它诱人食欲的堆盘色相,已造美食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古籍《饮膳正要》载:“蟹:味咸,有毒,主(治)胸中邪热结痛,通胃气,调经脉。”这样看来,蟹的食疗功效还真的不可小看哦! 《红楼梦》中贾宝玉同林黛玉、薜宝钗姐妹们持螯赏桂作咏蟹诗,读罢叫人无不长安涎口,大恣朵颐,口馋得很。其中林黛玉的一首最为可人: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在海南岛四大美食中,以万宁市的“和乐膏蟹”为最,其烹制和食法有多种,但以其清蒸上碟后,佐以醋(或本地的柠檬桔)、姜、酱等调料沾食最美。在食螃蟹这一方面,清人李渔最有心得,他说:“蟹之为物至美矣,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在?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其食。……饮食食三味,再有深于此者哉?”一句话,蟹熟桔黄时节,清蒸肥蟹,佐以姜醋酱沾而食,这就叫原汁原味,美味无穷……
每天承受着病疼折磨的母亲,并没有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放弃家中的人情礼节,大小事务;也没有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而放松对我和妹妹的严格要求。记得小时候,由于爷爷奶奶家亲戚太多,而母亲作为独立门户的梅家大儿媳妇,不管是哪门亲戚家中有红白喜事,母亲都要带着挂面和鸡蛋作为贺礼去参加,以至于每年辛辛苦苦种的麦子,全都用来兑换挂面作为贺礼了,而我们期待一顿白白胖胖的馒头盛宴,却一直无法实现。有一次,妹妹为了解馋,偷偷从老婆婆(爷爷的妈妈)家灶台摸了一个馒头,兴冲冲的跑回家和我分享,被母亲发现了,她不但狠狠的揍了我们一顿,还要我陪妹妹一起把没吃完的馒头给老婆婆还回去,并向老婆婆保证以后不再偷了。虽然最后,我和妹妹都得到了老婆婆送给我们的一只大馒头,但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母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的道理,使我和妹妹受用终生。
从每一个日出到日暮,不停变换的是每位眼瞳中,或是相机、手机镜头中多彩的光影,始终不变的可是对海岛的痴迷和眷恋。
随后我又读到来新夏《文明的享受》:“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但不能只入不出,而要像蚕那样,吃桑叶吐丝,要为人类文化添砖加瓦。”“无论什么人都应该将吸取到的知识酿成香甜的蜂蜜,发之于言论文章来奉献给当代人或哺育下一代人。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读书必须立足于勤:勤读、勤思、勤写;眼勤、手勤、脑勤。如果说必须有完整的时间才能读书,那是懒汉的借口。”
免责声明:文章《不像在北方看到的荷花》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0045.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