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驻长冈乡园塘村建设新农村工作期间,笔者每天一大清早,习惯沿村委会房后的小路上山,漫步在这山间的小道上,静静地倾听山水花鸟之声,顿觉自己有些感悟了。在走村串户时,发现园塘村是真正的竹村,山湾湾里、溪水两旁和房前房后都是一丛丛青青的黄竹,它们与青山绿水组成绿色的海洋,从山底攀登上山巅,从山里通向山外。给长冈乡园塘村建设新农村增添了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景,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园塘村的竹子种类繁多,据村民说:有金竹、贵竹、水竹、毛竹等等。俗谚里说,水竹歪窝,金竹爬坡,所以根据竹子的生长特性,村民们在栽种竹子的时候就把水竹栽在山脚或是房前屋后土脚厚的地方,那样水竹抱团生长,就能长出一窝窝,然后开出一大片。桂竹则栽在山腰或是洼地里,因为是横生的,向两边发展,你不管它也能长出一大片。金竹则是爬坡的,上方必须是土层好的地方,这样土层到哪儿,它就可以生长到哪儿。水竹水分足,颜色深,绿的像汪着一潭水,所以它比桂竹和金竹脆,但它们竹节把长,最适合做刷帚、扎条和背篓的扁花篾子。扁花篾先用篾刀把篾整得又薄又细,然后去地里挖回核桃树皮,放一口锅里煮上几天,再把蔑捞起来,那些竹子就全变成黑色的了。那黑色的篾就是专门用来做背篓腰身的扁花的。篾匠们就用这些黑色的水竹篾编出大喜字,编出格子花等图案。所以篾匠把水竹叫丫头竹。它们是专门来美化这个世界的。桂竹的颜色没有水竹深,但它们竹节粗大,最大的有碗口那么粗,所以桂竹的产量特别高。它们扎实程度介于水竹和金竹中间,是一种打得粗的篾,所以桂竹一般与水竹搭配,编织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另外就是用它来编背篓的筒子。因此篾匠便叫桂竹为娃儿竹,只有娃儿与丫头配合到一起,才能显得美丽的更美丽,粗犷的更粗犷。金竹则是竹子中间的皇帝了。它的粗细介于水竹与桂竹之间,竹节短,颜色青中带黄。尤其是每个节把儿那里,黄得就像镀了一层黄金。它是最扎实的一种篾,俗谚里说匹篾胜千金,说的就是金竹。因此,金竹一般用做背篓的骨架和绲口。它是当家篾是顶梁柱,所以篾匠叫金竹为皇帝竹。家有一园竹,子孙万年福。这是常常挂在村民嘴上的一句话。但在村民们眼里,竹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它还深入到人的灵魂成了客家文化的一种符号。竹子说木头不是木头,说草不是草,但它们不是木却像木,不是草却像草。木头能做的它们做得了,草能做的它们同样也做得了。而它们的生命力却是这个世界是最顽强的。你看它们的根那么发达,地下茎、竹根,鞭根和竹秆盘在一起,把整块地都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哪是它们的头哪是它们的尾。竹笋生出来,四五十天就成了老竹,一个昼夜能长米把长。它们放到水肥的地方它们能生长,把它们放到枯包上它们同样能生长。它们的美和无私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的。它们挺起来比屋檐还高,洒脱得很,高雅得很。它们一年四季常青,不凋落。古人就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它们是真正地雅到家了。可是它们从来不因为它们的雅而自鸣得意,而是把它们的雅给了别人。它们跟山相连,山因为它们更清秀了,它们与水相傍,水因为它们更清亮了。它们走到哪里就超凡脱俗带到那里。我们的祖先把它们与梅花、兰草和菊花并列在一起,称为“四君子”。其实梅花、兰草和菊花怎么能与它们比呢它们的心是空的,虚的;它们的身体是柔弱的,缠绵的。空即满。虚即实,柔即刚,弱即强,缠绵即正直。这才是真正的最高境界呀。正是因为空、虚、柔弱和缠绵,它们才挺拔,才刚正,才四季常青,才蓬蓬勃勃,才潇潇洒洒,才超凡脱俗。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从来都不是单身,而是抱团生长在一起,可它们抱团的时候又从来不相互争夺,不相互残杀,它们的每一个成员都顽强,刚直、充满朝气,谁都没有落下,你说这个世界上有哪宗东西有它们这样的品性呢梅花有吗兰草有吗菊花有吗没有。而且更令人叹赞的,是哪里都有它们的身影。做屋得有它吧,造纸得靠它吧,睡觉得有凉席吧,吃饭得有筷子吧,舒服得有躺椅吧,坐有竹凳吧,背有竹篓吧,挑有竹担吧,生活得有簸箕、米筛、撮箕、晒席,欣赏得有竹刻、竹雕、竹编吧,就连吃也还有竹笋吧。竹包容了一切,养育了生命、富裕了子孙,教诲了万民,它们是真正的山里精灵啊。岁月不饶人,写完这篇“乡竹”熬了一个通宵。“乡竹”使我感觉到生命的延续,感觉到幸福的跃动,感觉到了快乐的湿润,感觉到无声的给予和交流。笔者工作三十多年,当过农民、工人、教师、特约记者、秘书,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抄抄写写,在参与建设新农村工作中,笔记本里已经记载存了数万字的“东西”了,之所以称这些“东西”,是因为自己水平太有限了,所作所为所写,写出来的仅仅是时间上的易碎品。于是,这些“东西”是工作、生活、同事、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写自己随时随地或零或整的感与悟……的确,写出的“东西”,有些浅,有些嫩,甚至有些粗糙。好在心宽体不胖,无事不生非,力求以一种平淡、平静、平安的生活方式,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我的写作是什么是习惯,是追寻,是热爱,是生活。对于我写者而言,写作不是为了在窄窄的文学之路上挤到某个什么高度,不是为了掌声,不是为了喝彩,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追寻。免责声明:文章《《乡竹》陈乐秋》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