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钢琴家》经典影评10篇
2020
12-24

《钢琴家》经典影评10篇

  《钢琴 家》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艾德里安·布洛迪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艾米莉娅·福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 类型 的电影 ,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的一些观众 的影评,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钢琴家》影评(一):战争中的钢琴家   不经意 间,最近接触 的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 。   印象 最深刻 的是战争前斯皮尔曼在波兰电台 录制钢琴曲的平静 画面 ,与战争的残酷 ,让人胆战心惊 的轰炸声、枪声炮声形成的鲜明 对比 。战争让斯皮尔曼一家颠沛流离 ,最终除了他都被纳粹迫害,这样的一家人 影射了无数经历 二战的犹太家庭 。战争带来的灾难 ,戕害无辜 ,践踏艺术 。   影片 是根据斯皮尔曼的个人 传记改变 ,平静的讲述了战争中受尽的磨难 屈辱 ,依靠 求生的本能 和坚强 的意志 ,在友人 的帮助下,得以在二战中幸存下来。在我看来,《钢琴家》这部影片并不需要 高潮 ,影片中的一幕一幕已经足以震撼人心 。   在靠近德区的居民 公寓 里,斯皮尔曼见到了久违的钢琴,连年的逃亡,性情 本就忧郁 寡言的斯皮尔曼,此时好似碰到一个可以诉说心中万千的知己 ,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和与家人分离的悲伤 ,他幻想着 弹奏了一曲。   回到犹太人集中营的阁楼里避难,硝烟四起,经历枪林弹雨 饱受战争摧残的公寓,已是一片废墟 ,只剩断壁残垣 。此时,遇到了德国军官,不知名 的上校,在得知他是钢琴家后,让他弹奏一曲。上校并没有枪杀他,而是私下救助于他,为他送去果酱面包 ,也不忘配上一把面包切刀,这让斯皮尔曼心存感激。战争结束 之后,斯皮尔曼与好友 去营救被苏军俘虏的他,无果。如果没有战争,这位德国军官应该和自己 的妻子 和三个孩子 ,过着幸福的生活 吧。   《钢琴家》影评(二):片如其名?   总共一百三十篇影评   三星级及其以下的   加上我这篇 也凑不足 国旗上五角星的数目   “钢琴师”安静 地躺在我的电脑 里   沉睡了大半年   一来畏惧它的片长,更不喜欢 分几次看完一部电影   另外也忌惮于此片太多的名号   导演 是好导演,剧本 是好剧本,又得奖,又受宠   环境 是好的 大半夜一人在房间   心情 不差 没有带着情绪 去故意找茬   可我真的没觉得好看 到哪儿去   是因为对肖邦C半调没有研究 ?   还是因为对导演不够 熟悉,二战不够了解 ?   我明白 以小见大 我也了解战争的残酷   不然我不会对那个德国军官依依不舍   说电影不好 是不和谐 因素   避免本文成为口水 贴   到此为止   《钢琴家》影评(三):良知 胜于感动   简介 里说德国军官为钢琴家的音乐 而感动所以救了他,我却认为是因为德国军官的良知。   犹太人没有犯错、没有罪,凭什么赶尽杀绝 呢?心里存在 良知的人,都懂得这个吧。对于面前经历了 那么多的战乱、那么多的捕杀仍然存活着的钢琴家,德国军官也深知应该感谢 上帝 ,让他们都存活下来。   所以应该是出于良知、出于人性 才救了钢琴家吧。单纯 的感动只不足以冒着性命 的危险 来保住这个人的。   ----------------------------------------   我觉得钢琴家 很幸运 很懂得抓住机会   威廉 为什么喜欢 威廉呢 不是说他很帅很帅   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气质 让人难以忘怀   一方面 他很有将军 的气概 英姿飒爽 的   另一方面 从他的眼神 可以看到的是睿智 而不是凶残   没有人会希望战争发生 没有人希望生活 在战乱中   既然在这里相遇 尽管我是上校 尽管你是上头指派要赶尽杀绝的犹太人   本没理由 仇恨 本没理由惧怕   只需要感谢上帝 让我们在这兵荒马乱 的年代 都得以幸存   不是吗   《钢琴家》影评(四):无关痛痒   很多人说皮尔斯曼一无是处 ,很多人说战争人性恰到好处 。晚上去了剧院看完胡桃夹子,平安夜的新西气温 只有零下十度,穿了好看的裙子 ,化了淡淡的妆,以这部电影开始 了我的假期。   不知想打什么,只是想说有关 战争的感受 。不来到俄罗斯这个国度 ,我似乎在国内从未理解 到战争对于人类 的伤害 。或许这与片子 的民族 不靠边,但是,这是人性。   不想说片子的情节 细节 手法,我只记得那罐不知最后味道 如何的黄瓜罐头,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看到皮尔斯曼骨瘦如柴 蓬头垢面 甚至有点微瘸的时候 ,没有眼泪 。可是片子结束,却一个人躲在厕所 里蹲下身子 抱头痛哭 。我杞人忧天 ,我只是狠害怕,有一天人类的欲望 战胜所有理 智与人性的时候,我们会怎样生活。   或许他是幸运的,他或许吃几粒花生 便可安活下来,或许他一个人走在那座废弃的牢笼中时除了是否可以找到土豆 别无他念。   心里很乱,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他在灰尘 的阳光 下手指 在黑白琴键上飞舞的模样 ,而是阳光很好,那个女人 抱着大提琴,阳光就那样照射在他的眼睛 里,那一刻有面包有牛奶 还有温暖 的浴缸。   我那个时候想,如果这个世界 真的有爱,那该多好。   《钢琴家》影评(五):轰烈如雷 壮烈如诗   二战题材的电影其实不少,但其中这部《钢琴家》是我唯一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描述 的在德国统治下的波兰人艰苦 的生活,其中这位主角 作为在大战时期 的一波兰家庭里一份子出现 ,后来经历种种家破人亡 的惨剧中幸免地生存后的故事 ,而着重地将刻画德国洗劫波兰后留下的一片残骸中主角如何地渡过这段回首悲痛欲绝 并又坚强地生存过程 ,   影片开头就以有残暴 的统治镜头 ,影片毫不留情 地展现当时就地待毙的波兰人,真实 并且震撼 ,枪弹声后的气氛 凝重,镜头对许多人物 的心理 做出剖析,惊恐 和悲痛 的表情 ,仿佛在很少的对白下也能在沉寂中黯然生色。   而主角的幸免并让他更生不如死,甚至是洗劫后的折磨 。但又仿佛拥有 着坚定 的信念 生存,在影片能看到主角在灾难后微弱 的泣声,有了前面一个强大 有力 的战乱统治环境的铺垫后,当镜头放回去孤独 一人的钢琴师回望这片废墟之城,彷如源源不断 的悲凉 袭满全身 ,对这个不堪回首 的战火时代 感叹无数的惋惜 。   主题 为钢琴家其实貌似在阐述着这部电影的"乐章",然而此乐章的弹奏者就是主角。因为"记述"这个统治故事的人就是他,他彷如在他亲眼目睹 过后的每一幕弹奏出动听 并赋有激情 的乐章,如开头的战乱纷飞成为一段强烈 悲壮的插曲,到最尾苦闷 单调 的悲情 音符 ,正是在这位钢琴家在遭受一切后无法言喻地用钢琴声抒发他内心 情怀   影片亦对过去政治 腐败 和帝国 主义 产生强烈不满 的批斗,而主题还是与和平 密切 地相关,可能 看完《钢琴家》难免有种哀伤 压抑 的感觉 ,但它无疑地真实把当时人们 的内心毫不保留地抒发,让人过目不忘 ,轰烈的前奏,悲凉的结局 ,我们是为这位历尽苦难 的钢琴师感到庆幸,还是为因战争遭受死亡的人民 哀悼?无论如何,钢琴家的乐章是在对岁月 的体会 永无止境 地延续了下去了   2013 Mar 12   23:33   《钢琴家》影评(六):从一个弱者 看二战---一位钢琴家的二战经历   这是一部描述二战期间生活在波兰的一位犹太裔钢琴家的故事,导演没有用 浓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杀来表达 战争的残酷,他讲述了一个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层社会 的儒雅绅士 ,是波兰最著名 的钢琴家,然而德国人 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大肆迫害犹太人,使波兰的犹太人从50万直降到6万。影片中的钢琴家一直是个懦夫,他从来没有一丝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经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柜 地找食物 ,他要的很简单 ,仅仅是生存。   看完电影,我经常回想起这样一幅图景,一个高大 却虚弱 的身体 ,带着一脸络腮胡子 ,狼狈 不堪地跛行于已被完全 破坏的房屋 中,时不时地一些凶残的德国大兵目无表情地从空旷 的街道 上踢踏而过……我在想,这些士兵 ,他们真的明白这场战斗 的意义 吗?一张摆在军官桌前的全家 福似乎在说,或许只是那个时代,那种环境造成了这一切,军人 的职责 永远 只能是服从。   故事的结尾,一位德军高级 将领帮助了这位钢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转吗?我想或许不是,或许只是因为他知道战争即将结束,或许他经历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灵 的救赎,我以为他只是一个人,而人心 都是肉长的。有人说这段描述是为了煽情,而我了解到这的的确确是真实发生的事实 。   听说钢琴家的原型出过一本书,真实地讲述了这段不堪的历史,但由于内容 涉及波兰参与屠杀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书名 ,有机会一读,我,只想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影片的名字 是钢琴家,但我们却极少听到琴音,或许那个时代不容许美的东西 蔓延,因为温柔 流淌的琴音会穿越人的心灵,洗涤人们心中邪恶 的灵魂 ,或许那位军官也是被音乐征服了。我注意 到这位钢琴师在自由 年代弹奏的音乐是轻柔 而舒缓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边环绕。而当他带着恐惧 ,在饥渴的状态 中为那位德国军官演奏时,他手中流淌出来的音乐却似乎在咆哮,在斥责德国人的暴行,他以为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奏了,懦弱 的他用这种方式 表达了一个犹太人的心情 ……德国军官没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 ,其实铁蹄下的沉寂才是最强有力 的控诉,他知道他们能征服一个民族的肉体 ,却永远征服不了这个民族的灵魂……(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这几段钢琴曲是什么年代的曲子 ,原曲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   到此,我还时不时地回想起那个落破的像被缚的耶稣像的钢琴家,他怯生生地走进屋子 ,怯生生地演奏,他始终不忘抱着那个已经洒了大半的水罐,他实在 太需要它了,所以仅管懦弱、仅管害怕,他却始终抱着它,就像守着自己的一笔财富 ……   我想,或许我们不需要用枪炮去表达残暴,也不需要用所谓壮举来展示人格 魅力 ,一个普通人 的一段剪影,或许就能很好地解释 整个世界,这样的艺术表达才最真实,最撬动心灵……   有人说波兰人在这场战争中也表现 的相当残暴,所以波兰人民不值得同情 。我在想时间 过去了这么久,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如何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还原,让更多的人了解,让这样的悲剧 不再发生才是实实在在的。记得影片的结尾处,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帮助钢琴家找寻那位军官,虽然他也曾受过很大伤害,虽然他曾很愤怒 向德国战俘吐口水,但他还是以德报怨,这是一种宽恕 ,对别人,也对自己。记得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 被杀,临死前说“不要报复”,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 应该学习 的。   钢琴家的影片中有许多隐含的历史背景 ,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近期了解了一些二战的历史,但还是感觉不足够,未来 要多了解,再回头看这部片子或许有不一样 的收获 。存档,再读。   《钢琴家》影评(七):值得重新审视的影片   看了这么多遍钢琴家,当初挺为这名钢琴师悲情。现在却有不一样的感觉。犹太人为何在欧洲各国非常不受欢迎 ?查查历史就知道,犹太人对本国并不关心 ,所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荷包。各别有志之士 在想着怎么复国。他们在德国经济危机 之时大搞投机倒把 。有人觉得犹太人挺值得同情。错了,犹太人和日本子 一样,都不是好货。百度下河豚鱼计划 ,你会对这个种族有不一样的想法 。犹太人甚至想在东北建国,而且在日本人的帮助下还差点实现 。当时很多犹太人涌入东北,光哈尔滨就有几万人。对于当时世界上仅有的愿意接纳犹太人的国家 ,中国 受到的不是感恩 。犹太人却想着要在东北抢中华民族 的土地 。由于有美国反对,犹太建国幸运的泡汤了。否则东北很有可能成为现在战火纷飞 的巴勒斯坦。   只有永远的利益 。国人最大的弊病就是对外族过分的同情。希特勒杀那么多人也许有人骂他魔鬼 ,但是在胜利 的国家书写的历史中,你有没有见到过书上大写特写苏联的那些红色 魔鬼所犯下的罪行 ?铁木真杀了1,2亿,还被称为天骄?清军入关几乎屠杀完四川人,这些清朝ZF又怎么会写出来?同情只是会使本民族逐渐走向堕落和懦弱,不会丝毫带来任何好处 。因此,换个角度 想想 ,假如你有实力 ,也有时机 可以把小日本(在缩小点范围 ,日本右yi)抹掉,你会不会想希特勒那样干?时间在倒退50年,在问问那些老人 ,他们会不会义无反顾 的把握 这个机会?我想答案 很明显 。   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被过分的渲染,曾经 受到压迫的民族翻了身会变本加厉的对待虐待者。即使你很大度 ,对方 也很有可能把你当成懦夫和胆小 鬼   《钢琴家》影评(八):这是为了什么?   以下的东西仅发自笔者 怀抱 的一腔不知所云 的情感 ……   霍森菲尔德,像他这样的质疑者,多数地埋没在历史[真相 ]里。   1936至1945,在历史课本 上被大张旗鼓圈圈点点的时代。我们知道用人脂做肥皂,用头发 织地毯的背满恶名的党卫军,而历史的另一半儿是,柏林被占领后,俄美英联军对破败的德国进行的“战胜庆祝”,同样以毫无人道来表述也不为过。   我只是纯粹地喜欢那个德国军官。他只有数十分钟的出场,从阁楼的初次亮相到战俘营铁栏分隔开的希望与绝望。托马斯赋予他无法再复制的气质,甚于神圣,甚于空灵。   全片末尾,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厅殿里,收获他的梦想与荣誉。轻快的琴键却让我再次想起,德国军官在破旧的阁楼听着同一首曲子的神情。那朝圣般的神情。   这部片子曾让我联想到黑皮书的结尾。 战争是什么呢。政治家推到桌上的版图大餐,统治者扩大化的耀武扬威?借各种光鲜的词语做挡箭牌,正义,稳定,繁荣,这些那些都变得伤痕累累了   那个德国军官的动机不是充当一个硝烟末了假惺惺地道两句人性光辉这类滥调的牌坊。他的眼神 无奈的那么真实。   反写万字旗倒下,俄国军人向逃走的德国小孩开枪。 这样的[战争]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现在它冷冷地站在那儿。   《钢琴家》影评(九):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2002年的片子,时隔这么久,我才翻出来看。一整个下午沉浸在这部电影里,对于战争我没有经历过也不想经历,因为太可怕了,战争里的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力。   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男主人公出现在无人的废墟里,找了个阁楼,然后手里一直一直抱着罐子,胡子 长满了整张脸,走路颤颤微微。看到这里觉得很心酸。他完全和片子开始是不一样了,一开始他如此执著于音乐,即使有炸弹扔来,仍坚持着想把钢琴弹完。由于战争的到来,他不得不卖了钢琴,到处东躲西藏,即使有钢琴,也不敢弹出声音来。   是的,他是懦弱的,战争开始以后他一直在躲,可能他认定没有必要进行无谓的反抗,只要活下去就可以。他透过一扇扇窗户看着底下发生的事情,来送食物的人,来了又去,一味告诉他,再坚持几星期就可以了。时间久了,他孤令令的一个人躲在房子里,连话也不会说了。就觉得他很可怜。   不过幸好,他活下来了,于是看到了希望,但是穿着德军的衣服差点被自己的同伴射杀,这里我觉得还蛮凄凉的。片子以他弹钢琴结束和片头起了一个承接。也许音乐可以洗刷了所有的一切。   片子里没有大段大段的华丽乐章的描写,只是通过记录钢琴家的眼睛看了整个战争。也许生存下去才是要坚持的东西。   《钢琴家》影评(十):艺术、信念、生存。   看完一直在反思,作为一个自己的种族即将被灭绝的钢琴家,无论是在墙里还是在墙外没有意志和信念是无法支撑下去,面对突来的枪声,不知道下一个子弹是否就会射向自己的头颅,也许死比活着更容易。。。影片中有好多的细节让人很感动、、、   在面对着钢琴自己可以去空弹想象着音乐的节奏,一次是雪花飞飞一次是落叶飘飘,可以感受的到钢琴家的对艺术的热爱不随冬去秋来而削减,才有了面对德国军官的那曲弹奏,不是去控诉什么,不是去宣泄什么,只是对艺术的狂热,也许弹完这曲,自己就再也没有机会弹了。我相信正是这种对钢琴的狂热,才挽救了他,打动了德国军官。   在用20波币买一块糖一家人还要分成六块吃、一块发芽的土豆还要切开分成两半、喝医院里发绿了的脏水以及天天面对着死尸,能生存下来钱、食物都已不是主要,是信念在支撑。   我们抛开了这部电影的题材与背景,演技与特效,如果给我们一场突来灾难,我们如何去生存,这不正是这部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嘛!生活中你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