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
人生
》是一本由[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著作
,天津人民
出版社
出版
的平装图书
,本书定价
:42.00,页数
:352,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
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
,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清单人生》读后感(一):改变
和年纪
无关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
的生活
,重新开始
。
《外婆
的道歉信》我是在书店
里花了很长很长时间
看完的,因为在书店工作
,是不是会在书架
上找一些喜欢
的,对口味
的书看。看《外婆的道歉信》时,我偷偷的站在书架的角落
,看了这个故事
。被外婆和爱莎的可爱
深深
吸引。也为其中的故事深深的感动
。那样单纯
的爱是多么的珍贵
。新的故事出生了——《清单人生》。
叉子、刀子
、勺子。就得按照这个顺序
来 。 这是小说
的第一句话
。慢慢的看到后面,会发现
,所有的整洁
,都是由混乱
开始的,像宇宙
的出生,从混沌
到有序
;像人的成长
,从无知
走向
认知
世界
。在时间的流逝
里,有什么是不变的吗?答案
是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有的人希求着改变,因为会有一个新的开始;有的人寻求着安定
,因为就想这样安安静
静地过完余生
。当我们到了老年,我们还有勇气
去重新开始吗?比如学习
踢从来没有踢过的足球
,去一个完全
陌生
的地方
,在那里开始自己
未来
的生活。
玛丽63岁了,她去劳动
局重新找合适
自己的工作,每时每刻
都在想念
着已经逝去的爱人
肯特。她的某些做法
,在我们普通人
的眼里或许可以归类为强迫症患者
。到最后,我相信
所有人都会和这样的做法和解。
她因为怕死,所以讨厌旅行,老是在想一些旅行的灾难
故事,想象
着自己就是其中的某某某。不过到了63岁,有谁还会重新去找工作。这让我想起了安妮·海瑟薇和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电影
《实习
生》,电影里讲述了一位70岁退休
后的商——本,不甘寂寞
以高龄
实习生寞重返职场
并在职场上收获
了各种美好人生
的故事。本和玛丽很像,做事
仅仅有条、一丝不苟
,上班必须穿西装
打领带,带上1973年产的公文包,十分具有传统
意味
。随着故事的深入
,我发现了他们身上可贵
的品质
,那些真诚
、善良
、完美无缺
的做事经验
和准则
实在
是令人尊敬
。
“我得把咱们今天会面的要点全部都记下来,列个清单。” 每天每次要做的事情
玛丽都会列一个清单,然后一件件做完。这好像是为了不错
过生命中
的每一天而做的一种坚持
。像是村上
春树每天要早起去跑步,然后回家写作
。一丝不苟。这已经是她自己生命
存在
意义
的方式
了。玛丽有十足的个人
特点
,她会用口头禅
“哈”回答
一些自己不理解
的问题
。下午6点钟必须吃晚餐
,然后再也不会出门。她紧张
的时候
会用右手
手指
揉搓左手
无名指——她和肯特的爱汇聚的地方。
在和劳工会里介绍
工作的女孩
持久
战后,最终的结果
她得到一份工作。去偏远
的小镇
“博格”——有点混乱和荒凉
的小镇。然后她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自己新一次的蜕变
。
《清单人生》读后感(二):Life without a List
布里特-玛丽,一个离开
清单就没法活的63岁老太
,在她的大半生里都以牺牲
自我、照顾
他人为乐,只要自己被需要
就会有满足
感,觉得凡事
有信念
和爱就足够。可是生活最终教会
了她,也教会了我们,只有这些远远不够
,至少还要有自我实现
的梦想
和勇气
。
从她离开出轨多年的丈夫
肯特、踏进劳动就业办公室
、开车驶向那个叫博格的小镇起,布里特-玛丽的人生轨迹
就发生
了重大
的偏移。在被世人
认为应该好好养老的年纪,离开缺乏激情
和目标
的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当一切压得人喘不过气时,改变现状
的欲求会强烈
到让人充满无限的勇气。
没有了清单的日子
,布里特-玛丽不再是沿着既定的路线
、打卡式地像完成任务
般过活,那种因条条框框带来的脆弱
的确定
性离她远去。取而代之
的是意想不到
的际遇
,在博格小镇邂逅
不同
的人、收获一份份真挚的感情
,最重要
的是,一点点地将支离破碎
的记忆
和自己修补好,像从没受伤过一样
地去爱,遵循自己的心声
做选择
。
布里特-玛丽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比如到了一定的阶段
自问应该怎样去生活,比如借助一些小物品
当作自己与平凡
日子抗衡的装备
,比如因为害怕未知
而自欺欺人
,比如在孤单
难耐的房间
中自言自语
,比如在清单上郑重其事
地写下新一年的计划
和目标……
故事的最后,布里特-玛丽的生活不再被清单所劫持,她终于踏上了心心念念
的前往巴黎的旅程
。相信她如果有机会
再次列一份清单,不会是关于柴米油盐
的待办琐事
,而会是关于那些想为自己实现的美好
梦想。
就像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
里所说:
“每个人心
中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清单里写着多么美好的事。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
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
抑郁
的、不得已
的,总被叫做生活本身。”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实践
心里的梦想清单,与年纪无关,永远
都不算晚。
布里特-玛丽做到了,我们也可以。
《清单人生》读后感(三):人生中
的许多种冒险,都和年龄
无关
“我年纪大了,不适
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清单人生》
在我还没有活了太久的人生里,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年纪大了,不适合做某某事了;年纪大了,学不了某某东西
了;年纪大了,已经没办法
再做出改变了。这是一种非常奇怪
的说法
,仿佛一个人过早地给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结论
,仿佛一个人要做什么不是自己决定
的,仿佛一句“年纪大了”,就可以解答漫长
人生里的种种不安
、躁动和困惑
。
我们常以为,随着年纪变大,许许多多问题就可以自然
解决
。一句常见
鸡汤
说,生活总会
越来越好。的确,大部分
情况
下,生活确实是会变得越来越好。然而不是生活本身自动变好的,而是因为人
有了想要变好的强烈愿望
,有意识
、或者无意识地做出了推动生活变好的选择和行动
。
基于以上想法
和心情
,我拿起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腰封上的一句话: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我的朋友
在旁边看到,嘲笑起来,她觉得这种话太鸡汤了,她一点也不喜欢
。我也不喜欢鸡汤,但是我喜欢
这句话。因为我发自内心
的相信,只要努力
、勇敢
和坚持,我的生活
都可以重新开始,改变可以发生在许多许多年后的遥远
将来,也可以发生在我拿起这本书的当下。
布里特-玛丽,本书的女主人公
,在故事读了还不到三个章节
的时候,就让我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这位主角
的形象
鲜明
和极端
到有点夸张:清单达人
、清洁
狂魔、循规蹈矩
、死板固执
、情商
感人
、对话
终结
者……你可能
会觉得真实
的生活里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人却又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没有自己的生活
。
“为别人而活的人迟早都会习惯
。”
“从那一刻开始,她就把他的梦当成了自己的梦,把他的人生视作她自己的人生。”
故事从布里特-玛丽离开丈夫开始。多年“为家庭
工作”的她,开始到劳动就业办公室寻找一份工作。找工作的目的
,只是担心
没有丈夫、没有孩子
、没有工作的话,自己哪天死在家里也没有人发现。而死在家里,尸体
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影响
到邻居
,“这样不好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向死而生,
布里特-玛丽没有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前,她为丈夫和家庭而生。在结婚
之前,她为了照顾父母
而生。在姐姐
因车祸
死去之前,她为了姐姐而生。她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布里特-玛丽从小就是一个站在姐姐身后背景
里的孩子,性格
没有姐姐开朗
,不如姐姐有活力
,不像姐姐那样有想做的事情,有梦想。只因为姐姐注定要精通外面的世界,所以布里特-玛丽就想象自己擅长各种家里的事。有一个需要你的人了,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呢?
布里特-玛丽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清单,看似井井有条
,但这一条条要做的事情,却不能拼凑成布里特-玛丽的自我。等到她不为别人而活了,才发现自己
的清单人生是如此地空空荡荡。
寻找自我是一个历久弥新
的问题。人生就是一个带着困惑去生活、去思考
的过程
。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所以看到故事最后,布里特-玛丽失控
的生活透出了一丝回归“正常
”的曙光
,我开始担心,她要和曾经
出轨的丈夫重修旧好,还是接受
另一个朴实
的男人
;是要回归以往一成不变
的日子,还是要在鸡犬不宁的新环境
里开始新生
活。布里特-玛丽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她没有选择以上生活的任何一种。
任何改变和选择都是艰难的,但是正因为这种艰难,“重新开始”才如此的值得庆祝。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带着一堆汽油桶,出发去巴黎。
《清单人生》读后感(四):你,看见我了吗?
“喂!不要无视我啊!”
很多人小时候
经常会这么大声嚷嚷
。
就看着我一个人。不要转移视线
。
渴望
被关注
是人之常情
。排却某些情况,相信所有人都不希望被这个世界所遗忘
。
而在《清单人生》中,被这个世界所遗忘,恰恰是最可怕
的一件事。
时年六十三岁的布里特-玛丽仿佛就是这样的隐形人。
她循规蹈矩,窗子
一定要擦干净
、衣服
一定要熨平整、晚餐一定要在六点进行,一点差错都不能出,这是关键
中的关键。
她三番五次地把这些规矩
说给丈夫肯特听,肯特只是一笑置之
。她叫肯特把脏衣服放进篮子
里,肯特却只是随便扔在地上。脏衣服不仅散发出一股披萨味,还混着香水
味。
只是布里特-玛丽从来不喷香水。
尽管她很爱肯特,几十年来坚守
在家细心周到
地照顾丈夫的日常起居,但肯特却出轨了。眼见丈夫心里根本
就没有自己,布里特-玛丽只得离开他,自谋生路
。
这样一个家庭主妇
,倒还真的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她去了一个名叫博格的破败小镇,在娱乐中心
当管理
员。娱乐中心提供披萨店、邮局、修车行和杂货
店的一条龙服务
,是个坐轮椅
的酗酒女人
开的。布里特-玛丽还认识
了镇上
的警察
和一帮怪人,以及一支儿童
足球队。
冷冷清
清的博格,也只剩下足球这门运动
了。
只是布里特-玛丽最讨厌足球。
她也讨厌自己所处的困境
。可娱乐中心需要人打扫、踢球的孩子需要人指导
,布里特-玛丽不忍心视而不见
,只好迎头而上。终于,她不再是那个隐形人了……
她对小镇的关心
,换来了小镇的关注。
《清单人生》秉承巴克曼的走心风格
,延续
《外婆的道歉信》的线索
,时而让人欢笑
,时而让人痛哭,诙谐
之中透着悲伤
,悲伤之中透着温暖
,温暖之中透着智慧
。
书中塑造的老妇形象,似乎带着欧维的影子,一样的吹毛求疵
、一样的顽固不化
、一样的遗世独立
,但她并不是欧维。她突破
藩篱的勇气,和被世界“看见”的结局
,是整个故事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布里特-玛丽不是消极
挑衅,而是慎重
体贴
。” 千万不要被老婆
婆的表象
给骗了!
她很可能是最可爱的那种老婆婆
!
《清单人生》读后感(五):那些年老色衰、丈夫出轨的家庭主妇最后都怎么着了?
特别
说明:题目
中的“年老色衰”是一个单纯的,没有倾向
性的adj.
1>
跟我一样在豆瓣和知乎呆久了,容易
以为今天全世界
的男女
都不再结婚生孩子,每个人都自我的不得了
,月薪
三千不配
做人
,月薪三万刚刚入门。
“年老色衰、丈夫出轨的家庭主妇”——这太不清真了。
我们有时觉得中老年人
是没有爱情
的,他们应该是一开始,就老成了对另一半得过且过
的态度
。
我们也很少问及上一代
、上上代的婚姻
,简单
的想象那是媒妁之言。看了《失恋
三十三天》,就到处说那是“坏了修修接着用”的粘腻真情
。
也就不曾了解
他们的一地鸡毛。
不曾了解“年老色衰、丈夫出轨的家庭主妇”跟“鬼怪”一样,是跨世界、跨文化
、跨不同经济
体共存的一种杯具。
2>
“ 叉子。刀子。勺子。 就得按照这个顺序来。 ”《清单人生》的主人
公名字
很俗气
(作者
一定是故意的),叫玛丽。玛丽的人生更无趣,就像一个养成游戏
。
她早早当上继母
,成为家庭主妇。每一天,她6点起床、12点进餐、杯子
必须放在杯垫上、每件小事
按照清单走。而生活中
的一切污渍,都交给固定
品牌
的洗涤灵和小苏打。
丈夫的爱好
就是自己的爱好,丈夫说的话就是世界观
。直到那一天,玛丽闻着了丈夫身上别人的香水味,她的世界观,可算塌了。
作者对人物
塑造根本是信手拈来
。故事一开始,就让读者像嫌弃自己的老母亲
一样忍不住嫌弃玛丽的一切。
分居后的玛丽为了生计
, 接受了一份为时三周的、看管废弃娱乐中心的工作,她来到小镇博格——一个在经济危机
下,被遗忘和放弃
了的地方,就像她一样。
博格没有丈夫,博格只有砸向她的足球、没人管的孩子、粗野的镇民、肮脏
的办公室、自由
的老鼠
、糟糕
的酒鬼,以及所有人毫无疑问
的对足球的原始热爱。
她在这一切失控中,意外找到了新的人生选择与真正的人格独立。
玛丽和作者笔下另一个知名人物“欧维”很像,乍一看,性格各种操蛋,根本上,却善良温暖,可惜他们都没有被生活温柔善待。
在如散沙般的小镇里,玛丽像一个发热的磁铁充满吸引力。她吸引留守小孩、吸引大老鼠,吸引警察、吸引神经病,吸引足球、吸引仰慕者。
最终,她如期离去,留给博格人一个梦寐以求的足球场;她没有停留,任性地一路向巴黎开。
这次她没有pick up回头的丈夫,也没有带上让她心跳不止的老实男人。
我们都相信,她终将回来,但就如同离开一样,自愿而自由。
3>
我不再“剧透”,最后只谈谈书中我较为喜欢的两处处理。
在对玛丽人物的塑造上,作者着重使用几样固定的物品:餐具、杯垫、清单、小苏打、某品牌清洁剂。这种写作手法自然是夸张的,以此具象而强烈的让读者get到这个女性几十年如一日操持家庭、别无乐趣和意外的状态。
旧玛丽的崩坏,也是通过这些象征物的崩坏来体现。
玛丽不得不“赊账”,不得不“买不到固定品牌的清洁剂”,小镇上没人用杯垫,更别提什么“ 叉子。刀子。勺子。 就得按照这个顺序来。 ”
在这些象征物逐一崩坏后,旧玛丽破碎
,新玛丽第一次接受了与丈夫不一样的观点。
书的最后,我本以为作者会安排玛丽丢掉那个恶心的、回头的丈夫,拥抱新的爱情
。没想到玛丽开上了修缮好的车,不带他,也不带他,自己跑了。玛丽念叨着想去巴黎,一脚油门就往前冲,我们不知道她会不会去往巴黎,或者任何一个她嗫嚅了一生都不曾自行前往的地方。
过去的撞击痕迹不会被抹掉,就像玛丽的那辆旧车永远都有被修缮过的痕迹。
但只要她愿意接受一个新门(玛丽接受车子换新门是经过不同阶段挣扎的,这也是一种隐喻),就有机会重新握着方向盘,自由地向前。
我却非常确定,作者给故事一个这样的落点,毫无疑问比“拥抱新的爱情”更高明,也是他的一种悲悯,一种对不幸的女性重新开始人生的尊重和期许。作者的这种善意,与《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非常相似。
自然,我也认同作者的观点:每一个不幸的、被丈夫和人生抛弃的女人,最难和最好的结局一定不是去找一个“新的好男人”,而是先去找回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方向盘,找到自尊和心灵的自由。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