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蛙的读后感10篇
2020
12-23

蛙的读后感10篇

  《蛙》是一本由莫言 著作 ,浙江文艺 出版社 出版 的平装图书 ,本书定价 :37.00元,页数 :343,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 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 ,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蛙》读后感(一):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看着书最后写的一句话 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也是突然 间感觉 压力 油然升起。不是因为书里面的事件 造成对于环境 的感伤 ,也不是因为“好人 蝌蚪”变得对于孩子 是不是应该还给陈眉而心生感伤。究竟是因为什么有压力,其实就像我看完书在笔记本 上手写的那样。   每次看书的过程 中,还有开始 看一本书,看书结束 之后都在笔记 本上记录 一些所思所想。   诺贝尔文学奖 ,肯定 是在很多方面 满足 了很多人的审美 ,满足了很多人的共识 ,对人的灵魂 起到了影响 ,对人的精神 进行了洗涤,我们就是在经历 中逐渐成长 ,我们就是在别人的经历中学 着去成长,我们更是在经历中学着用自己 的思想 武装 自己,这样的武装不是为了攻击 外界 ,而是为了让自己百毒不侵,让自己历经风雨 仍然悠然 自立,走过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蛙》读后感(二):个体 和时代 的无奈   莫言的《蛙》,封面 很简洁 但不失美感 。   这本《蛙》,莫言不愿意采用平白直铺的方式 来叙述 ,而且采用了在我看来较为怪异 的方式:书信 +话剧 (前四部分 用书信,第五部分用的是带有“某些灵幻色彩 的话剧”),这大概与《蛙》所要表达 的我国 过去三四十年的计划生育 政策 有关 吧。而“蛙”,“它们鼓凸的眼睛 和潮湿 的皮肤 ”与计划 生育实施过程所展示的某些方面一样 ,让人不寒而栗 。   计划生育,过去几十年中国 人用一种极端 甚至可以说惨无人道 的方式控制 了人口 的暴增,于国家 于全人类 做贡献 。但作为 个体而言,人伦、道德 备受煎熬,贡献二字,真是很模糊 的概念 罢了。虽说对于“基本国策”的实施及效果 是理解 并认同 的,但无法保障 感情 上的顺畅 。至于像“姑姑 ”这种敬业 地、近乎疯魔 地奋斗 在计生一线 的工作 人员 而言,是否或多或少感受 到灵魂收到罪恶 感的纠缠 呢?不得而知 。只是不免感慨 ,单独的个体在国家公器面前,尚不如蝼蚁,随随便便被捏死了,无非也就裹挟于历史 潮流 中滚滚而去。现如今在世的大部分人,都是那个年代 出生的,都经历过或者多多少少听说过关于那个年代的计划生育;我也曾多次听曾经 做过计生工作的领导 们说起往事 ——进村抓人、围追堵截硬拉去结扎上环强制引流的场景 ,如今他们只有猛摇头,可是身处那个时代,他们和被他们硬拉去结扎、上环的人一样没有办法 ,这是个体的无奈,也是时代的无奈。想起一些事,隐隐作痛 。   对于悲剧 和苦难 ,贫苦、多灾多难 的中国人 除了抱怨 还能怎么办?他们总是习惯 于认命。王仁美死了,小跑的父亲 也就说“我没有怨她,这是命。”这是可以理解的,当习惯于政策强压和个体意识 的长期沉睡,除了接受 ,连逃避 都无路可走。我想到了余华《活着》的福贵……   而对于农村 ,尤其是莫言笔下 几十年前的农村,贫穷 、愚昧 、荒谬 、悲剧,我能想到的是这些灰色 暗淡 的词汇 。如今社会 几十年长足发展 ,城市 固然有它的寂寞 孤单 ,但农村荒谬愚昧难除。这大概也是许多年轻人 觉得农村无处安放他们的灵魂的原因 ——依旧愿意在无处安放的他们肉体 的城市里 “苟延残喘 ”。   《蛙》读后感(三):蛙的自我救赎   用了大概三周的时间 读完了《蛙》这本书,当初选择 这本书无外乎就是三个原因:豆瓣评价 还不错 、是莫言的书、恰好在图书馆 碰到。读完之后,感触 还是很深的,更重要 的是对中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有了更真实 更深入 的认识 。 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以一个乡村 女医生 波澜壮阔 的一生 ,反思 中国六十年计划生育史,传达对生命 强烈 的人道 关怀 ,呈现知识分子 灵魂深处的矛盾 与伤痛 ,完整 展现莫言文学 王国 的丰富 与奥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 将小说 的笔触 伸向了中国的计划生育史,描写 了新中国成立 之后不同 时期 的生育状况 (借鉴 另一篇书评)。但不同于一般历史性小说的平铺直叙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在于它的写作 形式 。全书 分为五部,其中结合 了书信,小说和剧本 三种文学样式 。前四部中,作者在每一部的开头有一篇给杉谷义人的书信,作为全书的线索 为第五部的剧本铺垫 ,概括的总结 了上一部的内容 ,预示了本部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承接作用 。在每一部的内部,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描述 了新中国不同时 期的社会面貌 重点 是生育方面的情况 。最后的第五部,作者写下了前四部中一直有提到过的剧本,以戏剧 的形式结尾,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与戏剧性,发人深省 。 从书的内容上来看,整本书的感情基调是沉重 的。这一点从莫言先生 对这本书的题词中就可以见得。他在题《蛙》中写道“娃蛙娲哇,声声令我泪欲下。姑姑孤苦 ,心中之事对谁语?”从简单 的题词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书的大致内容了,娃、蛙、娲、哇,这四个字的总结我觉得会让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拍案叫绝 ,仅仅四个字,就把全书的内容囊括其中,十分传神。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书的主要的主人公 ,正是姑姑。而“我”作为故事 的讲述这与见证 者,在整本书中起到联系 全书的作用,小说也确实是以我的生活 经历为时间轴来发展的。 小说的场景设在高密的东北乡,地方 虽小,但我们也确实可以从中窥一斑而知全豹,看到当时全中国“惨烈 ”的情形 。而书中的几处不多的场景都令人印象 深刻 。从刚刚开始计划生育时对生过三个及以上孩子的男人 实行“男扎”这一时期,对男人们 反应 的描写,以及对姑姑带着人强行带王脚去医院 进行手术 的具体 描写可以看出计划生育初期政策执行 的强硬 以及人们的不配 合。而之后姑姑等人对于已经怀孕的超生妇女 的处理 办法则 更是令人震撼 甚至是感到害怕了。这已经不仅仅是强硬,渐渐多了一种残忍 的感觉。书中具体写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张拳的妻子 耿秀莲。已经有了三个女儿 的她因为丈夫 想要一个儿子 怀上了第四个孩子,姑姑带着一群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去了她家。不顾丈夫张拳的武力威胁 已经三个女儿的哭喊求情,硬是带走了耿秀莲。在船上,不会水的耿秀莲选择游泳逃走,溺水职级,工作人员慌忙的救她,最终导致怀孕的她大出血而死。第二个则是“我”万小跑的妻子王仁美。在已经有了一个女儿的情况下,妻子又怀孕了。尽管“我”是姑姑的侄子 ,姑姑也没有丝毫留情,王仁美逃到了娘家 ,姑姑便以铲平房子 威胁她出来。最终在大家的劝说下,王仁美同意打掉孩子,却在手术时大出血而死。两次活动 ,两次一尸两命,让人心 痛。 计划生育是国策,在当时人口急速增长 的情况下限制 人口是最理性 的做法 ,对中国的发展有积极 的作用。但从感性 上来谈,冰冷的制度 也确实造成了许多残忍的死亡案例 ,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到每一个死去的女人 为了生下自己的孩子,都表现 的可歌可泣 荡气回肠 ,但最终都直接或间接的死在了姑姑万心的手上。作者虽然借万心之口表现了对她们不是大局,不顾政事的批判 ,但从语言 和记叙的风格 上可以看出的是对她们的同情 。 而我的这篇书评的题目 之所以定位 蛙的自我救赎,是因为我对文章 中后期姑姑的改变 印象最深。间接的杀死了成千个还未畜生 道婴儿 ,晚年的姑姑是有一丝后悔 的。或者说是因为人 老之后有些迷信,害怕遭到那些孩子的报复 ,而有一丝自我欺骗 的含义 。从姑姑害怕青蛙 ,害怕听到蛙像小孩子 哭声 一样的叫声 中可以看出。晚年的姑姑一直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在周围的人的劝说下决定 用把每一个孩子 都用泥人重塑的方法 来救赎自己。 文章的最后部分,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 因为没有生育能力 却想要孩子,选择了一种违背伦理 道德的途径 ——代孕。而代孕的人恰好是“我”同学 的女儿陈眉。为了不让大家发现 ,我们对外宣称儿子是高龄 的妻子生下的,并且让姑姑做了接生的证明 。一向德高望重 ,曾经主持计划生育工作的姑姑,在晚年时为“我”超生的、用不道德方法获得的孩子做了假的证明。表面 上看姑姑在晚年时神志有些恍惚 ,倒不如说是她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感到对那些死去的母亲 和孩子的愧疚 ,也是对曾经害“我”失去 妻子和儿子的一种补偿 。姑姑在故事的最后,开始了对自己一生的救赎…… 全书写计划生育,其实更是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这是一种永远 能获得最大认同的价值观 。作者用自己聪明 的方式,表达了对主流 认知 中不好 评价的问题 的观点 ,这也是莫言的伟大 之处了。正如他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所说“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将迷幻现实 主义 与民间 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 最后说一句,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推荐 。   《蛙》读后感(四):有一种无奈,叫百姓   莫言的《蛙》讲述的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初期的故事。“蛙”字,谐音“娃”,还谐音女娲的“娲”。莫言在书中说:“女娲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征 ,蛙是咱们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我们的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 的实例。”   这多生孩子,显然是根深蒂固 在中国人的传统 文化 中的,就像旧时候 女人裹小脚 。其实女人裹小脚在清朝就已经是被国家禁止了的,但这根深蒂固的审美即使在政策的打压下仍然秘密 地生长 着,直到一代 又一代的教育 将其完全 消灭。但与裹小脚不同,多生孩子其实并不能算是什么陋习,重男轻女 是,但多生孩子却不一定是。然而同一件事情 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影响,在教育和物质 资源 匮乏 的年代,人口数量 猛增对人和自然 都是严重 的打击 ,因此控制人口的增长便成为了必须。   每当一个新政策下来之时,必然 会产生百姓与政府 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一种自上而下 的政策与自下而上 的心态 的矛盾。自上而下,是国家希望整体 人民 素质 和质量 提升 ,于是必须牺牲 个人 自由 的理念 ;自下而上,是人民感受着一刀切 的体制 而遭受着身体 和心理 上的双重折磨 。双方 都站在自己的角度 思考 问题,不管不顾 其他人。就像作者的心情 所描述的:“我想对周围的人诉说心中的愤慨,但人各有事,刚刚发生 的事情犹如电光一闪,没留下任何痕迹 。”人们很难跳出自己的思维 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屁股 决定脑袋 ,矛盾就发生了。   这种政府与百姓的矛盾凝聚在了姑姑身上,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姑姑同时又忠诚 地为国家执行着计划生育的任务 。一生、一死,她的手上,浸透了新生 婴儿的羊水,也沾满了堕胎流产的鲜血 。书中,她一直追逐 着陈鼻一家 ,想要剁掉超生的陈鼻的孩子,想尽办法追捕陈鼻的妻子,最终却输给胎儿 的早产。当她踏入孕妇 躲避她的小船 上时,却突然从一个追杀的身份 变成了救命的身份,伸出了一双妇产科医生的双手 ,接生了这个她一直努力 要剁掉的孩子。   而这种矛盾,其实是无奈的 。因为思想和文化是很难被政策改变,只有随着时间推移 慢慢地对每一代进行教育才能 够达到。就如黑奴的废除,早在1808年时国际 黑奴贸易 便被禁止,1865年时美国就颁布了最终的正式废除黑奴的法案。但根深蒂固的黑奴思想并没有因为法律 的禁止而瞬间消失,人们称废除黑奴之后的黑奴体系 为 “Slavery in any other forms” (任何其他形式的奴隶 制)。而真正的平等 无歧视,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提高 对自我的认知才能够真正实现 。   有时候,政策也只能改变最表面的表象 。《蛙》中讲述的李手的饭店 便是这种表象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内部与外部的矛盾。究其根本 ,仍然是百姓的教育和思想的矛盾。饭店中西合璧,环境上先进 开化吸引着作者和他的妻子 ,而店内却摆放着送子娘娘 ,仍然怀着一颗传统守旧的内核,认为子嗣少便是不孝 ,认为没有生儿子便是绝后。饭店用世界 级先进的外表 包裹 着顽固 不开化的内在,是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无奈。   最后,用原文 中的一段故事 囊括这所有的矛盾与无奈,这是属于每一个生在这世上的百姓所无法逃脱的:“我想起了自己童年 时,甚至在成年 之后还玩过的恶作剧 :将那种青色 的或者绿色 的虫子 ,用图钉或者棘刺,将它们的尾巴 扎在地上或墙上,然后看它们挣扎 ,看他们想爬行逃命的意识与不听指挥 的身体如何搏斗。当时我毫无怜悯之心,甚至感到愉快 。与虫子相比,我是强大 的,强大到虫子无法感知 我的形貌。对虫子来说,我就是制造 一切灾难 的神秘 力量 。它甚至都感受不到我那只行凶作恶的手,它只能感受到那枚图钉,或者那根棘刺。”   《蛙》读后感(五):迷离 的答案 ——《蛙》   从早上起来洗漱 完九点左右开始读到今天晚上十点钟,我不得不说,莫言的丰富描写以及忠于自己小说的人物 刻画 是我选择囫囵读完的原因,然而比起他经年累月的创作 ,我的阅读 与评价又显得有些苍白 与漠然,我感受到了博尔赫斯那句忠于自己想象 创作出来的人物富有 的真实性是可以理性存在的,莫言在人物的设定以及转变方面不说伟大也能标上很优秀这样的评价,从小说中的姑姑万心从坚定的共产党员、国家政策的贯彻者、忠于自我唯物主义的“疯子”到最后被疲倦泛滥、遭罪恶感充斥、陷入自嘲式的唯心主义,姑姑和“我”们这一代以及无数未出幕的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冷酷而无情,“我们”却又因在这种环境下衍生的多种罪恶感油然出一份思考与温情。   莫言以文中“我”这一辈的心里历程加以大环境的烘托,我认为尤其是那个对眼小孩 抢了“我”给陈鼻的100元以分界线,其过程中经历的恐惧,第一是暗示(其实“我”不止一次的强调这个时代的变幻)时代在改变,“我”们这代在姑姑手下被接生的人以及南瓜婴儿在时代面前显出的苍白无力,证明这一点的是愈是在这个时代中已经如鱼得水的人如夏下唇等人显得迷信,而“我”姑姑这般中产的人又因自己的不作为或过度作为而神经兮兮,陈鼻以乞丐的身份亮相以假疯癫这种与现实的撕裂感让人感受到那股命运屡加不顺的悲凉,这种悲凉其实也就是命运感那种唯心那种我们所言之的“迷信”。   第二便是对与错的思考,全文其实多次以人物的设定来阐发这种思考,“我”对旧妻和待出世的我的儿子之死,我究竟是对或者错,姑姑这雷厉风行一辈子沐风栉雨遭人诅咒,熟谙梦魇是谁的错,那还未裹上襁褓的几千婴儿是谁的错,其实莫言已经用“十四蝌蚪”、“毒奶粉”、“代孕”这样的有关孕育的社会现象来直接的悲哀且愤怒的切开这个点,而真正的是那层出不穷的人与政治最根本的卑劣,最轻描淡写地说它的合理性以及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笔触却又真深刻的给予其批判,谁错了,人人都错了,谁对了,谁又错了。这种对错的价值 观反复交错,一种悲怆的感觉便直入人心,那种无奈、那种蹉跎、那种关己却又渴望脱身的痛苦......   第三是最后一个章节,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我刚读完这本书时我在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反复的去刻画陈眉这个角色,现在想来,她应该是文中的情感与叙述方式的高潮,为什么?因为她直接的出生是计划生育政策,是姑姑的“魔爪”(我并不认为姑姑做错了什么),是漏网之鱼是意外惊喜,她被姑姑和小狮子抚养了半年,也就是在这里姑姑和小狮子对于母性的渴求开始现象性的漂浮出来(实际上我认为她们真的是太伟大了,当然她们本身是具有极强的母性的,所以说现象性,所以说他们伟大),导火线般导致最后小狮子疯狂求子,这是第一个标志;陈眉被严重烧伤,导致她被迫从事“代孕”工作,从而再次接触跟孕育有关的事情,也是后面争端的线索,这实际上是必然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莫言刻画的人物十分真实是合乎理性的,她身上具有的悲剧性一如那个巨大的社会政策一般,她具有的象征意义在我看来如下“计划生育”与之前的南瓜丰收形成的对比就如同“陈眉”这个出生的意外相对应,“计”所留下来的巨大的情感伤疤落到了“陈眉”身上,“计”最后由于钱权的摆弄和“陈眉”所受的摆弄是一样的,这是第二个标志;第三个就是悲凉,单纯的小人物的悲凉。   最后第四点有关于为什么叫“蛙”这篇文章,我想作者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我想说的是关于姑姑的蛙的梦魇,为什么姑姑这么惧怕“蛙”文中给出了许多的零散的解释,我觉得这么做就是为了给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因为这本小说并不是很难理解,从“十四蝌蚪”那个荒谬的传言和后来误食青蛙分析就够了,而我认为荒诞与错误四字本身就可以说是分析的抽象化结果,荒诞的人与她姑姑这样荒诞的执行者(我说她荒诞并非因为她是选择了荒诞,而是她的一丝不苟似乎是在讽刺与呼应出荒诞这两个字眼)荒诞的社会与荒诞的被执行者,命运无以复加的反复错误堆砌在她身上(革命情怀、医生热情、强大的心理能力以及执行能力)但凡少了一个,姑姑都不会是姑姑,还有这个社会从贫穷迈向富裕的血腥的黑暗的悲凉的道路,无不是那些错误堆起来的尸骨。   花了一个小时写了这篇观后感,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感情与暗示,望诸君读之,定不负所望。里面还有一些话我挺喜欢的,我就挑一点找得到的出来:   一个人并没有傻但得到了傻子的称号时,其实是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基因不好的人,就等于一颗有缝的鸡蛋,生下来就带缝的蛋。(对于文中姑姑自身和陈眉等人准确的概括);   ......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