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的朝圣》是一本由【英】蕾秋·乔伊斯著作
,北京联合
出版
公司
出版的平装图书
,本书定价
:32.80,页数
:320,特精心
从网络
上整理
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
,希望
对大家
能有帮助
。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今天是明天的过去,别让一切成为遗憾
看这本书相信
很多人都跟我一样
在20多章还在疑惑
到底哈罗德、莫琳、奎妮、戴维等到底发生
了什么事,书中用
了哈罗德一路上
遇到的人与事来穿插过去发生的事,正是这些回忆
,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
每个人看这本书可能
都有不同
的感受
,对我来说两个词比较
能出现
在我的脑海
里,一个是“遗憾”,一个是“信仰
”。人生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一天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的人生
都是有很多的人与事组成,就像书中里面作者
用了很多的比喻
和拟人语
句描绘
的花草
树木
动物
天空
一样,正是这些描述
,描绘出一幅幅不同的场景
,衬托
着每一个故事
。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背后就是这些人与事。我们和哈罗德都一样,都是一个单人,我们有很多路可以选,在年轻
时候
,我们都是一张白纸
,要怎么画,我们自己
决定
,但愿能够经过
深思熟虑
,不让以后有遗憾。
信仰并不是说要去有自己的宗教
信仰或者人与物,我们只要坚定
自己想要做的事,我们迈出第一步,路上会有很多的“不可能”去阻碍
我们,我们要正视它,要强大
自己,像坦克
车一样推过一切,结果
能不能如意
不一定,但是没有信仰,我们要的结果肯定
做不到。同时
,在信仰的路上,我们会获得很多,也要注意
不要失去
我们本应该有的,例如爱,这个世界
永远
因为有爱而变得不一样。
但愿你我都能找到方向
,走完自己的627英里。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二):向前走,就这么走
哈罗德,六十岁,有一天收到了二十年未见面的老朋友
的一封信。老友
得了癌症
,写信告别。哈罗德寄了短短的回信
,决定走路去看她。他信仰一个信念
:只要他走,她就能活下来。87天,627英里,从西南到东北,纵穿英格兰。
遇见
加油站
女孩
,女孩说,一定要有信念,有了它什么事都能做成。年老的哈罗德仿佛被赋予了满身
的力量
,他感受到自己从未有过
的坚毅
和笃定,他感激
女孩提醒
他关于信仰的意义
,即使他还不确定
信仰的所指,虽然女孩所说的信仰根本
就无所指。
遇见远足的男人
,他诟病
哈罗德的鞋子
,哈罗德的袜子
,惊讶
于这个没有指南
针,没有帽子
,没有手套
,没有头灯,没有电池
的人要走路去远方。他说,没做好准备
就上路的死亡率可比其他事情
都高。
遇见所谓的伙伴
,他们也要做朝圣者,可是他们争执
,他们努力
劝说
他人,他们看重曝光度。哈罗德想离开
,却选择
了迁就。他们终究抛弃了朝圣者,去做“朝圣者”。哈罗德找回了原有的轻松
,到底是谁抛弃了谁?
……
这一路的丈量,是对信念的坚守
,亦是一生
的重新来过。
我们何曾没有遇到过“加油站女孩”。当初准备研究生
考试
时,四处搜找信息
,过来人
的一句鼓励
便兴奋
激动
,那是亟需鼓舞
的时刻
啊!后来对别人不过随口的鼓励却换来感激,才理解
当初自己对人的千恩万谢
于对方
不过是举手之劳
,而就是那么一句鼓励给予泥泞
中的人怎样的力量啊!
谁不曾受过指指点
点:“你的搭配
很别扭
”,“你这本书没什么
价值
”,“你考的这个证书
没什么含金量
”,“你没必要
花钱去那样的景点
”……我们时常会因为没有准备好恰当
的“鞋子”或者名牌
的“袜子”而感到的尴尬
。可是少有
人问我们选择的原因
,关注
我们选择的意义。即使没有带来“效益
”,谁知道我们在做这样的选择之时经历
过怎么样的斟酌,即便这样的选择有很高的“死亡率”,可是我们曾经
摸索过。
人生是很长的路,有人擦肩,有人陪伴
。可是终点
的意义只有自己知道,不要责怪伙伴们的吵闹和离去
,他们有选择陪伴谁的权利
,有人相伴是福。就像喜欢
一个人的晨跑,随时停下,随时加速,可以看风景
,可以想心事
。周国平
说,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
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有称心的旅伴最好,没有,那就一个人好了。
哈罗德边走边回想过往
的生命
,对父爱
母爱
的渴望
,对儿子
的遗憾,……哈罗德的离开也给了莫琳时间
和空间
。她找回了对最爱的人的爱。我们何尝不需要
时间和空间反思
。时常将最真实
的情绪
发泄给最爱的人,我们总以为爱是盔甲
可以阻挡所有伤害
的侵袭
,可是忽略了来自爱
的人的伤害也有害
。温柔
的爱我们最亲近
的人,就像对陌生人
一样善良
。因为在最难继续下去的时候,是最爱的“莫琳”给了哈罗德坚持
的力量和勇气
。
今天很巧合听了韩寒
处女
作电影
《后会无期》的主题曲
《平凡
之路》:“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给过什么 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夺走什么 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会错过
什么 向前走就这么走……”
一个人的朝圣,向前走,就这么走……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三):玫瑰
即玫瑰,花香
无意义
说到一个人,总让人想到孤独
。说到朝圣,则是满满的宗教意味
且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只能仰视而不能成真的行为
。
眼睛
扫过一摞书,定格在它身上。只从书名
,就决定是这本了。对于“一个人的朝圣”,第一时间
想到的是陈坤。其实对于陈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了解
。手机
里有他吟诵的《心经》,有一阵心里总是不平静
的时候,会听。再有,就是因为原来的室友
,看过一点关于他行走的采访
。简单
的用度娘给自己普及
了一下知识
,其实陈和哈罗德并不一样。陈的行走,从一开始
,就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走,也不是一个人的内心
流放。志愿者
、明星
、媒体
,从企划到系列
活动
的实施
,可以说一直都是一个公众
行为。但,很欣赏
一点,陈行走的力量2013年的主题
是“行•静 喜马拉雅”。“行”是指行走;“静”部分
指行走时倡导的禁语行走、安静
关注内心的方式
。关掉电子
设备
,闭上嘴巴
,断绝一切所谓的社交
。就单纯
的,不断的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
也许自己是太过关注字面
意义了吧,但不太同意
书腰上那句“这一年,我们都需要他安静而勇敢
的陪伴”。若单纯的是一种求陪伴,我们岂不成为了书里那些穿着
朝圣者T恤的人们
,不知道自己真正为什么成为人
潮中的一员。只是因为自己迷惘
、受挫败,就物质
层面
的抛开一切,加入到冠以朝圣之名的狂欢。
哈罗德看似偏执
的开启了87天的旅程
,他的心其实很简单,“为了一个愿望
而上路,如此而已”。“有时他会看到意料之外的东西
,比如一座瓷像、一个花瓶
、甚至一个大号
,都是人们用来阻隔外界
污染
,保护
自己内心柔软
的物件
。”然而,就像蒋方舟因《楚门的世界》而发问的那样,“如果所有人,活在所有人的窥探之下,那么,又该如何逃避
?”哈罗德抛弃了手机,不必要
的物品
,低调
甚至是谦卑
的行走。可是,好奇
的人们还是挖掘着、报道
着他的故事。人们激动着,欢呼着,好似一切都和他们有关
。莫林一开始选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窗前纱帘将她和外面的世界隔开,滤掉了外界的颜色
和质地
。她喜欢这样。夕阳
开始西沉,街灯
很快就会亮了”。可窗帘
挡不住邻里
的好奇,自己内心的苦痛
和外界的邮递。而哈罗德,在行走中,则慢慢“高大
”、自信
起来。若以备无数的聚光灯
环绕,就把自己放在过客
的位置
上。无数的镜头
里,不都会有那么几个穿帮的路人
甲么?这时候,就算在镜头里,又怎样。
自己平常
喜欢“安步当车
”,或长或短。但,悲伤
的时候,更愿意一个人走。很多时候,并不确定方向和位置,就靠着沿途的公交站牌
,默默的走在黑夜
和车流
里。脑子
里不会像哈罗德那样,跳跃
着回忆。很多时候,就是不断的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就像长跑到了体力
透支的程度
,那时候大脑
放空,只有肢体
惯性
的摆动。因为一个人,所以可以放纵
的哭。当悲伤混同着寒冷
,身体
就会不由得发抖;可行
走又会不自觉
地让四肢
发热。两种力量此消彼长
,总能让人渐渐平静下来
说到底,可能行走或者说朝圣,并没有意义
。我们讨论
了太多的意义,我们有时候也太执着
于意义。一个人的朝圣,没有救赎
,只是走走。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四):每个人身
边都有一个奎妮
严重
剧透中...
2017年第1本书
书的开头看的人沉闷
压抑
,读了一部分就看不下去了,果断合上。重新打开后慢慢的才走进这本书,快速的读完一遍,有些细节
兴许都叫不准,相信当再次读起时会有更深的感悟
。
哈罗德在工作
了一辈子的酒厂退休
后和妻子
莫琳安静的生活
,有多安静,不愿打扰别人更不愿被人打扰,即使这个人是他们的邻居
。两人对话
简洁
,有时在一间房子
里也会像陌生
人一样擦肩而过
。他们唯一的儿子戴维毕业
于剑桥
,他是他们的骄傲
,相对于哈罗德,莫琳对他有更强烈
的依赖
感,即使是一些小事
情也想跟他聊聊
。
一封来信
打破了原本
固定
的格局
。哈罗德所在
的酒厂曾有一名会计
叫奎妮,不讨喜的外貌
让她在这里没有什么朋友
,老板
也不喜欢
她。哈罗德一次意外发现
了奎妮柔弱
的一面
,这是他们“文具
柜里的谈话”,此后工作上的接触
让二人有了更多了解,也让彼此都敞开了心扉
。但有一天奎妮突然
被辞退二人也再未有过任何联系
。这是二十年后的第一次,奎妮得了癌症且无计可施
,这只是一次问候
,却在哈罗德内心激起了千层浪。
哈罗德在准备邮寄回信的时候从“加油站女孩”那得到了鼓舞,踏上了他走路去见奎妮的旅途
。旅途中遇到形形色色
的人,他们看似平凡却又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少数人并不理解他的举动
,但更多人还是予以支持
。踏上旅途后哈罗德本身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开始住廉价
旅馆
使用
退休金
到捡到睡袋露宿野外,从不愿被人瞩目到主动
寻求帮助,从开始时的急功近利
到慢慢享受
行走乐趣
。身体也在适应
旅行的过程
中由好到坏由坏到好的周而复始
,情绪也跟着回忆时好时坏
。途中来了一些“伪朝圣者”,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
跟随着哈罗德,也有心怀
鬼胎者,最后上路的还是他一人,他反而觉得这样更好。 最终,哈罗德见到了奎妮,跟一路想象
的截然不同
,没有掌声
没有欢呼,没有拥抱
没有欢笑
,一切都那么安静,安静的房间
安静的奎妮,安静的让他尴尬。奎妮终于等来了哈罗德,她这才完成
使命
一般安详
的离开了。这场朝圣最初是为了让奎妮活下去,现在看来,像是让哈罗德更好的活下去。
哈罗德的童年
并不幸福
,父亲
在战后开始酗酒,母亲
在年幼
时离开了家,周遭的一切让他觉得孤独,十六岁离家直至遇到莫琳那一刻才将童年的不美好
都遗忘
。像所有幸福
的情侣
一样,他们也美好过
,直至儿子的出生。他不知道怎么做一个父亲,在唯一的儿子投海自杀时茫然
的他却在解鞋带
,也许不是那次,是很多平时的小事开始,他已经让妻子和儿子失望
。无意间的发现,他知道儿子已经沉迷在酒精
和药物
里,却只是收拾
了残局
而没有像一个普通
的父亲那样去谈谈
。直至死亡,哈罗德最终没有去看儿子最后一眼,是软弱
还是自责,从那时起,他和莫琳才开始了类似
鬼魂
一样的生活。莫琳的哭泣,自闭
,甚至和死去的戴维说话,都只会让哈罗德更加孤独。
哈罗德认为,只要自己这么走着去贝里克,奎妮就能一直活下去。没有过信念的人甚至觉得可笑
,而有信念的人也不能确定这是否真能实现
。旅途中遇到的人中
有的关心
他是否能靠着一双帆船
鞋穿越整个英格兰,有人关心他的身体能
否坚持的下来,有人关心他跟莫琳和戴维的关系
,有人关心奎妮是否知道他的计划
。一路上他也迷茫
过,正如一路上风
景的描写
,大量的景物
天空的描写,跟哈罗德的内心如出一辙
。一个著名
演员
和外科
医生
说出了他最不愿去想的问题
,奎妮是否还在等,她到底有多糟糕
。他颤抖的拨通了疗养院的电话
,得到的答案
让他狂喜
。他的朝圣之路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甚至成了名人
,随之而来
的追随者,让他无法拒绝
,是一份该死的责任心
,放慢了节奏
,协调
团队
的纠纷
,广告
代言
,分歧
者。我最不喜欢这一部分的故事,让人生厌,却是因为真实。总有人喜欢蹭热度
已达到自己的目的,还在一旁喋喋不休
,像里奇的人太多。
说说
这一切现状
的缘由
,一个从小失去父母
关爱
的孩子
,在初为人父时难免彷徨
,相比较哈罗德,莫琳很快的适应了母亲的角色
,这让他倍感无能
。他也尝试
着去做了,却在这时才意识
到自己做的如此缺失
,原本可以做的更好。失去儿子的莫琳害怕
得到同情
和关注,厚厚的窗帘和内心的枷锁
一样,从此二人生活在一间房子里的两个房间。直到哈罗德的离开,莫琳才意识到,即使形同陌路
的生活在一起,也是对她最好的安慰
,现如今,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独。她羞愧于见习医生的猜测
,用谎言
应付着邻居的好意
,意识到事情演变
过程中自己也有同样的责任
,她终于扯掉窗帘,搬回了主卧,整理菜地
,敲开了邻居的门,看似艰难的开始,收获
的远比付出得到的丰厚。有人陪伴着用餐、海边、兜风,即使相伴无语的仰望星空,也比独自胡乱猜想好得多。一个木制的旅行地图是最好的礼物,好像有了跟随哈罗德一样前进的勇气。那些明信片是二人最好的联系,只字片语,足够聊以慰藉。
莫琳的秘密是她痛苦的源泉,她没有传达奎妮最后一面留给哈罗德的口信,也许是丧子之痛的折磨,也许是嫉妒有人分担哈罗德的痛苦,都让她在二十年中都缄口不言。奎妮替哈罗德顶了酒后闯下的大祸,默默的离开了,相比亲口告知哈罗德,不如告诉她的妻子,奎妮和哈罗德的友谊足够当时的莫琳嫉妒。哈罗德不知道当见到奎妮时应该说些什么,一句你好一句谢谢一句好久不见,当奎妮真的近在咫尺了,她形如枯槁的样子,被癌症侵蚀的身体,爬满脸颊的巨大肿瘤,都让哈罗德觉得命运对这个平凡的女人太不公平了,过多的寒暄也不能让他内心平复,奎妮就那么静静的躺在那,也许不知道来者何人,也许都不知道有人来过。年轻的修女铜铃般轻快的言语,和那里的奎妮太不相称。哈罗德的礼物被挂在窗边,迎着阳光闪烁着万千色彩,对于奎妮而言,一切都足够了,她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了。
路上遇到的都是平凡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哈罗德是他们的过客,有的人快乐,有的人悲伤,有的人隐忍,有的人闪躲,有的人迎面而上,他们都像开始时的哈罗德,一场旅行,只执着于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就像平淡无奇的生活。哈罗德意识到这场旅行可以抛开金钱、物质,轻松上阵后的心境大不相同,走路不在为了目的地,更专注于旅途的过程。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人生的目的真的不是最后的死亡。像陪在他身边最后的追随者,那条没有名字的小狗,开始时如何都赶不走,最后自己离开也没有告别,谁都会陪谁一阵子,但不是一辈子。母亲先离开了,父亲先离开了,戴维先离开了,奎妮也离开了,接着可能是莫琳,离开的感伤犹如撕裂一层皮,会很疼,正如哈罗德一样,近乎精神失常一般,不走了,不想继续生活了。每个人身边都有个奎妮,平凡的相遇,互相了解,再分开,某一天相遇了,一声招呼,又离开了。哈罗德在海边终于想起了他和莫琳第一次见面时的谈话,太久了,有些记忆变得混淆,那时讲了笑话的是莫琳而不是哈罗德,莫琳也记起了,仿佛在最不适宜的时候,他们恰似当年一般狂笑,脸也笑痛了,肚子也笑痛了。生活是,不忘初衷,不畏过程,不惮结果。
这书读的太匆忙,作者对景色的描写值得学习借鉴,希望有空再重读一下。初为人母,还没做好准备孩子已经来了,也许永远都准备不好,看着小小的她,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她成长的路还太长,我又会在哪里犯错,我会让她觉得幸福吗?身边的朋友因为某个契机联系在一起,又因为时间走开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无力决定到底有多久,但愿一起时,没有遗憾。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五):那个人的路上,众人寻光
我爱极了哈德罗弗莱.
只以为是个不温不火的励志故事,带着一份信念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直到最后,当泪水打在书页上,才发现早已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一个人的旅程,给了众人的光。
喜欢哈德罗路上遇到的人,喜欢他们的故事,加油站女孩,火车上的英国男人,海蒂娜......给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敞开心扉,原来大家都是一样。没有谁比谁更伟大,没有人比谁更惨,你我也不过是这匆匆忙忙的世间一粒罢了。羡慕他们,可以各自拥有那份信任,侃侃而谈。“不要给陌生人讲话”的那份顾及在这里消失的无影无踪,或许这就是我们爱上独自远行的意义,一份吐露,一份坦然。
真正爱上哈德罗是在他开始用睡袋之后,他仿佛领悟了什么,就像一个真正的朝圣者,头上还顶了个光圈。他把东西寄回了家,一切从简,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容易累,容易感到痛苦。他的心一下开阔了起来,接受别人的施舍,讲述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他路上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与天地为伴,与日月同辉。人生就是在放下后才会觉得快乐,当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心也快乐了,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哈德罗也没有啊,一个个的问题来了,媒体,追随者......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啊,并不是真空的啊,他有人,有各式各样的人,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活着,内心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我们不能指责追随者错了,他们当然不能理解哈德罗的心呐,他们没有经历,他们只是突然的崇拜,心想“哇,这个人好酷啊,我要跟着他一起这样!”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真正的渴望,真正的觉悟,就无法真正迈开那一步。就像我们也不能指望别人能理解我们的心,理解我们内心的真正渴望,他们毕竟有着他们的生活。当我们被抛弃了,也没有资格埋怨,因为,我们有着我们自己的路,有着自己的绝望,有着自己的信念,无法让别人插足,无法让别人陪你走完。就像哈德罗的妻子,让我感动的是他的那份鼓励,但路却依然独自走完直至终结,才是一个生命。
一段路,让他们放下了所有的恨,所有的爱,所有的误会,所有七情六欲,只回归了最初的那份悸动,结尾的没有道出那句话留下了无限美好,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记起来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笑了。或许只有经历了很多人对这种感悟才会深刻,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叫学会放下。我还小,只鞥朦朦胧胧触着点边,但却依旧希望,自己老了,能记起那些美好的悸动,当自己累了,能学会放下一点东西,却要依旧走下去,当被各种诱惑,各种功利累赘缠身,压得透不过气来时,能让心中透进一些光,慢慢走......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六):一个人的朝圣
2017.9.16看完《一个人的朝圣》第一遍,看书的时候正处于迷茫期,有很多想法和计划,却不知道从何做起,这本书像一盏灯,让我从哈罗德的旅程中找到希望,找到目标。他告诉我,开始吧,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在那个念头冒出脑海的那一刻,坚定地迈出你的脚步,天知道,有多少想法被扼杀在计划、准备的过程中。如果哈罗德在第一个信箱前投进了回信,那什么都不会改变,在以后的日子,他仍旧会呆坐着院子里,和莫琳过着形同陌路的生活。幸运的是,哈罗德踏上了朝圣之路,这一路,是心灵的洗礼,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一路上,许多不好的、美好的回忆一幕幕浮现在哈罗德的脑海,他在行走中整理、回忆、反思自己的一生,在行走中发泄痛苦、找寻解脱、看到希望;哈罗德碰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在他们的故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和莫琳、戴维的关系,在行走的过程中,哈罗德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脚伤、迷路、很多人的加入让哈罗德的旅程慢慢偏离他的初衷,但好在,他都一一克服,到最后,他还是最初出发时的那个保留初心的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从不善交谈到乐于分享,从接受帮助到帮助别人。
哈罗德就是我们自己,这段旅程就是我们生命的缩影,坚持自我,忠于内心,应该就是哈罗德教会我的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七):一个自我解放的旅程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些天才读完,开头并没有吸引我,淡漠没有交流的家庭,一个有些懦弱的老男人和他有些神经质的妻子。若不是接到老友的来信,得知她不久人世,也许他的生活到死都不会有改变。他因为一个女孩的故事,也因为对老友复杂的感情,贸然的开始了一段没有准备的旅途。
一开始我的想法和书里大部分人一样,觉得这真是疯狂的毫不理性的一个决定。当然,我知道这是本书,所以他一定会走到,但是我心里却是嘲笑的。看着他前行,看着他不断犯错,伤痕累累,真的果然如我所想一样。哈罗德他也并没有很坚定的在走着,他只是凭借着一时冲动,他的内心也在不断的挣扎,他在和人提起的时候也是羞于启齿的,仿佛放弃就在下一刻。他是一个“没有人爱被抛弃的孩子”、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是一个“没有勇气担当的父亲”,很可悲的一个人物。幸好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哪怕他困于囚禁了他一生回忆里,但他还在坚持。
他遇到了一个女医生,她教会他处理伤口,把野外生存的装备和书籍给了他。这部分开始,仿佛开启了另一个世界,他的记忆开始浮现美好。山,水,日出,夜晚,野外,全都变得生机勃勃,他变得心情很好,很有动力。剖析了能浮现的一切,原来他还是经历过那么多的美好,哪怕伴随不幸
和怯懦,但幸福的瞬间一直都在他心里,他变得坚定有自信。同时,他的妻子也在学着改变,也在反思自己。这一段我读的很开心,觉得豁然开朗。
他出名,一个朝圣者,伴随而来的是他有了追随者,他不在孤单。可是,旅途变得琐碎变得充满争议,他觉得疲惫不堪却觉得不能舍弃其他人,然后最后他们又背弃了他,甚至包括一条狗也离开了。他又回到了孤零零的世界,很遗憾,他又变成了那个懦弱的哈罗德。他开始慢慢回忆起最痛苦最难堪的记忆,这么多年他一直没走出丧子之痛,是的,在开始我以为叛逆不顾家的孩子,原来早就不在。
他一直囚困在过去痛苦中,幼年的被抛弃,造就了木讷透明胆小的性格,婚后尤其是孩子出生以后,他的性格导致父子夫妻的感情不好,中年后,爱子抑郁自杀夫妻感情降至冰点,他还连累了一个朋友,没错,就是奎妮,他亏欠她一句感谢。还好,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奎妮真的等到了他,尽管那个时候她意识已不够清醒,但是灵魂得到最后平静和快乐。
哈罗德和莫琳重归与好,他终于解放了自己,这一段旅途,他经历了很多人很多事,他终于迈出了自己画的囚牢。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八):只是摘抄
他望向窗外的花园,看到一个塑料袋挂在月桂篱上,在风中上下翻飞,却无法挣脱,获得自由。 她曾经帮过我一个忙,现在她患了重病,我不能让她就这样死掉。我要帮她继续活下去。 深深浅浅的绿,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种变化,有些深得像黑色的天鹅绒,有些又浅得几乎成了黄色。阳光一定是不小心捕捉到了远方一辆经过的汽车或是一扇窗户,因为有个亮点远远地穿过层叠的丘陵映入眼帘,如一道忽明忽灭的星光。 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他当时是害怕了,这是事实。解鞋带,是因为他害怕用光所有借口以后,他最终还是没法成功把孩子就回来。 哈罗德意识到嘴里的干涸,很快口腔就像被砂纸磨过一样。他试着不去想水,但一瓶水的画面一旦出现,他就接连想到了冰凉的液体在口腔内流动的感觉,身体越发因为这种渴望而无力起来,仿佛血液都流得更慢了,身体内部正在慢慢融成一片。 呼进的每一口空气仿佛长了角,生生划过他的胸腔。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她终于开口了,“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 哈罗德累得几乎抬不起腿,但他看到了这么丰盛的希望,叫人眼花缭乱。如果他能一直将目光集中在比自己伟大的事务上,他知道自己一定可以走到贝里克的。 空气中的微尘在午后的阳光中回旋飞舞,好像有人在用勺子不断地搅动一样。 童年时代的结束让他如释重负。虽然他做了所有父亲没有完成的事——找到工作、娶妻生子、赡养家庭、深爱他们,即使只是刚刚做到——但有时他发现早年的沉默其实一路跟着他,进了他们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帘后、墙纸内。历史就是历史,你无法逃离你的出身。就算你带上领带也不会改变。 哈罗德想起这一路上见过的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但没有谁让他感觉特别奇怪。他想到自己的人生,表面看似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实际上却藏着这么多的黑暗与磨难。 但这些都无关紧要。他发现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渺小与孤独使他讶异,牵动他内心的温柔。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会平淡无奇。哈罗德无法再否认其实一路上见过的每个陌生人虽然是独特的,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人生的两难。 他这样坚定地走着,好像等了一辈子就是为了离开椅子,像现在一样,走在路上。 医生露出一个笑容,明显带着安慰的以为,笑容牢牢定格在医生的脸上,好像被遗忘在了那里,或是放错了地方。 他想起从湖区回来的戴维,瘦骨嶙峋,脑袋支在脖子上寻找着平衡,整个身体都拒绝着外面的世界,唯一的兴趣就是慢慢销蚀掉自己。 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全书精华!!!) 那里有如此多事情在发生,如此多生命在忙碌、受苦、奋斗,全然不知在这座小小的山上,有一个他坐着,静静眺望。又一次,他觉得自己既超然物外,又是眼前世界的一部分,既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不过是个匆匆过客。哈罗德开始明白这也是他旅程的真谛。他既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部分,又不属于这个伟大的事物。 我每时每刻都想着她,脑子里清楚她已经走了,却还忍不住张望。唯一的变化是我渐渐习惯了那种痛,就像是在平地发现一个大坑,一开始你总是忘记有个坑,不停地掉进去。过一段时间它还在那里,但你已经学会绕过它了。(雷克斯对伊丽莎白)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九):不是朝圣也不是自我救赎
我真的不想哭的,但是我真的忍不住。
当哈罗德的面对母亲的离开,父亲的冷漠,他的心一片一片破碎,他努力地把它拼凑在一起,假装这是一颗完整的心。
当他遇见莫琳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心上的伤口慢慢愈合,然后他们恋爱,结婚,生子,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一个父亲,他笨拙的表达他的感情,但却和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远,然后他的孩子死了,莫琳怪罪于他,他的心又碎了一次。
他是怀揣着一颗破碎的心上路的,他小心翼翼的保护着那颗心,他以为这次它可以慢慢愈合,但是最终他又一次迷失了自我。
当他在贝利克的餐馆茫然失措的找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当他头痛欲裂想不起自己孩子名字的时候,当他说出那句“我可以原谅我的父亲母亲,原谅他们的父亲母亲,但是请把我的孩子还给我”,我真的好想好想搂住这个孤独的老人和他一起失声痛哭。
但是我知道,其实他并不孤独,他还有莫琳,他们彼此相爱,却又彼此疏离,但是这终究无法改变他们对彼此深深的爱意。
指甲缝里塞着泥土的感觉真好啊,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十):奎妮的情歌
距我读完第一部已经半年了吧,记忆已有点模糊,但读完奎妮的情歌,第一部的情节开始一一浮现。奎妮的一生悲哀的让人怜悯,但命运终究眷顾了她在她即将离去之际,让她内心的感情全部释放了出来,内心压抑了二十多年的感情和秘密终于有机会可以一概抛出。奎妮.轩尼斯小姐的善良,隐忍,坚强,阳光让我感动。
两个人的朝圣
一个在等待,一个在路上
从最北走到最南
终于走到你的城市
只为看一眼多年的挚友
从第一封信等到最后一封信
终于等到你出现在门前
只为告诉你多年的秘密
两颗心的朝圣
却有着同样的坚定
友情 真美
爱情 真美
本文作者的文集
给他/她留言
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