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
在》是一本由萨苏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21,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一):和《历史
的先生
》同读
先生同先声,那本书豆瓣不收录,因为是同时
读的,且书中内容
讲述的都是40年代
的事情
,只是时间
有先后,在这里一起说了吧。萨苏从日本的史料、国内的史料和盟军中相关史料入手,我相信
书中讲述的即使不是真实
的历史,也是离真实最近的历史。
现在的书黑我党抗日成果
的多,可能
G党杀鬼子的数量
确实少,但是他确确实实在
杀鬼子,甚至搭上了副总参谋长左权,没有敌后的袭扰,鬼子就能好好经营
敌占区,变敌占区为给养供给地,相信国必亡。
再说先生那本书,感觉
新华日报
那时充满了戾气,看多了感觉很不舒服
,大约看了一半不想读下去了,那个时候
G党的民主
论调和现在所谓的MY几乎一个调调
,看的有点时空
穿越的感觉。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二):国破山河在
用了一天,读完了这本,萨苏从日本史料中浓缩的书。老早就知道这本书,老早也想读,只是太懒了,这大概是大二正式读的第一本书吧,自己
主动
读的第一本。
抗日,其实就是抗日,何必分什么国共,游而不击,七分摩擦,不都是中国
吗?抗日,抗的是一个国家
日本,我们也应该是一个国家,叫中国民国
。
日本,不愧是迷恋武士道的国家,尊崇的永远
是勇与义,虽然捍卫的是他们天皇的神意,但是总究是值得大家尊重
的勇武与忠义。这些,大概是杨靖宇将军
受日本重视的原因
吧。
本书,说白了
跟其他史书没有太大的差别
,差别最大的或许在于数据
资料
的主要参考,或许在于不同
的视角,或许在于更客观
的事实
。
平型关杀了多少日寇?真的有意义
吗?在这个时候,训诂的意义
又是什么吗?
抗日,这个国家的抗争
,对我们的价值
在于,
忆往昔,十万青年
十万兵,
忆往昔,一寸山河一寸血,
忆往昔,地无南北共守土,
忆往昔,人无老幼皆浴血。
在于告诉我们,
今日,狼烟虽逝,老兵未死,
今日,甲胄虽解,血泪仍存,
今日,时光
飞逝,英雄
埋没,
今日,山河变换,旧事
重提。
每次,回顾历史,总是多愁那些岁月
的残留,
那些,曾经
冲锋的壮士
,
今日,
又在那个角落
,
孤独
的残留,
一如,
当年战友
离开
后的冷清
。
他们的鲜血
,
滴在土壤
中,
今日,
曾经血红的土壤上
一座座冰冷的大楼冷酷
的沉默
着,
今日,
这些老兵,
被高楼
的阴影
笼罩,
没有幸福
的光明
。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三):不再想去看那些细节
曾经是一个细节爱好
者。特别
是历史,传记。都看看细节。
现在在回头看很多数字
,轶事或者传闻。都觉得挺无聊
。
就如同对于政经论坛
,军事
论坛。现在一点去看的想法
都没有。YY的很多,杜撰,捕风捉影
,故弄玄虚
的太多了。没意思
。
找点可以小感动
的素材
来感动自己。这个时代
。8年前有一位比我小的同乡就告诉我:你说看到的,你说听到的都不是真的,只有发生
过的才是真的。
不知道是哪本书上说过的这句话,有点二律背反。
萨苏大侠的名字
在奥运期间,从一个blogger哪里看到sina的一个奥运blogger专题,知道了在日本的这位大侠。
通过stanza从cnpub上下载了这本书。刚读了一个开头。
我只知道,在我的家乡
。当年国民党
狠狠的教训
过日本兵。因为那里是重庆的门户,因为有位国民
党将军叫胡涟。因为我的爷爷
辈都经历
过。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四):还是中国人
的视野
正看着。
本以为,是作者
汇总日本人史料中的数据与观点
写的东西
,但读下来,还是作者自己的判断
与推理或猜测。不过,视角还是很新的,比如关于双方
坦克部队
的使用,以往没见过这方面
的描述。
读了一系列
描述正面战场
的书籍
后,最大的感叹是,中国人自己太缺乏抗战的历史资料和可靠
的统计数据了。就连国共双方参与的平型关作战,也是各执一词
,没有定论;从萨苏的描写看,国共日三方都有意无意的遗漏了许多史实。
也难怪,日本人可以拼命否认南京大屠杀。我们自己的阵亡将士名单在哪里?日军死个少尉就能在我们的书中留个名字,国军阵亡的少校也未必记全了,更不要说无辜
的百姓
了。
悲哀
,10:1的伤亡率,如果有下一次中日战争
,会怎样?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五):霸占卫生间
的历史书:《国破山河在》
这本书是作者利用在日本的工作
之便,搜集日本人记录
中国战场的纪实。它让我第一次体会
到了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灾难
,也给了我新的角度
思考
这段历史的机会
。
我是在袁腾飞的视频
里第一次听说这个作家
的。袁腾飞在介绍
国军与共军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时,提到有个作家叫萨苏。袁腾飞说,萨苏找到日本人记载八路军土地
雷的史料,史料中说,共军的土地雷对日军根本
毫无威胁
。
后来,我去找到了萨苏这本书。萨苏为了研究
八路军地雷的情况
,专门查找了日本二战军人
笔记
,里面对八路军的土地雷雷其实非常恐惧
。
很多八路军埋下的土地雷无法被日军探雷器探测。还有些土化学
雷在挖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爆炸,而是在被带回日军营地后突然
爆炸,给日军带来极大
伤亡。日军当时怀疑八路军掌握了什么远程遥控黑科技
,比如,远程声控化学雷。
其实,八路军的战士
只是将硫酸滴在蜡纸上,以日军的技术
很容易
破掉常规的引信,然后把地雷放在车上,这时一切正常
。然而,等车子
一开动颠簸,硫酸就从蜡纸旁边流进雷里面,引起炸药爆炸,让坐汽车
的日本兵改坐飞机
。日军百思不得其解
,但从来没法弄一个不响的回来研究,只好规定
对发现
地雷只能销毁不能带回。(引自《国破山河在》)
日军科研人员
直至战争结束
也没有搞明白
土八路化学雷的工作原理
,对于八路军的“黑科技”既恐惧又赞佩。袁腾飞可能并没有仔细看这本书,他的结论
与萨苏的本意
是截然相反的,而我发现,他在讲述其他内容时,也有类似
的情况发生。
这件事情和这本书告诉我的是,无论谁告诉我们的历史都是不可靠的,真相
只有一个,那只能是自己去寻找的事实。历史,经过口述
就成了某些人的历史,而我们要有自己的历史。学习
、研究、讨论
历史,别人都不可靠,也不要依赖
于某一段历史而生存,要相信自己
的眼睛
和判断力。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六):很好的视角
萨苏只是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但是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看那段历史。让专业
的历史研究人员汗颜。难道治抗战史的就没有一个懂日语的吗?
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讲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的战斗
。这一点在以往的书中比较少见。
萨的文字
很活泼
,讲故事
的能力
很强,所以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
愉快
。即使是抗战这样沉重
的题材,作者也能让人忍俊不禁
笑出声来。象鬼子学八路那一段,还有钢盔那一段。大坂师团那一段更是让人笑翻,虽然这段是翻译日本人的文章
。
当然萨苏不是专业人员,所以更注意
细节的描绘。这本书也不算是学术
著作。将来应该会有利
用日文资料的专业著作出来吧。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七):《国破山河在》
周六的下午和晚上,就这样被这一本书给占了,一口气
读到凌晨我出生的时辰,把它读完了,我只感慨
读历史类的的确是比读社会
学快。
我是在浏览豆瓣的时候,不小心
看到这本书的,老实说
,是书的副标引起了我的兴趣
,“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我很期待
能看到不同以往知识
系统
的文字,尽管看了和没看,也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
书写的很有意思
,历史被说成了故事,曲折
有致,很懂得抓住人的猎奇心理
,抓取了不大为常人
熟悉的历史,用文学
的语调还原了出来,当日情景
仿佛历历在目
。不过令我想不到
的是,看到某一处我竟然有流泪的冲动
。不是书的故事写的有多感人
,可能只是我太容易被感动了
。书也让我对一些人的印象
改变
了一些,或者说对某人有了印象。揶揄人的口气完全
令人感到愉快。揶揄可能是文人
的一个通病或者说习惯
。作者说自己一些亲属作文
史专业,所以自己对往事
了解
的多一点,真是文人的谦虚
说法
。他爸爸
是冯骥才。
书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一个是对战事的描述,比如南苑之战;一个是对人物
故事的摘录,比如张学良/蒋百里/汤恩伯/fuzuoyi的武将董其武等。一个是对战斗武器
的论述,比如日本拼刺刀的退掉子弹,地雷炸掉坦克,头盔等,一个是对战争中的意外之事的描述,比如差点改变珍珠
港事变的情报,中日军人的对话
等。
当然书讲述的故事的时候不是这么个顺序,也不是单纯
的这几个方面,但把书拆分作整理的话,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么一个脉络。当然也可能我做了一个最糟糕
的截取。在一故事里,作者侃出一个又一个包袱
,让人欲罢不能
,时间就是这样的过去了呀。
在日本亲王被炸伤的故事里,作者就一点一点的把罕见的在战争中出现
的故事,如数家珍
的告诉你。篮球
吊篮方式
打击
日本军舰的火炮,传奇
性质
的打炮专家
蔡中笏,起落不定的宦海生涯
,酒后放言的后果
以及再次出山的办法
,6门炮对300门炮,隔山打牛,中立租界的用处,海上游击炮,填弹的创新办法,被炸伤的日本亲王,日本亲王的身份
,在一个故事
中,全部抖落了出来,语言
风趣又让事实清楚
具显,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不可谓不高明
。
在李宗仁的个人
回忆
里,那个从湖南一下子撤退到江西的薛岳,竟然不是一个丑角,更不是无能
小辈。在对汤恩伯的评论
中,他比较了国军几个将军的军事才能
,薛岳竟然是中上之人,而与之作比较的是谁呢?李宗仁/白崇喜/胡宗南/卫立煌之辈,kao哦~,级别
够高的啊。
比如对于蒋百里的追述,又包含了了敬仰/尊敬的感情
,这个多才多艺
的人物,在军事上、书法
上、文学上、美术
上、外交上,一经手其造就便可比肩一流高手
。他的《浙江潮》、智斗墨索里尼、保定军官学校
校长
任上的自杀、他的日本太太
左梅女士
、他的女婿
钱学森、他所著的《西方文艺复兴
史》无一不带有传奇的色彩
。他所译的《西方文艺
复兴史》至今为中央
美院教材。
书中说,将军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在百里将军在日本学习军事的时候。
蒋百里1906年从士官学校毕业
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
的步兵科毕业生
中的第一名。日本《陸軍士官学校関係者》记载,“他毕业获奖的场面
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
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
感到面子
上难以忍受
,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
将军蔡锷。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
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
一下——不幸
,这次的结果
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
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
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
,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
名字: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
精英
,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
而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
读这样的文字的确很“快哉”!
而更多的战争趣闻更是比比皆是
。这一段好占篇幅阿。
书中就对战事/武器等作者也作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
,比如日本人拼刺刀之前退子弹的原因,比如台儿庄汤恩伯有时不“热心
”救援的原因分析
,张学良最大的失误等,不乏灼见。不过感觉作者讲故事的能力更加吸引人一些。
除去揶揄的语气
,在作者行文中,有时会感到很强烈
的感情在里面,对于抗战勇士的尊敬,无论国共,作者都毫不保留的宣泄了出来。当然,对于出生于45年的人来说,很多感情已经隐藏了,比如微词,比如惋惜
。也许我也应该这样,处世
的情绪
低调
一些,知道的不只有我,有感情的不只有我,不平
的也不只有我。放开别人,静静的做自己的事情。国破了,山河还在啊。
恩,不过,收敛之前——最近几年出了一些不大狠狠贬低国民党军队的书,较早的《历史的天空》,最近的《亮剑》等,都为我们揭示出具有才华,拥有理想和性格的国民党将军形象,让历史景象更加真实了一些,让我的很多观点颠覆了,我想这是十分有益的事情。有时候觉得那个国民党军官的好帅哦!完全一个正人君子的模范,八格牙路反而显得鸡零狗碎的。乱世造英雄,那段乱世造就了风采各异的人物,我想,在中国还没有决定性的走向今天的道路之前,更多的英才可能在别人的队伍里,1940之前,或者更晚一些,中共其实还是十分弱小阿。
唉,这篇读后感还是乱糟糟的。水分很大。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八):擦着眼泪看完《国破山河在》和《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前些日子和网友聊天说起某位自杀的著名诗人,由这位诗人又聊起现代诗,她说起某首诗如何令她感动,读起来如何产生共鸣。我说我对这种连韵都不押的诗完全产生不了共鸣,而且这种无病呻吟的诗也感动不了我。她说可能是我神经比较“大条”,不易被感动。
其实我并不是个神经大条的人,我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也很易被感动。譬如:读《国破山河在》这本书时,我就很受感动,一边读一边不断的擦眼泪。
《国破山河在》能感动我的是文中揭示和挖掘出的那些人和那些事,那些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振兴而战斗、献身、捐躯、牺牲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们;那些惨烈的、悲壮的、舍死忘生的战斗,无论什么时候读到都会令我感动。
特别是书中《失尽弓折》一章,写到中国海军在抗战的表现,这是以前了解不多的历史(对中国空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了解还要多过海军),弱小的中国海军面对强敌没有退缩、没有惜舰避战,勇敢的迎击强大的日本海军,一直打到“失尽弓折”,用“可歌可泣”来形容应该是十分适当的。作者挖掘这些历史,让我们重新了解和认识了中国海军将士英勇事迹,使我为之一洒热泪。
作者通过对出日本公开出版的史料的搜集整理,向中国读者揭示了日本方面对那场战争的看法和态度,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并且从敌方观点反驳了近些年一些“逆向种族主义者”们和日本“右翼”的翻案历史的文章和观点,譬如抗战中中国军人到底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平型关大捷”的战绩和意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在国内无法见到的历史资料。
作者在《弃守锦州》一章中对张学良的批评也十分中肯,虽然国内过去因政治宣传的需要,一直是以“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作为宣传重点,忽视之前的“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表现,把东三省的沦陷归罪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但我一直认为当时的东三省乃至华北都是东北军张学良的禁脔,大小政策和决定都由张家军作主,政府即无一兵一卒驻扎,也根本无法管理。民国十九年(西元一九三○年)中原大战,张为抢胜利果实调大军入关,入主平津;后为讨伐山东军阀刘珍年(或者是石友三?记不准确了),又调关外的正规军到山东,留在关外的正规军已经很少了。而张本人常驻北平,根本不回东北,各级东北高官大员也都不在位,当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反时,以张学良为首东北军、政府上层根本无心作战,实在要为东三省的沦陷负主要责任。所以我很认同作者对张学良的批评。(但过不掩功,张学良因东三省的失陷而下野,因背负失地辱国的责任深受国人的指责,也因此而发愤图强,戒掉了毒瘾,与杨虎城合谋发动西安事变,促进国共合作,实现国家在抗战问题上达到一致,所以他仍然是国家的功臣。)
也许和受到的教育和家庭有关吧,我的爷爷也是军人,抗战时期是晋察冀聂荣臻的部下,他的年纪比他的战友都大许多,而且战争换来了一身伤病,50年代时便退役在保定养老了,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去逝了,所以我根本没见过他。但是也因此我心中一直就有“英雄主义”情结,我还有的另一个情结就是一直受到“精英人士”批判的“民族主义”情结。所以我对民族英雄行为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也因此《国破山河在》这本书中的内容才会令我感动。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九):就算你不爱国,也可以当笑话看
原本只是为了看看日本人怎么记载当年那段战争,就从单位的图书馆里拿了这本书。
书还没看完,看书时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
刚拿到的时候:决定一个人的时候看看(我看书爱哭,上次对《狼毒花》估计不足,路上拿着看,结果在地铁上眼泪掉出来了,狂尴尬~~)
看完血斗南苑:在淅沥哗啦的眼泪中闪过买一本的念头。
看完中国炮兵炸死日本亲王:狂笑,开始推荐别人来看。
看完亮剑冀东:实在忍不住,路上也拿着看了,幸好没遇到惨烈场面描写,决定看完后买一本。
看完日军记载中的山东八路,鬼子和汉奸:实在忍不住,从头笑到尾,立刻上网订了一本。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记性也不好,看的书多,不过看完就忘光了,平时连自己电话号码都记不住。我看不出这本书写的是不是很严格很准确,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出现当下很流行的抄袭事件,但我觉得这本书写的非常好。
即使你对发生在中国的那段惨烈历史并没有兴趣,作者也给了你另一个看书的理由 —— 当笑话看吧。
文中所记载的,是惨烈中的惨烈。学生兵10个换一个日本兵的命,中国人换了。一发炮弹把士兵炸死在海军指挥官旁边,血都溅到了身上,但中国指挥官并没有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没骨气的退却,而是继续站在原地指挥。中国的战舰被击沉的时候,高级将领自杀恂舰是传统。中国战车拼尽最后一发弹药即将被俘后,战士自杀在车内。一直以来,日本竭力宣传日本的士兵是多么不怕死,而中国的很多作品中却因种种原因夸大了中国人的怕死。哪里都有怕死的人,日本兵走下战场后也会庆幸自己偷生了。哪里都有不怕死的人,否则中国早已沦为日本的附属国。
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该笑的还是笑了。中国士兵的‘狡猾’,日本士兵的‘榆木脑袋’,还原了一个平衡的世界。
强烈推荐看“日军记载中的山东八路,鬼子和汉奸”一段,看完后心情非常好。
简述一下:
-----------------------------------
日军怀疑盟军会从山东登陆打过来,自身兵力不足,于是打算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于是组织了便衣队化装成拾粪的农民出去打探。
便衣队准备充分,挑选了和中国人外形相似,头脑聪明的一些日本鬼子,又找了2个‘皇军的朋友’(也就是汉奸)帮忙训练。
训练好了,第一次出手。
第一次便衣队vs八路:一露面就被识破,八路伏击一顿好打。
回去检查,原来是这样的。日本军队有规定,士兵出门必须头上有帽子脚上有鞋。便衣队也是士兵,出门不能带军帽,于是每人发了一顶瓜皮小帽……。于是城里走出了一群衣衫褴褛但人人头顶一顶崭新瓜皮小帽的拾粪农民。八路军一看,还有啥说的,打吧!
知道原因后继续研究,但不敢违抗军令,头上还是要带东西。当地的日军指挥官估计是陕西那边调过来的,就说如果不戴帽子,你学中国农民在头顶上扎个白毛巾也成啊!于是‘皇军的朋友’就找了一堆手巾给便衣队扎上了。
第二次便衣队vs八路:八路军看到就觉得不对,猛然间想明白了,山东农民哪儿有头上扎手巾的啊?打吧!于是又一顿打。
这还没完……
逃回去的便衣队成员不久都得了伤寒,队长一查,感情‘皇军的朋友’找来的毛巾都是伤寒病人用过的。
掉头一查,‘皇军的朋友’连人带全家早跑了。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十):《国破山河在》,一种有缺陷的美
很少看近代历史,因为总是太沉重。《国破山河在》一书因为其不同的视角,吸引了我的主意,希望能够从中更客观地了解抗日战争这段悲痛的历史。
事实上读书之前就对此书有了期望:1.能够呈现中国军民抗战的全貌,从而了解整段历史;2.能够客观描述抗战的画面,不管是勇敢的还是懦弱的,不管是骄傲的还是屈辱的──只要真实就好。
抱着这样的心态,茶前饭后捧来细读:
关于第一点,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因为此书是局部画面式的描写,即以一个个战例开讲,反复求证,深入探究。因为只能管中窥豹。想想也是,以抗日战争时间之长,战线之多,岂是区区300页的书所能涵盖。关于第二点,则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关于七七事变,从来没见过这么详细的描述。二十九军亦是相当顽强地抵抗,数千学生军则撒血前线;而佟麟阁将军之死竟与汉奸潘毓桂直接相关;虽然抗日伊始,民众士兵俱是热情高涨;更有小土匪暴动杀死日伪政权惊人之作......
如果这样的描述出现在GD的文章中,我不免会怀疑其真实性,是否有夸大甚至伪作的成份,但是作者萨苏以大量史料作证,甚至翻阅了很多日本的史料,不由得让人相信其真实性。
我还想了解抗日战争期间广大人民百姓的态度,是热血沸腾协助共党积极抗日的铁血汉子,还是行尸走肉日军共军两边倒的墙头草?我从书中也找到了答案。
除此,书中对于抗日期间国民党军是否一败涂地,官兵是否士气低下?共军真正进行了抗日,其战果是否有所夸大等问题均有大量涉及。
不过此书读到一半,也发现了一些明显的缺点,此书封面是红色,内容更是典型的红书,几乎全部是从正面的角度去解读抗日战争。而对很多负面甚至反面事情介绍很少,比如帮日本人打仗杀害自己人的汉奸们;以多对少仍然溃不成军的军队──这些内容虽然让人可恨,但更能让人相信其真实性──可惜的是,此书对此涉及甚少,或者说避而不谈。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但不管怎样,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许多想要的答案。如果你想对那段历史多些了解,不妨一读。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