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10篇
2020
12-22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10篇

  《忠诚 与背叛 》是一部由张玉中执导,刘之冰 / 郭晓东 / 李幼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类型的电影 ,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的一些观众 的观后感,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一):留下   有些人会给自己 的儿女 留下一笔钱、一套房,有些人则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种信仰 、一股力量 。相比《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忠诚与背叛》并没有给我们留下震撼 眼球的视觉效果 和大快人心 的胜利 喜悦 ,它留下的是一排沾满鲜血的泥泞足迹、一个充满智慧 的前进方向 。   影片通过讲述第一届中央 监察委员会艰难的诞生历程,讴歌了王荷波、杨匏安等老一辈纪监干部 和委员们威武不屈 、刚正不阿 、忠于革命 、视死如归 的大无畏 革命精神 。《忠诚与背叛》既没有好莱坞大片中跌宕起伏 、悬念丛生的内容 情节,也没有《建党伟业》中群星闪耀、大腕云集的演员 阵容。但就思想 内涵 和现实 意义 来说,并不影响 其成为一部佳片。因为相对于很多大团圆、大欢喜的结局 ,影片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悲壮的结尾和一份未竟的事业 。   印第安人知道:不要跑得太快,要让灵魂 跟上。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很多人面对着快速增长的经济 ,不断改善的物质 条件 ,产生了自满和骄纵心理 ,却忽视了精神世界 的匮乏。全国 多地爆发的食品 、交通 、卫生 、环境 等危机,虽然起因是由于一部分 人社会责任 感和公德心的丧失,但让这些人敢于铤而走险 、肆意妄为,究其深层次 的原因 还是相关部门 监管机制和工作 责任心 的缺失。而《忠诚与背叛》讲的虽是往事 ,但对现代社会的监督、监察、监管机制同样是一种拷问。我想,这是影片留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   或许是导演张玉中看到现代社会中的人们 ,尤其是一些党员、领导 干部在回顾了太多圆满 结局,享受 了太多胜利喜悦后,放松 了警惕心理,动摇 了理想 信念 ,降低了自我要求 ,失去了 前进动力 ,停止了探索步伐 ,逐渐沉迷于盲目的 安逸 和优越,变得两耳不闻群众 声,张口不说百姓 事。自己开始 坐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却把现阶段的历史使命留给了后人。于是,同样作为献礼片的《忠诚与背叛》,它的结尾却更像是为了给人们心头留下的一声警钟,让人保持清醒 和冷静 。   长城宏伟依旧,天安门庄重仍然。但我想,前人们想留给后人的并不仅仅是事物 本身,更重要 的是内在精神。中国 共产党之所以能执政,也不仅仅因为她将亿万穷苦百姓解救于水深火热 ,更因为她矢志不渝 的服务 宗旨和与时俱进 的服务理念 。虽然如今的历史使命已然不同 ,但发展 任务 依然繁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无法经受住历史考验的人终将被淘汰,如何不断调整发展思路 ,真正做到科学 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时代 对我们提出的课题和考验,而留给我们去思考 和选择 的时间 却已不多。如果真到了河里连一条鱼都不剩的时候 再去讨论授人以鱼还是渔,那真是一纸空谈 ,为时已晚了。   后注:在影片放映后,很多网友 并没有给予它太高的评价,总体评分也较低。我想,也许是因为在如今商业 气息 浓厚的电影市场 氛围 中,不少观众更想追求 的是震撼眼球的视觉效果、匪夷所思 的高科技 元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 节和大腕云集的明星 阵容等,他们可以接受大善大恶、个人 英雄 主义泛滥的好莱坞大片,也可以接受小打小闹 、贴近生活 趣味横生的小成本 制作。而面对这种题材严肃 的爱国主义励志 教育 影片,却已提不起兴趣 。我想,这也是影片放映后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反思空间 。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二):我们的事业伟大 而永恒   我们的事业伟大而永恒   ——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近日,在学校 统一的安排 下,观看了十八大献礼片——《忠诚与背叛》。 该片以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在武汉召开五大并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为历史背景 ,通过真实 可感的故事 、丰满生动的人物 形象 谱写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 、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热情 讴歌了王荷波等纪检战线革命先驱,在白色恐怖 笼罩的严峻形式 下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鲜血和生命 捍卫党的纯洁 性的崇高气节和光辉形象,表现 了纪检先辈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影片中有一句话 被反复引用,即:“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 存在 。”这是马克思在中学 作文 ——《青年 在选择职业 时的考虑》中写道的一句话。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 福利而劳动 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 而可怜的欢乐 ,我们的幸福 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振聋发聩 的话却出自当时一个初中 生笔下。它却影响了千千万万 的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终身。   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影片中王荷波、杨匏安在当年白色 恐怖 下甘愿放弃 个人利益 、家庭 幸福,敢冒抛头颅 洒热血 的风险 ,无怨无悔 的为了民族 独立 富强,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殚精竭虑 、死而后已 呢?我想是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为了千万人幸福的信念。正是这样的信念使无数社会精英在极端恶劣 的社会环境下投奔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带领人民 开创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我们需要 像王荷波、杨匏安这样的人。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事业必将永远存在。这个事业不以政权的更迭为改变 ,不因政党的存废而转移,不为金钱 权势地位 所动摇。谁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牺牲小我,谁就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 。谁以这个事业为最高 追求,谁将永远存在于世界 和民众之心中。   时至今天,我们的事业还在继续,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努力 。作为教育事业工作者 ,我们当以影片勉励自己,时刻 牢记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当好人 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祖国 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去完成我们的事业。我们要忠于党的伟大事 业,自觉 把自己的行动 统一到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中去。今后,我们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上好每一堂课,改好每一份作业 ,让家长 放心,让领导放心。唯有此,才是看这部影片的最大意义。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三):难得一见 的老汉口主旋律片   花了25元,在金逸的vip厅。本来只是想把优惠券花掉,没想到看了这么一部奇片,一部在平时即使免费也不会去看的片子。   当刚刚开始出片头,就知道自己来错了,因为看到了“阮成发”的名字 ,正在疑惑真是那位“满城挖”先生 吗,就看到了熟悉的江汉路和汉口外滩。   然后,很长时间里,就在辨认那些建筑 和演员。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血色湘西里的田大有,还是有点兴奋 的,再看下去,熟人还真不少。而看到江边的某栋很特色 的民国大楼(现在是银行 还是旅馆 ?记不清 了),看到突出的脊柱上的“天下为公 ”四个大字,忽然有几分感动 。   给了两颗心,都是出于私心。一颗心为老汉口的还原;一颗心为演员阵容,毕竟难得看到一部民国武汉的片,并且配备这还算强大 的阵容,虽然题材稀烂,拍的也稀烂,如果抽去主旋律的骨干,连最起码的故事都讲不圆。   接下来,不能算评价,只能算感触 和一些记录。因为看了本片,心情 激动 ,思绪万千 ,免不了写的凌乱。   1,老汉口,只见建筑,不见风情 。看看那些拍老上海的片子,一两个镜头,就把上海拍的是多么风情万种 ;好歹当年也是全国唯一能与上海一样 称“大”的武汉,那么好的自然 条件和历史环境,怎么就拍的干巴巴,一点特色都没有。拍了工人 的巷战,却不见江城最标志性的码头;只看到党的组织 者和工会的头头,却看不到工人和普通 市民(老汉口的码头文化 和源自荆楚古国的江湖 文化,才是老武汉骨子里的灵魂啊);甚至片中出现 了上海的百乐门,怎么就没有汉口的沧桑 花楼街。   放着那么多好的背景,却不加以利用,只能说,真是暴殄天物 。   2,工人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买武器,搞暴动(最开头就是巷战)。其他的,不多说了。   3,党在共产国际 的领导下,搞暗杀,组织工人和农民 运动 。   4,党的渗透非常本领,国民党的党内之党,这个其他影片也表现的很多了。   (3、4综合起来可以形容为“国中有国,党内有党”)   5,国民党逮捕杀害党员和搞工运的工人,记者 (还是共产国际的人)义愤填膺 的谴责:屠杀,这是赤裸裸的屠杀啊,反动的蒋介石居然敢明目张胆 的屠杀人民!   6,片中的王荷波实在很难让人好感,虽然那么义正词严 ,摆出一副正义无比、大公无私 的派头。尤其劝人家 的妈妈 大义灭亲 的那段,利用母亲 骗回儿子 ,在一个母亲面前杀了她的儿子,然后转头就无比深情 的对着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叫“妈”,我真的有点想吐。那是人家的亲生儿子,你和她再亲也就一干儿子,更何况 你亲手杀了她的儿子;你问心无愧 大义凛然 也就罢了,这声“妈”就太恶心了吧!   至于其他人,都没什么 印象 了。   就这么多吧,也写不下去了。很佩服自己居然坚持 看完了。还有,希望将来也能有一部影片,叫《承诺 与欺骗》。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四):我们何时可以拒绝忠诚?   “一定要除掉这个叛徒。”   “儿是母亲的心头肉。”   “有的人入党不是为了革命,而是为了升官发财。”   ——《忠诚与背叛》   “一旦熟悉的东西 变得陌生 ,一旦我们开始反思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   —— 迈克 桑德尔   前几日单独一人观看了《忠诚与背叛》,影片围绕“中国共产党第一届监察委员会”建立的背景和挫折 经历 ,讲述了为了保卫民主革命 的果实 ,以王荷波、杨匏安为代表 的共产党员在党内清除贪污者和叛徒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 的是王荷波清除叛徒范阿根的过程 ,范阿根与王荷波一同抗战,经王荷波介绍入党,范阿根的母亲也是王荷波的干娘,后来范阿根因欠赌债出卖了党内的其他同志,为找到失踪的范阿根,王荷波找到干娘挂起红灯笼引出范阿根,并最终将范阿根枪毙。   在这里我们可能 会认为王荷波和干娘是忠诚的,一同消灭了背叛党的范阿根他们的行为 是高尚的。但是在这个故事结束时,范阿根的母亲说了一句话:“儿是母亲的心头肉。”同时 范阿根在将党内重要信息 告知敌人 时,为保护王荷波的安全 ,给王荷波的水里下药,使之不能赶赴早已被国民党特务包围的会议 地点 。在看到母亲挂起红灯笼后,范阿根不顾自己还是党内通缉犯的身份 ,回到家探望母亲。这时我们心里会有这样一种直觉:范阿根对朋友 、家人 的忠诚,相对于对党的忠诚,是不是不值一提 ?若再思考深入些的话,便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忠诚作为维持成员 资格 和团结的义务 ,对身处不同团体的人而言,当多种“善”发生 矛盾 时,是否能够做自由 选择?   关于道德 和政治 的义务,西方自由主义 者提出了两种义务:一种是作为人类本身具有的自然义务;还有一种是自愿义务,就是针对特定人,经由我们同意而承担的义务。除此之外,社群主义者还提出了第三种义务:维持成员资格和团结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一定经过成员的同意产生,通常表现为“忠诚”。忠诚的道德力量在于理解 我们是谁,归属于哪个群体。它不一定经过同意产生。例如父母 和孩子 的关系 ,孩子没有经过同意而被生出。在政治上,我们可以举影片里的例子 ,当母亲要选择杀掉自己的孩子,她是可以拒绝的,因为杀了自己的孩子也是无耻的,即使是为了党的纯洁性而要消除叛徒。母子关系与儿子的党员关系,家庭关系与党內关系,哪一种义务更重要?在这里是否有自由选择的可能?   如果我们把怀疑进行得更彻底些,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忠诚,作为一种义务,是否存在?爱党、爱国是否只是一种偏见,我们是否需要克服这种偏见?在忠诚里,爱国、爱党不是一种无需经过我们同意的、维护成员团结的义务。但是,对党、对国家 富有爱的义务,其基础 是自由选择和公民同意,因为公民不负有任何政治义务在一开始,除非公民自愿承担那种义务。在历史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有时会演变为集体 的自私,我们还要引以为豪吗?我们何时可以拒绝这种忠诚?忠诚何时可以甚至超越 正义原则 ,独立于正义原则之外而存在?母亲没有任何义务帮助那些要杀死她孩子的人。这样的忠诚并不能找到普遍的公正原则。因为特定团体对什么是好的生活是多元的,同时促使公正成为了一个特殊 的、非独立的原则。用忠诚来决定 争议,不是一种思考争议和公正原则的方式 。因为公正不能被看成是忠于特定群体的共识和信仰。   如果忠诚必须永远优先于其他义务,那么朋友和陌生人 之间的差异就理应不存在了。对朋友特殊利益的照顾就是一种偏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因此被重新衡量。这样一种原则会将我们引入怎样的一个世界或者道德构想?孟德斯鸠在启蒙运动时曾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会帮助那些最疏远的陌生人,就想帮助它的朋友一样。如果人们是完全高尚的,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朋友。这样的世界将难以是一个人类世界,因为它难以实现。人的博爱是一个很高尚的行为,但人通常是在小范围内来实现爱的,这也许反映了道德同情心的局限,但它反映了一个事实:我们学会爱别人,不是通过普遍意义的爱,而是通过一种具体形式来爱。   考虑到正义,一种方式是要参考过去历史里的主导价值标准,而不是外部的标准,正义应该是一种特定团体内的在所有时代都会一致同意的看法,但此时正义成了传统,成了社会惯例,失去 了它的普遍性特征以及与“善”的关系。另一种方式是看正义是否尊重或者促进某种重要的人类的善行。可是后者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定义善?是否能不在社会团体的影响下定义善?罗尔斯提到一种“反思的平衡”来实现对正义的共识,即将特定事件的判断与其背后的一般原则来回对比,不断修正。但是在多元的社会,关于正义和善的 “分歧”会永远存在,承认这种分歧将是合理的。怎么尊重社会中意见不一的公民?绝不可能是“装着没看到”,因为这不是民主生活所愿望的,而是“与之交流,与之争论,聆听和学习”,不保证最后达到一致,商议和交流得来的尊重更符合民主生活和一个多元社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在当下多元社会里的一种果实。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