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麦琪的礼物的读后感10篇
2020
12-21

麦琪的礼物的读后感10篇

  《麦琪的礼物 》是一本由[美]欧·亨利/著 / [德]索尼娅·达诺夫斯基/绘著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的精装图书 ,本书定价 :38.00元,页数 :32,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 ,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一):出自真心 的礼物更为珍贵   《麦琪的礼物》是由美国著名 的短篇小说 家作家 欧•亨利著写,德国的索尼亚•达洛夫斯基绘制,马爱农翻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 欧·亨利的大名大家都如雷贯耳 ,他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 三大短篇小说 巨匠,曾被评论 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 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 有“美国生活 的百科全书”之誉。 《麦琪的礼物》这是一个非常经典 的故事 ,相信 很多人在小学 或者中学 课本 上都看过,能入选我们国家 的中小学课本,可见其故事是非 常有教育 意义 ,且有益 于孩子 身心 发展 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 下这本书吧! 故事的主角 是一对居住在出租屋里的年轻 夫妻 德拉和吉姆,他们生活地相当拮据。作者 欧•亨利非常会使用 对比 和反差来突出 一些事情 ,语言 诙谐 幽默 ,但同时 由直击人心 ,文字 非常有魅力 ,对于孩子们 的写作 是很好的启发 。比如他用“心里谴责自己 ”来形容德拉集钱时候 的羞燥感,可见集钱买圣诞礼物的重要性 超过了面子 问题 。欧•亨利对他们房子 甚至用了“乞丐 窝”来形容,但是从插图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家里的一切都整整齐 齐,一点都没有“乞丐窝”的感觉 ,这是插图有问题么?不是的 ,这恰恰能看出妻子 是非常爱这个家的,即使贫困 ,也会把自己的家打理地井井有条 ,温馨 整洁 ,有个家的样子 。我们在封面 中就看到她因为给丈夫 买圣诞礼物的钱不够 ,而焦急 得流泪抽噎,双眼紧盯着桌面 上看来看去也多不了的硬币 。当画面 转到她那如瀑布 一样 美丽 的秀发时,我们不由得为她赞叹,这样一头色泽 亮丽 的波浪秀发必然 经过了主人 精心的保护 ,作者甚至用“让示巴女王 陛下 的珠宝 首饰黯然失色 ”来形容,可见拥有 这样一头秀发在德拉心中是多么骄傲 的一件事。但是她却在秀发和礼物之间,毅然选择 了礼物。我们可以在她闪闪发光的眼睛 和脸颊 上消失的红晕的对比;还有她眼睛里及落在地毯 上的泪水 和她飞快走出房门 时闪过的裙摆的对比中看出,她心里对自己一头秀发的依恋。对于身上一身 旧衣服 的德拉来说,有一头漂亮 的秀发对她来说是唯一令人称羡的了。有的女性 甚至把头发 看做了第二生命 。是如何的一份感情 ,能让德拉把身上最值得骄傲的秀发舍弃,来换取给一份给对方 的圣诞礼物的啊!她想买的礼物是一条能和丈夫吉姆的金表相配的表链,金表是吉姆最值得骄傲的东西 ,却因为没有适合的表链,一直不敢秀于人前。大家可以看到长发 时和短发时的她的对比,真是非常大的反差,我们不由痛惜她的牺牲 。尤其是当她拿到表链回到家后,一边修复秀发的损伤,一边揣测着丈夫看到她短发后,会不会不喜欢 她的忐忑不安 的模样 ,真叫人心疼。欧•亨利用了“艰巨的工作 ”来形容修复过程 ,可见她自己对自己的短发是多么不满 意。当德拉听到吉姆的脚步声 时,欧•亨利又用顿时“发白的脸色 ”来形容德拉的紧张 心情 。当我们的那男主人公 吉姆出场时,他怔住的古怪 表情 令故事走向了高潮 。吉姆也用金表换了德拉喜欢 很久的头饰。两个人 都付出 了自己最宝贵 的东西来换取能配得上对方的宝贝 ,但是结果 是他们都失策了。从表面 上看两个人都做了傻事,但是他们的内心 深深 感受 到了对方对自己的爱,两人各有得失 。但欧•亨利却说这是麦琪的礼物,是最明智 的礼物,他们给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给对方的爱意 。刚才说到德拉用秀发换表链的初衷 不就是为了吉姆能开心 么。虽然失去了 他们最宝贵的物品 ,他们却得到了更为宝贵的感情,这才是最好的圣诞礼物。从另一个方面 来看,德拉的头发是会长 的,而吉姆的金表也是可以通过努力 赚回来的。只要两个人的心不变,那么未来 他们重获头发和金表也不过是时间 问题。就像亨利说的生活是由哭泣、抽泣、微笑 构成的,乐观 地看待未来,会让一切都好起来。一句话 ,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绘本是12开的精装版,封面是硬皮的,外面有一个精致 的书封,内页采用铜版纸。书中文字页面在左,插图在右边,在我们细细研读过文字里的深意 后,再看插图,真是有种文字和插图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的感觉。文字部分 的右边一直有一朵花?立在书缝中央 ,摇曳 生姿,随着故事的推进,慢慢成长 拔高,在故事的情节 最高 潮的时候,开出绚丽 壮观 的“爱”之花。真是满满的幸福感 。 这本绘本吸引人不只是欧•亨利的文字,也同样插图非常出彩。文字的右边页面都一副整页的精美 画作 。插图把欧•亨利故事中的一个个触动人 心的画面展示在了我们眼前。插图带着一种旧照片 的效果 ,带着浓郁 的美国风情 的建筑 和家居风格 ,展示了文字不能传达到的,当时所处的那种时代 背景 ,让人物 的形象 更加的丰满 、生动 。光光是几副插图,我们就能联想出整个故事的情节,明白 故事的前因后果 ,在脑中构思出一个小剧场。很好地表达 出故事里的情节。特别 是不论是人物的背影 、脸部表情、眼神 等都在用无声的语言,以独特 的角度 反映了欧亨利在文字里想表达的感觉,向我们传达着人物的情感 和一些故事相关的信息 。可以说插图中对人物表情的刻画达到了传神的境界 ,仿佛这个故事的情节通过真人 演绎后描画了下来的效果。看书的过程就像看了一场无声电影 ,让人回味无穷 。 对于孩子来说,这样一个有爱的故事,可以延伸到对家人 的亲情 方面,孩子们总是享受着 家人的付出,却很少想到付出,当他们感受到付出也是一件快乐 的事的时候,他们也会学着去付出,去力所能及 地帮助家人,这才是一份成长的礼物。同时也让孩子意识 到,不是越贵的礼物越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只要出于心意 的礼物就能表达自己内心。这样孩子就能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对孩子有很好的引导 作用 。精美的画面对提升 孩子的审美 观也是非常好的。 适合4岁以上的孩子亲子 阅读 ,小学的孩子自行阅读。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二):你是我最珍贵的礼物   幸福 的家庭 都是相似 的,不幸 的家庭却有着各自的不幸。   然而,如何来界定“幸”与“不幸”呢?在这个金钱 被放置在至高位上的世代,似乎“幸福”也披上了物化的色彩 。   《麦琪的礼物》中,有一句话:“纯粹 以质地取胜而不是靠耀眼 的装潢——一切好东西本该是这样的。”   在欧·亨利的笔下 ,人性 、爱情 、贫穷 、价值 ……物质 的贫瘠 与精神 的富足 都用温情 的笔触 细细地铺展开来,如同一幅用暖色调 绘成的欧式油画。   一个人的思想 与他的成长环境 、人生 际遇 密不可分 。欧·亨利幼年丧母、家道中落后 15岁便在社会 独自闯荡,少年 承担了生活的辛酸 与不易 ,目睹了资本 主义 社会下的贫富 分化。自觉 为小人物 立言。   所以,在故事中,德拉和吉姆生活在破败的与贫民窟并无两样的出租房,德拉费尽力气 积攒下来的余钱不过是一块八毛七分,门口的电钮无人按过,斑驳的信箱也不曾有来往的邮件 ……   他们似乎是被社会所遗忘 的底层 小民,艰难顽强 地挣扎 着生活,发出“生活就是由啜泣、抽噎和微小三 者组成的,而抽噎总占优势 ”的慨叹。   但作者怀有一颗温厚的心,一颗注定不被贫贱生活所扭曲的心。欧·亨利与妻子在一场舞会中相识,两人冲破了层层阻碍 ,组建了贫困却幸福的家庭。繁重的劳作使妻子变得体 弱,而出任银行 工作的欧·亨利因为银行缺少一笔资金 受到怀疑 ,为了逃避 审判而被迫去往美洲。   在得知妻子病重的消息 后,便匆忙 赶到岳父 家看望,却为时已晚。天长地久 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对于亡妻的深挚犹如永不干涸的泉源,汩汩地流淌在麦琪的礼物间。   德拉和吉姆对彼此的爱,无需言表。他们的生活一贫如洗 ,却各自有一件珍贵的“宝物”: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德拉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圣诞节前夕,为了赠予对方称心的礼物,吉姆卖掉了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金表链。   结果,吉姆有了金表链却没有了金表,德拉有了美丽的梳子却没有了秀发。他们都为对方   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似乎“毫无用处 ”了。   解构主义大师 德里达从现实 的人性维度考量“礼物”,认为礼物之本质 的实现 是不可能 的。因为,一旦将礼物赠予他人,往往就会期待 对方的回报 ,这使“礼物”陷入了一种计算 与交换、索取而非赠予的困境 。   也许,只有一种“毫无保留的支出”,一种不期待互惠的赠予,才符合德里达对真正的礼物的定义 。   麦琪的礼物便是如此。   表面上看,似乎德拉和吉姆送的礼物都失去 了使用价值,但他们却毫无疑问 和对方浓烈 的“爱”撞个满怀——这是无价的礼物。   德拉说:“头发是可以数清的,但他对丈夫的爱是数不清的”。礼物在这里已经超越 了物质的形体,倾注在一对相濡以沫 、至真至诚的伴侣 身上。无价的爱在“金钱至上”社会中显得如此耀眼、拥有无可比拟 的价值。   欧 · 亨利在小说结尾写道 :“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 、不足为奇 的故事 ;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 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 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 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 ;在一切收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 ,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麦琪”二字反复出现 ,实则蕴含了丰厚 的《圣经 》色彩。在英文新国际 版《马太福音 》第二章的英文题目 为“The Visit of Magi”(即“麦琪的朝拜”),其中第一节写道“Magi from the east”(“从东方来的麦琪”)。由此可知 ,“麦琪”在《圣经》语境中指耶稣出生时来送礼物的三位博士 。   据《马太福音》第二章记载 ,希律王做犹太人 的王的时候,耶稣生在耶路撒冷的伯利恒,天空 出现异象,有三位博士便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三位博士到达伯利恒,看到小耶稣和他的母亲 玛利亚,就俯身伏拜,揭开宝盒,拿黄金 、乳香和没药献给他。而这些礼物饱含着他们最真挚 的情感。   从礼物的角度看,《麦琪的礼物》与博士的礼物有诸多联系 :首先,故事背景均为在圣诞节献上礼物;其次,博士们所献给圣婴的礼物、德拉和吉姆送给彼此的礼物,都饱含诚挚纯洁 且无功利 的爱,而显得神圣 。最重要 的是,两者的礼物都看似“无用”,实则表明了对方于自己的珍贵意义。   礼物只是载体,背后是奉献 、是牺牲,是人性和爱情的升华 。   礼物有价,而礼物背后蕴藏的情谊 是无价的。这或许是这个略带苍凉 的故事所传达出来的美好 和暖意 。让人明白,即便在破碎 和罪恶 的人世间 ,爱依旧可以遮掩一切,融化一切。爱的供应让人脱离囊中羞涩 的卑微 ,活得有价值 ,有尊严 ,有金钱无法换取的喜乐和知足 。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三):礼物的价值   中国 是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 ,在礼数方面自然 是各有讲究 ,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大范围 的不说,单单是做客或者会见好友 ,逢年过节 ,生日 宴席都要送上礼物,以表来客的祝福 心意。   先别说礼物包装 样式 ,价格 等等,就礼物的种类 也足够眼花一阵子了,金银贵重 的、藤编特色 的、精美服饰 的、特色糕点的,乃至一本书、一支笔都可以作为 馈赠的佳品。那么要如何衡量礼物的合适 与价值,这事儿 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的。在挑选礼物这件事儿上,是绝对 不能全听别人的,商家 的推荐 只可作为参考,而最终那款合适一定要听从内心的确定 。   《麦琪的礼物》就是欧·亨利创作 的一篇关于礼物的故事,麦琪是《圣经》里送给耶稣诞生 礼物的三位圣人 ,他们是带来奇迹 的使者 ,是圣诞节赠送礼物习俗 的开创者。这里的主人公名字 是吉姆和德拉,他们二人的这个经典故事流传了一百多年,给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带去属于欧·亨利精心订做的礼物。   故事讲述的是两个相爱人 之间送礼物的小插曲 ,虽然故事不长,却处处藏着重要的礼物。那么就一起来看看,《麦琪的礼物》这本书中,都准备 了哪些礼物等待着 家长 和读者去打开吧。   贫穷是否会限制 人的想象力 ?   这个答案 在一定程度 上,必须承认是会有的。可是,就人生的长度 而言,贫穷这件事不应该限制了人的发展,更不能称为阻碍人们 追求 美好的信念 。我相信这是《麦琪的礼物》中藏着的第一份神秘 礼物。吉姆和德拉生活不算富裕 ,甚至说是很拮据了,比起那些动辄几十块的璀璨漂亮礼品,从生活中 省下来的一块八毛七真的太微不足道 了。那么这个圣诞节要怎么过?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他们依然渴望 买到心意的礼物送给对方,让对方快乐。这种向往 美好并为之坚持 的动力 ,足够让我相信,它能带给孩子未来风雨 中看到快乐的能力 。   那么什么才算是心意的礼物?   这个问题将打开《麦琪的礼物》中第二个神秘包裹。所谓的礼物,不是看它本身有多么价值连城,也不是看自己是否喜欢。孩子们通常在3岁之前什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它们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学会区分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而三岁中期,会掀起一段自我中心的高潮。这个时候,以故事的形式适当引导渗透理念,会帮助孩子平稳更快些地度过这段自我时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那么礼物不是自己最喜欢的,而是对方最想要最喜欢,最渴望的。所以,故事中就出现了双方不惜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来换取对方期待已久的礼物,渴望收到礼物的那一刻看到脸上欣喜的表情。   故事中两位主人公都明白对方最珍视的是什么,明白期待什么,所以他们所选的礼物都为了让对方最宝贵的东西变得更完美,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用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换取了礼物,所以结局当然未能达到圆满的效果,可却依旧因为两个人的爱而成为这个圣诞夜里最美的相拥。   而这一切,亦是读者收到的最美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四):爱的真谛 绘本《麦琪的礼物》  文/文小妖   欧·亨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莫过于《麦琪的礼物》,这位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虽然命运多舛,从事许多职业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却用一生的时间写下三百多个短篇和一部长篇小说,且以短篇著名,并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阅读欧·亨利的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几乎篇篇精彩,尤其结尾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欧·亨利式的结尾”已然成为文学史上经典结尾的一个代名词,他的著名短篇《麦琪的礼物》的结尾亦是经典之一。   最近因女儿的缘故,迷上了绘本,看到天略童书馆的绘本《麦琪的礼物》,惊喜,毫不犹豫拿下,为女儿囤书。一则是信得过马爱农的译本;二则绘本的插画师是在国际上荣获多种奖项的德国插画师、艺术家索尼娅·达诺夫斯基,她曾为曹文轩和方素珍的文学作品亲自操刀配图,细腻写实的画风很能打动人心。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所擅长描写爱情的短篇,故事讲述了一对贫困的年轻夫妻在圣诞节来临之前,为对方精心准备礼物的时候,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宝贝。欧·亨利以简洁紧凑的文字将故事的层次表现得丝丝分明,一环紧扣一环,导向高潮时,再突然刹住,用一个优雅的结尾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欧·亨利对生活提炼的别具只眼,他选取了一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夫妇作为当时社会群体的部分代表,以他们的经历和窘迫来揭露美国贫富悬殊的同时,也不忘了歌颂爱情的纯真美好,以及人性的高贵和无私。   《麦琪的礼物》是我儿时耳熟能详的故事,而今翻开绘本与女儿亲子共读时,感觉非常奇妙,我一边愉快地怀恋着过去,一边再次感受故事中带来的新的意味和感动,心灵受到深刻的触动。本身欧·亨利的文字已极具感染力,但是再加上索尼娅·达诺夫斯基的插画,整个故事似乎变成了一部带着复古色调的胶片电影。德拉身无分文时,内心的焦虑,窘迫以及吉姆回来后看到一头短发的德拉时,脸上带着的那种古怪的神情从插画中一眼就能深刻地感受到,这对于识字量远远不够的小朋友来说,无疑是帮助解读故事的最佳途径。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很多时候,与其对他们苦苦说教,不如放手让他们从绘本、故事中轻松自由地来通晓这个世界的明面或暗面,去寻得一些自己想知道的答案以及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   虽然《麦琪的礼物》是以爱情为故事的主线,但是欧·亨利却用睿智的哲思带给孩子和大人们以启示:爱不仅是在嘴巴上说说,爱是带给别人幸福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品德。正是因为蕴藏着这样的内里,才使得小说拥有了内在的张力,深受众人的喜爱,成为百年以来的经典之一。 外表与心灵一样美好的德拉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五):最珍贵的礼物,最真挚的爱情   我在初中课本上就已经学习过这篇由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著作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对于这个贫困潦倒的爱情故事,时隔十七年后,我依然印象深刻。这一次重读新版,全新的制作风格和设计,加入了诠释到位的插画,让我有了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实拍封面图  拿到这本书,由于故事早已熟知,就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第一次阅读——单纯观看插画,让插画为我讲述这个故事。书中十二幅铜版印刷的高清大图,用整张插画作为独立的一页,观看感受极佳,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不识字看连环画的体验。十二幅插图依据故事重点情节而作,更是包含了全部重要的信息,看着画里的人物衣着、形态、环境,我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和悲喜。   当我看到德拉头发散开的画面时,一下子就明白为什么小说里会形容“德拉的头发会让巴女王的珠宝首饰黯然失色”,真的是完美诠释出了“像一道褐色的瀑布,波浪闪烁,光彩照人”。要知道,在书里所记叙的那个年代,拥有一头发质上乘的秀发是一个女性美丽的标志。即使出身贫寒,德拉还是精心呵护她的头发,让头发成为她自身最珍贵的宝物。   随着故事的发展,来到了德拉拆开丈夫吉姆送她的礼物时,歇斯底里的眼泪瞬间滑落,我清楚地看到插画上德拉的泪水,心疼地用手指抚上她的脸颊,想着为她拭去泪水。做完后才惊觉,这是画啊是画啊!虽然是自己入戏太深,沉浸在悲伤的剧情中,但是插画的代入感实在是太强了,谁看了能不跟着他们一起难过伤心?多可惜的头发,配上这套梳子该多美。 实拍插画图  故事落下帷幕,我又急不可待地进行第二次阅读——读文字部分。想不到文字也有惊喜,这一版采用的字体很特别,应该是硬笔行书,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朋友手写的文字,很有亲切感。故事以德拉家拮据的生活开始,为了给最爱的人一份温暖有爱的礼物,这对夫妻用了最特别的方式——变卖了自己身上最值钱最重要的东西,买一份最适合对方的礼物。欧·亨利用他的惯有的幽默设计,让这两份最能派上用场的礼物都只能珍藏起来,但它们又绝对是最合适的礼物,是智者才会做出的选择。   诚然,故事的主题不止是智者如何赠送礼物,更多的是要表达“爱的无私奉献”和“情感可以超越物质需求”。在众多的爱情故事中,不乏也有表达这个主题的作品。但是,没有哪个作家能达到欧·亨利的高度,这样简单的故事,人物只是夫妻俩,事情就这么一件,却体现出了生活和爱的全部。借用的金表和头发,都是当时能代表男性和女性的东西。设计巧妙,已成为一个独特的象征,且无法模仿。   看完这本书,我又一次被感动了被温暖了被惊喜到了。只是这一次,不止是故事内容,还有全新的完美演绎出这个故事的插画。从图画中看故事,不止是小孩,大人也喜爱。我觉得,这本书,也是麦琪送我的礼物,真好!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六):爱不以物质来衡量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一篇代表作。原英文名是:The Gift of the Magi,Magi,翻译成“麦琪”,是直接音译,据《圣经》记载,the Magi是指从东方而来,专程到马厩给圣子送礼物的三位智者,他们的礼物代表了尊贵与圣洁。所以,“麦琪的礼物”就是“贤者的礼物”。   贤者不为物质而困扰,但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民众们却为礼物而苦恼。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礼物。《麦琪的礼物》中讲述的是圣诞节前,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妇人德拉苦于无多余的钱给心爱的吉姆购买礼物,只得卖掉自己长长的漂亮秀发去买能配得上吉姆的礼物。这个经典的故事如今以儿童绘本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形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在小说原著中隐含的对孩子来说晦涩难懂的主题思想。   这本绘本的画面重在描绘德拉卖发买礼物的这个情节的神态与心理变化。绘画家是德国的插画师索尼娅·达诺夫斯基。这位画家与中国很有缘份,她曾给曹文轩的《草房子》、方素珍的《外婆住在香水村》绘画了插画,而且她的作品还获过多项国际大奖,并在博洛尼亚童书展插画展等上展览。她绘画的人物肖像惟妙惟肖,很写实,再加上深褐色的色调,有种复古的味道。在《麦琪的礼物》这本书里,我们见识了索尼娅·达诺夫斯基精湛的画技,德拉精致的脸庞、婉约且不屈的气质、虽然吉姆在书的后半部分才出场,但是他一出场,就感觉是一个有故事的年轻人的,虽然欧·亨利描写吉姆的笔墨很少,但是在索尼娅的画笔下,我们又很清晰地看到一位欲言又止、刚毅的眼神里透露着对女主人公德拉真挚情感的帅气小伙子的形象。   欧·亨利是批判小说家,他在《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里,故事中揭示着对以金钱至上的不平等社会的辛辣讽刺,他写到德拉去莎弗朗妮夫人的头发用品店出售自己的头发,借“莎弗朗妮”(与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为拯救耶路撒冷全城的基督徒而牺牲自我的勇士同名)之名来讽刺那个唯利是图的头发用品店主的势利。   德拉卖掉一头秀发,是为了给吉姆配一条适合他的金表的白金表链。而另一方,吉姆,虽然文中没有实线描写吉姆卖掉金表给德拉买装饰的秀发上的梳子,但是从后面他与德拉的对话,以及交换礼物时的场景里可以理解小说里这条暗藏的线索。而德拉卖掉秀发买表链就是一条明示的线索。欧·亨利以重墨描绘德拉苦恼无钱、卖发的这一细节,经过心理纠结做出的决定换来的礼物,虽然最后都没有派上用场,但是结局却是温暖的,这对贫困的恋人相拥在一起,已然体会到彼此之间的珍重。   这份纯洁的爱情,在那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显得分外珍贵和美好。这书里有个小细节,正表达着这种思想,封面上书名的旁边有一朵花,这株花在正文的每一页旁边都有,它越长越高、越来越茂盛,在书的前后环衬页上它铺满了两版整页面。这是纯洁的爱情之花,温暖的相依缠绕之花。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