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呼啸山庄的读后感10篇
2020
12-21

呼啸山庄的读后感10篇

  《呼啸山庄》是一本由(英)勃朗特著作 ,人民 文学 出版社 出版的平装图书 ,本书定价 :13.00,页数 :353,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 ,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呼啸山庄》读后感(一):至死不渝 的爱   最近一直在读书。读书读书读书。就像一天不读书就会挂掉一样 地认真 。   看了很久以前就想读的《呼啸山庄》。唯一的感觉 就是,如果遇上了SM癖好的选手 ,最好还是离得远点的好。   虽然他们是活得最壮烈,最热诚,最让人羡慕的人。   即使烧尽一切的热爱 ,并不值得现在这样的世界 嘉许。但是,能这么坚定 地爱上谁,恨了谁,报复谁,这难道不是最血性地活着么。   我想,之所以那么多人喜欢 作者 姐姐 的《简·爱》大概就是因为那是平和 的温暖 。这部冰与火般的情感 ,或许真的不适 合现在的时代 ,估计在当时也不是什么让广大人 民觉得美好 的故事 。但能流传到现在,定然带着属于全人类 的光辉 。   不能体会 到那些专家 们觉得文明 与野蛮 的冲突 。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不那么复杂 的故事而已。讲述一个人 爱上另一个人,至死不渝的故事。   非常简单 。就像大多数的古典小说 。   像RPG一样在里面体会过一次壮烈的爱与恨。   《呼啸山庄》读后感(二):唯爱永存   “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 ,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 ——凯瑟琳 “你就算一刻不停的爱,爱上80年,也不抵我一天的爱。” ——希思克里利夫对林顿如是说 一个爱得死去活来 故事对人确实有极大 的吸引力 ,不过我并不是来赞颂这个炽热 癫狂的爱情 的,它并不能引起我的欣赏 。 也许我不是一个完美 的浪漫 主义 者,因为有人说完美的浪漫主义者通常都会对敢爱敢恨的希思克里夫给予赞赏和同情 ,反之,那些理智 的现实 主义者则不会。 看来在这件事儿 上,我是当不了文人 欣赏的完美的浪漫主义者了。 不过也无妨,让我们来啃啃,希思克里夫和凯瑟琳这对佳人 的陈年往事 。 一个是白人堆里的吉普赛孤儿 ,聪颖 又隐忍乖戾,其貌不扬 又粗鲁孤僻,长于谋计;一个是庄园的富贵 公主 ,自私 虚伪 ,工于心计,他们的爱就是对另一个自己的爱。 我们都渴望 能有一个柏拉图式的灵魂 伴侣 ,他们,确实可以称之为灵魂的伴侣,只是当这两个极其不健全 的灵魂相爱时,却也只是一个悲剧 的开始 。 当凯瑟琳因为身份 差距 ,选择 深爱着她而她却不爱的林顿时,他们的相爱有了新的转折。凯瑟琳无法放弃 自己的尊贵 的身份去和一个粗俗 野蛮的吉普赛人在一起,而希思克里夫也无法挽回凯瑟琳,只是他把失去 凯瑟琳的恨发泄在林顿身上。 若真要论起恨来,他也只能恨凯瑟琳,然而凯瑟琳不过只是另一个翻版的自己,所以无辜 的林顿就这样陷入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中。 可怜 的林顿爱上这样的女子 ! 他们彼此相爱,而凯瑟琳却是这样评价 希思克里夫的:“……一个尚未归化的野蛮人,没有教养 ,没有文化 ,是遍地常青棘和暗色岩的荒蛮地。……你可别幻想 ,以为在他那严峻外表 下面隐藏着深厚 的仁慈 和情义 。” 其实他们就是彼此的自己,不同 只是表面 的身份,还有凯瑟琳勾人心 魄的外貌 、虚假 的文化素养 。 无论是深爱自己 的丈夫 还是亲身儿子 ,对于凯瑟琳和希思克里夫都不过只是利己的工具 ,在他们的世界没有付出 的概念 ,他们的大脑 在这一点上简直有异于常人 。 一个因为嫉妒 、怨恨、骄傲 而总是把自己塑造成别人地狱 的希思克里夫,可怜又可悲 ,试图给别人制造地狱,却不能把别人变成和他一样的魔鬼 ,试图毁灭别人的希望,却不知这人世间 的希望是生生不息 的,控制 别人的幸福 ,却无法掠夺别人的幸福 。 最后,他在癫狂和神经 质中死去。 死后,他们的鬼魂还终夜游荡在呼啸山庄四周。 也许,在艾米丽•勃朗特心里每一个天性 善良 的人都应得到幸运女神 的眷顾,无论他们之前遭受过什么,他们都拥有 令人羡慕 的平静的心态 ,清白的良心 ,没有污点的记忆 。单凭这样一点,他们就要幸福许多。 像《呼啸山庄》里最令人赏心悦目 的角色 林顿和他的女儿 小凯瑟琳,虽然遭受人生 的黑暗 谷,却能凭自己独有的性格 特质 走出来。 不幸 的林顿爱上自私的凯瑟琳,却还以为自己的妻子 是世界上最善良无邪的天使 ,凯瑟琳所有的无理取闹 只是她年轻 时因为一场风寒刺激 留下的后遗症,在林顿心里,凯瑟琳永远 都是最值得爱的妻子。 好在他不知道,无理取闹以及自私自利 才是凯瑟琳的本相,这也算是一种命运 的安慰 吧。 好在他女儿小凯瑟琳也是一个天性简单善良的小天使 ,甚至性格比他更坚韧 ,也许,这是作者艾米丽•勃朗特给他最大的祝福 和礼物 吧。 另一个让人如沐春风 的角色小凯瑟琳是《呼啸山庄》里我最喜欢的人物 。 小凯瑟琳一出场就那么令人欢喜,一个素未谋面的远方表弟就能让她心心念念 一整天,为了早点 见到小表弟走了一英里又英里。 即使是很多年后,只见过两三的面的小林顿,小凯瑟琳的无私 的爱也能临到他身上,即使小林顿是一个不懂感恩 、性格软弱 ,也同样自私自利的家伙 儿,但这丝毫不影响 小凯瑟琳对他的爱,热情 善良单纯 的心性 使她天生就懂得去爱,去付出。 作者艾米丽•勃朗特给了小凯瑟琳个圆满 的结局 ,因为是她融化了呼啸山庄经年的可怕 和阴森,带来花香 四溢生机勃勃 的春天 。 自私的爱,情欲 的爱,是凯瑟琳和希思克里夫之爱,他们没有走向灭亡,也会走向癫狂; 小凯瑟琳的爱是付出的爱,舍几的爱,终将得到祝福和礼赞; 呼啸山庄的故事已经结束 ,呼啸山庄的故事还在继续, 但是, 唯爱永存。   《呼啸山庄》读后感(三):4英里的恩怨 情仇   恩肖家与林顿家距离 4英里。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跨过那4英里,去偷窥林顿家的生活 。埃德加跨过那4英里,来找凯瑟琳约会。希斯克利夫跨过那4英里,在林苑中等待 得知凯瑟琳的消息 。小凯瑟琳跨过那4英里,去跟小林顿约会。小凯瑟琳又跨不过那4英里,来照顾 病重的父亲 ……   4英里的距离,拉起了爱恨,隔开了情网。4英里的距离,交织了两代人的情感。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挺简单的。两家人 的结合 ,与希斯克利夫的报仇,最后报仇的结果 不过是止住了古老 的两家人几十年的交往 ,却剪不断几百年的联系 。所以,报仇的意义 又何在呢?   书里的所有人物都没有特别 讨喜、特别让人喜欢 的,因此看书的过程 中我无法将自己代入其中,而是以一个旁观者 的角度 来看待每个人的性格,也正是这样,也对于很多东西 没有偏爱、看得更为清晰 。奈丽的叙述定是带有个人的感情 色彩 ,希斯克利夫有卑劣心思 与沉挚的感情,欣德利看起来古怪 又暴躁 ,林顿软弱但绅士 ,伊莎贝拉冲动 执着 但明理,凯瑟琳任性 纠结但情感炙热,小林顿脾气 乖戾懦弱 ,哈顿蠢笨但自尊心 强,约瑟夫顶不招人喜欢,自私势力 又奇怪 ,小凯瑟琳算比较 招人喜欢的了,说明林顿整体 的家教 教出来的孩子 本质 还是不错 的,有同情心 、善良、热爱生活 、对人文 明有礼,但是也不乏任性和尖酸的成分 。总之,让人看来,林顿家是经过文明洗礼 开化了的家庭 ,懂得宽容 、收敛、对人礼貌 ,但恩肖家是粗鲁的家庭,人人 开口便是骂人话,人与人说话总是往他人的伤口 上撒盐,不懂体谅他人的难处 ,当然,这并不是说恩肖家一无可取,否则他们也不会存在 几百年。   艾米丽·勃朗特的结构 看起来很有可取之处。她让一个房客听管家来述说这些年这片土地 发生 的故事,很是别有一番岁月 变迁 的味道 。而几十年的故事,选取的也是有代表 性的一些时刻 来描述 ,使结构看起来较为紧凑,人物的心理 描述也比较到位。正如上述所言,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虽不够 讨喜,但都有各自的特点 ,并且真实 地表现 出了人性 里的另一面 ,尤其一些语言 对话 ,那些吵架与冷言冷语 ,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清晰真实,这正说明作者对人性把握 的深刻 。   刚开始看书的时候 ,被洛克伍德先生 的那个梦吓个半死,此刻请原谅我的胆小 。但结尾处作者也说:何以有人想象 出来,那些长眠者在如此安谧 宁静 的土地之中,却不得安谧宁静地沉睡。正是这样一句话 ,将我解脱 出来,也因为这样一句话,让我想起《红楼梦》的“落得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 ”,一切归于平寂、归于尘土 、归于风。   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示 ,那便是,要与人为善 、要平和宽容、要懂得表达 爱、不要戳人伤处、揭人短处,还有找对象 还是要门当户对 ,哈哈。   《呼啸山庄》读后感(四):Parrot   I just cant understand why this book is so famous. After i saying it, i think i will be contempted by many good readers.However, i care nothing.In my view,the characters in this book are ridiculous. The plots in this book are also unreasonable.   I have no interst that what will happen to thses characters because the plot is very boring. I Just will never believe famous work, for i consider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re parrots.   《呼啸山庄》读后感(五):希思克利夫这一形象 说明什么?   在封建 制度 下的农庄向资本 主义性质 的农场 转化的过程中,呼啸山庄也好,画眉田庄也罢,早晚要败落,这是必然 的。希思克利夫的出现 ,无非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如果说,希思克利夫早期的行为 ,多少还说得过去,是体现 了封建社会 里最底层 劳动 者对旧制度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压迫,欺凌表示不满 ,进而反抗,那么后来,特别是对他下一辈年轻人 的所作所为 ,已超过了“反抗”,连他本人也说他是在“复仇”,而他这个人,也从本来多少还可得到一点理解 ,同情变成"残忍 ","可恶 ","死有余辜 "。   象希思克利夫这种人,现实生活中 是有的,善良的人们 要警惕。不知道作者是否也有这个意思 。   《呼啸山庄》读后感(六):无望的激情   无望的激情,它燃烧得如此厉害 ,完全 能够将一个人烧成灰烬。   看完电影 《呼啸山庄》后,我带着极大的想要知道更多的欲望 到书店 里去买了那本艾米莉·勃朗特的惊世之作,那是半年前的事情 。现在,我听到了很多人以极大的乐趣 讨论 着这本小说,爱好 文学的朋友们 坚信这本小说所带来的久久无法平静 的发生于读后的心跳 、颤抖,是这本书带给他直接的震撼 。于是我再次回忆 起我之于这本书的阅读 经历 ,并且同他一样的是,看完之后久未平息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仅来源 于作者对人性的从皮肤 到骨髓 的精确刻画,还包括对无望的激情的令人向往 而恐惧 的呈现。   对于角色的任何道德 评判是毫无意义的,举起高高的道德鞭子抽打任何一个主人公 都对我们深入 理解人性毫无意义,我想做的是,追根溯源 地去知道是什么构成了一时一地的特别背景 下的任何一举一动 的缘由 、是什么让人们的理智在毫无希望的激情面前永远屈服于感性 的冲动。在这一点上,艾米莉·勃朗特只向我们描述了被这种感性冲击 的理性 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那么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去知道,为什么理性——尤其是爱情这一形式 的激情前——会这么脆弱 。   张贤亮的《灵与肉》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任何理性认识 如果没有感性作为 基础 就是空洞 的。在某些方面 ,在某些时候,感情要比理念 更加重要 。”这句话几乎为我揭开我上面的疑问 一把绝好的钥匙 ,它要说的便是,当我们脱离感性、自身的渴望、迫切的现实需要 而去探讨理性,那样的理性是空洞而不可靠 的。我相信 ,在做任何报复行为的时候,书中的男主人 公——希斯克厉夫——不会仅仅受感性或理性一方的控制,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是,他会努力 去选择理性来压制因为失败 感、被欺骗感、报复欲带来的撕裂心痛 ,和灵魂被吞噬蚕食引起的必须用忧郁 、冷峻来面对的绝望 的深渊 。   但是,感性的力量 在此时没法服从理性,因为所有的理性所指向的是克制、忍受、心灵 的平静,这几乎是佛家的境界 。作为一个爱得猛烈 而又恨得深沉 的人,这样的理智他必然无法接受。这也是在面对希斯克厉夫和他所爱的凯瑟琳时,我会 更喜欢 前者接近本色 和原始 的疯狂 (尽管小说报复部分 的情节 的确过于残忍),而去拒绝 后者为了名利 而去答应家境 殷富的和雅致却柔弱 的埃德加的求婚——正是她这一举动 导致了希斯克厉夫的三年的远走他乡 和后他半辈子爱恨交加的煎熬,几乎可以更苛刻 地说正是她这一举动导致了后面的全部悲剧。   报复几乎是既定的情节,它将不停地掀动故事的波浪并一波波地引向可想而知的高潮。作者让希斯克厉夫出走,而且一走便是三年,这是一个狡诈的安排,因为在三年的时间内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有合理的一面,浪子回头以及浪子一直浪下去都是可以令读者接受的。但是,这样的安排除了一方面说明希斯克厉夫的爱与恨深得三年时间都没法减色(事实上正好相反,这种沉重的爱恨已经积累到足以将一个人多次烧成灰烬的程度了)之外,却没法告诉我们,在这三年里,主人东的感性和理性究竟在如何斗争。这是我所认为的,在心理刻画上作者所达具有的一点不足,她早早地定了报仇的情节,却没有对人性的扭曲刻画得足够的生动,我们看到,在希斯克厉夫出走的三年里,主人公的人格几乎是静止不变的——所有的一切都被感情冲动都支配,而没有感性和理性斗争的影子。   在感性和理性上的描写上,我们不得不提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本接近变态精神病人的病历《罪与罚》,作者不厌其烦地将全书的460000字中的400000来描写拉斯克尔尼科夫的每一点精神波动,一丝一毫的心理细节陀思妥耶夫斯基都不会放过,以致我们有幸了解到感性和理性的斗争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当然,我终究一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刻画脱离了动作,因而总感觉自己面对的是没完没了的《狂人日记》,因而最后也对这部小说不是那么钟爱。   我已经脱离一开始的思路太久了,现在回到无望的激情以及它是如何控制理性上来。然而经过长篇的评说之后,我又突然觉得没有话可以再往上添加了,是的,我想说的其实只是,无望的激情产生于狂热的以爱情为其最高形式的激情,激情的本质便是感性对理智的完完全全的抛弃和反而过来对理智的控制,因而我便可以这样说服自己:呼啸山庄的所有悲剧都缘于感性对理性的冲击,和理性在激情的感性面前毫无可为。   从头上面的文字,发现我想说的东西基本上没有说清楚。   http://bigming.blogbus.com/logs/7059876.html   《呼啸山庄》读后感(七):荒原的风声   嗯在看《呼啸山庄》的过程中忍不住发了好几条相关的微博……而我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太喜欢用社交平台直播自己的生活的(笑)尤其是记录阅读日常什么的感觉莫名很装逼(?)啊哈哈哈   以前我没想着要看这本书大概是因为它的那些经典配图风格太过粗犷狂野把稚嫩我吓到了(° ٢ °)也可能是因为《简·爱》的风格我看不下去,捎带着她们姐妹的作品我都不想看了_(¦3」∠)_   现在觉得我那会儿真是太年轻啊~   这次突然想看也属机缘巧合,是因为看了点《呼啸山庄》英语大纲文。读的时候感觉怎么说……感觉有点惊到了。挖槽这都是些什么人啊hhh做的都是些什么事儿啊!   不行我得去看看原著੭ ᐕ)੭*⁾⁾   然后就是让我不忍释卷的酣畅的阅读体验和越往后看越舍不得看完的纠结感╰(:з╰∠)_这么好的故事简直不想太快看完啊!   热烈的彻底的在荒原上呼啸的爱,酣畅的不留余地的情节发展,和让我瞠目结舌的人物棱角鲜明的性格。   故事走向,因为读过了大纲文所以基本上知道得差不多了;对里面人物的看法,我只能说,很少有这么一部作品,我看完大半下来,居然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是我喜欢的!这是我自己想想都觉得很好笑的一个点(噗)但是这都完全不影响阅读时的快♂感,因为作者的描述和译者的功底太令我钦佩了QwQQQQ   人文版的这一系列名著我从小看过不少,拿着书的时候那种亲切感真的很令我沉醉,对翻译腔的接受度和喜爱度也一直奇高hhhhh   在完成《呼啸山庄》的阅读后,大概它能跃居我心目中最喜欢的作品行列了(想到《傲慢与偏见》也是我非常非常喜欢和愿意重温的作品之一!虽然二者风格迥异)   很少用豆瓣!第一次发书评!居然是因为《呼啸山庄》!我的荣幸 ꒰⑅•ᴗ•⑅꒱   感觉阅读时的自己就像是在荒原上听着风声,吹啊吹啊……你们的爱与泪,血与恨░|・x・`)   《呼啸山庄》读后感(八):呼啸山庄   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中,此书是阴森晦暗的,爱米丽创作出了大恶人希思克利夫的角色算是深入人心。事实上此书也正因为他而引人注目,一个为爱痛苦一生的男人。   他出身悲贱,被肖恩先生捡回家收养,但又爱上了小姐凯瑟琳。就算是当代这种感情也是不被认可看好的。凯瑟琳嫁给了邻居埃德加。希思克利夫离开后有了钱回来了,应该是怀着报复心理拐带走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不久凯瑟琳生女儿死亡,于是新一轮的报复又开始了,这是下一代。   凯瑟琳之兄欣德利死后,家产被其所夺,欣德利之子哈顿成为了他小时候的翻版。而他又想法设法让其子小林顿娶了小凯瑟琳,算是谋得了两家财产,应该是大仇得报。只是小林顿早亡,而小凯瑟琳又爱上了哈顿,这可真是老天的戏弄。他与凯瑟琳的故事在小凯瑟琳和哈顿身上重演。   希思克利夫终于也“累”了。他情感枯竭了,生机 也消失了,最终绝食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顿结婚,算是圆满结束了。   这算是爱情的悲歌了,比其勃朗特三姐妹中的《简爱》《阿格尼斯·格雷》,主人公都没有得到幸福,只是下一代还好。整部作品非常的晦暗,特别是表现希思克利夫的故事。事实上他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金钱与身份的悲剧,就是凯瑟琳自己也认为不可能嫁给他,还想着嫁给埃德加然后去“帮助”希思克利夫。这就是爱情悲剧的根源。爱情在金钱社会 地位面前几乎一钱不值。   《呼啸山庄》读后感(九):我们终究是不同的人   这本书就像是一条湍急的河流,急急地向前,一刻也不能停留。   这是我读完小说的第一感受。我像是驾驭者一批放荡不羁的驽马,因为马的猛烈奔跑而内心感到一次又一次的悬空感,又惊又怕,却像小孩子般更加努力的抽动鞭子,一刻也不想停下来。   开头时,随着洛克伍德去拜访呼啸山庄的那一段简直让我感到莫名其妙,我无法料想,这世界上竟会有这样一种藐视一切和有些无可奈何眼神的希斯克利夫太太,带有高人一等神气劲的身份不明的哈顿,还有听到凯瑟琳 林顿名字流下眼泪推开窗户喊着“进来吧,进来吧!”的希斯克利夫先生。我读时,这一整个山庄都弥漫着一个“奇”字。主子奇怪,仆人奇怪,屋子奇怪,这一切像是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我,推着我读下去。   然,过程中,艾米丽似乎并不急着像我们解释这一切。她娓娓道来三代人,直到结尾处,谜团才一个又一个的解开,一个又一个的展现。也正是这是,我对希斯克利夫的态度,从不理解厌恶可恨一下子突然的转变为深深地怜悯。   世人多说,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是同一个人,他们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我则不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一个人,渐渐地吃他爱吃的饭,做他爱做的事,不知不觉中成为另一个自己,这是被影响的,这不是同一化。希斯克利夫是因为爱成为了另一个凯瑟琳,他对于凯瑟琳的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这和浪漫的另一个我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和我有着同样的爱好,同样的内心,同样的世界观是不同的。   我们来看看刚被收养的希斯克利夫是什么样的?他和欣德利换马的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对于一件事情的追求和执着有多么的惊人了,从威胁到受打到诅咒,他全都不在乎,他有着那种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的劲儿,而当他得到了之后,他不再去告状,也就是他不再去陷害别人,也就是所谓的只要能让我到达终点,你们往我去终点的那条路上扔多少臭鸡蛋都没关系!等我到了终点我照样给扔鸡蛋的各位鞠躬感谢大家捧场。这是最初的希斯克利夫,我想这是最真实本真的希斯克利夫。好了,我们再看看凯瑟琳,当她发现父亲带回来一个男孩而没有带回来允诺过的马鞭时,她是怎么做的呢?她对着男孩做鬼脸,啐唾沫,然后遭了一顿打。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抉择,但相比她那个没用的只会哭的哥哥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最多也是在成功的路上走着,被人忍了一根生菜然后回扔了一筐臭鸡蛋。这孩子从这里看就发现是玩不过希斯克利夫的。   然而, 他们后来的关系却好到不行,为什么呢?其中不乏有凯瑟琳本身的那种一天就折腾不下五十次的个性,我猜想她早就不想和她那个懦弱的哥哥相伴了,刚好来了一个新伙伴,除去当晚的利益冲突纠纷之外,这个伙伴还是很可爱的。而对于希斯克利夫,他是个外人需要融入新环境,有一个盟友当然是极好的,我们当然也从后来的小凯瑟琳对于小林顿刚来时的态度上不难想象她母亲当年看到希斯克利夫的态度了。最感人的是雪中送炭,希斯克利夫当然会记住凯瑟琳的恩情,也不排除发展成爱情了。   可是这两个人是不同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相同。但是他们开始相互影响,相互同化了,希斯克利夫从来时的坚韧克己渐渐在和凯瑟琳的相处中变得放荡不羁了。而当凯瑟琳从画眉田庄回来的时候,她学好了,她变得很希斯克利夫不一样了,希斯克利夫感到了一种深深地背叛感和不安感,所以他逃避,当然他也走出了和奈丽说:“把我打扮地像样点,我打算学好。”他羡慕林顿的长相和文明的举止,因为他发现可能林顿和凯瑟琳站在一起时是那样的般配。所以他还是努力要和凯瑟琳靠近,要变成凯瑟琳。   而女人总是比男人更早的成熟,凯瑟琳选择了林顿也就证明了这一点,,她的爱情,她的那个努力想要变成她的希斯克利夫。而这一点恰恰是希斯克利夫不能同化的,因为如果他也和凯瑟琳一样选择背弃了爱情,那这个故事就不会是扣人心弦的报复剧了!就没有卖点了。。于是他去其精华,取其糟粕,选择了学习凯瑟琳的这种自私,这种不顾他人的感受,这种对别人的心灵的报复。一步一步,走向了这条路。   他们太相同,他们又太不同。世界太乱,又有多少人能遵循自己的内心,走完自己想走的路。   大悲剧啊。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