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
》是一本由本·霍洛维茨 Ben Horowitz著作
,中信出版社
出版
的平装图书
,本书定价
:49,页数
:320,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
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
,希望
对大家
能有帮助
。
《创业
维艰》读后感(一):入门的管理者
应该看看
lt;Zero to One> 解决
如何产生
和判断
一个想法
是否值得成为一个startup;<The Lean Startup> 解决如何从一个想法迭代成一个真正解决用户
需求
的产品
;这本书,则解决有了一个startup之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简单
说就是简化版且针对startupCEO的管理
原则
整理。
书中指
出大量管理学图书都是告诉你如何在顺境
中做一个成功
管理者,而这本书则告诉你如何在逆境
中做一个成功CEO。因此有些问题
提的非常残酷
直接,比如如何fire people,观点
其实还是比较
笼统,但至少是敢于直接指出现
实的真相
,因此有人说这本书很真实
。
摘录一些简单直接的原则和标准
,不展开,展开的话会非常残酷不好
听:
第四章 陷入困境
不信任
会导致减少沟通
说话的时候
保持清醒
不要想绕过问题,迎难而上
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CEO的基本素质
第五章 依次管理好人
、产品和利润
129好的产品经理
,差的产品经理一节值得一读
第六章 关注
眼前的麻烦
正确
的野心
和不适
合的野心的区别
:正确健康
的野心是以公司
利益
共同最大化为前提
的野心,即不仅仅是个人
的野心,还有和公司一起实现
价值
的野心。
真正的资深人士
的标准:
随便哪个人都能找个记者
为一家
粉墨登场
的新公司写点溢美之词
装点门面
。只有那些世界
一流的公关
人员
才知道如何打理有瑕疵
的公司。他们善于化腐朽
为神奇
,能变废为宝
。这离不开他们精心创建的合作
关系
、过硬
的专业
知识
,以及坚定
的信心
。
四分检验
法:工作
成效
。管理能力
。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其中“合作能力”很容易
被忽略,而且很多时候并非心甘情愿
。但是作为
主管
,你必须要善于沟通,能有效
地与其他人协调
。
第七章 前途
未卜时怎么办
“一”型CEO善于产品策划
和构建产品蓝图
,讲一个完整
有前景
的好故事
;“二”型CEO善于执行
和解决细节
问题。遗憾
的是很少有
人能一和二兼具。通常是“一”型为CEO,“二”型为副手。
领导
者的核心
特质
:
勾画蓝图的能力
让他人追随你的能力: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你,是哪些人愿意追随你,追随你的人属于什么层次
实现梦想
与抱负
的能力
相对应的,如何评估
CEO:
CEO是否知道该做什么?
CEO是否能让公司按他的意愿
行事?
CEO是否能就既定的目标
取得理想
的结果
?
CEO一项重要
工作就是给予反馈
,记住反馈一定是对话
而不是独白
。反馈也不是伤害
,不要伤害员工
的面子
,比如当众让人下不来台。
就目前飞速发展
的IT业,今天还在p2p打车,O2O订餐,明天就智能
家居
、智能汽车
了,就算是大公司的管理者也离不开“创业”的素质要求
,再加上创业公司的CEO往往是技术
转管理岗,都是新手
CEO,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限于创业公司,是入门的管理者都应该看看的书,原则和策略
给得非常简单直接,没有太多花哨的废话
,值得将这些原则和策略keep in mind,然后实践
、再思考
。
-------------------------------------------------------------------------------
一些书中提及的扩展阅读
:
red herrings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安迪 格鲁夫
只有偏执
狂才能
生存,安迪 格鲁夫
乌龟
大王
亚特尔,苏斯博士
从优秀
到卓越
,吉姆 格林斯
一分钟经理人
《创业维艰》读后感(二):想创业,创业中,创过业的人,都应该看看
摘自我的博客
笔记
:『 读书笔记 』4月读书总结
|博文
推荐
我去,豆瓣这个编辑
器居然不能设置
格式
啊,下面是原评截图
原评
《创业维艰》读后感(三):Life is struggle
虽然从未有过
创业的想法,但是读完了这本《创业维艰》之后,对于作者
所讲述
自己
创业过程
经历
过的一些事情
还是深有感触
。
殊途同归
。
我现在感觉
人们
在做许多事
情其实归根结底的来说都是在和自己作斗争:和自己的怯懦
作斗争,和自己的懒惰
做斗争,和自己的欲望
作斗争。
而怯懦、懒惰、欲望等等,这些都是人的生理
本能
,一种与生俱来
的行为
趋向。
作者在书中曾多次以拳击举例,因为拳击不同
于跑步之类的竞技运动
,它对自我本能的克制很是显著
。
平常人
遇到迎面而来
的拳头
时,身体
的本能往往是后退保护
自己,而拳击则要求你克服自己内心
的恐惧
,临危不乱的在对手
出拳的时候迎难而上,观其破绽,主动
反击。
违背本能的意志
,需要
大量的练习
才能巩固,所以可以将作者创业所面临的那些挫折
都看做日常的反本能练习。
违反本能的代价
是痛苦
,收获
则是对于自我的控制
。控制自己,才能掌控敌人
。
无论创业还好,工作学习
也罢,都可以看做是对个体
品行
的一次考验
和用途
,是对个人意
志和性格
的一次试金。
作者在传授CEO的秘诀
的时候,认为勇气
是最为关键
的一项技能
。
同理可以揣测,即使作者不是在IT行业
搞创业,若是拥有
了“勇气”这个必杀技,在别的行业同样可以打出一片自己的江山
。
成功=无与伦比
的求胜欲望+和自己死磕的自控能力+永不妥
协的斗志
。
(从今天开始
每读完一本书都简要的写一下心得
,这只是自己阅读时候产生的一些感悟
,目的
还是想要强
化一下自己对书籍
的记忆
和理解
,同时
也可以避免浑沦吞枣索然不知其味的发生
。
但,俗话说
屁股
决定
脑袋
,很多时候我对于书中内容
的理解,总是会被自己最近生活
的一些感悟
所带偏。
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
搞不好的话,自己虽然读完了一本书,也是一叶遮目,最后也只是注意
到了自己所认同
的一些东西
。)
《创业维艰》读后感(四):有实操,但不合国情
创业类的书有很多,对于类似
的书,其实我不是很感冒,最后挑定这本来读,是因为看到简介
中的“如何解雇员工”“如何裁掉高管
”“如何给好朋友
降职”。有人的地方
就有江湖
,想看看作者有何高明
的办法
,但结果差强人意
,泛泛的大道理
,并且是在西方成熟
的市场经济
国家
才比较通行的办法。
近几年来,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创业成了一个很热的话题
,创业的各种要素
、各个环节
、各种天时地利人和
,而我比较关注的是创业的启动资金
,原始
资本
是如何积累
的。曾经
看过一句话
: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
中需找经验
,这些书大部分
经过
了精致
的包装
,很多重要的事实
都不会告诉你。例如,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
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
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
,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
员的父亲
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
的。且不论这两位世界首富
到底是不是原本
就是富二代
,但至少说明
,创业成功都需要最初的条件
。
此书依然没有明确地交代
第一桶金的积累,只说有了技术,去找风险
投资人
或者去上市融资
。又要说到,这是在西方成熟的市场
经济
和金融
衍生品发达
的国家,这是在计算机
、互联网
发展源头
的美国,高新尖端的技术能够得到投资
人的认可
,成熟的金融市场机制
可以帮助这些企业
得到融资,但这在中国
,几乎不可能
。书中主要是讲授了在公司发展的各个时期
适合寻找哪些员工、中层干部
、高管和合伙人
以及如何处理
这些人的关系去实现经营
目标,这个课题
原本就很大,而且还要讲究
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创业维艰这个题目
倒是起的很对。每一个创业公司,无论是否有过辉煌
的时刻
,几乎每一天都游走在死亡的边缘
,创业之路是一条“勇士
之道,始终
将死亡铭记于心”。书中的一些精神
和信念
还是值得学习,“创业公司的CEO不应该计算
成功率
。创建公司时,你必须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办法。而你的任务
就是找出解决办法,无论这一概率
是十分之九,还是千分之一,你的任务不变。”
读完这书,我的收获是:不轻言创业,也不轻易
放弃
。
《创业维艰》读后感(五):火到不行
的《创业维艰》到底说了什么
从这周开始,每周梦想君(微信
公众
平台
:mydreamplus)都会给大家推送
一本好书
(拒绝
鸡汤
),或深度
,或有趣
,或科普,你可以从这两三千字的梳理和总结里(如果愿意读完)知道推荐书的精华
是什么,当然你也可以趁周末就把它买回家细细读一遍。欢迎
撒花或拍砖。更欢迎你直接来梦想加,我们坐下来聊好书。
所以,《创业维艰》(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港台版:什么才是最难的事),凭什么成为创业者
必读之经典
?
作者Ben Horowitz,1966年生人
,硅谷最牛的50个天使
投资人之一,过去十五年里连续创业三次,在硅谷互联网泡沫
破裂等危机
下数次让两家公司起死回生
。
他说,在担任CEO的八年中,只有三天是顺境,剩下的时间
几乎都举步维艰
。
很多创业书告诉你他经历了
多少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事儿
,可是真正创业的人都知道,熬夜没什么
,也不至于吃不上饭,精神折磨
才最要命
。
好在,这不是一本鸡汤畅销书
,而是朴素
而又务实
地告诉你:本尊是怎么一路用计打怪兽
的(前三章),打完之后本尊又总结了打怪秘籍
以飨观众
(后六章)。
为了方便
大家阅读,梦想君把打怪兽部分和秘籍结合
了一下,或许每个人都能从打怪的经验总结出不同秘籍呢!
(开始读之前我必须告诉你,这文章
有点长,想要简易
读书法
么?直接拖到最底。)
战斗
状态
下的CEO
我们先来理一理打怪这部分。
第一个怪兽是互联网泡沫破灭。
高手
出场连遇到小喽啰练练手的机会
都没有。
en离开
网景公司开始创业不到9个月,就碰上了互联网泡沫破裂,他的公司—Loudcloud—业务
虽在上升阶段
,但主要客户
都是收到严重
打击
的互联网公司,所以此时必须拿到C轮融资来应对
灾难
性局面
。
“当时,我们有将近300名员工要养活,公司资金已经所剩无几
,觉得自己已经快撑不下去了。作为Loudcloud公司CEO,这是我第一次产生这种感觉,但肯定
不是最后一次。”
“在此期间,我学到了最重要的集资规则
:寻找一个统一
市场,其中只要有一个投资者
点头,即可功成,其他30位投资者即便全部摇头拒绝也无关紧要
。”
他找到了那个投资者,公司以高达7亿美元的投资前预估价值为C轮筹集到了1.2亿美元。
可惜
他碰到的这第一只怪兽,一个回合根本
解决不了。
互联网宏观
形势
的急转直下
让公司的销售
额根本无法达到预期
。于是他做出了上市的决定。
迎来了公司上下
一片反对
。他们的理由
包括但不限于:经营、销售流程
不完善
,客户在破产,公司在赔钱,且极有可能一直赔下去。
可是你说这些有什么用?!资金链要断了!
上市是公司融资剩下的最后一条路。他说,CEO任何时候的工作都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论成功的可能性
有多大,CEO的任务始终不变。
于是Loudcloud以低价上市了,短暂
地化解了资金危机,但低价股让公司无可避免地再次陷入低谷
。
对手很强大
,他也很彷徨
。
“一想到未来
的命运
,我就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我不断地问自己最糟糕
的结果会是什么呢?答案
总是一样
:破产,赔光所有人的钱,包括我妈妈
的钱…我的一世英名将
毁于一旦
。可笑
的是,这样的假设
从未令我的心情
有所好转。”
“之后有一天,我问了自己一个不同以往的问题:如果公司破产了,我会
怎么办? 我的答案令自己吃惊
不已:我会买下Loudcloud公司自用的Opsware软件
,从破产的阴影
里走出来,开办一家软件公司。”
请仔细体会
一下,这大概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
换句话说,就是打通了任督二脉。
许多人在陷入思维
的绝境
之后无法直面问题。我快破产了?不行,我不能破产!然后循环往复
,找不到出路
。可如果现实
一点,想:如果我破产了,我会怎么办?反向思考和破罐子破摔
得到的答案,或许能给你清晰
的指路。
想太多带来的不安全感
会将你带向极端
的恐惧。但能不想吗?不能。
在现实中的大部分时间,恐惧感对于一个CEO来说如影随形,要征服它,就要承认它的存在
,并学会
跟它和平共处
,然后去做正确的决定。
所以,他决定把Loudcloud出售,然后开自己的软件公司Opsware,一项使得所有云运行的任务实现自动化的软件。
然后他再次被反对了。
第二只怪兽,是跟在第一只后面的小喽啰,出现了。
他亲自招进公司的两位斯坦福商学院学霸带一堆PPT来找他,告诉他为什么不可行。这位战斗状态的CEO听完之后不置一词,说:是我让你们来放这些幻灯片的吗?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战斗状态下没必要和蔼可亲。
“凭我在公司的地位,以及我们是上市公司这一事实,除我以外,没有人清楚公司发展的全局,没有人能令公司摆脱困境。”
听意见没错,许多专业领域的事都可以留给专业领域的人,但是一个公司生存与否以及如何生存下去这样的基本问题,“是留给CEO一个人的。”
然后问题就来了,他要自创软件公司,要把之前的主营业务都卖掉,他是怎么样找到冤大头买家的?
俩字,用计。
在市场上要让一个东西奇货可居,就是让追求者更多一点儿。
在Loudcloud危机时,许多曾有意收购的买家都自身难保,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几个有实力并需要云计算服务的公司:IBM和EDS。他们在游说时不断对IBM和EDS制造紧迫感,因为多一天,Loudcloud的情况都有可能变的更差而导致买家放弃。他们在自己公司里招待两家公司的负责人,并制造让他们擦身而过的局面。
“我相信应该让两个买家互相竞争,相信除了违法或违背道德的事之外,我们可以不择手段地达成交易。”
这是一条来自于好莱坞经纪帝国CAA创始人的提议。说白了就是:兵不厌诈。
Loudcloud向两个买家设定了八周内决定其中一家的最后期限(意思就是你再不决定我不卖了!),并在第七周的时候成功把公司卖给了EDS。
卖出之前,Ben需要做的是:裁员。
他的董事会成员比尔跟他说:你必须待在员工身边。
“你必须守着公司。”
事实证明,这条建议为日后重建公司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那些即将离开公司的人,那些留下的人就永远不会再信任
我了。”
这种信任是很要命的。
它帮他打跑了第三只大怪兽:竞争对手
在Opsware担任CEO期间,Ben遇到了竞争对手,一家真正在产品上优于他们的公司,抢走了许多重点客户。于是他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非常严肃地宣布他们必须在六个月内做出好的产品。他让每一个员工回去跟家人进行一次认真的谈话,告诉家人他们即将早出晚归,因为:Ben需要我。
相当于说:这几个月你就卖给我了,麻烦你自己去跟家人说一下吧!
但,很久之后他的工程师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到这是最有意思的一段工作经历,团队真正紧密团结在一起。“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在想,我们一定要成功,否则就得滚蛋。”
这真的不是斯德哥尔摩症,这是主人翁意识。
作者在书的后几章里说到:千万不要陷入鼓励式管理的错觉,要实话实说。
尽管他自己并没有具体地把这一段产品研发经历与此结合,但很明显,在危机之时,坦诚相待比傻白甜的鼓励更能团结员工。
讲述这段经历时,作者透露了自己对产品的想法:
(重要的事请自己读三遍)
研发出好产品是创新者的职责。因为客户只能根据对现有产品的体验来判断自己要什么…而真正的创新者才有勇气忽略事实数据。
他对研发团队说:“客户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统统不在乎。我需要你们彻底改造产品。”
当时也有很多人给他不一样的建议,例如研发产品的精简版本,面向低端市场,或者是专注于当服务供应商,而所有这些建议都强化了Ben的一个看法,那就是,客户一直在购买,只是没有购买我们的产品而已。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找渠道,怪营销,但事实上,如果你的产品真的别人强,为什么不能奋力一搏?
第4只大怪兽:技术革新
在Ben的第二家创业公司Opsware运行到第五年的时候,股价一路上涨。但与此同时,虚拟化技术占领市场。
虽然Ben意识到这项技术会最终让云计算服务得以实现,但技术突破导致的局势变化让Opsware必须对产品结构作出重大改变。是就此止步?还是继续迎接挑战?他跟每一个员工谈,只有一个觉得不应该被收购,于是他们在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以高价把Opsware卖给了惠普。
问题又来了,是否一定要在某个时间卖掉公司呢?
en给出的答案是要看CEO对公司发展做出的判断。好吧,你可能会觉得说了等于没说,还真不是。
举了个栗子。
他现在经营的风投公司所投资的一家创业企业收到来自大机构的收购提议。CEO无法抉择,因为他希望挖掘更大的市场潜力,可又担心这对投资人和员工来说是否是最好的选择。
他冥思苦想了一整晚,决定不卖。本以为这个决定会被反对,但董事层却一致拥护。他后来来才知道,因为自己的举棋不定才让大家倾向于卖掉公司。
en对这位小哥的评价是:“他凭借勇气做了正确的选择。”
CEO必须像塑造性格一样培养自己的勇气。重要的事情读三遍:
“你每做一次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勇气就会增加一分。相反,你每做一次轻松却错误的决定,怯懦就会多一分。”
打怪先就讲到这儿。在书里,他碰到的困难不只这些,但他最重要的,不是九阳真经,也不是打通任督二脉,而是有神一样的队友。
像很多管理学书籍建议的那样,作者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依次管理好人、产品和利润
。
关于挑人,他的经验是:凭感觉和外貌来鉴定是最容易错过人才的。
自视甚高的CEO常会陷入飘渺的“第六感”陷阱。
en的重量级销售总监马克是一个看上去沉闷,体型松垮的人,毕业于不知名大学,完全没有“做销售的人该有的”干练强悍。当被问到该如何给销售人员培训的问题时,马克的脸上一度非常为难,过了五分钟,他从自己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培训手册,并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在面试里回答清楚的问题。
巴顿将军一样的语气马上让这位CEO折服,他意识到这是一位非常专业的销售总监。
但他帮助他打跑了第N+1只怪兽。(产品再好有什么用,要有订单!)
学霸CEO或者是完美人格CEO最容易掉进的陷阱之一,就是看重应聘者身上有没有弱点,而不是着重于长处。老话怎么说来着,缺点不明显的人,也没啥明显的优点。
大公司主管不一定适合小公司。大公司的主管处理复杂的决策机制,流程优化,以及部门交流。而创业阶段的公司更需要的是懂得如何从零开始创造流程,而且有很强的创造力。
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可以问他们上班的第一个月会干什么,目的是要找到那些懂得自己为自己,以至于为整个部门设定节奏的人。问应聘者,为什么要加入小公司?事实上,最好的理由是类似于:渴望变得更有创造力。
有的时候呢,一名创业公司的CEO需要招聘人力、技术、销售、营销、财务以及法律人士甚至主管,但本人却从未做过这些领域的事儿,那么怎么样才能找到优秀的人(且不露怯)?
en在书中总结了关键的几步: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去做。在这些岗位上亲力亲为一阵子,就会明白想要找到的特质是啥。
最后,如果招到一位资深人士,不要忘记你才是CEO(注意气场!但不要撕。),不论TA多么资深,都必须顺应公司文化,并且能达到更高的要求和业绩评估。
以上就是梦想君为大家带来的梳理和总结。最后,如果还没看过的读者想要花时间从头到尾读一遍的话,那么在你读之前,梦想君有几颗槽不吐不快,算是个预防针:
1,这本书的章节排列逻辑亟待提升,阅读时候需要不断地回顾前面章节已经提到的内容和事例。基本上是他想到哪儿说哪儿。
2,章节开始之前都会有莫名其妙的,大部分时候跟章节本身丝毫扯不上关系的,嘻哈歌手的歌词。没错,歌。词。
3,如果你是一名日理万机的CEO,时间真的很宝贵,那么读完前五章,从第六章开始你就可以把书放下了。精华都在上面了。嗯。
4,啊还有,如果你看的是英文原版,你会注意到所有指代CEO的人称代词都是SHE。亚马逊上很多网友都怀疑图书编辑为了政治正确而特意使用了查找-替换的功能。
5,如果想要看他关于产品经理的评价标准,直接翻到129页。
《创业维艰》读后感(六):逆水行舟,苦水自咽
当下打鸡血的口号甚嚣尘上,仿佛创业已经是一条阳光大道
,人人都可以走上去,只要一弯腰就可以捡起富可敌国的金块,一抬头就可以摸到天使垂青的橄榄枝。而事实上,死在这条羊肠小道上的人数不胜数,倒在这条荆棘野路的公司也不胜枚举,多少公司,多少工作室抱着无比的希望冲进了大海,然后连个泡沫都来不及吐上一口就淹没了。
当一个现象连大妈都知道的时候,这就已经是红海一片了;当一个词被人人传唱,那离衰败已然不远了。不能不说那些管理类的励志书籍对这些现象是需要负责任的。不比那些鸡血加鸡汤的管理书籍,这本《创业维艰》则显得更接地气,少谈理想,多谈苦难,同时不同于那些诉苦,作者在文字对几大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励志管理书籍,倒不如说是一本CEO成长指导手册,作者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很多CEO都可能会经历的问题一一拿出来分析,同时一一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对于广大想创业或者已经在创业的CEO们无异于一颗暖心的白开水——开水实在,人人都可以摄取,但同时要想化开水为能量,则需要靠自身去做决定,毕竟世上从来没有灵丹妙药。
本书里面有几点觉得即使不是CEO,即使不是管理层,对于做人做事都有所裨益。
第一、迎难而上。如果你同时面对一个简单的选择和一个困难的选择,建议你做困难的选择,因为简单的选择通常不过是把困境推迟了,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情景的推移,问题一旦积累多了,往往企业、个人都可能积重难返,回天无术了。所以与其逃避,不如面对,尝试去解决它,哪怕失败了至少也拥有了一次失败的经历,也在经历中进行了思考。而且每做一次艰难的决定,下一次面对困境时就多了一份力量去面对;而每做一次简单的决定,不过是增加自我的一份懈怠和懒散。问题总是会出现的,逃避毫无意义,坚持下去,柳暗花明总是会有希望的,毕竟如果你坚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那么你能做的就是一步步往这个目标匍匐前进,而不是逃避,逃避只会让你一次次远离你的目标。
第二、孤独面对。作为CEO,你是企业最后的关口,你的背后没有后路,你无从向任何人汇报,也就无从向任何人推卸责任,在困境面前唯有孤独的迎战。你只能通过有限的信息和能力来下达指令,来迎战未知。作为个体也是一样,指望依靠外界来躲避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总会有某个时刻你孤独一人迎接未来。很多时候只有你在意,其他人不会在意,所以你要想办事就只能自己去办,自己去做。
第三、谨慎、快速处置。慎重做出决定,一旦决定了就需要快到斩乱麻,避免拖沓最终影响整个进程,也就是办事前谨慎小心,办事中快速稳重,办事后以此为戒。
第四、承认自己的无能。接受自己的无能,不要强行支撑着去做自己当下无能为力的事情,可以求助,可以悲伤。但是无能只是一种状态,它不是一种属性,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属性是注定的。虽然无能,但是如果确实要做,那么坚持下去,不断磨砺,还是有可能看到阳光的。
艰难中维系,孤独中守望,不过是在赌夜幕之后那夺目的瞬间灿烂罢了。
《创业维艰》读后感(七):难题
运营公司,当事情已经搞砸时,怎样处理解决那些难题
直面过程中的挣扎
不要过多采用过于正面的管理方式,不能只使用权威
失败者的谎言用于欺骗自己
笨办法、直接办法而不是妙计,技术不行就一点点提高技术
不花时间懊悔(但还是要总结),因为没人在意
重视员工培训
写下招聘标准、流程、实施细则
技术、管理债务,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适当的野心,以团队为出发点,少使用我
一对一沟通
企业文化与狂热信仰
展现勇气与决心,做艰难而正确的决定
领导才能:勾画蓝图;让人追随;变现,实干
ceo评价工作给出反馈
《创业维艰》读后感(八):读《创业维艰》有感
这本书的开篇是霍洛维兹引用的一首歌:这是个真实的世界,伙计,一切都结束了。他们偷走了你的梦想,可你却不知道是谁偷的。读完全书之后,我只有一个感觉:这确实是个真实的世界。有失败、有痛苦、有挣扎、有背叛、有黑暗,但同时,有成功、有快乐、有坚持、有感动、有阳光,正因为所有这一切都会以某种方式在某个时间出现在你的身边,所以我们才会真实的感觉到自己依然活着,依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依然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博弈之中。
我不喜欢看只励志的书,也不喜欢别人给我灌鸡汤。这些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他们想要给挣扎的人们一个方向,但是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满满的鸡汤会让情感上感同身受的人们飘飘然,那些淡淡的小忧伤,淡淡的小感动,不会解决你碰到的任何问题。
我们都很期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的途径,除了脚踏实地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意思是说:打仗只能老老实实的求得速胜,没有见过弄巧立异陷入持久而有好处的。战场上如此,商场上亦是如此。在书中,霍洛维兹讲述了创业公司多次遇到生死攸关的情况,多次面临破产的危险,这种情况在科技型的创业公司很常见。他说自己为这家公司当了8年的CEO,算起来顺风顺水的日子只有三天,其余的时间,每一天都在苦苦挣扎。在这些时候,你身边的人可以为你提建议,可以为你出谋划策,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你自己来做。每一次面临问题,他都坚持相信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不论概率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还是万分之一,CEO的使命是去找到这个办法。当然,CEO可以退后一步,可以接受把公司转让出去,或是从上市公司中除名,可以不必背水一战。“与普通人相比,那些令你最想躲藏起来或干脆死掉的时候,就是你作为CEO所要经历的不同于常人
的东西。”越是成功的人,越能够担当更多。在面临危机的时候,能够勇敢的站出来,而不是转身离开。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而是你在半夜一身冷汗的惊醒时发现,梦想变成了一场噩梦。
从最先开始的loudcloud,到转型为Opsware,从一家股价只有0.35美元的公司,到以14.25美元转让给惠普的公司。这中间经历的,远不止书中他本人所说的那么多,甚至那些最痛苦、最煎熬的时刻,他没有写出来。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难以解决,但是却会经常遇到,并且一旦出错就让公司落到8-2曲线的不利一端。包括转型、如何裁掉高管、如何给好朋友
降职、如何招聘合适的主管、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如何成为好的CEO,关于这些问题,霍洛维兹并没有给出确定的方案,而是自己经历过之后的一点感悟,或者说是他自己能够带领公司生存下来的一点感悟。正在创业,或者正处于纠结的CEO们,本书值得一看。
这本书与我以往看过的经济学理论的书不同,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好的产品终会被市场发现。但事实是,好的产品在没有被市场发现之前就已经死掉了。市场往往会得出结论,而不是让你看到过程,但这个结论又往往是错的。从那些学术层面的理论,我了解了经济整体是如何运行的,采取一些措施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我们理论分析出来的结果应用于实践时,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意,所以当局总是在修正自己的解决方案,但似乎这一个方案是为了解决上一个方案所带来的问题。可能究其原因,是市场并没有按照他们预定的轨迹去发展。或许这也正是经济学理论吸引人的地方:不断的追求完美,却发现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
确切的说,读完这本书,我很震撼。市场的残酷是书本所无法描述的,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的明白那种纠结、恐惧却又不得不站在前线的感觉,那种争分夺秒、犹如卧榻有猛虎酣睡的感觉。这样强烈的感觉,我没有经历过,所以我只能在很低的程度上感同身受,为他遇到的那些难以越过的困难而感到恐惧,为他的勇敢而感动,也为他的成功而欣喜。这样的人成功,是因为他值得这样的成功。一个公司的成长,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成长,从最先开始面对危机,和董事会商讨需要提前打草稿,提前练习的CEO,变为一个可以隐藏恐惧、淡然自信的领导一个公司走向的人。这样的成长,又有什么捷径可寻呢?不论是谁,要想获得经验,就要经历,就要踏实的去解决碰到的问题,而不是幻想奇迹的发生。
我身边有很多很迷茫的人,不去尝试,也不去寻找。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泡泡,在这个泡泡里面,你会觉得很舒适。出了这个泡泡,你会觉得艰难,会尴尬,会不安
。所以很多人宁愿留在让自己舒适的泡泡中,不愿意去改变。熟不知,只有打破目前的模式,才能真正的探寻到下一次的进步。这个世界奉行两种评价标准:一是根据你的表现,二是根据你的身份。聪明的人很多,但是只有聪明是不够的。聪明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落脚点,落脚于你的能力或是你的毅力。踏实的去解决眼前的问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看过了别人的艰难,再想一想自己的梦想。我知道这很难实现,理论上,无论是去分析时间的分配,还是课程的安排,我都不太可能达到我的目标。客观的原因是存在的,但是我觉得还有希望。希望是很神奇的东西,会让你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其实很多时候,选择努力,是因为不甘心。不甘心自己以后要做的、能做的只是去重复简单而又廉价的劳动,我认为我自己值得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或许这样的想法太过于狂妄自大,但是梦想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的那个狂妄自大的自己所坚持的事情呢?
当然,这世上的艰难坎坷无处不在,肺腑之言或者前车之鉴也因此难以穷尽。最后,我想祝福所有为梦想而挣扎的人们,祝我们平安,顺利。
自评分:18.2*79*16*8.7/1000=200.14
刘欣越 (申请中国人寿悦读奖)
《创业维艰》读后感(九):生命即挣扎 一个活生生的创业教科书
中信出的一系列跟互联网创业题材有关的书籍不是鸡汤太多,就是各种宏观叙事缺少实操,要么就是将原本只有不到10P的观点用300P左右啰啰嗦嗦说完,而这本书,不是这样的! 本·霍洛维茨真正可以说从打工仔到成功创业者,再到硅谷最有名的50个机构投资人的华丽转身,这背后隐藏的太多太多的未被人关注的故事和细节,而这也是本书与以往编凑的管理书籍最大的不同,在其中能看到本在创业途中所经历的种种挣扎和心得体会。用了半天时间洋洋洒洒的看完,回想起15年在创业公司的种种,本书中的很多情形跟我们当时很类似,虽然我们当时也可以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型创业公司,在西安这样一个创业环境和氛围都同这个城市一样同属三四流的环境,书里的很多故事,我懂,虽然我懂得只是一些皮毛。 先来说说本书的框架吧(至于笔记,前面很多书评已经写到了,我也就不复制粘贴了) 第一章到第三章 讲述本如何从一个打工仔码农,成功蜕变为一个创业者,将企业做强做大,最后变卖转为投行的经历。(详情自己看书,不做赘述) 第四章可以说是本在创业经历中的心得体会 第五章到第八章 讲述作为一个创业型企业CEO如何去管好自己的团队,研发产品,创造公司利润。及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创业者&CEO。 第九章——讲述本转作投行的大致经历
看完本书,我只觉得酣畅淋漓,具体还得各位看官仔细看 本书既可以作为创业公司必备,对于很多传统行业也是这样。与其说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将我们原本未关注的很多东西重新串联起来。就像在15年创业风潮最高的时期,精益创业、匠人精神、微创新,这些概念在以前只是未被人经常提及罢了,而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的管理方式又在很多传统行业掀起了一波所谓的“更新潮”。 做过传统行业,期间转战互联网创业企业,又回到传统行业,可以说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履历和那段时间对个人心智的冲击,互联网更多的是给我们扩宽了思考问题的维度,哦,原来这个事情可以这么搞。 第五章和第八章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部分,不管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行业 看书的时候回想起自己这两年带团队的经验,自己所在起来由原来的别人以为已经即将退出这个市场没想到经过15年的调整市场上又有了我们的声音,并会在未来大放异彩。很多时候,勇气比智商更重要,就像本在书中说的,CEO是做出来的,只有你做了,才知道自己能不能。虽然这是在大家看来最不过普通浅显的道理
,可真正又有多少人做了呢。
生命即折腾。《创业维艰》是一本值得深读和多读的书,第一次读感觉很多东西还没有完全理解到位,而且类似这样的管理类书籍需要与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进行关联思考,但愿下次读会收获更多。
mark!就写这么点,睡觉!
《创业维艰》读后感(十):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实现人生的更多可能?
最近看了一本书:《创业维艰》,然后在豆瓣上评了五星,并写了一句简短的书评:
如果你要准备开公司,建议读读看;
如果你正在遭遇不顺,通过此书你可以get到里面的精华思想及方法措施;
如果你心里不平衡别人为什么能成功,那你得看到别人背后的努力!
在我没有阅读此书之前,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竟能遇到如此多的困难和麻烦事,竟还能一一化解。
没有谁的遭遇比作者还要波折!起起落落,反反复复,不管是身体、心理,都是常人无法忍受和体会的。
幸运的是,最终的结果是好的。什么“起死回生”,什么“险中求胜”,在逆境中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什么是比难更难的事? 世上“比难更难的事”是什么呢?
曾经我也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直到今天才发现,我所认为的那些问题,在别人心中根本不算回事。到底是自己太年轻,经历的不多,见识也不够。任何亏越早吃的好,任何难事越早遇见的好。
总结下来,这些难上加难的事具备3个特征:
1、高难度
在常人眼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普通人遇到高难度的事,99%会选择放弃,原因有两点:
一是,从未触碰到的高度,不知道该怎样面对;
二是,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2、不确定性
对待确定或不确定的问题,我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比如数学上的微积分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在一个确定的世界里,微积分方法占主导地位,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进行精确计算。
但在未来那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可能性和统计学方法。谁都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更不确定这比难更难的事到底是什么,包括能不能完成,完成的概况有多大等等,都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
3、处境极其恶劣
事情在变得更糟之前,总是最暗淡无光的!
人在身陷绝境时,面临的唯一选择是,要么生存下去,要么彻底毁灭。绝处缝生的例子倒也不少,在这种极其糟糕的环境中,挣扎或许还能摆脱困境,但不挣扎,就只能加速毁灭。
就像书中作者所说的:“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这句话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去读,都会有一种油然敬畏的感觉,却也是一种对当下最执着的坚持。
这份坚持,难能可贵,最值得人敬佩!试问自己“坚持过什么”?或许不知道多久以前,我们连自己都忘了,是不是还在坚持着,自己所渴望的东西。但至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够回忆起,最初我们所希冀的一切。
那这比难更难的事又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1、个人方面
就个人而言,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两个:
一是,对自己内心的控制;
二是,实现自己的梦想。
原本以为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其实很脆弱,原本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梦想,但你真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梦想吗?
有人说:你只是看到别人的辉煌,却没有看到别人更努力。
或许你羡慕着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者,或者嫉妒着同行的大咖牛人,甚至是鄙夷着身边优秀的人,你觉得他们都不如你,却拥有着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于是你愤世嫉俗,于是你沮丧惊慌,而你只是没有看见别人:
背后的汗水,眼角的泪珠,咽下的猩红,亦或者踩过的坑,受过的罪,还有那些,不能被常人理解的想法、肩上的压力、无数次闭不上眼的长夜、难以名状的煎熬。
没有什么是一个人不能经历过的。
2、公司方面
一个公司最怕遇到的是这两种境况:
你的公司没有按照预想的轨道运转;
遇上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样的境况。
而更难的事是,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境况。
怎样完成? 从特征和体现来看就知道,要完成这比难更难的事肯定不容易,作者用亲身经历写下了此书,也是很用心地将自己的方法措施告诉了我们,希望我们少走点弯路。
别人都是说,如何做正确的事,不要把事情搞砸,而这本书却告诉你:把事情搞砸之后,你该怎么做,而且是你必须要做的事。
我自己总结为5个步骤:思考——挣扎——决定——改变——行动(做)。
互换角度,思考问题
有时,问问自己“我现在没有做什么”,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论是用来个人问题的反思,还是用来会议议程的回顾、评估,思考完后,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了。
有时候,你没有做的事却是你真正应该关注的事。
电影《怪诞星期五》中,母亲和女儿由于缺乏沟通,而关系紧张,因此,他们希望能互换身份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在电影的奇幻世界里,她们实现了这个愿望,交换了身体,体验到了对方所看到世界。最后,母女二人换回各自的原形,自此变成了知心朋友。这就是“怪诞星期五”管理策略,掌握此策略,也就是要我们互换位置、角度,来思考问题。
人生就是苦苦挣扎
人生在世,就要接受挣扎,不断折腾,生命即挣扎。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帆风顺的生活虽让人憧憬,但没有折腾、吃苦的人生,也必定不完美。
挣扎不是失败,但会导致失败,如果你孱弱不堪,你更容易失败,大多数人都是不够强大的。所有出色的企业家都会经历挣扎,而且是苦苦挣扎,因此,人人也都会挣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挣扎成功,你也许会挺不过去,这是挣扎的恼人之处。挣扎是成就伟大的竞技场。
既然挣扎之苦避免不了,也无法可解,有些小建议,我们不妨听听看,借鉴一下,或许它们会让你受益匪浅:
不要扛下所有责任这是下国际象棋:天无绝人之路,总有一步棋可走只要坚持下去就有转机不要过分苛责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折腾 做出决定
在非常时期,做出一个决定是多么重要,它关乎生死,一个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但又是那么的难,好像做什么决定都是错的,你不确定前方是悬崖,还是平坦大道。
绝对保持理性区分事实与感知的差别应对情绪性讨论的关键是冷静把想法写出来 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必须实话实说,注重沟通效率,拥有被信任的能力把控野心,有全局观意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高标准要求以退为进解决最大的麻烦:心理问题 英雄还是懦夫,由行动决定
创业公司的CEO不应该计算成功的概率。创建公司时,你必须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办法。而你的任务就是找出解决办法,无论这一概率是十分之九,还是千分之一,你的任务始终不变。
生活在逆境下,害怕并不代表没有勇气,真正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由行动决定。英雄和懦夫,勇敢与胆怯,其实没什么差别,唯一能区分它们的,是你的所作所为。
在遇到那些紧要关头的问题和处境时,老天考验的不是你的智慧,而是你的勇气。而正确决断需要智慧和勇气,智慧的人知道怎么做,勇敢的人敢去做,做到知行合一。这让我想起了王阳明的:“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
吾日三省吾身,也问自己一句,该如何改变,身陷绝境又该如何自救?
当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发生,那么唯有把自己置身绝境,再无退后一步的境地,审视自己身边所有的一切,集中自己的所有的精力用于做出一切应有的改变。
人生那么长,为什么要停留在解释、懊悔、甚至是寻找借口的岔路口上呢?
要知道,所有的人都只看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只在乎最后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被人仰慕还是无人认识?你在这里倒下,你就只有怀着遗憾和不甘成了别人眼中的失败者,被遗忘在历史的车辙中,淹没在时光的洪流中。所以你已不会比这再差,那又有何所惧,你做出的哪怕一丝的努力都能够让你比之前你的更好一点,而你又有何理由去拒绝?
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日子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并不断挑战那些“比难更难”的事,只有完成并走出了那些困境,才能实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仅仅是活着,还要漂亮地活着。
原文链接参考: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实现人生的更多可能?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