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朱光潜谈美的读后感10篇
2020
12-21

朱光潜谈美的读后感10篇

  《朱光潜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13,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一):美之于摄影   庆幸是在爱上摄影之后读到这本书,作者 把我们头脑 中关于美的碎片 式认识 梳理集结,书中观点 有些穿越时空 与我遥遥呼应,有些给我启发,有些给我鼓励 ,要过“艺术 的人生 ”则变成更加坚定 的人生理 想。   曾经 纠结于这世界 迎面而来 的美好 太多太密,希望掌握各种手段 一一捕捉,于是学声乐、学钢琴 、学舞蹈 、学语言 、学化妆、学色彩 ,但最终能够坚持 下来学有所获的并不多,我仍然不擅用音乐 舞蹈表情 达意,也无法用画笔描画变幻的色彩,语言表达 终是我的短板,唯一可以勉力维持的“表达媒介”只有冰冷的机器 。朱光潜说艺术创造要有所取舍,那么我在相机 处的归宿 也不失为一种对表达媒介的取舍,终于可以对各种半途而废 的技艺学习 经历 略感释然。   朱光潜说审美 的过程 是完全 直觉的,没有实用主义 没有科学 精神 ,纯粹 因美而美。反观自己 ,说不清 在每一次乘兴拍片,意外收获 好片和朋友 圈获赞之间,哪一个最能令我欣喜 。在用摄影之眼看世界 之后,一张张成功 的照片 和对新世界的光影定格,似乎比身处当时当地感受 异域风情 更加令我兴奋 。对技术 的迷恋、个人 审美力的标榜和炫耀的心理 诉求皆出自实用层面 ,盖过了沉浸审美之中的享受 ,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   朱光潜说艺术创作 皆是始于模仿又高于模仿的过程,同时 因为创造,生有涯而美无涯。我的摄影心路也经历了 一段曲折 的变化 :最初喜欢 用名家照片给自己填鸭,试图培养眼力。最近却慢慢不太愿意在拍片之前看到别人拍摄同样主题 的片子。如今看来,是否应该为我终于告别最初的模仿阶段 而暗自喝彩。微妙的心理变化其实也源自我对摄影有限 性的质疑。——同样的景色 ,同样的角度 ,无数人踏足记录 过的名胜还有没有探寻的必要 ?我想“创造”二字恐怕就是最好的解答了。   创造从何而来呢?如何才能 有独到的眼光 进而坚持艺术的人生呢?朱光潜说要有“源头活水”,在我理解 便是常怀天真 童心,处处发现 创造,提升个人的文化 识能,对世界的认识与了解 ,以及伴随向上的个人的性分、情趣 与修养 的水位。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二):《朱光潜谈美》总结 、书摘和感想   :个人认为本书中对美的定义 偏向于个人美感 体验 、以及这种体验来源 的普遍 规律 。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我们见到的形象 都是各人自己性格 和情趣的返照。   ·注意力 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 目的 ,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 力偏在事物 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 偏重意志 ;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 ,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 ;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的本身,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 的就是于饮食 男女 之外还有更高尚 的追求 ,美就是其中之一。   ·在实用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 关系而得到意义 ,到了孤立绝缘就没有意义 。但是在美感的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体 现出价值 。   感想:   ·在画画 的时候 应暂时撇去实用至上的观念 ,全身心 地把注意力放在创作上。   ·抽象画的抽象对应的是具象画面 ,科学思维 的抽象对应是对直观所见的提炼。美感态度是直觉的。   二.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 人生的距离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 它们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要 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 的距离之外去看。   例:为何倒影比正身美?为何有人是古董癖?人为什么不满 意自己的境遇 而羡慕他人的境遇?为何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当时违背道德 现在却传为佳话 ?……   ·艺术家 和审美者的本领 就在于能跳开利害与圈套,只聚精会神 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它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近,容易 想到种种人生实际问题 ;距离太远,使人无法了解,因此无法欣赏。   例:韩昌黎“文以载道”、现代的“革命 文学 ”,从道德观点谈文学,以文学为宣传 的工具 ,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实用的世界去。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 的写实主义 不相容。照片的逼真自然 容易像实物一样 引起人实用的态度;而雕刻、图画都带有若干 形式 化和理想 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 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 的片段 。   例:表演 时的唱腔声调不似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 加以抽象化、波斯图案对肢体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 哥特式雕像把肢体不自然延长、中国 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但他们的目的正是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 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的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 的,但也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 化。艺术所用的情感 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 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尽管感情 深刻 经验丰富 ,终不能创造艺术。   感想:   伦勃朗的《夜巡》在当年扮演的是给人照证件照的用途 ,他对每个人物 刻画的分配不均必然引起强烈 反对,但是现在这幅画已经是纯粹美学的东西 了,自然人们 的视线 也转移到这幅画的美感上。同理可得,此类的艺术家都是因为跳脱了时代 的局限,所以才成为了艺术史上的革新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 的人情 化   ·移情作用 :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 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 吸收于我。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 的倾向。   移情现象 可称为“宇宙的人情化”。艺术和宗教 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 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 主义的色彩。   ·美感:   前提 :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结论 :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各人的世界都是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   2.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模仿物的形象。(陶冶性情 的功效 )   四.希腊女神 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两个要素:1.意象和现实 的适当的距离。2.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   ·打到享乐主义的美学:美感和快感的区别 ?   1.美感与实际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需要 的满足 。   2.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反例:佛洛伊德派的学者 错处:认为文艺 是性欲的表现 ,并把这种满足视作美感(性欲在文明 社会 中被牵制而不能得到充分 满足因而压抑 进潜意识 )。   3.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聚精会神的而不是反省的。   ·艺术上部分 之和不等于全体 ,最易带来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美。   反例:实验 美学:通过线条颜色 让被实验者比较喜欢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做出统计。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联想: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   联想性质 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 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 的联想。   ·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   形式和内容 的争辩:我们否认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分开来讲,但是美感与联想这个问题,我们赞成形式派的主张。   1.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不免带有思考。   2.美感要求 聚精会神在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使注意力不专。而且联想大半是偶然的。   反例:武昌人喜欢《黄鹤楼》、知道达芬奇声名大而喜欢《蒙娜丽莎》,这些都是自然倾向,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六.灵魂 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 与欣赏   ·考据学的内容:版本、来源、作者生平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 知识 ,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了解和欣赏是相互补充的。未了解决 不足 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最基本的功夫 。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   ·考据癖学者通常会翻的两种错误 :   1.穿凿附会: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 ,却不必完全受史实的支配。   2.忘记欣赏:考证出来以后便以为能事已尽,而不去进一步玩味。   ·批评学者的四大类:   1.自居“导师 ”:   他们对于各种艺术抱有一种理想而自己却无能力 把它实现于创作,于是拿这个理想来期望 旁人。   2.自居“法官”:   心中预存几条纪律 ,然后以这些纪律来衡量一切作品 。   *以上两类常合在一起:典型 例子 :欧洲假古典主义批评家(以古典作品为纪律和教条约束创作者)   3.自居“舌人”:   不发号施令 、不判断 是非 ,只把作者的性格、时代、环境 、作品意义剖析出来,让欣赏者易于明了。   4.印象 主义的批评:   主张个人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认为批评应该是主观的、艺术的。   ·对比   科学态度的批评是冷静 的、存在 评判标准的,而欣赏的态度则是注重物我交流 的、置身于作品之中的。   印象派的批评可以说是“欣赏的批评”,但是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在文艺方面 ,个人的趣味 本来有高低 。文艺虽然没有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 。遇见 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 ,我们还应说出何以觉得它好。   ·总结和现实意义:   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 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   现在一般青年 又不肯做脚踏实地 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都是很大的错误。   七.情人 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Q:什么叫做美?   一般人看来,美是事物固有的。错。   有一派哲学家 说美是心的产品 。错。   康德:美感判断是主观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 的构造彼此相同 。   黑格尔: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 或理想。   托尔斯泰: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教训 。   大约哲学 家都有过信理智 的毛病 ,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是直觉不是下判断。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交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   ·线条实验(图)结论:   1.最简单 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2.心灵 把混乱 的事物综合 成整体 的倾向有一个限制 ,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   规律和节奏 的心理影响:内心 无意的预料被打破,形象的整体也随之被打破,类似 摸黑走楼梯 踩空。   ·美的欣赏像柏拉图式的恋爱 :无所为而为,不带占有欲。   老子 :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的错误   ·人物都以常态 为美,通常人 说一件事丑,其实不过是因为它稀奇古怪 。   ·自然主义 :   卢梭:上帝 经手创造的东西,本来都是尽善尽美 的。   罗斯金:艺术原来就是从模仿自然起来的。   ·→写实主义:   例,实派作者左拉,小说 家   疑点:①自然本身已经很美了,又何必有艺术?②而如果自然全体都是美,那就没有美丑的标准了,连自然美这个名词本身也没有意义了。   ·理想主义:自然中有美丑,艺术只模仿自然的美,丑的应该丢开。美的东西中又有些性质是重要 的,有些性质是琐屑的,艺术家只选择 重要的。   ·古典派的类型 主义:最重“类型”,即全类事物的模子。一件事物可以代表 一切其他的同类事物时就可以说是类型。类型主义即事物的常态,就是一般人说的自然美。   疑点:凡是一个模样 能套上一切人物时就不能适合于任何人,好比衣帽一样。近代艺术搜求的不是类型而是个性 。   ·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   理想派以为美在类型,写实主义以为美在自然全体。理想主义只是精炼的写实主义。   ·Q:艺术对于自然的态度?   A:事实 :1.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2.自然丑也可以华为艺术美。→结论:1.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2.艺术的美不是模仿自然美得来的。   德拉克罗瓦: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创作与欣赏:   一首诗做成后,观赏者要用自己的想象和情趣来交接它,才能有所得。   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能维持住的,需要读者帮忙。   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欣赏。   关系:创造中都有欣赏,但创造不全是欣赏。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   ·艺术的雏形:游戏   艺术与游戏的共同点:   1.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   2.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   3.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   4.像艺术一样,游戏是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艺术与游戏的区别:   1.艺术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有社会性。艺术的创造必有欣赏者,艺术家不只表达,还有传达的需求。   2.游戏没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而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   3.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须得技巧。第一要研究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出来。最终作品的呈现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艺术家创作时的心理活动:他必定使用想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   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创造的定义: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地情感。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有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脱围是选择的基础。   联想作用:旧意象的新综合。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   接近联想:怀古、忆旧。   类似联想:拟人(移情作用)、托物(不愿直言心事,顾婉转以隐语出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拟人和托物都是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象征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不二法门。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诗人于想象之外必有情感。   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 ,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抉择意象。   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情感的综合使得文艺作品具有完整性,营造出总印象,从而使散漫的意象变得不散漫,重复的意象变得不重复。   ·文艺作品不能按照主观和客观来区分,艺术家需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情感或处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观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艺术的任务:由情感而创造意象。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   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范率。   情感是心感于物的激动,和脉搏、呼吸诸生理机能都密切相关。这些生理机能的节奏都是抑扬相间、往而复返、长短轻重成规律的。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如此,都是把前规看成定例。   ·Q:艺术上通行的做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   A: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者得其形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效颦,在彼为美者在此反适增其丑。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   Q: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又何必取乎格律?   A:提倡不要格律也是危险的,第一流的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   Q: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   A: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也决不足与言创造。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有个性——成于环境,随环境而变化,有群性——得诸遗传,不易变化。   艺术中的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率,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艺术家的极境是:脱化格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艺术上的模仿不限于格律,最重要的是技巧。   技巧分为:传达的方法、关于媒介的知识。   学习传达的方法是为“手能从心”;学习媒介的知识是利用过去经验、吸收已有文化。   ·模仿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天才=本钱(遗传+环境)+个人努力   ·灵感是潜意识 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一种意象,让它陈在潜意识中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   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是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应有地美点。   1.好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全体与部分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表现人格)   2.“修辞立其诚”,一首诗或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外于形,不容有丝毫作假。(真诚本色)   滥俗就是没有自己的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俗人(缺乏本色)与伪君子(掩盖本色)的生活最不艺术。   3.伟大的艺术与伟大的人生都要兼有严肃与豁达。(深谙取舍)   ·Q:善恶与美丑的关系?   A:狭义:伦理实用(有所为而为),美感价值超实用(无所为而为)。广义:善是一种美,恶是一种丑。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三):《慢生活》   《慢生活》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花了大概快一个月的时间看完这本书,老师初次介绍我看的时候,正是我混沌、苦恼不堪的时候。常常为自己莫名的想法而苦恼,但是慢慢的看这本书,眉头的阴霾也就慢慢地散开。   以前常为自己脑子里讨厌的想法苦恼,现在也懂得了,脑子里想到的那点东西不过就是那样。   全书教会了我什么才是艺术。   艺术中的艺术和生活中的艺术。艺术中的艺术总的来说就是“无所为而不为”,这一句简单的话,不但告诉我艺术的真谛,还传达了各种修心、做人的道理。   回头发现,当自己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特别的纯净。由于和父母关系一般,也没有很多的交流,即使听到他们的“命令式”的话语也不大放在心上。那时候的学习,就是一个原因:我喜欢。后来也因为私人问题,对于喜欢的事物开始转移,再后来,加上升学问题,学习突然变成一个担子。你好像要挑得起它,才能往上走。压力随之而来,即使是喜欢的学科也随即变得毫无趣味。   那时候,记得班主任说了一句“你的学习方法变了”。以前不懂,现在越长大越懂得了。   那么,回到“无所为而不为”这个点上。让我领悟到的,也恰如书中所说的,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事先想到它的未来,它那“实用”的结果,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利俗,自然而然再回头做起这么一件事的时候,它就显得不再那么“轻松”和“纯净”了。慢慢的,利俗的心态,也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焦急,往往也正因如此,“欲速则不达”。   其实,在全书作者都一直在提到艺术的慢,只是说的并没有那么明显。难道上战场前的磨刀千日,说的不是慢?难道发现生活的情趣,需要的不是慢慢的体会和感悟才能有的,这不是慢?   也终于,在书末最后一篇,作者明目张胆的把“慢生活”提出来。艺术永远脱离不了生活,艺术也永远脱离不了慢生活。   为何这么执着于慢?   相信试过焦虑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我要快,我不安全。   当我们开始焦虑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啊,这个地方人多嘈杂,我要赶紧做完这件事然后离开;不是吧,这里这么黑,我感觉这里好不安全,我要走快两步,赶紧离开。诸此类推的事情和情绪对于一个要快的焦虑的人来说太多。   但是,当他回到他的安全地带,他可能又会发现:今天可能是举国欢庆的节日,又或者今天那里正在举办一场感人的活动,为什么我没有停下来去感受自己的生活以外的喜悦呢?又或者回头再想,会觉得,这么安静的街道,皎洁的明月都不是一所喧嚣的城市白日里能够看到的情景,为什么我不知道放慢脚步来欣赏这一场夜的盛宴?或许路边的树丛里有声声叫唤的知了,来告诉我们夏天的美好。   这里回到书中所说的:情趣。也正因如此,我才开始明白,无论是艺术美,还是生活的艺术,都先决于“慢生活”。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四):慢慢走,欣赏啊。   前言:   8月末,检讨自己阅读量创新低,9月刷新了上个月再创新低,10月直接没看过书(面目可憎!!),11月下旬决心开始迎头赶上,恶补前面落下的功课。(昨天连续考了4个小时,感觉被掏空)。   想到往后可以恢复“晨读夜跑”的生活,想想还是有点激动呢。先定个小目标,在春节前把双11血拼了二十几本书全部看完。还是要有目标的,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   --------------------------------------------------------------------------------------------------------------   大师就是可以把抽象的话题说的通俗易懂、简单清晰,条理脉络清晰还语言风格恰到好处。不会过硬伤胃伤脑,还要文辞足够美丽。比如谈“美”这个话题。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感慨: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启了心理学的征途。五十多年后的朱老先生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如“移情”“弗洛伊德派心理学理论”“意识”“联想”讲解美学。而中国在2001年在北京市朝阳医院才有了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   如下是阅读感受的整理:   1、美感是有距离的、不真实的、无用且新鲜的,像是加了蒙版滤镜的照片。   2、美感是不用钱的、无所为而为、与实用活动无关。   3、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专注事务本身,只看表象成分。讲究here and now。   4、批判性思维不适宜在美学欣赏范畴,因为太客观冷静。   5、“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体现 在脑神经科学说,恋爱的人关闭了前额叶皮层。心理学上说,你只是在与想象中的对方谈恋爱(参考《不要用爱控制我》里举例的:你心目中永远的泰迪。)   6、篇章《艺术与游戏》可另起名曰《论艺术与儿童的关系》。幼儿主导活动是游戏,以朱老先生的观点是,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游戏与艺术,同为消遣之用,同样需要郑重、专心、认真。儿童在幻想的世界中仍郑重其事的态度让我想起PD“查理”的活动。   艺术与游戏的区别在于,艺术有社会性、有传承愿望、被珍重和敬畏。   丰子恺说,我的心只为四件事: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艺术和儿童。果真是艺术家,这四件事都属于朱老先生的“艺术”范畴内容。   6、艺术是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是堆砌建筑的基石。   7、最好的文学是经历,能跳出当局,以高一个维度描述。文字是生动鲜活的。   共情。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作品的情感是真实且饱满的。   以上是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理解。   8、任何学习的基础都在于模仿。看林初寒的微博说,要拍好照片,首先你需要一个偶像,然后模仿他的风格,再多拍多看多思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事半功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源于积累,从量变到质变。   发展心理学的大师皮亚杰说,心理起源于动作,是认知的源泉。我的理解是,这解释了为什么要朗读、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等。   9、你没有成为天才完全是因为努力不够,并没有到了拼天赋的地步。每个人都可以是天才。   那么多人被各种东西砸过脑袋,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皆因功夫足够了,灵感才会自然流淌。灵感是潜意识的积累体现。如,很多年前看的文章,某天突然想起来并顿悟了,很多道理当时没看懂,却在遇见某件事的时候明白了。   你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就像你每天吃下的粥粉面汤,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却一直滋养你的身体骨骼。潜意识在酝酿着、发酵着,不要慌,它一定都在的。   10、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与生活之中,处处皆美。欣赏美,是一种能力。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