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芳华》影评10篇
2020
12-20

《芳华》影评10篇

  《芳华 》是一部由冯小刚 执导,黄轩 / 苗苗 / 钟楚曦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 类型 的电影 ,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 的一些观众 的影评 ,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芳华》影评(一):《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 或细节 是什么?   在残酷 的战场 上,刘峰每天都眼睁睁看着自己 的战友 一个一个的离开 ,到最后的时候 自己也失去了 一直胳膊 ,压抑 的环境 让他想放弃 自己,幸亏后来被救援队找到了,挺了过来。何小萍在文工团虽然可以跳着自己喜欢 的舞蹈 ,但却总被侮辱与损害。到了战场上每天救死扶伤 默默的忙碌 着,战争结束 后被追捧表彰为英雄 的时候,她突然 像一根紧绷弦突然断了,除了喜爱 的舞蹈什么记不得没了,在精神 病医院 草坪 独舞的时候,很伤感 。刘峰到精神病院看望何小萍,医生 说,大白菜 冬天放在室外不会坏,移进温暖 的室内,就坏了。刘峰背对何小萍把眼泪 流出来,再转过脸来,握着她的手,和她说话。何小萍却只说了一句,你可以抱抱吗?从始至终何小萍的要求 很简单 ,只是想要身边的人和善 点,给她一点点温暖。其实原著 里面有些很感人 的经典 镜头 电影没有显示出来,冯小刚导演 对这部影片 也是用了心,里面人性 ,社会 。情感 等表达 的都很好,冯导自己也说过这里面也代表 着他自己的芳华。影片最后韩红老师 的绒花响起来大家其实都是久久没有反应 过来了。   《芳华》影评(二):最宝贵 的青春 ,芬芳 的年华   “青春不是年华,是心境 ,是无边的憧憬 ,是恢宏的想象 ,是生命 的深泉在涌流,是炽热 的感情 ,是美丽 的象征 ,是无穷的希望,是力量 的绽放 ,是勇气 的勋章,青春是你我的。”宝贵的青春永远 不会消失,它将变成最美好 的记忆 ,永远留存再心底 ,记录 下那段芬芳的年华。   《芳华》是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 ,黄轩领衔主演,苗苗、钟楚曦联合主演。   《芳华》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 改编,以1970至1980年代 为背景 ,讲述了在充满理想 和激情 的军队 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 ,在成长 中萌发爱情 萌芽的同时 却不得不经历 残酷的战争的人生 命运 故事 ,他们的命运中充斥的变数。影片中“活雷锋”刘峰质朴 善良 ,一无所有 ,只有善良,是文工团里最不起眼 的男兵,但他主动 包揽了团里的脏活累活,为大家服务 ,因此获得模范标兵表彰,深受整个文工团喜欢 ,却由于一次触摸事件 被集体 抛弃。何小萍是从乡下来的文艺 女兵,进入文工团后,原以为脱离被当做累赘 的家庭 就能一帆风顺 ,在文工团因不合群 的性格 ,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挤,从而被巨大 的孤独 感包围。萧穗子是个很浪漫 的人,充满少女 心,亲历了何小萍与其他团员发生 的多起冲突 ,也见证 了刘峰的命运起伏,与刘峰的感情更像兄妹 情,默默暗恋 着文工团小号手。三人因命运巧合重逢在硝烟弥漫 的战场,昔日文工团的战友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等人也在时代 的变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 的人生命运。   “哪怕没有轰轰烈烈 ,但有个人 时刻 在你身边相依为命 ,那种长相 厮守 才是让人羡慕的神仙 眷侣。我也相信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虽然是成长中爱情的萌发,但是在充斥着变数的命运中却容易 得到感悟 ,不需要 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的爱情,相互陪伴 着,牵着手一直一起走下去就是一种幸福 。“这几十年的经历,让我们明白 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相守才是最温暖的承诺 。”陪伴是最能表达爱的方式 。“一个人的情话 说得再动听 ,如果不愿意陪着你走过这场漫漫的人生路 ,那他只是过客 ,而不是归人。我们这一生 ,不就是找一个人白头 偕老吗?”实实在 在一起走完漫漫的人生路 ,携手从黑发 走到白头,这才是最珍贵 的爱情啊!   一个人的芳华,一个人芬芳的青春年华。多少美好的回忆 ,都保存在 这段芳华里。   《芳华》影评(三):初观芳华,泪落两行;再赏芳华,回味绵长。   初观芳华,泪落两行;再赏芳华,回味绵长。   雪绒花带着芳华的剪辑,感人。这种感性 的片子 适合一个人看,情到深处安安静 静的感动 。好片子该当如此,在欣赏 故事的同时,引发人深思 ,使老人们 能够回味峥嵘岁月 ,也激励 着年轻人 奋发向前。电影里的姑娘 们跳舞那叫一个赞,这功底应该是打小练出来的,美丽不局限于表面 。真心 希望能多拍出这种高品质 的电影。下面说说 给我印象 比较 深的几点。   1、音乐 选的好。刚开场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 人民 解放军 进行曲》响起,浓浓的历史 感迎面扑来,好像马上就进入了那个年代。 雪绒花、草原 女民兵、沂蒙颂、英雄儿女 、送别、驼铃……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   2、演技 在线 ,细节逼真。除了唱歌部分 不是林丁丁真唱的,跳舞演奏都是真功夫 ,跳舞不用说 ,姿态 优美 又专业 ,看脚背就知道。演奏者的仪态和演奏细节也能对上,看手指 和呼吸 就知道。这也是感触 非常深的地方 ,真心希望国产剧和电影在拍摄歌舞剧情时多上心 ,唱歌至少嘴型对上,舞蹈不要那么多匪夷所思 飞来飞去的吊威亚,弹琴吹箫吹笛子 至少拿乐器 的姿势 要对,吹气拨弦无声,手在空中却有声,实在是有些敷衍啊~~   3、人物 性格真实 。在《芳华》里,我们找不到很坏的坏人 和很好的好人 ,每个人都有好有坏。比如活雷锋刘峰,好的像不食人间 烟火 的圣人 ,却冲动 抱了林丁丁,也不管人家 愿不愿意,别人说丁丁腐蚀活雷锋他也没有马上澄清让女孩 委屈 ,情不自禁我们暂且归结为爱情蒙蔽双眼,但你是男人 哇,要和丁丁道歉帮人家澄清啊;何小萍,不幸 的人生没有消磨她的善良勇敢 ,可偷军装、装病不上台的行为 在现在也是不理性 的,何况在“革命 容不得沙子 ”的文革 时代;小穗子,她同情 小萍,却也不敢犯众怒,默默暗恋陈灿奉献 金链子想留住他,最终舍长先告白了,她只是默默把放好的情书 收回撕了,不争,也许是有个劳改老爸 的她在干部 子弟 云集的文工团安身立命 的处世 之道;林丁丁,能在首长家里坐沙发 的上海姑娘,娇贵,桃花 不断,为保清白 不顾对他痴心 一片的刘峰,也会原谅偷她军装的小萍,拦住舍长表示再给小萍改过的机会 ;舍长,高干子弟,自视高人一等 ,从前看不惯陈灿知道他也是高干子弟后没多久就好上了,她、穗子、 陈灿三人的戏,陈灿明显 对穗子好,她也知道穗子对陈灿有意思 ,告诉穗子时还说“门当户对 ”,即便如此,为刘峰怒骂联防办,毫不犹豫 交罚款要收据,利落的撕了刘峰的借条,“咱们的战友情 还抵不过这一千块钱”,还是很显豪气;陈灿,低调 自己高干子弟的身份 ,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关心 穗子,结局 和舍长结婚 了,也不吹号了,成了顾不了 家的生意 大忙人。可以说,人无完人,现实 最多的还是这些不完人。   4、拍摄手法 细腻 。最动人 的一幕,精神失常的小萍随着沂蒙颂的旋律 身上渐渐明亮 起来,头微微晃着,紧接着手比划起来,走了出去,在月光 下的草地 上翩翩起舞 ,舞毕面庞已消失淡漠 的神情 ,眼神 不再空洞 ,清冷 的月光草地与温暖的灯光 舞台 交相呼应,病号服与舞蹈服对比 ,在沂蒙颂的推动下煽情到了极致 。还有一幕,就是刘峰看望精神病院的小萍,本来刘峰是从战场归来的战斗 英雄,小萍是保护 伤员的英雄模范,两人都该是人生自豪 风光 的时刻,突然来个大转折,一个身体 残废了,一个精神残废了,只有他们孤孤单 单的两人,小萍惊慌失措 ,刘峰不忍背过身眼角 鼻尖流过的泪滴,很是感伤 。还有铺天盖地 的黑布盖住了毛主席 的肖像,像一波黑色 浪潮卷去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 的传奇 生涯 。小萍写信时候一个镜头眼眶 湿润 眼泪落下、 刘峰看到丁丁照片 时嘴角 微微勾起折射出多么宝贵的善良,亦或是爱意 。刘峰把粘好的相片 给小萍,小萍说“能抱抱我吗”,然后两人依偎在一起……   其实很好奇 小萍和刘峰为什么在车站 后还要分别十年,为什么不在一起,明明刘峰已经是单身 了,可能 是当时小萍结婚了,在接下来的十年又成了单身,后来接了刘峰照顾 他,两人从此相依为命,也不在乎那张红色 的纸了,毕竟,比起躺在陵园的战友们,年迈之余还有个真心相守的人,已经是很幸福 的事了。   点赞之余,向几个曾经 在部队 待过的朋友 推荐 了,人家说部队里不会明目张胆 这么挤兑个体 ,战友要走也不会没人送(小萍的送别带有个人色彩 ),解散时是真的会边喝边哭的。个人觉得,电影毕竟来源 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夸大提高 其感染 力很正常 ,和照片增加饱和度与对比度是一样 的。无奈 青春逝去的人们,可以从中回味曾经美好的青葱岁月 ,无需感慨 人生匆匆,因为你们已经享受 过芳华;而那些正值青春或向青春迈步的人们,更需要从电影中学习 奋斗 、真诚 、善良,无愧于祖国 军人 用血汗换来的和平 时代,创造 自己独特 而有价值 的芳华。   《芳华》影评(四):「不语013」芳华已逝   《芳华》撤档那会儿,心中的期待 电影能够针砭一下某些时代和故事。看了电影之后,我的第一感觉 是:丧失文学 性,缺乏可信度,仅电影技术 性技巧 较好。不禁感叹 ,曾拍出《唐山大地 震》的冯小刚,对于文学作品 的翻拍力为何下降了这么多。   (题外话,被撤应该是因为血腥画面 而不是因为敏感 时代吧)   原著《芳华》英文名是You Touched Me。Touch这个词自然 有虚实两种意义 ,在影片之中刘峰touch丁丁的转折点 划分了前半部的清新 浪漫和后半部的支离破碎 ,touch在电影里全然没有一点象征意义,总之我感受 不到。我想,原著里的touch应该处理 得更好吧?   【清新浪漫】   年代的跨度 设定 在那一代人 的芳华,所以影片的英文名定为《Youth》,前半部分的戏剧 冲突仅仅来自于何小萍和众人 的态度 ,剩余轻描淡写 或者说避重就轻 的,都不能算是戏剧冲突。一派祥和 的气氛 ,浪漫而懵懂 的青春描写 。   所以当touch事件发生时,我有种看《演员 的诞生 》的尴尬 感,因为本该属于那个年代的压抑和集体生活的“枷锁 ”并没有造成反差,touch地很突然,处罚地也很突然,或许,是想说青春本就会经历很多的突然?   总之,很不懂如此浪漫化集体主义 是为了什么。扣题?那明显转折就会不自然,人物和情节 也会不自然。   【支离破碎 】   再来说支离破碎,这里说的不是青春被时代、被集体、被无可奈何 撕扯得支离破碎(当然这可能是电影主题 之一)。我要说的是电影的故事线处理得挺支离破碎的。   电影一开始 就显得有些凌乱 ,“穗子”的旁白,刘峰和何小萍的主线,似乎应该是这个路线 走到底。不过电影为了表现 群体 的芳华已逝,群像的用意很明显。但又想通过主线去表达人 性?时代?针砭一下集体主义?我不清楚 。我只知道我看到的是凌乱不对 称的故事分布(我姑且认为是删减出了问题 ,冯导偏又出来说了没删)。尤其是后半段,为了一一回应 前半段已经铺开了的群像,节奏 上过快也过乱。   甚至,这么想想 ,若是处理多个女性 角色 的故事,《小时 代》的人物线似乎处理得还好一些。   【致敬?】   我们来说说致敬。电影似乎更想致敬那段属于那代人的芳华,有懵懂又血红的记忆,有伤感的个人和集体的撕扯。致敬那时候的青春,我认为是该有共时性的。但是我的不被感动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是年代距离 感造成的吗?不,是拍的缺乏共时性。   我觉得可能问题出在改编剧本 时改掉的那些人物设定,去掉的那些可能在文学中过于强烈 的部分。但是如果电影呈现比之文学呈现反而少了戏剧冲突,那拍成电影干嘛?电影是通过影像 塑造我们意识 与现实的重叠,而冲突是证明 电影可信度的一种细节。   电影中的文工团,没有压抑的禁欲主义和集体主义,后面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再美,都不足 以形成很好的对比。没有强烈的情绪 波动,我怎么能好好得理解 电影中主要人物展现出的那种始终的温柔 ?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这个电影作品缺乏该有的文学性,失掉了原著中很重要 的气质 。因此引发不出来太多的思考 。反正我是既思考 不出来时代和历史,也思考不出来人 性和时光 。没有思考,就没有记忆,就没有了所谓的意义,比如致敬。   【电影技术】   说一点技术方面 的评价 ,电影的服装 造型 和场景 设置都还是用心 的,音乐各处都选的很到位,既有年代真实性也有剧情推动性。不过摄影 还可以更美一些,剪辑我就不评论 了,故事都改成这个样子 了。   演员方面黄轩的确是可圈可点 的,四个女演员多多少少都在努力 ,群演要批评 一下,好几处都可以看到后面的人略有不敬业 的表情 和动作 (冯导还是要好 好管管)。   另外,毕竟多多少少对那时的集体主义和个别 “机关 ”行为有所批判 ,这也是难得的了。   最后,我想说,集体主义的禁锢和一代 人美好芳华的理想幻灭是值得被讨论 和思考的,这才有助于当代人以史为镜。难得的题材 和片子就需要被温柔对待,保持基本文学审美 ,做更出色 的思考启发 者。   2017.12.10   《芳华》影评(五):芳华   一去不复返 的芳华……1.不被善待的人却是最善良的那个人。心疼了她好多遍,那么认真努力的练舞,却未得到真正的认可与珍惜;在高原登台一瞬间,让她从快乐的至高点瞬间跌落失望的深渊,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是用你的自以为是的聪明去对待一个善良真诚却无还手之力的女孩,还为自己可以玩弄他人的命运而骄傲。你不知道她走到这一步多么不容易,与命运抗争了多久才走到这一步吗?2.炸弹炸下屋顶时,女孩用身体护在16岁的男孩身体上方,那一瞬间看到人性最善良闪耀的光芒,泪流满面;3.活雷锋从青春热情突然切换到饱经沧桑的面孔,一种说不出的难过与感动。4.不能理解的是,吹号的明明之前喜欢过穗子,给她西红柿 …,也明明心里有数女孩对他的感情,为什么后来突然跟另一个人好了。也许他跟丁丁一样,都是没有感情的人罢了。5.套用电影结尾的旁白,善良的人终究是温暖而平和的。又想起了追风筝的人中那个男孩,心疼。   《芳华》影评(六):善良的诞生   你有没有感受过一种奇怪的感觉:理性上对一个人或事持怀疑和警惕的态度,但却无法克制的被其吸引? 爱情就是这样,你能细数一个人的懒惰,贫困和恶习,但就是不能离开ta。 政治实际上也一样。与其类似的东西叫崇高感。 这种崇高感往往脱离人和事的具体情况而存在:我不想胖,吃雪糕会胖,但我还是想吃雪糕。 冯导对那个年代是美学态度就是如此。 这让人想起导演冯小刚曾经在采访中说希望拍那个年代的电影,“想让年轻 人了解灾难。” 所以有了开场时的巨幅毛主席画像,以及后续梦幻化的70年代场景。 在原著中,红色年代作为背景更多的展现为集体对个人的压抑,女兵之间互相倾轧和提防,女兵和男兵之间也有极大的隔阂和矛盾,但这些在电影中都消失了,留下的是浪漫主义的青春影像,在这里集体作为大背景提供的是“纯真”的保障而非压抑。 这就有趣了,通过这样的矛盾,冯导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 我觉得破解这个悖论的点就是最早提到的崇高感。一边想吃雪糕一边又觉得不该吃的矛盾并不可悲,人类的大脑的演化并不是慢慢的把一块豆腐替换成巧克力,而是层层叠叠的增加功能,爬虫脑只能体验好恶和欲望,而后来的边缘系统则可以配合其提供高级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功能。 这种脑组织之间合作而非替换的模式让人类往往是矛盾的,冲突的,但正是这些冲突让人类之所以为人。 曾经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调查。儿童对善恶的理解是结果论的,做善事的就是善人。但成人更多的认为经过激烈的自我斗争才去善事的才是善人,因为本性做善事的人只是遵从了自己的欲望。 那么就和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结果上这是个值得得到好评的事情,但它并不是善。 但冯小刚似乎并不打算塑造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好人:他的《芳华》没有赞颂基于冲突的善(穗子,她想帮助别人却也犹犹豫豫),这样的善良太过于自保。 也没有颂赞基于本能的善,刘峰(做善事对他来说如同吃饭喝水)发自直觉的善良所带来的恰好不应是仅仅被同情悲剧英雄,而是应当一定程度上被反思,善良却无法保护善良的本能行为--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自保能力。 所以就我看来,导演真正颂赞的是何小萍,这个最初没有善意,却因为刘峰本真的帮助,进而带来情感上的支持而产生了混杂崇高感的爱。 这个感情在何小萍站在毛主席像下向被迫转业的刘峰致以临别的军礼时最为具现化:她是同时以同情和对崇高政治理想尊敬的双重角度向刘峰敬礼的。 所以,也许本性的善和纠结而理性的善都不是最好的,而被这些次好的善所感染的“启迪式的善”才是完美的:它不会让一个被不靠谱自我冲突所折磨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憋住不张嘴,也不会让一个人因为无法认识到他人的恶毒而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个人就是何小萍。 那么,不完美的诞生完美,它建立在不完美的失败之上,这就是善的诞生。 不过虽说如此,《芳华》似乎依旧认为两种并不完美的善良也都有它自己的位置。 这体现在集体消失于时代变迁浪潮之后。 复杂的社会变化再也不会让刘峰感到适应,他笨拙的送烟但实际上根本不认同任何潜规则。他也从不去考虑下海经商,只是本本分分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显然他的善必须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给他荣誉。 但他依旧是精神标杆,在人心中激起反思,两个女兵对他的评价是带着感慨的“他还是那样”。 这句“还是那样”,其实非常耐人寻味,一方面表达了微微的轻蔑(你跟不上时代了),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赞叹(我变了,你没变)。而对于穗子来说,她在结尾的话外音里不无赞赏的评价刘峰“他们看起来倒是最幸福 的”。 穗子依旧不爱表达细腻的心思,但喜欢思考的她成为了一个笔头上的评价者,时代变迁之后她的职业变成了作家,这其实也很有隐喻的成分:反思而矛盾的善适合记录和分析,给每个人展开全景,引发思考和更多的评价。 那么这么来看,《芳华》更像一个真实的童话故事或者预言,把人类最矛盾和欠缺的地方用几个少男少女的故事展现出来。看过他们,也许我们就会更懂得如何爱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   《芳华》影评(七):《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一部电影,全程让我哭泣,刘峰,小萍,从故事开头,小萍以为离开了被人欺负的家,当了军人,从此不在受欺负,小萍是一个没有人对她好的人,当遇到老好人刘峰,被他的善良所温暖。电影中的纯粹的爱情总不是那么轻易可以再一起的,刘峰默默喜欢丁丁,潜藏的如此至深,没有铺垫他对她的喜欢,带她去看刘峰的皮沙发的短短两分钟里揭开了他对她的暗恋,告白之后却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他被下放去了前线边境,然后是小萍,一直没上台表演机会的她,得到上台机会,她没有上台,因为她觉得文工团对不起刘峰,她心里有一道坎,她后来转去了刘峰所在前线当护士,也许是爱指引她来前线,然而命运并没有那么懂得体贴我们得主人公,他们并没有相遇,刘峰又因为自己这个烂好人的个性,没及时就医,最后失去 右手。76年 毛泽东去世,唐山大地震 ,以后文工团要解散了,每个人都焦虑的想要转业,当真的等到解散的时候,每个人都表现了不舍,因为在文工团里都是他们的回忆 。感叹两个,一是命运,主人公烂好人(总是为他人着想的),最后只有单手,妻子和跑货运的人跑了,他为了生计苦苦挣扎,当他在家时,妻子嫌弃他不会赚钱,当他外出赚钱了,女人又嫌弃男人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内心善良的人不该如此,以此警戒自己,保持自己的善良,但是我必须更好,更会赚钱,有钱去换得时间的自由,可以有时间陪爱人,亲人,可以有钱满足所爱人的物质需求,工作上安心工作,要有一个清晰目标,像坚持长跑一样,不偷懒,不浮躁,不闲聊,干正事。因为你放弃想要休息了,后面你会更难!另外一个便是爱情,两情相悦的爱情很稀少,总是一方追求另一方,但是往往告白以失败居多,人就会痛苦。找个相爱的人是人生最终极的目标,这个过程会难,会痛苦。电影男女主人公用尽芳华,两人相伴相守,日子过得平淡,但是知足。 加油,每一个善良的你,努力去获得你应得的幸福   《芳华》影评(八):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开始只是觉得这个票价便宜,所以选择了这部电影…… 但是看过之后,2小时的剧情真心觉得未完待续,沉浸式体验,让人从心底感触良多…… 剧情没有拖沓,人物起伏拿捏的恰到好处!   没有以往红色电影那样的无脑宣扬,从另一个角度未曾感觉这是一部红色电影,更多的是展现了那个年代那些人那些事。   一个从小就被周遭事物所抛弃的人,从一个绝望的家庭环境跳进了另一个冷酷的军人文工团~ 有些冷酷无情的,有些不尽如人意~ 到处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诋毁与嘲笑!   在那个有些固执,有些腐朽的年代,却有那么一股清流贯穿了整个剧情!   我们都崇敬雷锋一样的人,却从来没有崇拜过那样的人,没有绝对的大公无私,却有着根深蒂固的道德绑架!   什么叫门当户对,什么叫出身卑微,在那样的年代却比当代更加的放大诠释着!   军令如山,永远不会夹杂着任何一种感情!执着追求梦想,做最真的自己,却换来满目疮痍……   暗恋是一种煎熬,却是最纯真的瑰宝!泪水中渐渐长大,却是让自己越来越踏实,反而也越来越懂得珍惜!   一代芳华渐渐逝去,留不住的人,留得住的心。曾经错过的人,总有那么一天还会给你幸福次相遇的机会……   我们总是无视眼前的幸福,每当失去的时候才知刻骨铭心的痛!   若只是初见,何来的思念~   最后萧穗子的那句旁白。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   《芳华》影评(九):只是一个非常一般的片子,别抱太大期望   或许此片的好评是因为戳中了某些人的点,但从片子本身来说,就是个流水账罢了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自己心中又没个重点,就好像导演坐在那自己想到哪就拍到哪,这种想一出是一出的导演,居然在质疑现在观影人众的水平,也是好笑   情节平淡,矛盾突冗,铺垫太少,分支又太多,在本质上来说,和逐梦演艺圈没有明显的区别,当然拍摄手法和场面要好得多,但帮助不大   片中从一开始给了很多镜头拍老式胸罩(普通白布片缝起来那种),或许在给观众暗示一种年代感,但为了体现舞蹈的身姿,跳舞的时候一个个穿上钢圈胸罩把胸撑的圆圆的。。。真是感觉肤浅   女性在男性面前肆无忌惮的暴露着身体,不敢想象这是七十年代,我小时候住所隔壁就是空军文工团,经常过去玩,在我们几岁的小屁孩面前,都没有说这么露的,这已经是八十年代末了,唉,难道导演小时候的文工团这么开放?   此片在人物缘际·矛盾·冲突方面,除了男主对丁丁献殷勤方面有些铺垫,其他的都是莫名其妙,突然就开始了,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狠,这方面搞的太刻意,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总之,片中引起情节波澜的点,全都能看出导演的明显引导,这种水平,也就是抗日神剧能看到了,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就是毫无污点的无私对别人好,坏人就是眉眼不清说话恶毒没事找事,唉   全片个人认为唯一的亮点也就是战争戏了,这段真是体现出了中国战争片的最高水平,比起战狼那种所谓的战争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这段时间导演总算清醒了没把观众当弱智,这段戏完全值五星   我觉得我活着永远再看不到“活着”这种电影了,蛋蛋的忧桑啊   《芳华》影评(十):芳华为什么好看   之前没怎么看过冯小刚的电影。但是对他印象却不济,好像我周围一直是他的负面评论。 想到看芳华是因为它的预告片以及剧照,简直文艺到不行。文青们都爱这一套啊!   芳华太好看了,评分太低了。依我看来,再严苛的观众也得给到八分才好。它太适合大荧幕了。   它温情。文工团这个集体再冷漠,也是家。离别之际也有温情闪现。   它悲伤。好人被诬陷,施害者成了受害者:好人只能是好人,好人就应该做好事。 小萍对所有人失望,所以被下调至边疆之时,她的笑是真心的。 而英雄,在新的时代,没有被善待。   它青春。刘峰和小萍两个人不断错过,而最终又走到一起,我想,这真是太好了。   它美。小萍独舞那段美得让人心碎。对冷漠的集体的控诉,对美好的向往都在里面了。 整部影片的镜头(除了战场那段)都很美。   芳华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青春片。   我也决定要看一看冯小刚的电影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