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致加西亚的信》的读后感10篇
2020
12-19

《致加西亚的信》的读后感10篇

  《致加西亚的信》是一本由阿尔伯特·哈伯德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的92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2008-9,文章吧 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一):不太喜欢 的小书   这本书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对他的“不问在哪里”的观点 我也不是十分认同。但我相信 ,该书所要表达的罗文的精神 核心 是责任心 、自信心 、创造性和敬业精神是各行各业 都需要的。   而事实上 ,罗文是一个“高度成熟 的员工 ”。他的不询问,是对一个成熟员工的要求 。而对于一个新员工来说,不询问可能 会使其误入歧途 。当然,罗文的精神是和每个阶段 的员工去学习 。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 :“真正的英雄 就是那些做好自己 的工作 的人。”无论他出于什么目的 ,即使像罗文也在接受这个任务 的时候 堵了一把。作为军人,他没有违背命令的权利 。而接受这个任务,成功 不一定有回报,但失败 必定声誉扫地。而罗文赌的正是这个不一定得到的附加值。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二):- -   1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报酬,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 ,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使人看不清未来 发展 的道路 ,无法走出平庸 的生活 模式,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感。   无论薪水高低,工作中尽心尽力 、积极 进取,能使自己得到内心 的平安,这往往是事业成功 者与失败者 的不同 之处。不要担心 自己的努力 会被忽视,当你全心全意工作时,相信你的老板 同样也注意到了。好好地奉献 自己的时间 和精力 ,在每一份工作中竭尽所能 ,始终保持一种尽善尽美 的工作态度 ,热情 积极满怀希望,积累丰富 的经验 ,你的薪资报酬自然 会得到提升。   2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之别。因为看不起自己的工作,所以倍感工作艰辛 、烦闷,自然也不会做好工作。那些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往往是一些被动适应生活的人,是人生 的懦夫。他们不愿意奋力崛起,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 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 、尽职尽责 地去完成。小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 你对大任务的成功把握 。一步一个脚印 地向上攀登,便不会轻易跌落。   3敬业。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表现 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 负责、一丝不苟 、善始善终 等,其中糅合了一种使命感和道德 责任 感。敬业表面 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公司 ,但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 时,就能从中学 到更多的知识 ,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 投入工作的过程 中找到快乐 。   4拖延是一种恶习。拖延,是对生命 的挥霍,是对惰性的纵容,一旦形成习惯 ,就会残忍的消磨人的意志 ,使你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 。这类人无法接受承诺 ,只想找借口。任何人都要经过不懈努力 才能有所收获 。收获的成果取决于这个人 努力的程度 ,没有机缘巧合这样的事存在 。解决拖拉的惟一良方就是行动 。当你立即开始着手做事 ,你就会惊讶 地发现,自己的处境正迅速地改变 。     第一,每天从事一件明确的工作,而且不必等待 别人的指示就能够主动 去完成;   第二,到处寻找,每天至少找出一件对其他人有价值 的事情 ,而且不期望 获得报酬;   5全心全意,尽职尽责。 “责任到此,不能再推!”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都应该尽心尽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 ,也是人生的原则。报酬与你所承担的责任成正比。对一个成功者来说,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或是自动承担责任是必备的。即使没有人正式告诉你要求对某事负责,你也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它。有两种人永远 落后于别人:一种是制作被要求的工作,另一种是做不好 被要求的工作。   6每天多做一点。比自己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比别人期待 的更多一点,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给自我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 ,一些看似无关的知识往往会对未来起巨大 作用 。率先主动是一种极珍贵 、备受看重的素养,它能使人变得更加敏捷,更加积极。每天多做一点工作也许会占用你的时间,但是,你的行为 会使你赢得良好 的声誉,并增加他人对你的需要。   7满怀感恩 之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法则,它还是一种动力 ,推动整个工作环境的改善。员工的应该多反思自己的缺陷,给予老板更多的同情 和理解 ,或许就能重新赢得老板的欣赏和器重。   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从商业的角度 ,也许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 ;从情感 的角度,也许有一份亲情 和友谊 。真正的感恩应该是真诚 的,发自内心 的感激,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现出的虚情假意 。与溜须拍马 不同,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感恩不但是美德,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   8 以老板的心态 对待公司。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被乐于雇用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当你像老板一样 思考 时,你就成为了一名老板。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为公司节省花费,公司也会按比例给你报酬。奖励可能不是今天、下星期甚至明年,但它一定会来,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9忠诚 。忠诚于公司,就是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就是以不同的方式为一种事业 做出贡献。忠诚体现在工作主动、责任心强、细致周到地体察老板的意图、不以此作为寻求回报的筹码。缺乏忠诚度、频繁地跳槽,直接受到损害的是企业 ,但对员工的伤害 更深,无论是个人资源的积累,还是所养成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习惯,都使员工的价值 有所降低。   现在的人丧失了成就事业 最宝贵的忠诚和敬业精神,变得心浮气躁 ,凡事浅尝辄止 ,遇难而退,这山望着那山高,空有远大理想 ,无心执著 追求 。   10不要成为心理 上的奴隶 。许多人认为自己在公司里受到老板和上司的压榨和奴役。事实 上并非如此 ,真正压榨和奴役他的不是老板和上司,而是他自己。反省自我,敢于正视自己,越自律就越自由 ,不要整天抱怨 ,不要放宽要求,摆脱自私 与狭隘的思想 ,不要再做自己的奴隶,这样就没有人能奴役你了。一旦战胜自我,你便能克服所有的逆境,困难 也就迎刃而解 了。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三):摘自附录2   艾尔伯特▪哈伯德的商业信条   我相信我 自己   我相信自己 销售的商品   我相信自己供职的公司   我相信自己的同事 和助手   我相信美国的商业方式   我相信生产者、创作者 、制定者、销售者,以及全世界 所有拥有 一份工作、并为之努力的产业工人。   我相信真理是宝贵的   我相信愉快的 心情 和健康 的身体 ,我认识到,成功的第一要素不是赚钱,而是带来益处,报酬总会自动到来,往往只是个过程问题 。   我相信阳光 、新鲜的空气 、菠菜、苹果 酱、笑声、酪乳、孩子 、丝绸和雪纺绸,永远记得英语中最伟大 的词就是“满足 ”。   我相信我销售一件产品 就会交上一个朋友 。   我相信,当我和一个人分别的时候,我一定要做到:当他再次见到我时会很高兴 ——而我看到他也会感到很高兴 。   我相信工作的双手 、思考的大脑和充满爱的心灵 。   阿门,阿门!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四):【摘自嵯峨云风】评论《致加西亚的信》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算不上经典 ,但创造了一个销量神话,堪称图书营销策划的成功案例。它讲述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要求中尉罗文把一封信交给加西亚将军,罗文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任务。后来一个名叫埃尔伯特·哈伯德的作家 (书商)将这个故事 写了出来,意外成就了这篇史上最值钱的短文,同时 罗文也被塑造成为企业优秀 员工的典范。但实际 上,这个神话的产生实际上源于一个个“误读”,以下试举四例以起抛砖引玉 的作用。   误读一:罗文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就完成了任务   书中作者哈伯德开篇就强调:美国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却最终把信送到了加西亚手中,这也成为这本书宣扬的重心以及后来被“老板们”封为知音 的重点。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 是否定的。根据书中附录的罗文自述:《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实际上罗文在见到总统之前,首先见到的是瓦格纳上校,瓦格纳已经事先提示罗文要坐去往牙买加的船,更为关键 的一个被哈伯德有意忽略的地方 是,实际上总统明确地对罗文说了加西亚进军可能在古巴东部的一个地方。知道了这一点,再加上后来一连串 的周密安排,即使不是罗文,依然可以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   误读二:罗文仅靠自己 个人力量 就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根据书中罗文的自述,事实上罗文的行程早已被精心安排妥当,并有一个团队 的力量在适当 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全力协助罗文。我们可以看一下整个过程,罗文在接收总统的命令后,瓦格纳上校安排军需官哈姆菲克斯把他安排到金斯顿上岸,然后乘坐阿迪伦达克号轮船前往牙买加,之后被安排乘坐马车见到了向导瓦西奥,在瓦西奥的护送下,又见到了瑞奥将军派来的卡斯特罗上校,之后瑞奥将军又派两百人的骑兵部队护送罗文,于是最终见到了加西亚将军并把总统的信带给了他。这一切的周密安排、无间配合,难道仅仅是个人的力量吗?   误读三:罗文可以成为效仿学习的对象   首先,故事的背景 是美西战争,是在美国急迫地需要了解西班牙军队的情况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如果不是战争环境,绝也不轮到让一个年轻 中尉完成这样一个重大任务。其次,罗文是一个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商业组织不同于军队,不可能奢求员工绝对地服从,企业的民主化管理 已不容否定。另外,这本书实际上其实是一本很“美国”的书,宣传的是一种硬汉精神,歌颂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这在国内,特别 是企业中是不现实 的。   误读四:这本书的销量很高,受到了普遍欢迎   实际上,哈伯德的文章 只有三千字,要在国内根本不能算作一本书。它的畅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购买”。先是纽约中心 铁路局,后来“俄国铁道大臣希拉科夫亲王在读了丹尼尔重印的文章后,又让人将它翻译成俄文,并且将《致加西亚的信》分发给他的所有铁路员工,让他们人手一册。”“接着,俄国军队也引进了这篇文章:每一个被派往日本前线的俄国士兵都拿到了一本《致加西亚的信》。日本人在俄国俘虏的物品中发现了这篇文章,随后将它翻译成日文。根据天皇的指令,每一位日本政府 人员 都要人手一册《致加西亚的信》。” 书中又提到美国总统布什也读过这篇文章。连日本天皇和美国总统这样的人物 都对它如此重视,这说明了什么呢?究其原因 其实与《圣经》、《毛选》得以成为最大销量图书类似。   国内很多企业老板总是认为是企业养活了员工,员工应该感恩戴德 ,誓死效忠,但事实上应该是员工养活了企业,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很多老板都喜欢拿马云 说事,但奇怪的是马所倡导的“客户 第一、员工第二、企业第三”却没有几个企业愿意倡导并践行。国内公司在所谓的“企业文化 ”建设中,共同推崇《致加西亚的信》,究其原因,奥秘就在于这本书宣扬了“员工要学会服从上级,始终忠诚于公司,主动克服任何困难,直至完成任务。”这实际上也正是《致加西亚的信》得以流行并被刻意误读的背后原因。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五):认真的态度决定未来   这是为了凑单而买的一本书。在火车 的轰鸣声中读完。很短。   书中即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在不知道任何信息 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为此 ,作者写了评论,并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告诉读者,什么才是公司所需要的人才 。   在职场中,或许我们需要这种“加西亚精神”。看之前,以为是说一个人如何通过细节 进展工作的,但是读完发现,加西亚也是在很多古巴人的保护和帮助下才完成的。这就说明,我们也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对他人的信赖。   并且,在现在的职场中,也未必什么都不问吧!不知道基本情况,就代表着要做更多的无用功,这也未必是管理者所需要的。所以针对所推崇的这种精神,还需要辩证地来看。   当然,这种精神现在也很重要 ,认真的工作态度,将为一个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认为这种精神和态度对未来有至少70%的决定作用。   记得曾经 看过一篇文章 ,说一个女生 刚到单位 工作,做秘书,工作就是接电话 、打印之类的。但她每次接电话的时候,如果对方 找领导 ,而领导不在,她不会直接说“领导不在”就挂掉电话,而是会问对方“您有什么事情吗?需要我转达吗?”如果能帮助对方解决,她会说“您可以……”或者“XX对这件事很了解,我可以帮您联系他吗?”领导让她订餐的时候,如果这家店正好卖没了,她不会直接告诉领导“卖没了”,她会说:“这家店今天卖没了,但是我还知道一家店很不错,您要不要换一个口味?”这凭着这份细心,她很快便成为了部门经理。   其实,这个故事对我的启示,比加西亚要大。类同吧~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六):啥玩意都能炖鸡汤是吗?   人们说这是一本“名著”,但是在今天我才有幸见到并拜读。这本只能用“小册子”来形容的书,被赋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印数高达40,000,000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所有的文字,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这样的评价不得不让我想起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的励志书,而励志书,也似乎都很畅销。   薄薄的一本书,除去内容有些重复的前言和书评,正文只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当年哈伯德发表的“填补空白”的文章《致加西亚的信》;另一部分是故事主人公罗文自述《我是怎样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前者很短,先是简单的概括了一下罗文的事迹,大概是这样的:“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迫切需要尽快和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取得联系”,而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具体在哪里。情急之下有人给总统推荐了主人公罗文。罗文二话不说完成了任务。   哈伯德很粗略的概括了罗文的故事,正像他说的那样“无意详述”,而他想强调的重点是“罗文接过信,并且没有问‘他在哪里?’”然后便是对他的赞美:“这样的人应该为他铸造一座不朽的青铜雕像”。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象了一下罗文到底是如何完成这个“不可能任务”的,并且疑惑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没有人把他拍成电影。而哈伯德所看重的,并不是罗文有多么高超的能力,而是他不多问就独立完成任务的敬业精神。同时,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其原因是这本书寄托了众多领导人对下属员工的期望。   之后我读了罗文的自述,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整个经历似乎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首先,罗文并没有机会去问过多的问题,因为长官明确的说了“你不要再请求任何指示”。而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就是他们的使命。而没有问题的服从,也建立在长官的简短有效明确的命令。至此我觉得在军队以外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推崇这种绝对的服从并不见得合适。第一是因为军队需要用准确的服从来保证军事行动的成功,而企业等社会机构需要的是各抒己见的群体智慧;第二,军队的命令常常简单明了,服从起来也较为简单;而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决策或者执行需要建立在沟通与协调之上,这样才能保证行动的合理性,而缺乏沟通的服从,往往会由于领导人的单一意见或者执行人的误解而使得该行动的效果非常不好。简单的说,企业需要的是服从命令的机器还是能出谋划策的“人”?是需要下属准确的执行命令,还是帮助上司改进决策?就算我们可以做罗文,又有哪位领导可以像文中的总统那样,把一件万分重要的事情在不允许对方问问题并独立完成的前提下,交给下属,并且如此的信任他而不插手?   其次,罗文真的是自己一个人把任务完成的吗?我们可以看到罗文的行动已经被非常周密的安排好了。所到之处,向导、交通、随从、保镖、厨师、热情的居民都已经恭候多时。回头想想,在罗文接受任务的时候,虽然不知道加西亚的具体地点,但是已经被告知了在“古巴东部的某个地方”。一个大致的地点,再加上后面的周密安排,相信对于任何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来说,都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哈伯德所引申的“独立”地完成任务,故弄玄虚的“如何徒步穿越这个敌对国家,于三个星期后出现在岛屿的另一端,将信交给加西亚将军”似乎又是一个故意误读。而哈伯德之所以不愿意详述罗文完成任务的经过,看来也并非是因为觉得无需详述。   第三,罗文的自述很诚实,从中我们看出来,他的任务经历虽然存在客观的可能的危险,但是几乎每次都是有惊无险,偶尔是由于向导等随行人员的冷静处理,化险为夷。在整篇文章中,他的描述并不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苍白和粗略,有的时候被称为“流水账”也不为过。罗文本人也似乎一直是一个记录事件的“华生”的角色,以及被保护的“唐僧”的角色。不难理解为什么哈罗德的前文会被人们所喜爱,因为由于哈罗德的误读,人们把罗文建立在了自己的想象之上,再加上哈罗德在后半段的“精神传销”似的号召语言,以及前后书评的断章取义和更加夸张的引申,相信不少人会热血沸腾,尤其是一些企业的老板,以为他们需要的正是罗文一样的人,以为他们正是需要给员工们上这样的一课。罗文成了企业家们想象中的神,就像今天经常被挂在嘴边的马云一样,什么话都是马云说的,什么事都是马云做得,而那些所谓的“商业经”,大多数也只是被用来激励激励而已,并没有多少现实价值加以复制。确实,不难理解这篇用来填补空白的《致加西亚的信》成功了。但是难理解的是,加上那些同样用来填补空白以出版成书的文章,它依然能有那么大的销量。这不禁有些让人怀疑,仔细读读那些用来填补空白的“书评”,我们会发现,这本书的大销量,绝大部分来自于“集团购买”,先是纽约中心铁路局,然后俄国铁道大臣又把它分发给所有的铁路员工,再之后到俄国士兵和日本的公务员。这些购买一是在销量上提供了很大的数字,而更重要的是无疑给这本书加上了光环,到后来写道州长要求政府的每一位员工都读这本书,已经是在赤裸裸的利用这一点来宣传了。   然而不管罗文到底是怎样完成任务的,也不管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像所说的那样受人欢迎,它的确是一个值得人们学习的故事。而许多组织愿意购买这本书,许多领导愿意给员工推荐这本书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盲目的跟从夸张的宣传。这表达了他们对员工的一种希望。并没有企业老板真的希望自己的员工都变得像士兵一样只会服从和执行,他们只是希望员工在现在的基础上多一些敬业精神,多一些独立自主,多一些尽心尽力。人是需要榜样的,因此我一直拒绝把罗文的敬业描述成“性命攸关而骑虎难下的行动”。我们不需要学习他们所吹捧的不问“愚蠢的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可取的地方。里面有一些话我很赞同,比如“如果要同情的话,也让我们为那些在努力经营大企业的人留下同情的泪水,他们在下班铃响之后仍然要加班加点,他们头上的白发因为要竭力约束那些漠不关心、没有能力又敷衍行事、忘恩负义的人而日益增多。”相信正是这样的一些话,感动了一些身居高位、收入颇丰却被人们所抨击的企业家们。而这句话也确实需要我们好好的反思,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为我所服务的集体着想,有没有为了集体的更高目标而努力。我们不为老板服务,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仅仅为了自己的薪水而工作。   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罗文身上的使命感。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