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5 19:19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王瑜点击:次
七夕节节日名称:七夕节
时间:七月初七(农历)
七夕节现在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被演绎为古代的情人节,商家借七夕节围绕爱情做各种促销活动。七夕节在古代也很受重视,在唐代和宋代都是法定节假日,要放假一天。
节日由来七夕作为节日起源非常早,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就有“七月……七日……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云,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的记载。《四民月令》的记载,古人在七月七日这天向牛郎、织女两颗星星祈愿。
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七月七日),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到南北朝七月初七这晚女性乞巧的风俗基本确立。
最晚在唐代,七月初七已经被称为七夕,七夕这个节日名称已经形成。从此,七夕节乞巧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节日风俗1、乞巧《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zhuàn)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乞巧楼。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南宋的《梦粱录》: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bū)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罗”,孩儿悉以土木雕,更以造彩装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
唐朝和宋朝,七夕节不管是皇家还是平民百姓,都过得非常的隆重而且快乐,乞巧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向牛郎和织女星乞巧。
备注:这里的“牛”、“牵牛”都是指牛郎星,“女”、“织女”都是指织女星。
2、曝晒七夕还有个风俗:就是曝晒。《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暴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杨园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登楼曝衣。《晋书》:时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乃重遣辟之,敕行者曰:若复不动,便可收之。高祖惧而应命。
《世说》: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曝晒衣服,隆乃仰,出腹卧,云:“晒书”。《竹林七贤论》:“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曝衣。”古时有个说法:“七月七日晒曝,革裘无虫。”七月初七这天曝晒衣物在宋代以后就没有看到记载,这个风俗基本淡出七夕节。
风俗的变化晋朝的周处《风土记》:“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河鼓即牛郎)、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咸云,见天汉中有弈弈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
《风土记》关于七月初七的内容基本上摘抄于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结合《西京杂记》来看,在汉代七月初七这天有专属女性的乞巧,也有众人的祈福,可以各怀私愿,各任可以有自己祈求的目标,有的求子,有的求富贵、长寿,不过只能求一样,不能贪心求几样。祈求的对象都是牛郎和织女,到了南北朝以后祈求的内容变为乞巧,祈求的人限于女性,祈求的对象没有变,还是牛郎和织女。
满清《帝京岁时纪胜》:“幼女以盂水曝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民国时期的《岁华忆语》:“置碗水露庭中竟夕,明日投针,恒浮水面。就日影中,视其影作何状以卜巧。”满清时期的北京和民国时期的南京七夕节的乞巧活动明显一脉相承,七夕节的乞巧变成了占卜了,节日形式也很简单。
以上记载来看,七夕节从汉朝众人的祈愿,到南北朝以后变为了乞巧,成为女性的专属节日,再到满清以后对女性是否手巧的占卜。节日从汉代一直到唐宋都过得丰富多彩,精致而且有雅趣, 到了满清以后基本就没有什么趣味了,女性快乐的乞巧变成了捉摸不定的占卜,唐宋以前祈求的对象牛郎和织女,到满清以后也下岗了。
综述从文献记载来看,七夕节主要风俗就是乞巧,古时也称为乞巧节,因为主要限于女孩子乞巧,称为女儿节比情人节更为贴谱些。
整理:王瑜
2019年7月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