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散文野草的美学风格-如何理解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审美特点?
2020
11-22

散文野草的美学风格-如何理解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审美特点?

如何理解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审美特点?

文学中的“模糊性”的核心是不确定性、多义性。事实上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就说过这样的话:

“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乎。”

谢榛说的“妙在含糊”就是模糊性的美学风格,并指出他的美学特征是“隐然可爱”、“难于名状”。

总体而言,《野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模糊性,可以分为三类。

01 人物性格是复杂丰富的,形象是多种情感因素构成的模糊集合体。

鲁迅以小说《狂人日记》在创作实践上为新文学的历史翻开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狂人”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是因为鲁迅塑造了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的典型,这个典型是一种明晰性模糊性的统一。典型的明晰性在它反映一种本质、必然、共性、一般。其模糊性则在它反映出许多现象、偶然、个性、特殊。

小说中的狂人、阿Q是这样,《野草》中的“我”、“过客”、“这样的战士”等人物形象也是如此。

其典型的明晰性是他们代表了“五四”落潮后心灵满载着苦闷重荷、在绝望中行抗争的精神界之战士。其典型的模糊性是他们虽然都鲜明地显示出鲁迅的主观抒情色彩,但他们具有由其性格外延的模糊及内涵的矛盾复杂而造成形象性格划分与形象指向性的不确定性,给读者造成了某种模糊不清、变幻莫测的审美体验。

如《死火》中的“我”,在梦境中一出现,形象就带着模糊性。“我”是谁?外貌特征无可寻求。而“我”的性格是矛盾对立的,时而疑惑徘徊,时而沉思感叹,时而愤激高昂。

多种性格交织在一起,互相冲突,互相交融,互为转化,既使我们感到“我”是活生生的非概念化的战士形象,又使我们感到“我”情感世界的不确定性,“我”,是一个多种情感因素的模糊集合体。

《过客》中的“过客”也是如此,他的性格既有稳定性明确性的一面,即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韧不拔的气质,又有其变异的一面。他总处在内心世界的矛盾之中,形成性格深层结构中的骚动、不安、痛苦和拼搏,使读者难以把握。

如当小女孩递给“过客”一片布裹伤,“过客”认为“这太多的好意,我没法感激”,并颓唐地说“这背在身上,怎么走呢?,过客”内心的不安是明确的,可他为什么如此想,出发点是什么及从中体现出什么样的性格色彩,确实难以确定。

还有《死后》中的“我”与“过客”一样,他们形象的主体性、性格的多层次、动态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模糊性,由此带来了作品的朦胧美。


02 人物形象虽是具体可感,但又是抽象性的

所谓具体可感是指形象神态毕肖,有情感性;所谓抽象性是指形象的简约明了却又高度浓缩着理性的思考。

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如此情况,即形象画面越是相对单纯简约,越是突出特征,以独特的形式的高度个性化来表现,就越有个性和深刻的概括性,越具备意蕴的模糊性的广度与深度。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作品写三种人物对待由于主子压迫而造成悲苦生活的不同态度“奴才总不过寻人诉苦”,聪明人只是同情地劝一一道:“我想,你总会好起来……”,傻子呢,对奴才的诉苦“大叫起来”,骂主子为“混帐!”并“动手砸那泥墙”帮奴才开窗……

三个人物的刻画是勾勒式,无外貌描写,无心理活动描写,性格特征却是万分分明,然而对这三个形象的指向性的判断,却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长期争论,特别是傻子的形象,或认为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认为是投身于解放事业的革命者,或认为是革命的人道主义者等等。

这三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在长期的现实斗争中对某类人物命运和人生哲学的高度艺术概括,人物是类型化的,可人物形象蕴涵着难以把握的深刻思想。形象的不明确性、多义性带来了长期的争论。

其他如《求乞者》中的“求乞者”,《颓败线的颤动》中的老妇人,《复仇》中两位裸体的“他们俩”,形象皆简约单纯,却都具备意蕴的模糊性的广度与深度,可谓以少总多,“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近而见义远”,引起读者深沉的理性思考,作品的朦胧美也正从中突现。


03 人物形象的重叠,造成了形象的模糊性。

模糊性最大的内核是指事物在性态或类属上的界限的不清晰和不分明;从逻辑上说,就是指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呈现出“亦此亦彼”的模糊特征。《影的告别》中的“人和影”,《狗的驳洁》中“狗”所说的“人”与“我”、梦境中的“我”与醒后的“我”,《墓褐文》中的“我”与“死尸”等等形象都有重叠性,造成了形象上“亦此亦彼”的模糊特征,如《影的告别》中的“人和影”。

从直观看,作者似乎纯粹把它们作为两个独立的形象来描写。但事实上把它们截然分开是不科学的。

俗话说“形影不离”,影无论长或短都离不开形。近看,影与形截然分明,远看,形、影难于区别,乃至重合为一,这是它的模糊性。鲁迅笔下的“影”是“人”的一面精神的化身,应该说“影”中仍有“人”。

作品一开始就写道“朋友,我(指影)不想跟随你(指人)了,我不愿住”,就表明了影本就附随于人。而对“影”是战斗者,抑或“我”是战斗者,人们也争论不清;如果说“我”是战斗者,而影那种决绝果断的自悟精神―“决不占你的心地”,显然是觉醒者战斗者的风姿;如果说“影”是战斗者,可“影”明明说自己“愿意只是黑暗”,“只是虚空”,这又不合战斗者的心性。似是似非,实难判断。

其原因就是“人和影”两个形象是呈重叠性的,人中有影,影中有人,显示出其模糊性。

又如《狗的驳诘》中的“我”也是重叠性的,是由入梦前的“我”和入梦后的“我”融合成的。入梦后的“我”是伪装了的入梦前的“我”,入梦后的“我”仍保持着入梦前的“我”的口吻。入梦后的“我”开始“傲慢”,后“惭愧”,最后“逃走”,似与作者(笔者认为入梦前的“我”极大程度上带作者自我色彩)的性格特点不合,但却明显地附加着作者对狗所驳洁的“人”的理性认识过程,在入梦后的“我”身上仍具有鲁迅式的生活经历和反省。

很清楚“梦中的我”和入梦前的“我”(“逃出梦境”又变成了入梦的“我”)似同而非,似非而同,带来了人物形象的模糊性,所以人们对梦中的“我”的判断分歧也很大,此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野草》中人物形象的模糊性,给欣赏者带来了变幻莫测的审美判断,从而呈现出作品的朦胧美。

康德说:

“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道德只有把它们弄清楚。思想的助产士,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

这说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往往寓于模糊性之中,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作品的朦胧美,给读者提供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艺术空间,让读者去补充、去联想、去升华。


回答完毕。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构成的?这些象征手法有什么艺术特点?

回答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文学作品展现着不同的中心思想,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0世纪初,西方的象征主义已在文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野草》,就大量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这一表现手法,实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就主要分析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艺术特点

《野草》作为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主要在展现无情残酷现实的同时进行自我解剖,不仅具有跌宕起伏的小说故事情节,而且也夹杂着作者悲愤矛盾的情绪。该作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现实生活。在文学领域中,象征主义的手法主要指采用象征、启发以及暗示的方式进行作品的描述,描述出来的作品具有神秘色彩。在作品《野草》中,鲁迅先生大胆地运用了暗示和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具体的意向来表达抽象的事物,以此将复杂、苦闷的情绪融入语言文字。就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作品《野草》是一部压抑的散文,其展现了作者孤独的体验。因此,在了解《野草》表达的情感时,人们首先需对该作品中的象征主义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一、象征主义的形式

在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中,虽不是所有作品都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其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属于象征性作品,从整体上来看,其仍可以称为是一部主要体现象征性的作品。散文《野草》中,人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种表现出的象征主义形式:

1,运用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自然生态中,相应的景物都具有一定的意象,运用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是大多数象征主义作品的一大特点,而此特点在《野草》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如《雪》《秋叶》等作品,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象征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一种荒谬且独特的方式来描写景物

《野草》中,存在一种象征主义形式即作者通过运用一种非常荒谬的方法来描写景物,即描写一些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作品常常让人难以理解,如《死火》《影的告别》《死后》等作品,作者都采用了一种极为诡异的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征主义形式。

3,运用一种非常梦幻的象征主义形式

《野草》中收集的《复仇》《过客》等作品,作者通过营造梦幻般的效果来进行象征主义创作。通常作者描绘出的景象让人无法辨别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正是这种描写方式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世界,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具体的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

1,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野草》中,作者收录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自然景物、虚拟的场景或梦幻的景象等,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人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方面,具有象征主义的创作方式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现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创作方法则可以影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例如,《秋夜》主要运用象征性的手法来抒发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并表达出对被压迫摧残的人们的同情,以及对抗击黑暗、坚韧战斗的人们的赞美,而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则主要借助景物的描述进行阐述。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野草》可以发现,其主要特点即是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作者内心清醒的认识,以及无法摆脱痛苦的焦虑之情。例如,在《好的故事》中,其描写的一系列景物都具有人的情感,造就了一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从这些虚幻的景物描写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总体上来看,《野草》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进行了高度统一,展现出不一样的美学风格。

2,人物形象的象征

在《野草》中,作者不仅借助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例如,在作品《影的告别》中,作者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痛苦且以悲,〗崾,的文化先驱。对于作者来说,其认为只有塑造如此类型的人物形象才可将革命推到最前端。同时,作者本身便是作品中描写的这一角色,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无法摆脱悲剧的产生,致使其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我灵魂的深刻拷问。此外,在作品《过客》中,作者也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使整部作品都充满象征色彩,耐人寻味。

3,故事情节的象征

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可以将象征主义的色彩升华到极致,《过客》是《野草》中唯一一部采用戏剧性手法进行创作的戏剧,该作品不仅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且塑造了战斗者的形象。该作品主要展现人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未知,但还仍坚持不停地往前走,而作者本身也正是具有什么都不怕的精神,所以塑造了一位为了战斗而生的人物。从整个故事情节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作品运用象征的现实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生命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拿走,即使遇到崖谷、火坑,我们都应该自己承受。此外,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讲述“聪明人”“傻子”“奴才”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读者可结合故事情节感知和体会不同的观念,“聪明人”“傻子”“奴才”便象征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野草》大量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且在多层次的表达上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因此,在理解该作品时,人们需结合象征性的表现效果深层次地剖析作品,以加深对艺术效果的体悟。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