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一篇散文?
散文分析方法及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概括段落大意: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态度――深深的思念。)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有时母亲能找到我)//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有时母亲不能找到我)――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在世时“我”对母亲的态度――倔强,及现在的悔恨。)
【概括段意的方法】
1、划出表达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多为议论性语句。不应是描写性语句。)
2、如果表达观点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达过于含蓄,将其改写为正面表达观点的肯定句。
3、分层,概括层意。再将层意连缀成段意。
特别提示――总结段意时应考虑与文章主题的联系。
二、思考段间关系:
例1: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开启下文)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态度――深深的思念。)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承上)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
(母亲在世时“我”对母亲的态度――倔强。)(前后两种态度对比)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例2:
【段间关系种类】
①并列、②对比、③层进、
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上文做例证、⑥承上启下、⑦前后呼应
⑧总起下文、⑨总结上文
【段间关系的作用】
三、 思考句间关系 不是……而是……
1、复句关系:
① 并列关系
② 顺承关系:于是、就、首先……然后……
③ 选择关系: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④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尚且……何况……、别说……连……
⑤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然而……、……只是……、不过……
⑥ 假设关系:如果……就……、 即使……也……、再……也……
⑦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
⑧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那么……
⑨ 目的关系:……以便……、 ……免得……
⑩ 取舍关系: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2、所有段间关系都是用于句间关系。
四、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了……的气氛。
2、衬托 / 反衬 出作者……的心情 / 感情。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高二讲)
【抒情方式及作用】
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
作用:直抒胸臆――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
借景抒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蓄而深沉 / 隽永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二)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象征、倒装、铺垫、过渡、照应、欲扬先抑、人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 对比的作用: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
2、 衬托:
①正衬:用相同的事物衬托,突出被衬者的特点(相同之处)。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我的空中楼阁》写小屋周围的树美,是为了突出小屋更美。
②反衬:用相反的事物衬托,突出被衬者的特点(相反之处)。
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3、象征: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有时母亲能找到我)//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有时母亲不能找到我)――但这(指代前面两层的内容)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赏析散文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一:内容。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内容的好坏。作者是通过内容来叙述自己的观点、思想、感情、故事的,所描写的场景,所要表达的意境,全在文章内容!
二:结构。如果文章像一座建筑,它的结构就决定的建筑的大小和内容了。耸天高楼和简朴农房就是很好的对比。结构是最能看出文章特点的地方,结构不同,作用和利弊也就不同。
三:手法。一篇文章成品你最先看到的是内容,但最初着笔时是用手法开始的。手法很关键,看的是在处理文章细节和整体文章的修剪雕刻!
四:背景。写作的时间、年代、原因,这些都是赏析文章的关键。
怎样解读状物类散文?
解读状物类散文方法: 散文从表达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叙事写人类、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等,其中最难理解的是写景状物类散文。
而所谓状物,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等形象地描绘出来。《莫高窟》一文就属状物类文章。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这类文章,学生不是特别感兴趣,理解上也有些困难,尤其是文章主旨的把握成了学生阅读道路中的绊脚石,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散文的主旨呢?现就结合《莫高窟》一文来谈谈自己的认识。1 、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 状物 ” 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状物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如《莫高窟》一文中,全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介绍的,而壁画一段也是如此。弄清了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2 、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如《莫高窟》一课中,作者描写了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旨在突出了莫高窟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样,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的赞美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学生也能很形象地感受得到。
3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在文章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例如《莫高窟》一课就描写了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不同方面的特点,我们可按这些不同的特点给文章分段。这类文章还经常采用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安排内容。4、抓住客体特征,剖析作者情感 所谓客体,就是作者在文中所写之景或所状之物,是作者情感的依托体。自然界的山水日月、云雨风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名胜古迹都是作者青睐的对象。但作者无论是从何物、何景入笔,所表现的都是诗人主观的感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有的苍劲挺拔,有的娇弱无力;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萧条衰败;有的开阔明朗,有的狭小阴冷;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凄神寒骨。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5、品析关键语句,提炼主题思想 写景状物散文除了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这些句子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这样的句子,学生要边阅读边划出来,语段阅读完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如《莫高窟》一文中,对飞天的那段描述,语言形象优美,句式整齐灵动。
如何赏析散文?
散文,无非就是形散神不散。
赏析散文,首先要从段,句,词,字。
段:找一段写的很优美的段落,先找它的小中心,根据小中心,来概括本段的含义。
句:找一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一个比喻句,然后找出本意和寓意,再用固定的格式“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成......,生动形象的变现了.......,表达了作者的......(可以写感情,性格,喜爱...)
词:一句话一定有很好的词,最好找一系列的动词,叠词,比如:这句话用了跑,走,跳,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步伐的轻块,体现了这个人怎样的性格。
字:找单个的字,字一般在散文赏析中很少用到,首先要解释这个字的本意,其次,解释他在文章中的意思,融合这句话的中心思想,加以概括。
大体就这么多了,好的话赞一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74168.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