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一. 散文结构通常有如下形式: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按“认识―交往―离别―怀念”的时序而写;许地山的《落花生》,则依“种―吃―议”的时间顺序依次而写。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游,记事散文多属之。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因素。朱自清《欧游杂记》里许多文章的写法,便采用“近→远”,“东→西”,“上→下”等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中国画“移步换形”的表现技法。
3按物事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比如贾平凹的《入川小记》将入川观感,分成几类写,分别写了小吃印象、对成都人的印象等。
4 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连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如问题、概念、思想等东西。比如萧乾的《鼓声》,就分别写了小时拨浪鼓(欢乐)、商贩鼓(收破烂)、和尚道场鼓(葬别母亲)、欢庆解放鼓(新生)、农民分田地鼓(欢乐)、文革鼓(挨斗)和“四人帮”倒台鼓(欢乐)等,鼓声串起的片断表现了作家的人生历程及感悟。
5 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如余秋雨的《废墟》,就按照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而写,先后写了自己和别人对废墟的看法,认为应当保存废墟,中国需废墟文化,保存历史废墟是为了走向现代。
6以双线结构(复调)散文,分明线和暗线。暗线,即作家采用的
象征手法。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雷雨前》等。
7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如川端康成的散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等。
8“阳光散射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物事。
这种结构方式成了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基本结构模式。
9“流水式”结构。犹同大江东去,或宛若绿溪轻漾。兰姆随笔是代表作。梁遇春的散文,也多用这种结构方式。
10套箱式结构,即一大箱中套多个小箱。表现为一本散文或一长篇散文的总主题里还蕴含若干个分主题,或故事物事中又套故事物事。如韩少功的长篇散文《山南水北》,其书内又暗含十组篇章,篇章间似无分野,开阖自如,然每个篇章里又若隐若显了相对集中的主题或内容,比如,书中分而抒写的主题或内容计有“奇木异人”、“生灵吾友”、“淳朴乡情”、“皈依沉思”等,各篇章的主题或内容各有分野,亦真亦虚,共同构筑了作家在喧嚣时代的精神守望及情怀。
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散文在选材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拓展资料
《鲁迅先生》是一篇全面评论鲁迅的长文,连载在1925年1月24日、31日《现代评论》1卷7期、8期。 其文笔之优美与风味是评论文章所罕见的。张先生则欣赏鲁迅的冷静, 说他的作品 “第一个,冷静,第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张先生使用丰富的材料,摆脱了前人感觉印象式的阐述,通过《双枰记》等清末文言小说与新时代鲁迅白话小说分析比较,得“两种的语言,两样的感觉,两个不同的世界”的结论,从而成为对鲁迅映象的第一次总结。张先生比较重视客观态度. 论文尾段写个小故事提醒读者评论必须保持客观对事不对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72315.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