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散文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0
11-19

散文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如下:

1、捕捉线索: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另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2.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3.透析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4.研读重点: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5.揣摩关键: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一定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前后照应、整体观照;要紧扣语境来答题。

6.张扬个性和唤醒个性体验:散文的重点是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对其中的感情和观点进行评说和鉴别,写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它一般要从内容、语言、写法、作用等方面发表意见,观点明晰、论据充分,要紧扣散文的主旨内容。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 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下面就散文阅读、答题方法以及考点分析等方面略作指导。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查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有时也晃衬托,对比,饲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谈感受是散文阅读发展性考题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中考散文阅读指导

散文阅读理解考得最多的是句子的理解赏析,该如何作答才能得满分?

散文语句阅读理解赏析五步法:

一、先找关键词。

二、找手法。

三、解说。

四、换词法。

五、谈效果。

举例:赏析下面句子。“他从小是在艺术的氛围里泡大的”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先找关键词“泡”,是动词;然后指出所用手法,此处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再进行解说,此处把艺术的环境比喻成水,把“他”比喻成浸泡在水中之物;接着用换词法,此处可以把“泡”字换成“熏陶”、“陶冶”等词语;最后,放回原文环境中解释其效果:表达了艺术的环境对“他”成长的重要性。

散文阅读理解赏析五步法,思路清晰,易记易掌握,运用好了答题就能得满分。




如何理解散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瞻前顾后,找关键词.要求分析含义的句子一般选自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于选自文章中间的句子,答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找出与题干有关联的关键词. 

2. 阐明连贯,编写文字.怎样表述句子的含义,叙述文字要抓住题干的要点,力求简明而有层次.

3. 对照分值,揣摩要点.考卷中分析句子含义的分值一般在4~6分,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目所给的分值揣摩答题要点.

如何理解散文阅读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散文讲究文采,取材广泛,要真正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就必须理解和分析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令人玩味又有文采的重要语句语句。所谓“重要语句”,指的是在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结构层次的显示具有重要意义的语句,如首括句、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等。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指的是基本义、象征义、引申义、修辞义等。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之别。“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其次是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深层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句子中的临时意义。这一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 那么,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紧扣主旨,仔细斟酌 事实上,要想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气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要想理解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应紧扣住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这个主旨。(1)句中的“长不大的孩子”是指生活舒适、安逸的孩子,缺乏一种坚强,而大西北的艰苦会使他们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从而长大成人。(2)句是用南方与大西北进行对比而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南方有的只是精致之美,缺乏大西北所独有的壮美与粗犷。参考答案可拟定为:(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南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二、联系语境,瞻前顾后 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顾后,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仔细品读题干的具体要求,精读划定的语段区间,抓出答题的要领,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将答案表达出来。如2006年高考第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直射,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上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句话的中心是“农夫”,从“强悍的铜色”的外貌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强健的体魄。稍一思考。我们便不难洞察作者的真正旨意:“强悍的铜色”正是“阳关”的杰作,正是农夫头顶炎炎烈日、含辛茹苦劳作烙下的印迹,它与金色的稻谷、黄色的土地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这幅画卷的背景是“稻埕上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从表层意义上看,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而从深层次意义来看,正是农夫成年累月的辛勤劳作才使得劳动成果如此美好。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来看,“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与下文“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相互应,上下文的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的行文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参考答案可拟为:(1)“稻穗……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三、解读修辞,把握内涵 对含有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应从修辞格本身特点的角度,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去考虑,特别是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多次出项,更值得重视。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14题,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的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参考答案可拟为: “瓦”真实地记录“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四、分析成分,巧抓主干 就是对于题干种所给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划出句子成分,将句中次要的、修饰的成分剔除,而保留主要的、关键的成分。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第2小题:请说明“诗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在文中的含义。要简答好这道题就要扣住“长江”前的三个定语(诗、历史教科书、民族文化)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则揭示出了“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参考答案可拟为: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我”的文化认同感。 事实,既是体会“丰富含义”,则具体答题时答题点不可能是一点。因此,在答出句子的表层含义时,一定要把握其“意外之意”,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表现作者什么观点或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分析。尤其注意不要孤立地分析含义,否则答题要点就会不全面。 总之,因为散文作者总是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或事物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所以,散文阅读要认真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对语言的辨别、比较、思索,准确地把握语句的含义,进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