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扩展资料: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民国时期的大家,其作品都带有那个残酷时代的烙印,朱自清先生也不例外。先生开始拿笔写文章,便是受到了当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的影像。自那时起,先生的散文一直与时代保持一致,深刻的反映了当时每个阶段的历史。后来的五四运动的低潮、再发展、西方文化刺激下传统文化的变革大跃进和大时代背景下的民族伤痛。都在先生的文中得到了详细的体现。而随着先生人生的前行,先生的文体日趋圆满,风格益发显著,最终诞生了独树一帜的朱自清派散文。先生的文章偏向于叙事和抒情。先生叙事的散文,多是描写社会百态、芸芸众生;而抒情的散文亦或描写家庭的温脉的亲情(比如《父亲》、《儿女》)。亦或以大千世界内的自然之景传递出先生内心的感慨与思考(比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绿》、《荷塘月色》等)。而说到借景抒情。不得不提先生的一篇绝佳之作《白马湖》。借着对曾经逝去的时光的回忆,先生用笔表达出了常人难以言喻的对故友的思念和牵挂。而本文将从结构、抒情、语言表达等角度来探讨先生的散文风格。大师生于近代中国,对于所有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段沉痛的历史。在漫长曲折的人生经历后,大师以其深重的爱国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成为了一名鉴定的民主主义革命斗士。纵使身患重病、缠绵床榻,也极力的投入反内战、反饥饿的民主斗争中,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愤怒的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并告诫家人绝不能因为一点面粉而丢失对于国家的忠诚,从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气节。毛主席曾大力的赞扬了朱自清大师不为美帝国虚伪“救济粮”折腰的爱国精神,评价他“宣示了我中华子民的英雄血性”。
散文有什么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散文的特点是:散而集中。为什么这样讲,首先看一下散又这一文学载体,它除歌曲,戏剧,小说外。它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特写等。一篇散文的写作手法多种多样,力了突出主题,就内容而言,它可以用记叙文的手法的同时,又可以掺杂议论文的,加叙加议,还可以掺杂一些特写的内容,轰托主题。咋一看好象一只破大筐,里面什么都有。如果是一篇真正的好散文,当你细细品味一下便知,它里面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合理的一面,决不是杂乱无章,把一些不合理的要素,无原则的堆积在一起的。打个比方,一篇好的散文,就象一锅可口的好菜,所有的调料及辅助材抖,都是为了这锅菜更好吃,更适合胃口而已,决不是化蛇添足,胡乱而为。散文也是一样,由于它的文体结构,决定了它和那些有严格韵律要求的文章不一样。一篇上好的散文不管例子,多么的多,也不论议论语言多么的长,它自始而终的都是为了主题而议论,而描述的,一切为了主题,一切围绕主题而为。绝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杂货店。这也就是人们不过说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当然质量差的散文不在讨论范围。谢谢邀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9237.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