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散文与谁并称?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
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
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五代“文教衰落,风俗靡靡”,都是强调“明道”和“致用”这两条。
但实际上,
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
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
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
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这虽然不是很新鲜的见解,
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文学的个人性;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
范围的意义了。同时,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答谢民师书》)
这里公然对孔子加以曲解。孔子所谓“辞达”,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实与思想,而苏轼却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
作为“辞达”的要求。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艺术爱好的欧阳修走得更远了。
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
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
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
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五代“文教衰落,风俗靡靡”,
都是强调“明道”和“致用”这两条。
但实际上,
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
具,
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
他常用迂回的方法,
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
的生活情感、
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
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
他指出
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
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
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这虽然
不是很新鲜的见解,
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文学的个人性;
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
思想出入于儒、
道、
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
范围的意义了。
同时,
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
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
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
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答谢民师书》)
这里公然对孔子加以曲解。孔子所谓“辞达”,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实与思想,
而苏轼却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
作为“辞达”的要求。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艺术爱好的欧阳修走得更远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8670.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