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民国才女张爱玲的《秋雨》短诗,你有什么感悟?
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作为张爱玲研究十级学者,我居然不知道这么个诗,看来要补课了。
但是一看这诗的节选“她是青花瓷上的浓淡转笔,是曲调里的抑扬顿挫,点点滴滴都是才情”,额头三条黑线就下来了。尼玛,这是张爱玲写的吗?
张爱玲啥时候这么外放过?这么直抒胸臆的呐喊能有哪门子感悟?能感悟啥?感悟这写得多烂吗? 而且“青花瓷上的浓淡转笔”是个啥?这作者看过青花瓷吗?有浓淡转笔吗?当素描吗?要不要再画个阴影? “曲调里的抑扬顿挫”又是个啥?都抑扬顿挫了,这歌还能听吗?曲调还能悠扬吗?这是唱歌还是朗诵比赛呢? “点点滴滴都是才情”,这我就不说了,这种直抒胸臆,上来就喊的写作方法简直太辣眼睛。
进入正题,张爱玲真的写过一篇《秋雨》,但是是散文,写于1936年,时年16岁,还在圣玛利亚女校读中学。她的少女时代并不快乐,“在继母的治下生活”,衣服都是旧的,一件“碎牛肉色”的暗红薄棉袍,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
由于“自惭形秽”,她很少交朋友。这篇《秋雨》就始终笼罩着张氏哀愁。
《秋雨》尽管是早期作品,但是已经初具张氏风格,从首尾重复就看得出来。“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就像后期,她的作品《小团圆》一样,“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既是开头又是结尾。
张氏善于环境描写,而且喜欢强烈的色彩对比,“潮湿的红砖”“刺激性的猪血颜色”“墙下绿油油的桂叶”,她对色彩有着天然敏感与渴望。
圣玛利亚女校
这篇文章发表于圣玛利亚女校的校刊,三年后,张爱玲考入伦敦大学,由于战火只能入读香港大学。发表后的五年后,她求学之后重回上海,成为中国文坛一个耀眼的传奇。
张爱玲的《秋雨》的第二段赏析?
《秋雨》是张爱玲15岁时所作。在一个忧郁的雨天,创作出如此忧郁的情调。透过玻璃窗看到的世界是灰白色的,天地间挂满银灰色的蜘蛛丝,阴沉压痛了胸口,仿佛呼吸都有困难。秋雨封锁了大地,忧郁也封锁了作者的心。无论园子里的花草曾经多么灿烂,都已成为过去。园子无人关心,无人打理,像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一样躺着,无声的寂寞。唯一的洋水仙也好像在诉说着悲哀,仿佛是张爱玲此时的写照。充满了黯然,寥落的空间,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如今的我们设想窗外的雨景,有些失落,有些迷茫,慢慢代入作者的角色,感受着这屋外的一切。当时的张爱玲是什么的心情?为何年轻的生命承载着如此沉重的悲痛?这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因为这份痛苦只属于经历过的人。读者读着张爱玲的文字,原本愉快的心情也会被感染,消失得无影无踪。她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钻入人的心扉,悲伤的影子久久徘徊,也没有力气抗拒。对过去的生活彻底失望后,张爱玲的心无所寄托,悲伤渗透纸张。只有默默看着那“桂花”,这份“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算是作者心中的安慰吧。
全篇没有一个愁字,但表达的感情如一江春水般。张爱玲童年的苦闷无法也无处倾述,唯有借助手中的笔,在对秋雨的叙写中,倾诉她一颗稚嫩而又伤痕累累的心。天空落下的雨,像是张爱玲心中无法流出的泪水,欲哭无泪的痛苦才是真正的悲哀。
张爱玲秋雨句子赏析?
张爱玲的《秋雨》词句赏析张爱玲的秋雨,以秋的凄凉萧索为主线,写出盛夏过后秋日雨夜的沉闷与萧索。抒发情感,将才与情打成一片,作品中又有着深深进入有超脱过去盛夏的繁荣,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她细腻的笔风,把普普通通的一场秋雨描绘得那么有细腻。从这篇散文中也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多愁善感。文字中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有人说,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以独特的文字结构---以低微的姿势仰视平淡,以高贵的眼神俯视浮华。她文章风格细腻温婉,就其对人物心理的刻划,对文章语言的掌控,暂时内可能无人能超越。作为海归派的先驱,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秋雨》是张爱玲的散文作品,发表于杂志《凤藻》上。散文全文: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扑通扑通的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扩展资料:张爱玲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参考资料: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8250.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