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做一篇阅读理解题,学生们在通读文章后首先需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常考题型:(1)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我们可以通过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方式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 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各位考生若想要了解更多与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相关文章,敬请关注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题。 昂立新课程致力于沪上培优10余年,已经成功辅导5万余名初中生进入“四大名校”,“八大金刚”和上海其他重点高校。想要快速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同学,昂立新课程推荐以下学习课程: 课程分网络和面授,有小班制,大班制,1对1,1对3形式,授课校区分布在上海各个地域,面授班课时以昂立新课程官网颁布课时为主,具体费用可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热线4008-770-970。
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
一般要了解著名人物的散文,首先要知道是写于什么时间地点的其次了解他本人的生活社会环境,是写于什么时间地点,社会经历,当时的社会动态,已经他人生的大致情感方向,前期名人的散文大多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联。现代的很多散文,主要以自己的思维情感为主线,如果不是表达得很直白的,一般就跟他描写的外物有相关之处。比如 周围的环境、天气阴晴、花草树木、流水行人......等等,环境是人物内心的最好衬托。
在阅读理解中,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散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呢?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关于如何抓散文的思想感情,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
接下来,穆老师将从刘亮程的一篇散文《老根底子》入手,给大家做详细地解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哦!
老穆支招
一、原文再现二、试题呈现
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三、读题干,析考点
〖1〗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作者、思想感情。
〖2〗看到“作者”两个字,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刘亮程,男,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3〗看到“思想感情”四个字,考点已经很明确,即“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F级,考查学生探究能力。
【本题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试题解析过程
〖1〗找主体。(主体,既可以是人、物,也包括事)
人:村庄人;老户人家;
物:鸟以及别的生灵;
事:村庄人与动物之间的事情;村庄人代代相传的古朴生活故事。
〖2〗对主体抒发情感。(考试时,不一定要对所有主体抒发情感,选择重要的去写;如果你拿不准,可以都写)
①对过着质朴生活的村庄人(老户人家)的赞美之情;
②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赞美之情;
〖3〗某人或某物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情感寄托。(比如朋友是何容的精神寄托――《何容何许人也》)
①作者把代代相传的古朴生活视为自己的精神/情感家园;五、参考答案
①写出鸟以及别的生灵与村庄人和谐共处的关系,表明作者对这样一种“人畜共居”和谐关系的赞美和喜爱。
②通过对老户人家留存下来的“老根底子”的详细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那种虽艰辛却质朴、和谐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③传达了作者将有着古老岁月积淀的生活视为自己精神家园的情怀。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7556.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