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理解中,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散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呢?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关于如何抓散文的思想感情,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
接下来,穆老师将从刘亮程的一篇散文《老根底子》入手,给大家做详细地解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哦!
老穆支招
一、原文再现二、试题呈现
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三、读题干,析考点
〖1〗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作者、思想感情。
〖2〗看到“作者”两个字,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刘亮程,男,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3〗看到“思想感情”四个字,考点已经很明确,即“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F级,考查学生探究能力。
【本题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试题解析过程
〖1〗找主体。(主体,既可以是人、物,也包括事)
人:村庄人;老户人家;
物:鸟以及别的生灵;
事:村庄人与动物之间的事情;村庄人代代相传的古朴生活故事。
〖2〗对主体抒发情感。(考试时,不一定要对所有主体抒发情感,选择重要的去写;如果你拿不准,可以都写)
①对过着质朴生活的村庄人(老户人家)的赞美之情;
②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赞美之情;
〖3〗某人或某物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情感寄托。(比如朋友是何容的精神寄托――《何容何许人也》)
①作者把代代相传的古朴生活视为自己的精神/情感家园;五、参考答案
①写出鸟以及别的生灵与村庄人和谐共处的关系,表明作者对这样一种“人畜共居”和谐关系的赞美和喜爱。
②通过对老户人家留存下来的“老根底子”的详细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那种虽艰辛却质朴、和谐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③传达了作者将有着古老岁月积淀的生活视为自己精神家园的情怀。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周作人散文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的散文,多写周围的日常生活,他常写一些人人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事或物。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他也能以一个普通的见闻者、参与者的身份叙出。在他的作品中,他不故作高深地议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一些精辟的警句也很少见得到。叙事状物,写景,他都能做到朴素、自然。发表感想或看法,没有长篇大论,而是舒徐不迫地絮絮而谈。关于事件本身的态度也是鲜明的、感情也是真挚的。但是,周作人却能冷静沉着,通过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悲愤。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易之处,他使人读他的散文,一点不觉得艰难,甚至觉得有些浅显。然而,正是这样,才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毫无戒备和疑问中,服服贴贴地接受他思想感情的影响。周作人散文在冲淡平易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那就是其中充满了涩味。这也是周作人最自负的一点,他认为文章必须有简单味和涩味,这才耐读。周作人所说的简单味和涩味,用我们的话来说,其实也就是明朗和含蓄。明朗和含蓄,似乎是对峙的艺术概念。然而,这种对峙并非绝对的、水火不容的。高明的艺术家往往在对峙中寻觅谐和,在相反中求得相成,周作人正是如此。周作人说文章要有简单味和涩味才能耐读,就必须在文字上下功夫,而周作人自己正具备了极好的文字修养。读周作人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了。在短短的篇幅中,要叙述清楚一件事,只是平铺直叙、枯燥推理,是绝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因此,幽默味就显得更加重要。周作人的幽默是一种欣赏的微笑和反语的讥笑。周作人的这一种幽默,真正地做到了含蓄而不露。周作人散文还有一个众所公认的特点,那就是富于知识性。当然,文学并不以传播知识为自己的主要职能,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似乎也并不一定有意识地从中去寻觅知识。但是通过社会生活的形象化描绘,文学作品往往可以给人以各种各样的知识,周作人的散文就是这样。在他的散文中,通过对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的表现,上下古今,海阔天空,旁征博引,的确能给个人以天下国家、现实人生、风土人情、道德文明、文化艺术等方面极为广阔的知识。-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7486.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