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的课文形散神不散指的是什么?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散文如何做到形散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衡量散文优劣的第一标准,是“形散而神不散”。关于散与不散的问题,有的说散文贵散,有的说散文忌散,这两种说法都对,又散又不散,形散而神不散,只记一件事的这一类散文,有什么散与不散的问题呢?如果一篇散文里,写了好几件相关的、或是貌似不相关的事。不散,主要是指主题和结构,尽管题材驳杂,思路开阔,但是仍然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把它们组成一个缜密的整体,这一类散文就是要有散有聚,能放能收,疏密有间,才够散文的味道。这有点像小朋友们写作文时,老师教你们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不要一篇作文出现两个或多个中心。
散文如何做到行散神不散?
首先,就文学散文而言,“型散神不散”并非其基本特点。比如:写散文,“型不散神也不散”行不行,例如《白杨礼赞》就不能另写槐树,再加棵枣树。
一般来说散文的基本特点主要应包括:自叙为主,表现自我(真实的);情感真挚,不倡虚构(大实小虚);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等。
在文学散文的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小品文)中,“形散神不散”较适用于小品文的写作。小品文属文艺性论文,观点往往不能实证,因而也就不能要求读者一定认同自己的观点。于是,小品文多以漫说随笔的形式或议论人生,或议论社会与自然。为使读者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大多语气平缓,娓娓道来,散漫自如(散漫开来,意图不变),风格闲适,亦或轻松调侃。中国传统小品文尤善表现神韵、情调、性灵等。小品文作者仿佛在“随便写”,读者确实可以“随便看”。
“型散神不散” 在写议论散文(小品文)时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但写作时仍需着重处理好逻辑与主观、理论与形象、议论与抒情的关系。
给大家推荐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也是小品文性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7251.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