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哪些著名的散文大家?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上周同事买了几本新出的几本余光中的新书,都是在余先生去年年末去世之后陆续出版的,几本书的风格都是这几年的温情风格散文。从散文本身的水准来看,这些散文位于中线以上,但是还无法称得上最好的散文,加上出版商的重新包装,有一些书名基本都看不出作者为谁,对于散文而言,最重要的风格早已不见,完全是一种市场包装的产物,因而就能在市场上看到某个作者的各种编选,书名虽然不同,但买回来一看,却发现所选篇目差别根本不大,顿觉有欺骗之感。单就销量来看,有这么几种散文作品很出名:
1、余秋雨,从九十年代《文化苦旅》火遍大江南北开始,随着余秋雨的多篇散文进入高中语文课本,受到一批语文老师的追捧,他的散文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可能加上盗版数量,余秋雨的散文总销量已经超过了千万册。可以说他是目前在世散文销量最高的作家。
2、贾平凹,从前些年一本《自在独行》杀入畅销书榜单之后,贾平凹摇身一变也成为了一个超级畅销散文作家,紧接着《游戏人间》又出版,特别是《自在独行》,长年位于畅销书榜单前列,“废都”的贾平凹,摇身一变,多了些小清新的味道。
3、林清玄,刘墉这两位台湾的散文作者,他们的作品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期非常火,风格基本接近,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味。近些年随着散文大卖,他们的作品又被拿出来重新包装。
4、《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是书商做的一本书,把一些名家的作品汇编在一起,重新包装起了这样一个有点“自媒体”式的名字,摇身一变放入市场,成了大热,又有一批书商按着这个套路不断在编出新书来。
在鲁迅生活的时代,散文成就最高的三位作家是谁?
鲁迅生活的时代,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尤其在文学界,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现代文学六大家,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的文学成就已经形成定论,自不用说。仅仅在散文创作领域,就涌现出诸如周作人、林语堂、梁启超、梁遇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汪曾祺、钱钟书、丰子恺、季羡林、张爱玲、冰心等散文大家。
要说谁的散文成就最高,确实是一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口味、习惯、关注点等不尽相同,肯定在评判时会加入自己的个人喜好。
通过近些年的阅读比较,我个人也认为鲁迅能把周作人和林语堂排在自己前面说事,非常公正和客观。足以说明这两位在散文上取得的成就。
周作人(1885――1967),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长期研究日本文化,超过50多年,在文学理念和写作风格上深受日本文学影响。他的散文语言非常注重营造意境,注重语言言外之意的延伸,具有诗歌般的意境和内涵,耐人寻味,这比当时其他人的散文在格调上要高出不少。周作人的代表作有《苦雨》、《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喝茶》等。
林语堂(1895――1976),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尤其对新道家研究颇深。他的散文雅俗共赏,往往能以冷静的旁观者的心态来关注世相百态,形成了一种既庄严又轻松的闲适笔调,文字流畅自然,诙谐幽默。林语堂的代表作有《中国人之聪明》、《论解嘲》、《秋天的况味》、《读书的艺术》等。
上述两人的散文完全称得上大师手笔,是人们学习的典范,我认为他们完全有资格排进20世纪散文大家前两名。
另一位大家在我看来,梁遇春、朱自清、沈从文都有实力角逐。综合来看,朱自清的散文成就要高于梁遇春和沈从文两人。
朱自清(1898――1948),他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散文,我们在中小学课本里已经读过很多遍了,他的散文也深入人心了,不必在此赘述他的散文成就和风格了。
因此,我认为,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是上世纪前半页(既鲁迅时代)伟大的三个散文大师,是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中国当代散文写得好的作家是是谁?
当代散文大家于坚。大家都认为于坚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往往忽略了他的散文成就,他的散文也非常棒,大气磅礴、气吞山河。
于坚,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曾获《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年出版5卷本《于坚文集》。
中国作家中,难得有将具象和抽象完美结合的写作。于坚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以丰富的意象和喷薄的思绪融合,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读于坚散文,找到那种看三D电影的新奇感,于坚将散文之散以及散文的自由与洒脱写到了极致。由于坚可知:对文人来讲,有否诗人的功底,其散文的成色大不一样。与于坚素不相识,可我这么认为,云南的文化有了于坚和于坚的诗文,便有了底气。
于坚对事物的认定,你很难用单纯的颜色来界定他的世界观,他的赞美与批判,全由事物本身来决定,而非先入为主,概念先行。比如对抚仙湖的描写,他在极尽赞美之后,说:我在湖岸附近像鱼一样梭巡,把头闷到水里看,水还清,还可以看见两米以下的情况,但与我二十年前见到的湖底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战后的废墟,废弃的酒瓶,长满暗黄的毛,像是浸在防腐液里的胎儿,沉沦的塑料袋,沉船,沉没的电视机、那些大红大紫的节目无影无踪……
于坚散文可以看作是他的诗歌精神的延伸和发展。他的散文和诗歌写作一脉相承,是另一种文本的实践。于坚认为,诗性精神不再是英雄式的传奇冒险,而是隐藏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底下的个人心灵的大海。因此,他的散文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真实的生命体验、内心历程的探险。和以往的散文风格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为自己的生命戴上人格面具,只展示给读者崇高和伟大。他裸露给世界的是普通、平常甚至卑俗、变态,然而是却真实具体的灵魂。真正从写作实践上体现诗的翅膀如何“从天空回到大地”。他的长篇散文“住房记”“装修记”,展示给读者的都是小人物的庸常人生,人在现实利益面前无法逃避的卑微琐碎。而在从前被文字所制造出来的幻像中,诗人们似乎都是长发飘飘,浮在空中,只会说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话语。恰恰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脚下自己赖以生存的大地,和大地上那些具体、生动、可感的事物。于坚的散文,重视的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和可视性,他说:“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就是重建大地的尊严,让被遮蔽的大地重新具象、露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前提下,他的散文视点与众不同,他追求的似乎是返朴归真的美。他的民间写作立场,他的“在场者”的身份,使他的散文在貌似粗砺的外表下,透视出日常生活的纯朴、细致。翠湖边一个牵狗的女人,或者一只从天而降的蜻蜓,校园里的几个水泥树桩,都能在他的散文中闪烁出异样的光泽。
于坚的散文以其执着的创造精神,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散文中对诗性精神的追求和建立,使他的散文超越现实功利,不是在观念和流派的制约下写作,而是自由开放心态下,心灵对大地以及大地上朴素事物的抚摸。作为一位诗人,他“拒绝再与那些少得可怜的所谓高尚人格面具认同”,坚持民间写作立场,为当代散文提供了新的审美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4017.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