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运用烘托的表现手法写一个人或物150字?
比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办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归于“兴”,它引出了下文的叙说。“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徜徉”,既是“兴”,又是“比”。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即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2.真假结合 真假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幻想的景、事彼此烘托、交错一同表达同样的情感。虚景和实景的联系,有时是相反相成以构成激烈的比照,然后杰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现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天所见的凄凉现象。由这一虚一实两幅比照明显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关于昔盛今衰的慨叹。 虚景和实景的联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以构成烘托烘托,然后杰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量,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经过初春现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经过幻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怀念“行人”的愁闷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真假相生,然后将离愁别绪抒发得酣畅淋漓。3.烘托 烘托又名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色或特质更加杰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运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烘托另一事物,称正衬;运用事物的敌对条件来烘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描绘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好汉”,最终才集中为周瑜一人,杰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位置,这是正衬。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是反衬。4.比照 比照就是把两种敌对的事物或许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同,彼此比较。运用比照,或使敌对的事物的敌对明显杰出,提醒实质,给人以深化启示;或使事物敌对的两个方面彼此烘托,相辅相成,给人以深化印象。如高适《燕歌行》:“兵士军前半死生,佳人帐下犹歌舞。”以兵士死在疆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比照,形象明显,揭穿深化。5.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低压制否定的方面和要必定的方面一起说出来,只杰出着重其间的一个方面,以到达抑此扬彼的意图。抑扬按办法可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似乎火热表扬文帝爱才如命,不耻下问,这是扬。但是读了后边两句,才恍然大悟,本来慎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甚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来源问题,这是抑。欲抑先扬,辛辣挖苦了汉文帝政治上的糊涂与荒谬。6.标志 标志是指经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体现与之类似或附近特色的概念、思维和爱情。屈原用“兰芷”标志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恶相济的崇高节操,陆游以“梅花”标志自己的孤高与劲节等。7.正侧描绘 正侧描绘是指对描绘目标进行正面的和旁边面的描绘,又名直接描绘和直接描绘。直接描绘目标是正面描绘,描绘目标周围的事物,使目标更明显、杰出的是旁边面描绘。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旁边面描绘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警戒,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8.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证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前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维爱情,包含对现实日子中某些问题的情绪和情绪,个人的意绪和希望等,归于借古抒怀。引证或化用前人诗句的意图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进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首词除了回忆作者43年前的南下阅历外,满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豪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挖苦南宋王朝主和派耻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体现出作者抗金的建议和恢复华夏的决计。9.动态描绘 动态描绘是指对事物或景象作动态或静态的描绘,两者彼此烘托,构成一种情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后一句鱼跳的“动”更烘托出前一句景象的“静”。10.细节描绘 细节描绘指诗人对日子中的某一个局面或人物神态、动作、言语、心理等方面的详尽描绘。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使诗词显得凝炼、集中且神韵无量。优异的诗歌,总是以具有典型含义的细节反映宗旨,经过这些细节,便能够发掘诗中蕴含着的情感。如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张藉《秋思》中“行人临发又开封”都是十分典型、特别精彩的细节。11.烘托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需求着重的当地,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改画面,显出物像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中的烘托就是对环境或景象作多方面的详尽描绘与描绘,以构成某种空气,借此来杰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呈现六个特写镜头,烘托秋江景象的特色。12.联想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别的有关的其他事物。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天水犹寒。”诗人于送行联想到荆轲当年在易水壮别的局面,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英豪的敬仰之情,另一方面也借此抒发心里的激愤之情。13.幻想 幻想就是在已知事物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剖析和综合,创造出新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眺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挑选了月夜眺望的视点,经过极富幻想力的描绘,将洞庭的湖光山色独出机杼地再现于纸上。艺术办法 ,也称“体现办法”。作家、艺术家在创造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体现办法。在文学创造中,有叙说、描绘、虚拟、烘托、烘托、夸大、挖苦、抒发、谈论、比照等办法。 体现办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遣词和表达思维爱情时所运用的特别的句子安排办法.剖析一篇著作,具体地能够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别体现办法,首先是字词、句子上的修辞技巧,种类许多,包含比方、标志、夸大、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著作的全体上来掌握它的体现办法时,就要留意不同文体的著作,抒发散文的体现办法五光十色,借景抒发、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标志等办法;记叙文的写作办法如首尾照顾、画蛇添足、巧用修辞、详略妥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谈论文写作办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比照、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绘办法、烘托办法、伏笔和照顾、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体现办法的剖析是一种很泛的标题,答题时要留意完好地舆解题意图答题要求,要简洁精确地答题,对有些标题如赏识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体裁与体裁风格等来精确掌握,选取其间最首要的一种答复即可,不用八面玲珑,如小说描绘人物的种种办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办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1、表达办法: 诗词中首要运用叙说、描绘、谈论、 抒发四种表达办法,这其间描绘、抒发是考察的要点。描绘办法有动态结合、真假结合等的不同;抒发办法有(抒发办法? 首要有直接抒发和直接抒发两种办法。)直抒胸臆、借景抒发、寓情于景、情形交融情形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全部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办法: 诗歌的结构办法,常见的首尾照顾,开宗明义、层层深化,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烘托、伏笔等。 3、修辞办法: 首要的修辞办法有:"对偶""比方""拟人""借代""夸大""排比""反复""标志"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含:赋比兴、烘托、比照、烘托、卒章显志、画蛇添足、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幻想、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含雄壮、奔放、豪宕、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表达办法 关于表达办法: ①表达办法分为叙说、描绘、阐明、抒发、谈论的表达办法的分类说明; ②一篇文章能够以一种表达办法为主,兼用其它表达办法; ③现在盛行的论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办法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办法。 综合起来,“表达办法”应当为在用言语、艺术、音乐、举动把思维爱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办法和办法。 关于其体现办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发 叙事 抒发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比照 烘托 卒章显志 标志 幻想 联想 照顾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烘托 真假结合 旁边面描绘 正面描绘 直接抒发 直接抒发,欲扬先抑等,数量不限 具体说明: (1)叙说。叙说是写作中最根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办法,它是作者对人物的阅历和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变换所作的叙说和告知。 (2)描绘。描绘是把描绘目标的状貌、神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办法。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造中的首要表达办法之一。在一般的抒发、谈论、阐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佐手法。描绘的办法运用得好,能逼真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遭到激烈的艺术感染。 (3)抒发。抒发就是抒发和体现作者的爱情。它是抒发文体中的首要表达办法,在一般的文学著作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佐表达手法。 (4)谈论。谈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谈论目标宣布见地,以标明自己的观念和情绪。它的效果在于使文章明显、深化,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谈论文中,它是首要表达办法;在一般记叙文、阐明文或文学著作中,也常被当作辅佐表达手法。 (5)阐明。阐明是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联系、功用等说明清楚的表达办法。这种被说明的目标,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笼统的道理,如思维、知道、修养、观念、概念、原理、技能等。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准则、规则和办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表达技巧首要包含:①表达办法;②体现办法;③选材剪材;④行文的结构;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描绘、修辞办法的运用等。 表达技巧也能够分为一般技巧和辨证技巧两大类。 一般技巧又能够分为:比兴(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照、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悬念(包含设悬和释悬两方面)、偶然(偶然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根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标志(由标志体和标志义两个要素构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搬运,“以感觉写感觉”。)、知道流与拼贴画。 辨证技巧又能够分为:虚与实(实就是实写,虚就是虚写。)、疏与密(疏就是略写,密就是详写。)曲与直(直就是平直,曲就是弯曲。)、动与静(有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两种首要办法。)、除此以外,辨证技巧还有“抑与扬、张与弛、隐与显、少与多、庄与谐、断与续”等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挑选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而,剖析言语、了解文章内容,有必要知道表达技巧的效果。
散文和诗词中的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地区分,可认为二者是同意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依、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贰、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三、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四、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编辑本段]【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编辑本段]【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悬念 抑扬结合 点面结合 咏物抒情 开门见山 承上启下 伏笔照应 [编辑本段]【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戚岂》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依、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贰、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三、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3298.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