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瞻前顾后,找关键词.要求分析含义的句子一般选自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于选自文章中间的句子,答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找出与题干有关联的关键词.
2. 阐明连贯,编写文字.怎样表述句子的含义,叙述文字要抓住题干的要点,力求简明而有层次.
3. 对照分值,揣摩要点.考卷中分析句子含义的分值一般在4~6分,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目所给的分值揣摩答题要点.
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一、句子“含意”: (一)“含意”诠释:(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 然而,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要求回答的“含意”所指远非这么简单,细究一下,有如下四种类型。(二)“含意”类型: 例1:2008年全国I卷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说明作者这样讲的缘由。例2:2008年全国Ⅰ卷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体悟作者这样讲的原因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例3:2005年福建卷13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参考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用通俗明了的话语阐发该句的哲理意义。例4:2006年湖北卷17题:“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将生动形象的描写转换成概括的、直白的叙述。例5:09年台州市一模卷,指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参考答案:庄稼从春种到秋收时间非常漫长,只有收进谷仓,希望才成为真实,才成为幸福的依托。分析:此题的“含义”是要考生理解句子的修辞,用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三)“含意”解法: 1、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分析: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如例5的答案。2、发掘法――挖掘内涵(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此方法适用于用语简练而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句(警句)。分析:哲理句(警句)积淀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凝聚着作者体验人生的智慧,显示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我们对这类句子应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阅读中一旦碰到要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内涵,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如例3的答案。3、变换法――把原问题变成: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 此方法适用于解说“缘由”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文句。分析: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或逻辑上的,或情感上的。需要理解含意的句子,在文中某个局部,或为起句,或为结句,大都表明了作者的某一体验,某种见解,命题人要你理解的常常不是该句本身,而是产生这种体验或见解的缘由。如例1、例2两题。如何变换问题实例: 例1:(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的含意。――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例2:(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的含意。――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参考答案: 例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因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所以(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例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因为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所以(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含意”解答三个步骤: 1、判(判断句子是否考手法,判断句子是否是警句) 2、变(若无手法,也非警句,把原题变换成:回答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 3、定(定表述,定重要词;先分层,重修饰) 二、句子“作用”: (一)“作用”题型: 例: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问题:“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二)“作用”解法: 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位于文章的开头 作用1:点明主旨,领起下文。作用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用3: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作用4: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句子位于文章的中间 作用1:承上启下过渡 作用2:衬托 作用3:渲染,烘托气氛 作用4:点明主旨 ☆句子位于文章末尾 作用1:总结上文 作用2:呼应上文 作用3:卒章显志 作用4:深化主旨 自测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吕锦华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漠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红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如何概况?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重要句子含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在散文阅读中,能够拿出来作为考题的句子,穆老师认为,它绝非一般句子,句子背后一定深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些“深埋命题人心中的秘密”挖掘出来。
穆老师已经带好了“铁锹和铲子”,同学们,快跟上!(●'?'●)
一【哪些句子是重要句子?】
穆老师为了找到那些丢失的重要句子,可谓“煞费苦心”,终于将它们集齐了,如下:
(1)从内容上看
主要是概括句,概括文章旨意或段落意义的句子。
一般有:a.起始句;b.中心句;c.总结句。
(2)从结构上看
a.照应句;b.过渡句;c.铺垫句;d.呼应句;e.对比句;
(3)从手法上看
a.修辞句;b.表现手法句(联想、想象、感官、象征、动静、虚实);
(4)从主题上看
a.观点态度句;b.富含哲理句;c.感情强烈句;d.耐人寻味句。
二【句子含义答题角度】
句子含义大都有着表层和深层双重含义,尤其是深层含义,一般包括“修辞义、象征义、指代义、引申义和语境义”。
思考步骤:
第一步:找手法。
看看句子中是否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第二步:看位置。
主要看该句所处的段落位置,开头,中间或是结尾。可以参照“段落作用”题。
第三步:找关键词,词入句分析。
一般情况下,通过前面三步,我们可以找出句子的表层含义。
第四步:句入段、段入文,结合语境和主题分析。
第五步:有时也要考虑作者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
一般情况下,通过第四和第五两步,我们可以找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三【典型试题例举】
老规矩,直接上题,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下图:
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记得勤加记忆哦!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理解散文阅读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散文讲究文采,取材广泛,要真正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就必须理解和分析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令人玩味又有文采的重要语句语句。所谓“重要语句”,指的是在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结构层次的显示具有重要意义的语句,如首括句、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等。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指的是基本义、象征义、引申义、修辞义等。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之别。“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其次是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深层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句子中的临时意义。这一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 那么,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紧扣主旨,仔细斟酌 事实上,要想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气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要想理解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应紧扣住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这个主旨。(1)句中的“长不大的孩子”是指生活舒适、安逸的孩子,缺乏一种坚强,而大西北的艰苦会使他们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从而长大成人。(2)句是用南方与大西北进行对比而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南方有的只是精致之美,缺乏大西北所独有的壮美与粗犷。参考答案可拟定为:(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南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二、联系语境,瞻前顾后 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顾后,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仔细品读题干的具体要求,精读划定的语段区间,抓出答题的要领,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将答案表达出来。如2006年高考第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直射,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上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句话的中心是“农夫”,从“强悍的铜色”的外貌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强健的体魄。稍一思考。我们便不难洞察作者的真正旨意:“强悍的铜色”正是“阳关”的杰作,正是农夫头顶炎炎烈日、含辛茹苦劳作烙下的印迹,它与金色的稻谷、黄色的土地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这幅画卷的背景是“稻埕上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从表层意义上看,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而从深层次意义来看,正是农夫成年累月的辛勤劳作才使得劳动成果如此美好。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来看,“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与下文“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相互应,上下文的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的行文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参考答案可拟为:(1)“稻穗……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三、解读修辞,把握内涵 对含有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应从修辞格本身特点的角度,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去考虑,特别是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多次出项,更值得重视。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14题,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的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参考答案可拟为: “瓦”真实地记录“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四、分析成分,巧抓主干 就是对于题干种所给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划出句子成分,将句中次要的、修饰的成分剔除,而保留主要的、关键的成分。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第2小题:请说明“诗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在文中的含义。要简答好这道题就要扣住“长江”前的三个定语(诗、历史教科书、民族文化)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则揭示出了“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参考答案可拟为: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我”的文化认同感。 事实,既是体会“丰富含义”,则具体答题时答题点不可能是一点。因此,在答出句子的表层含义时,一定要把握其“意外之意”,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表现作者什么观点或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分析。尤其注意不要孤立地分析含义,否则答题要点就会不全面。 总之,因为散文作者总是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或事物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所以,散文阅读要认真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对语言的辨别、比较、思索,准确地把握语句的含义,进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3221.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