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主旨?
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呢?根据我的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品味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句是文章重要的语言单位。如果我们能对文中关键的语句进行深入地体察、细心地品味,了解它们的作用,就可以真正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一个简捷可行,很具操作性的方法。那么哪些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呢?
首先是文中一些表示抒情,特别是议论的句子。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这扇牌的钥匙。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即使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二、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2、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3、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
当然把握散文的主旨还有些其他的方法,限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谈了以上两大点个人认为主要的方法,供广大考生参考,谢谢!
现代散文之中的四季带有哪些情感?
自古文人多情思,在常人看来实属自然现象的四季变幻在文人的眼中也能显示出总诸多的情感来。春季的勃发、夏季的热烈、秋季的萧瑟和冬天的落寞无不在文人的笔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常说“妙笔生花”,四季的变幻在他们的笔下真的生出了“花”来。在现代散文作家中,以四季变幻为主题而作的文章很多,其中的佳作也汗牛充栋般,多得不可胜数。品味四季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在这些美妙的现代散文之中,品味四季只需要一日之功,甚至更少的时间。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自从这些美妙的散文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以来,它们便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品味四季的“香茗”!
在阅读理解中,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散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呢?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关于如何抓散文的思想感情,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
接下来,穆老师将从刘亮程的一篇散文《老根底子》入手,给大家做详细地解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哦!
老穆支招
一、原文再现二、试题呈现
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三、读题干,析考点
〖1〗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作者、思想感情。
〖2〗看到“作者”两个字,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刘亮程,男,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3〗看到“思想感情”四个字,考点已经很明确,即“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F级,考查学生探究能力。
【本题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试题解析过程
〖1〗找主体。(主体,既可以是人、物,也包括事)
人:村庄人;老户人家;
物:鸟以及别的生灵;
事:村庄人与动物之间的事情;村庄人代代相传的古朴生活故事。
〖2〗对主体抒发情感。(考试时,不一定要对所有主体抒发情感,选择重要的去写;如果你拿不准,可以都写)
①对过着质朴生活的村庄人(老户人家)的赞美之情;
②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赞美之情;
〖3〗某人或某物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情感寄托。(比如朋友是何容的精神寄托――《何容何许人也》)
①作者把代代相传的古朴生活视为自己的精神/情感家园;五、参考答案
①写出鸟以及别的生灵与村庄人和谐共处的关系,表明作者对这样一种“人畜共居”和谐关系的赞美和喜爱。
②通过对老户人家留存下来的“老根底子”的详细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那种虽艰辛却质朴、和谐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③传达了作者将有着古老岁月积淀的生活视为自己精神家园的情怀。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古代文人写山水散文常表达什么情感?
莺啼序・渔樵问答
老兵阿铁
青山翠松隐舍,映秋江水绿。 楫舟扁、孤钓烟波,细浪流韵如诉。 唱渔晚、芦花絮曳,沉浮鹭影沧滨渚。弃繁华、归隐清平,笑谈千古。
步履岷峨,趣踏雾障,伴猿声不住。 慕樵叟、深处白云,赏心忤月晨曙。 俯群山、逶迤览翠,瞰江水、清流回溯。望长空,鸿雁南飞,武陵津渡。
贤人寂寞,古往今来,志凡系宠辱。自娱乐、叟歌翁和,对话平生,冷暖云崖,叙评兴复。寒涟斗动,遥山羞黛,纶丝樵斧悠然里,笑王侯、粪土千金贾。亭芦对酒,兴亡掌反千秋,得失过眼云雾。
山弦水律,雅意随心,世上人几数。醒梦里、人间天上,好事多般,将相王侯,貌安心腐。功名弃屣,泥途轩冕,深山穷谷于划迹,避熏风、乡野情歌赋。清闲心诀尘纷,啸傲山林,乐真水鹭。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2916.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