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散文中句子作用-句子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2020
11-16

散文中句子作用-句子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一、句子“含意”: (一)“含意”诠释:(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 然而,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要求回答的“含意”所指远非这么简单,细究一下,有如下四种类型。(二)“含意”类型: 例1:2008年全国I卷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说明作者这样讲的缘由。例2:2008年全国Ⅰ卷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体悟作者这样讲的原因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例3:2005年福建卷13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参考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用通俗明了的话语阐发该句的哲理意义。例4:2006年湖北卷17题:“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将生动形象的描写转换成概括的、直白的叙述。例5:09年台州市一模卷,指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参考答案:庄稼从春种到秋收时间非常漫长,只有收进谷仓,希望才成为真实,才成为幸福的依托。分析:此题的“含义”是要考生理解句子的修辞,用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三)“含意”解法: 1、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分析: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如例5的答案。2、发掘法――挖掘内涵(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此方法适用于用语简练而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句(警句)。分析:哲理句(警句)积淀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凝聚着作者体验人生的智慧,显示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我们对这类句子应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阅读中一旦碰到要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内涵,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如例3的答案。3、变换法――把原问题变成: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 此方法适用于解说“缘由”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文句。分析: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或逻辑上的,或情感上的。需要理解含意的句子,在文中某个局部,或为起句,或为结句,大都表明了作者的某一体验,某种见解,命题人要你理解的常常不是该句本身,而是产生这种体验或见解的缘由。如例1、例2两题。如何变换问题实例: 例1:(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的含意。――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例2:(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的含意。――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参考答案: 例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因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所以(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例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因为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所以(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含意”解答三个步骤: 1、判(判断句子是否考手法,判断句子是否是警句) 2、变(若无手法,也非警句,把原题变换成:回答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 3、定(定表述,定重要词;先分层,重修饰) 二、句子“作用”: (一)“作用”题型: 例: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问题:“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二)“作用”解法: 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位于文章的开头 作用1:点明主旨,领起下文。作用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用3: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作用4: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句子位于文章的中间 作用1:承上启下过渡 作用2:衬托 作用3:渲染,烘托气氛 作用4:点明主旨 ☆句子位于文章末尾 作用1:总结上文 作用2:呼应上文 作用3:卒章显志 作用4:深化主旨 自测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吕锦华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漠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红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句子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是包含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1. 引起下文(引出正文)。

2. 引领下方(注意和‘引知起下文’不同)。

3. 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

4. 为下文做铺垫。

5.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 点明中心(又叫主道旨)。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

3. 承上启专下。

4. 照应标题。

5. 照应开头。

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

1. 总结上文(总结全文)。

2.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3. 强调中心。

4. 升华中心(升华主题).注意:以上三种不能同时出现 。

5. 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6. 照应标题。

7. 照应开头(属就 是 首尾响应)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