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想飞读后感200字?
读徐志摩的《想飞》有感 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 ――题记 这几天心里很宁静,我竟然有时间坐在这里悠然地翻看手中的散文集,其实我是一个不会读书的人,更不会读散文,对散文一词的理解也仅限于在书上看到的概念,它清新活泼,自由无束,语言凝练,优美。 我记得以前有过极度渴望散文的优美感觉,然而生活总是太匆匆,烦的时候会忘了我需要微笑,累的时候会忘了我需要坚持,急的时候会忘了我需要停下来喝杯茶,欣赏美丽的东西。但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无束的快感,只是我们忘了。即使是现在,悠闲地翻看散文集,也没读出散文所具有的美感来。 偶然的一瞬,看到了徐志摩的《想飞》,“飞”,我喜欢这个字,更喜欢这种感觉,我想飞起来,因为我好枯燥,好拘束,我要自由的翱翔,去寻找大片蓝天。 “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我就是希望有这种超脱一切,吞吐一切的感觉,那时候,你的心情是否像我这样沉重呢?是否像我这样渴望飞,渴望无拘无束生活?只有内心失落时,才会有“扫荡一切,吞吐一切“的欲望吧!徐志摩前辈,是否那时的你也是很失落的呢??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对啊,好现实的一句话。于是“想飞”的欲望在那“深”,那“静”中孕育着。就像“那在树荫浓密处躲着的夜鹰,轻易不敢在天光还亮时出来睁眼。思想:它也得等。”那时的你是否走在那深、那静的夜里独自思考着这“飞”?我想,是吧,在深深地夜里,人最清醒,最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要不然你怎么可能把“飞”描写的那么出神入化呢。 在你的《想飞》中,飞翔的姿态与风度无疑是多种多样的。“云雀”的飞:“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活动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饿老鹰”的飞:“撑开来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念似的在盘旋,在半空浮着,在晚风中泅者,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段来练习圆舞似的。”显然,云雀般无拘的飞是很令你渴望的;饿老鹰般的壮飞是很令你神往的。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但是后来我们都忘了、忘了。忘了我们曾也有过翅膀,忘了我们也可以飞向广阔的蓝天。 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忘了呢?多么超尘脱俗的灵性飞翔怎么可能会被我们遗忘呢? 在这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忽然想起那藏在心底那个“飞”的动作,忽然记起那份对“飞”的追求。才发现我对“飞”的漠不关心。我想我有点麻木了,习惯了累,习惯了烦,习惯了哭着脸,习惯了颓靡,习惯了堕落,突然之间发现一种神圣的“飞”,让我觉得好惊奇,一种灵性的超脱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吧。给人无穷的向往,给人无边的空间,给人无尽的想象,让人在精神的草原上无束的驰骋。 顿悟,原来生活可以有这样精彩。可以有这样悠闲。 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种自由飞翔的感觉,要不然怎会在黑夜中增添几分叹息呢?感叹生活太现实,感叹现实让人无奈.... 可是,想一想,生活中的一天一天很短,为何不自由的,尽情的活好每一天呢?总是让自己在矛盾与抉择中挣扎,又能获得什么呢? 当生活太累时,我希望我可以想到那飞的姿态,想飞,就得满天飞,不要总是犹豫徘徊。牵连惦记。 夜静极了,心却像汹涌的潮水一直澎湃着。我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在黑夜里号啸. 云雀般无束的飞,苍鹰般壮飞,令人神往。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满天飞!
徐志摩《偶遇》的欣赏?
无意中欣赏徐志摩的《偶遇》 ,诗中的含蓄淡雅,是徐氏风格的一惯表现,但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其中蕴涵的欲说还休无法言表的情愫. 我本不想费尽心思揣测那段复杂且似有似无的感情,但这首小诗却暗暗带着某种魔力,让习于尘俗的耳朵里,启示一种神奇的意境。“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如此决绝,含着一丝的绝望。彼此交汇的光芒敌不过永远的黑夜。偶遇的爱情,犹如雨后的彩虹,尽显美丽之极致,可惜是梦幻的、脆弱的,无法在理智世界立足,无法在残酷的现实生存。 忙碌的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很自私的一种情感,都有一段埋在心里的故事。不是谁想刻意去寻找婚姻之外的情感,只是生活里。总有那么一种不经意的偶遇。会让你的内心在渴望里。无法让自己平静。不由地开始期待一份属于自己的偶遇的爱情,带着些电火花,让生命从此不平凡。即使最后只留下回忆,足够了,足够品味一辈子。 偶遇,这两字仿佛就能带给人惊奇一样,单是写在纸上便显得如此得协调。人字旁的偶,走字底的遇--一个人走出去的偶遇。偶然遇到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感情,犹如偶尔落入沉静湖面的小石子,也许会引起轩然大波,也许只是擦身而过的美丽。 有位身处他乡的朋友告诉我“彼此看看,虽然都是人类,从脸到心,竟有那么大的不同,很奇怪的感觉,觉得陌生而又熟悉。”并没有困难,但总感觉是漂浮在大海深处,有时辽阔,有时窒息,有时恐惧。遇到不同年龄、各样肤色、各种国籍的人。唯一的遗憾是,无法偶遇到一个曾经相识的人。无法感受那种重新见面的惊喜。 现在的我已自诩为乐观向上的人,不想也不愿深究任何问题。卡文迪说过“看透世人不难,但与己无益。”这句话现在也被我奉为座右铭。虽属后知后觉,但也为时不晚,生活也与世人一样,不难琢磨,但参破了,想深了,倒变成了庸人自扰的一种游戏了。在我的心中,分手是为了给自己和对方多留条退路,谁能说放弃不也是一种美呢?所有的分别也都为了再次更加欣喜地重逢。相隔的时间越久,喜悦便越醉人,犹如陈了许久的好酒一般。偶遇曾经的恋人、故友是最具有魔力的。 我不奢望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美丽的公主向我走来,我只希望在都市摩肩接踵的人群中,遇到一张无数次在梦中怀念的脸庞;我不祈求在漫长的黑夜中,拥有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只盼望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有一双熟悉的双手带给我久违的惊奇;我不幻想在逝水的年华中听见“我爱你”的忧郁声音,只希冀在匆匆的生活中,偶然听到一声久违的呼唤。 所有诗人的梦想,对于我来说,都不如“偶遇”来的美好,尤其是遇到曾经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感情... ...
徐志摩<<偶然>的读后感想?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2324.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