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散文 形散神不散-散文如何做到行散神不散?
2020
11-15

散文 形散神不散-散文如何做到行散神不散?

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是指什么?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散文中有”形散神不散“之说,那么这个“神”到底指什么?是中心意思还是意会出的意思呢?

谢邀回答

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指的是散文作品中,所选用的材料及外在表现是各种各样的,方方面面都有,非惟一的;而中心思想是惟一的,即文章所有材料表现的精神是一致的。

“形”是指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表现手法,“神”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和主题,“形散而神不散”就是文章看起来松散,但集中表达了主题。

打个比方:例如这里有一碗面粉,再加些水,搅匀后倒入一个大盘子里,你看到的就是面粉表面上的松松垮垮,但里面非常粘、非常稠。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因为有水,水就是这面粉粘成一团的重要关键中心点!结论:文章中心鲜明,语句自然清淡,笔墨流畅,看是无味,深意却在其中,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如何做到行散神不散?

首先,就文学散文而言,“型散神不散”并非其基本特点。比如:写散文,“型不散神也不散”行不行,例如《白杨礼赞》就不能另写槐树,再加棵枣树。

一般来说散文的基本特点主要应包括:自叙为主,表现自我(真实的);情感真挚,不倡虚构(大实小虚);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等。

在文学散文的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小品文)中,“形散神不散”较适用于小品文的写作。小品文属文艺性论文,观点往往不能实证,因而也就不能要求读者一定认同自己的观点。于是,小品文多以漫说随笔的形式或议论人生,或议论社会与自然。为使读者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大多语气平缓,娓娓道来,散漫自如(散漫开来,意图不变),风格闲适,亦或轻松调侃。中国传统小品文尤善表现神韵、情调、性灵等。小品文作者仿佛在“随便写”,读者确实可以“随便看”。

“型散神不散” 在写议论散文(小品文)时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但写作时仍需着重处理好逻辑与主观、理论与形象、议论与抒情的关系。

给大家推荐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也是小品文性质。

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应该怎么样理解?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基本的特征。所谓"形散"主要指两方面。

一是题材广泛,无所不包。

二是表现形式自由灵活。它的表现形式完全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如天马行空、神行无际,又如流水行云没有定形。朱自清的《绿》只是要表现某种"美".散文贵散又忌散,所以在强调"形散"的同时,一定还要讲究"神不散"。这里的"神"就是文章的主题,所谓"神不散"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集中鲜明,文章各部分之间都有严谨的内在联系。用一个深刻鲜明的主题,将看似互不关联的人、事、物、景,用多种表现方法精心构思,严密布局,结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样就做到了"神不散"。把握作品的线索是指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或说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把握一篇散文作品必须首先把握这条线索,把握住线索等于抓住了文章豹纲,纲举目张,顺着它便于弄清文章各个部分之间关系,更好地理解作者是如何"形散神不散"地组织材料的,从而领会作者精巧的构思。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