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写景抒情散文?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鉴赏散文呢?我以为“缘景入情阅读法”比较适合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
“缘景入情法”就是透过散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主观感情融注于笔下的客观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具体如何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眼”,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理解散文内容,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神”的“文眼”。“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好的散文总是“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
例如《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文章在开头这样写到:“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丰富的生命历程。”“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这两句话既是全文的结构线索,暗示下文的内容就是描写维也纳三个月份不同的景致。也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在于通过春天画面的描写来赞美青春的魅力。抓住了这个文眼,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抓住“文眼”,对于把握散文主旨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借助想像,体会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的氛围与境界。
写景抒情类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欣赏这类散文的意境时,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样就会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艺术享受。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进行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秋晚的江上》是一首类似于散文的现代诗,只有短短几行,但是却意境开阔,富有诗情画意。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那些诗中的“归鸟”“斜阳”“秋江”“芦苇”的景致展现在脑海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感触诗中的世界,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才能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体会出景中之情、物中之意。
三、细细赏读,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充实和艺术的享受。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是自然美的具体表现。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文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在树叶上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这些描写读来朴实无华、亲切感人,就要注意咀嚼品味其自然的韵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好的散文,语言隽永,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如梭罗的《秋天的日落》,以自己细致的观察和智慧的感悟,将秋天的景物大笔铺排,使所有的人和景都沐浴在落日柔和的余晖下,而作者也随时与字里行间传达自己的心灵体验“我们踯躅于圣地的历程当中也是这样。总有一天,太阳的光辉会照耀地更加妍丽,会照射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会使我们的生涯洒满了更大彻悟的奇妙光照,其温煦、恬淡与金光熠耀,恰似一个秋日的岸边那样。”作者的言下之意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处于迷茫的追寻中,我们赶往理想的道路也许有些飘忽,我们的人生境界还不够高尚,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豁然开朗,从浮躁走向宁静,从芜杂走向简单,从愚昧走向智慧,从肤浅走向深邃。
类似的这些语言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
3、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好的散文,诗情画意,语言富有音乐美。如郑振铎的《蝉与纺织娘》中对虫命的描摹就生动形象:
“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带着自己满足之意的;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已经在蝉鸣的乐声中陶醉了。
在这方面,写景抒情类的诗歌更具音乐美。例如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诗歌语言节奏明快,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细细品味,能给人音乐美的享受。
四.融情于景,领悟情感.
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才能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例如:《夏夜》中,作者尽情地描绘记忆中故乡夏夜的宁静与祥和,言语间怀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曾经的美好景致的眷恋;同时与城市忙碌的人群,灰冷的大楼,喧闹的街市,炎热的晚上相对比,表达对城市生活的倦怠。作为读者,我们也许也有这样的体会,那就能够与作者一起沉浸在乡村原野的蛙鸣中,一起无奈在城市聒噪的环境中,自然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缘情入景,你就能够初步赏析写景抒情类的作品了
抒情散文是什么?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区别?
木门旁奶奶倚着的身影
洗尽铅华,褪去了鲜艳的门漆,恢复了它最原始的模样。轻轻推开这扇历经沧桑的木门,随着吱呀呀的一声响,门开了――
迎来的是奶奶始终不变的温暖的笑脸,“是孙女回来了!饭吃了吗?”奶奶啊,又听到您那熟悉而又质朴的话语了啊,我的心顿时暖暖的,满满的!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温馨地享受着难得的团聚。门外,风呼呼地吹着,吹着那木门吱呀呀地响。恍惚间又将我的思绪带回了从前――
奶奶啊,我记得那时您喜欢站在木门下等我放学。有时候,天色晚了,一旦我踏着一路疲倦和风尘走进你的视线,远远地就一定会望见那扇木门,那扇木门下您那就着微弱昏黄的灯光,倚在木门旁翘首张望的熟悉的身影!那时的我便一路欢歌飞一般地奔向你的怀抱!奶奶啊,灯光下您那本该瘦黄的脸越发苍老了,您那无神的眼睛越发凹陷了。可是,奶奶啊,你那亘古不变的身影却早已定格在我清晰的记忆里,我远行的脚步再也走不出你温暖的怀抱了!
风依旧在吹,那扇木门依旧在摇晃。曾经,也是在这扇摇晃的木门下,奶奶,您听说您的孙女考上了城里的重点高中,您流泪了,您独自倚靠在木门旁,边擦泪边握着我的手,激动地有些哽咽了。我知道,那是喜悦的泪,骄傲的泪,也是担心的泪。也许,从明天起,独自倚靠在木门旁的你再焦急,再不舍,也不会等到孙女归来的身影。木门旁留下的只会是你落寞孤单的身影。奶奶啊,您在木门旁的身影是我一辈子的思念,我已默默许下了我的承诺:我会常回来看您的!
阵阵的笑声将我的思绪拉回,木门吱呀呀的声音还在继续,爸爸嫌太吵了,和奶奶商量:“不如给你们换一扇新门吧!”奶奶啊,我看到您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这种声音我听惯了,我也在这木门旁倚靠惯了,换了的话,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何况,你们都又这扇木门的钥匙,以后回来也方便。”奶奶啊,您随时随地都在为你的儿女们开着这扇木门。就算等到您头发斑白的那一天,这扇木门也永远为我们而开吧!
猛然间发现,眼角湿湿的,泪落在了门坎上,也落在了我的心里。模糊中我又看到了你站在木门旁倚着的身影,不管前路有多迷茫,那都是我一生里汲取爱和力量的港湾!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60030.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